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源流章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報土攝引凡夫。
此即法藏願力旨歸。
為令入報土。
任運有斷證。
問。
既斷無明。
其見思等何時斷滅。
豈得超之。
答。
臨終見佛。
見思塵沙一分無明同時斷滅。
無有遺餘。
三惑同時斷天台宗義故。
此是寬公附順天台所說宗旨。
建立此義。
彌陀光明照念佛人。
不念之時不蒙光照。
如是等義非一衆多。
此即隆寬律師所立。
寬公宗研天台。
智解深廣。
後弘淨土。
解行兼包。
善導[蟲*巳]文創緻講敷。
大作鈔章建立義理。
源空上人授以撰擇。
寬公受之為其龜鏡。
隆寬門人有敬日大德智慶大德等。
各弘所承教化道俗。
敬日公雲。
修餘諸行亦生報土。
而非是佛本願之行。
九品之中上品上生是報淨土。
自下八品并是邊地。
此等義略違本所承。
日公弟子有洛東慈信大德。
天台教觀研精幽緻。
随從日公學淨土教。
而立義雲。
餘行亦是彌陀本願。
非唯念佛以本願故得生報土。
此亦違師所立義也。
信公住洛。
大播化導。
信公門人有唯性大德。
亦在洛陽弘傳所承。
智慶法師(道号南無)本在關東學天台宗。
後入華洛随依隆寬。
學淨土宗。
後還關東昌弘淨教。
東土淨教乃彼力也。
智慶門人有信樂大德隆慶大德等。
樂公初随隆寬。
學念佛法(隆寬道号皆空。
諱無我也)後承智慶也。
隆慶(房号敬願)學台宗時即與智慶同一師學。
後上華洛詣長樂寺。
初承隆寬。
後承智慶。
又延曆寺法印權大僧都信承學究天台。
深入幽理。
兼随智慶學淨土教。
隆慶門人長空大德(道号信教隆慶甥也)能念大德俱承淨教研窮宗旨。
教公門人有寬海大德(道号空藏)随信教公寬研淨教。
洛陽立寺。
名大光明寺。
随戒壇院圓照上人。
受比丘戒。
傳受真言。
管領寺院。
建立門輩。
弘敷所承。
稱通宗旨。
信阿聖實理觀如性等并随寬公。
受學淨教弘持宗旨。
念公門人有觀念大德及了念大德。
受學有功。
昌弘宗緻。
寬海亦随能念習學淨教。
隆寬已後長樂門流别作血脈。
秉宗旨(焉)洛陽西山證空大德(道号善惠)門人甚多。
并随學法。
乃證入大德(房号觀鏡)觀真大德·實信大德·聖達大德(鎮西)證惠大德(房号道觀)修觀大德·淨音大德·道門大德·隆信大德·佛教大德·遊觀大德等也。
證空從幼年随源空上人(道号法然)習學淨教。
精詳義途。
源空上人作撰擇集。
證空年二十三是勘文役。
深達彼義。
證空謂日野願蓮上人(後住太子禦廟之處)學天台宗。
專弘淨教。
高提綱宗。
即立義雲。
念佛即是彌陀本願。
諸餘行業非是本願。
三心正因必在念佛。
九品正行普該萬行。
念佛既是本願之行。
乘本願故。
罪惡凡夫直爾得生安養報土。
三心念佛不即不離。
三心即信本願之心。
離本願外無有三心。
言本願者。
稱名行故。
是故三心念佛不離。
三心唯是行者安意。
念佛即是所修妙行。
是故三心念佛不即。
三心總名願往生心。
修行之大地正修之能成。
必定牽引往生大果。
故以三心名為正因。
自餘諸行不獨往生。
非本願故。
非正因故。
為念佛行之所任持。
即得往生。
名之正因上之正行。
念佛是能成。
成諸正行故。
諸行是所成。
念佛所持故。
若非念佛諸行不成往生正行。
念佛所成一切諸行成往生業。
故九品中說諸行門為往生業。
名為正行。
三心念佛必定牽引往生大果。
餘行即得華開已後種種勝益。
經中所說由其九品正行多少淺深階降。
得有九品華開已後聞法得益種種異故。
取信作解。
必在一念十念功能。
修行策勵一形長時相續不斷。
深信如來本願不虛。
正因深入正行。
勇進名信上之行。
号解上之行。
非謂不以自餘諸行為本願故。
棄舍諸行不修餘善。
為念佛行而所持故。
諸行皆成往生正業。
是故策勵令修諸行。
以正因上正行法故。
華開已後應得益故。
但非離念佛諸行得獨生。
九品俱是報佛淨土。
順娑婆機遇大等絕。
暫時顯示種種差别。
克實言之。
唯是彌陀酬因所感一種報土。
而願上建立名極樂報土。
約此義邊勝餘佛報。
别願所成勝餘報故。
是故如來令韋提希别選西方。
有别意故。
克實而言。
九品說相唯是釋迦随娑婆機。
說其階降。
非淨土中實有九品。
唯是教文施設安立。
如定性二乘灰身入寂。
即生方便有餘土中。
直爾遇佛聽法華經。
回心向大。
曾無八六四二萬等經劫之事。
