定慧明光佛頂國師語錄卷第一

關燈
拈香。

    此日忽亡金色身。

    衲僧門下舞波旬。

    末梢漏逗遮難掩。

    更出雙趺揭示人五月望未衆。

    結夏已一月餘。

    蒲團上事稍得承當也未。

    若不承當。

    山僧今日為衆露出心肝五贓。

    伶利衲子便請着眼。

    不是禅不是道。

    不是佛不是法。

    是什麼西國船泊明石。

    丹波席鬻洛陽。

    咄。

    便下座。

     示衆。

    人來覓鼠糞。

    我亦拈與他。

    人來覓真金。

    我亦拈與他。

    古人恁麼說話不免鈍置于人。

    山僧這裡不與鼠糞不與真金。

    隻要諸人休去歇去大死一回。

    若能大死一回。

    莫将佛祖見解秘在皮袋裡。

    何故。

    如靈龜負圖自取喪身兆。

    更有末後一句。

    即今舉示諸人。

    良久曰。

    向上文長付在來日。

     示衆。

    苦哉苦哉。

    爾等一隊瞎屢生。

    被三世諸佛鈍置。

    被曆代祖師鈍置。

    被心性玄妙鈍置。

    被知見解會鈍置。

    被恁麼說話鈍置。

    被知鈍置底鈍置。

    還有不受鈍置者麼。

    阿呵呵。

    扇子??跳上三十三天築着帝釋鼻孔。

    山河大地拍手笑。

    且道笑個什麼。

    黑花貓兒面門斑。

    便下座。

     永源開山忌拈香。

    兩逢忌景爇兜樓。

    奈此門庭寂寞秋。

    若谙永源真水脈。

    何妨今複預支流。

     浴室垂語。

    妙觸宣明成佛子住。

    諸仁者已得妙觸時節麼。

    不洗體不洗塵。

    畢竟洗這甚麼。

    不動杓頭得勺水時如何。

    汝等諸人若答得此三轉語。

    的當且許與古靈大原同途同轍。

     普說 大梅山法常寺落慶普說。

    即心是佛更無餘說。

    若向這裡信得及見得徹。

    平常心即是佛心。

    平常行即是佛行。

    衣是佛衣飯是佛飯。

    不曆諸位而自最尊。

    呼為解脫道人。

    衲僧家到這裡方有少分相應。

    雖然與麼。

    若一向絕卻言說。

    後學初機争奈入得。

    山僧不惜眉毛。

    聊通一線路打這葛藤。

    靈利衲子試甄别看。

    圓悟禅師曰。

    即心即佛已八字打開了。

    非心非佛重向當陽點破。

    參玄兄弟聞恁麼指示。

    則往往憑其易參。

    芭蕉禅師曰。

    若道即心即佛。

    今時未入玄微。

    若道非心非佛。

    猶是指蹤極。

    則參玄兄弟聞恁麼說話往往苦其難參。

    難與易且置不論。

    兩個尊宿為甚得相矛盾。

    久參之流試定當看。

    若定當不得。

    則決定招得祖祢。

    不了殃及兒孫。

    卻欲得殃不及其身麼。

    隻須證悟一回方不受人瞞。

    今人才往來禅林。

    則無不說即心是佛。

    無不解即心是佛。

    逮求其如常公于言下截流全身擔荷。

    則萬中無一。

    何以然哉。

    常公是證悟者也。

    今人是情解者也。

    意見情解之流非止不能識得他證悟境界。

    卻被即心是佛之言壞卻入道正因自生邪解者。

    十個有五雙。

    有般底謂。

    人人即心是佛。

    不可向外求。

    隻要行即行要坐即坐。

    任運過日道在其中。

    自嫌與他決擇是非。

    開示法要為造作心。

    此是守自然體生解者也。

    名為自然外道之見。

    又為自在外道種類。

    有般底謂。

    即心是佛别悟個甚麼又修個甚麼。

    指他禮佛像者為嬰兒之戲。

    聞佛菩薩名字為誘愚之設。

    自逞慢見不省無明業力所牽。

    是等之流縱有聰明廣學資名為無智闡提。

    千佛出世亦無救汝處。

    實可哀憐而已。

    大珠和尚雲。

    執心是佛者為魔。

    豈不爾耶。

    諸道流人身難得佛法難遇。

    憶念生死大事念念如救頭燃。

    佛門入頭更無異路。

    三世諸佛亦隻如此指示。

    曆代祖師亦如是指示。

    此時真語實語如語不诳語不異語無可疑也。

    山僧初入此山全不系念于度生。

    隻圖碌碌與草木共腐。

    其意未始愛偷安逸居之計。

    方今正宗陵夷邪法惑世幾乎百餘年。

    末世禅流識見淺昧不能稍辨邪正。

    往往投火趣溺者多。

    雖然大廈傾倒非一木所支。

    若勉強跂之。

    卻招獻璧遭刑戮。

    不如退休樂自了活計。

    後來有同志衲子。

    不憚嚴冷枯淡果緻有今日。

    雖甚似負初志。

    亦是沙門釋子。

    知佛恩報佛恩底一分子也。

    縱有生橫戟者。

    亦何悔之有。

    況其現前一衆若缁若素。

    幸蒙把所信用。

    機感之應如此。

    其可緘言哉。

    号大梅山法常寺者。

    公奉聖天子诏私表住庵素志。

    豈不見法常禅師初見馬大師。

    即問如何是佛。

    馬師雲。

    即心是佛。

    常公于言下大悟。

    終入大梅山住庵十餘年。

    後來衲子輻湊遂作寶坊。

    極其歸着則自利利他不出即心是佛之入處。

    大衆欲會即心是佛麼。

    我有一頌子舉似諸人。

    冬瓜直儱侗。

    瓠子曲彎彎。

    更拟問如何。

    捍向荊棘間喝一喝。

     瑞石山永源寺世尊點眼安座普說。

    僧問。

    佛之一字我不喜聞。

    此是趙州道底。

    和尚這裡如何指示人。

    師雲。

    佛之一字逼逼嚗嚗。

    進雲。

    還許學人商量也否。

    師雲。

    不妨也納些子。

    進雲。

    釋迦老子當時在靈山說法度生。

    今日已現瑞石山中高放毫光。

    不審那個是真。

    師雲。

    總是不真。

    進雲。

    與麼則念念釋迦出世步步彌勒下生也。

    師雲。

    又是未免自臭氣。

    進雲。

    學人今日小出大遇。

    便禮拜。

    師乃雲。

    佛之一字我不喜聞。

    趙州老漢老老大大尚說這般伎倆。

    山僧則不然。

    佛之一字逼逼嚗嚗。

    諸仁者且道趙州底是山僧底是。

    雖然與麼。

    切忌向兩頭走卻。

    既不走卻兩頭。

    又作麼承當雲。

    若有個漢。

    試甄别看。

    佛在世時商主天子問。

    佛在世日供養。

    世尊是受者而施者獲福。

    世尊滅後供養形像。

    誰是受者。

    佛言。

    諸佛如來法身也。

    若在世若滅度所有供養其福無異。

    隻個法身本無生滅去來湛寂常住如如不動。

    隻為悲願種子曆劫薰習從真起化接化衆生。

    以化即真真應一際湛寂不動。

    示現無量随類化身。

    化體即真流化亦真。

    曰之無心而感無為而應。

    無為而應猶如水月之頓現。

    無心而感恰似谷響之暗傳。

    據要言之。

     諸佛菩薩曠大劫來慈悲願力功德萬善增上緣勝任運被彼所化淨信衆生。

    謂之應物現形随緣赴感。

    今時禅流總無正信識見。

    雖乃設堂宇安佛像。

    但生範金雕木繪塑等之見全不信有真假不二妙應無方之理。

    蓋由被他邪禅長老教壞故。

    鞠其旨趣則隻是主張即心即佛語挾之意根。

    至論人上諸聖去處将謂。

    歸入空理冥然無餘也。

    何其鄙哉。

    永明曰。

    或一向言心外無佛即為謗正法。

    又大珠曰。

    執心是佛者為魔。

    蓋砭針此等邪禅也。

    今日點眼供養所奉安者。

    乃是出于吾太上皇帝廣大殊勝之聖旨。

    所被遷置大覺世尊寶像也。

    因是阖境道俗男女接踵麇至。

    欲沾善利。

    不可不舉宗教垂饒益。

     雖然圓極之理直截之談必非初心俗流所可聞而解。

    略說世尊一代垂化勝軌。

    且使薄福無聞迷徒而結當來勝緣也。

    夫我佛于迦葉佛時位登補處。

    上生兜率天宮以待應世之時。

    及其時之将至也。

    命金團天子巡曆閻浮閱其降生之處。

    天子反命化日輪駕白象下降閻浮。

    乃從右脅入摩耶夫人胎時。

    兜率天衆一時下降。

    亦複處胎願為徒屬。

    聲聞弟子或作王臣長者居士士庶人民。

    助佛揚化。

    即周昭王十三年癸醜七月十五日夜半也。

    十月既滿。

    夫人将諸彩女遊藍毗尼園。

    攀無憂樹時。

    樹下忽湧金蓮大如車輪。

    太子從右脅而生。

    九龍吐水灌沐金軀。

    沐浴才訖。

    周行七步目顧四方。

    指天指地作獅子吼雲。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是時乾坤六種振動。

    日有重輪靈瑞非一。

    即昭王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也。

    昭王見此驚異非常。

    命太史官蘇少遊蔔之。

    得乾卦九五爻動。

    奏曰。

    幹是金人之位住于西也。

    西天有大聖人降生之瑞也。

    昭王問曰。

    于此土何如。

    對曰。

    聖躬禦世之時不來此。

    千年後合有教法流傳此土。

    照王敕命所司刻石記之。

    瘗于洛陽城南郊壇之下矣。

    佛之少名悉達多。

    在宮日久。

    凡諸伎術典籍六藝天文地理悉皆自然生而知之。

    一日欲出遊觀。

    王敕諸臣淨治衢道。

    導從圍繞出城東門。

    觀者如雲。

    時淨居天人化作老人。

    頭白背伛拄杖羸步。

    太子問從者言。

    此何人耶。

    答曰。

    老人。

    又問。

    何謂老人。

    答曰。

    始自兒童次第遷變形枯色衰餘命無幾。

    故謂老人。

    太子又問。

    唯此一人老耶。

    一切皆然耶。

    答曰。

    人人悉爾無一免者。

    太子喟然曰。

    我雖富貴豈免此耶。

    還宮不樂。

    複遊南門時。

    淨居天人複作病人。

    肉消骨露。

    喘息呻吟不能自持。

    兩人扶腋在于道傍。

    太子乃問。

    此何人耶。

    從者答曰。

    此病人也。

    又問。

    何謂為病。

    答曰。

    四大不和百節疼痛。

    飲食不下氣力衰微。

    是之謂病人。

    複問。

    唯此人爾餘皆然耶。

    答曰。

    貴賤悉爾。

    太子歎曰。

    雲何世人耽樂不畏。

    還宮憂惱。

    王召群臣責之曰。

    太子初出東門逢見老人心不悅。

    故又再敕卿等淨治道路。

    雲何病人又令見之。

    群臣奏對。

    奉王嚴命無不檢察。

    不知病人所從來處。

    非臣之罪。

    王聞婆羅門子優陀夷極有智辯。

    召而命曰。

    太子若見不祥情甚不悅。

    汝可為友善而誘之。

    太子與優陀夷百僚萬衆複出西門。

    淨居天人又作死人眷屬圍繞号哭送之。

    太子問。

    此何人耶。

    優陀夷不覺答言。

    此死人也。

    風力解形神識去矣。

    四大諸根無複所知。

    誠可哀也。

    太子即便還宮彌加憂戚。

    優陀夷白太子曰。

    今獻誠言。

    願不見責。

    古今諸王受欲樂已然後出家。

    太子雲何永絕不顧。

    無有棄國而學道者。

    唯願太子受于五欲令有子息不絕王嗣。

    太子答言。

    誠如所言。

    但我不言五欲無樂。

    以畏老病生死之苦故。

    于五欲不取愛着。

    汝言。

    古者諸王先經五欲然後出家。

    此諸王等今在何許。

     以愛欲故或在地獄或在餓鬼或在畜生雜類之中。

    以有如是輪轉苦故。

    我欲解脫。

    汝今雲何令我愛之。

    優陀夷雖竭言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