說八六等教文施設。
無有實事。
即回心故。
鸾師注往生論下雲。
願往生者本則三三之品。
今無一二之殊(已上)述曰。
三三品者。
娑婆發足有九品故。
言無一二殊者。
既往生已唯是一味極樂清淨海會大衆。
無有三輩九品差别。
但不可遮随娑婆機華開初益有斯差降。
教文施設顯示分齊。
昙鸾法師釋論文如來淨華衆正覺華化生。
是莊嚴眷屬功德成就不可思議雲。
此雲何不思議。
凡是雜生世界。
若胎若卵若濕若化眷屬若幹。
苦樂萬品。
以雜業故。
彼安樂國土莫非是阿彌陀如來正覺淨華之所。
化生同一念佛無别道故。
遠通夫四海之内皆為兄弟也。
眷屬無量。
焉可思議(已上)既是同一念佛所生。
不由自餘諸善雜行。
如來出世成道說法。
為度凡夫令生淨土。
直爾獲得無上菩提。
凡夫得度專在觀經。
觀經所宗唯在念佛。
韋提緣起未現。
已前随順聖道大小乘機。
施設諸教。
因韋提緣說觀經時。
彌陀本願念佛法門顯示開說。
暢佛本意。
二尊本懷朗然開顯。
此時宣陳觀經。
已外諸教方便。
觀經念佛是真實門。
彌陀本願念佛現起。
諸餘雜善忽然廢舍。
以非諸善獨得往生。
本願淨土教行顯已。
還取餘行念佛中攝。
念佛攝持得往生故。
是故念佛獨是出道。
諸教法門安置觀經化前序中。
以是觀經方便故。
觀經已前假施設故。
如天台宗釋法華題迹門三譬。
化前序法如為蓮故華為實施權。
觀經法門如花開蓮現開三顯一。
亦名開權顯實。
觀經已後念佛獨出。
如華落蓮成廢權立實。
亦名廢三立一。
證空上人随願蓮上人學天台宗。
模彼宗義立此義門。
韋提夫人觀經定善示觀緣中。
聞如來言汝是凡夫。
開悟佛意。
信顯他力棄自力執。
彰憑他地。
是名韋提定善示觀序中開悟。
是憑他力深信意樂。
此開悟心名觀經觀。
十六觀法皆歸念佛。
顯示他力往生旨故。
是故觀門亘十六觀法。
皆顯念佛。
稱念名号。
皆得生故。
觀佛三昧名為能诠。
念佛三昧為所诠。
不同聲義能诠所诠。
彼門語聲名句文身名能诠教。
理事境智行位等法名所诠義。
此約能顯所顯名為能诠所诠。
十六觀法總名觀佛。
玄義釋名如是說故。
一一觀中皆顯稱名故。
以念佛為所顯法。
韋提夫人顯行緣時。
未顯他力。
非開悟心。
存諸教門。
故順諸教名顯行門。
示觀緣時領受他力。
故淨土門所立法義名示觀門。
雜修雜行混為一類。
專修正行合為一具。
此依選擇立此義理。
如是等義所立多端。
其諸門人并弘此義。
證空初住小阪弘法。
後移西山弘通淨教。
西山善峰寺延曆寺别院。
彼寺北尾名往生院。
證空興隆彼處永為淨教行處。
宇律宮實信上人彼處有功。
立庵留躅。
證空門流繼持彼處。
證空上足有證入者。
如孔門有顔回。
深得師意大弘宗義。
住東山宮辻子講敷淨教。
聽徒如市。
門輩成林。
正因正行廣開園畝。
彼門人有覺入大德·觀日大德·觀明大德·唯覺大德等。
覺入門人有見性大德。
本長門國人。
于備後國蓮台院。
弘所學法。
彼立三心所廢之義。
流通付屬廢前定散十六觀門。
唯立名号。
以本願故。
是九品散善亦廢。
上上三心亘通九品。
各有十一門故。
既廢十一門。
故三心亦廢。
三心正因第四門故。
稱名念佛即成半自力半他力。
南無二字是自力故。
阿彌陀佛即他力故。
性公門人有觀蓮公。
在備後國宇多島。
弘通淨教。
性公門下有快喜者。
住豫州宇和郡。
弘持所傳。
觀日門人有東大寺範承得業·洛陽了觀公·豫州成信&mi
此即法藏願力旨歸。
為令入報土。
任運有斷證。
問。
既斷無明。
其見思等何時斷滅。
豈得超之。
答。
臨終見佛。
見思塵沙一分無明同時斷滅。
無有遺餘。
三惑同時斷天台宗義故。
此是寬公附順天台所說宗旨。
建立此義。
彌陀光明照念佛人。
不念之時不蒙光照。
如是等義非一衆多。
此即隆寬律師所立。
寬公宗研天台。
智解深廣。
後弘淨土。
解行兼包。
善導[蟲*巳]文創緻講敷。
大作鈔章建立義理。
源空上人授以撰擇。
寬公受之為其龜鏡。
隆寬門人有敬日大德智慶大德等。
各弘所承教化道俗。
敬日公雲。
修餘諸行亦生報土。
而非是佛本願之行。
九品之中上品上生是報淨土。
自下八品并是邊地。
此等義略違本所承。
日公弟子有洛東慈信大德。
天台教觀研精幽緻。
随從日公學淨土教。
而立義雲。
餘行亦是彌陀本願。
非唯念佛以本願故得生報土。
此亦違師所立義也。
信公住洛。
大播化導。
信公門人有唯性大德。
亦在洛陽弘傳所承。
智慶法師(道号南無)本在關東學天台宗。
後入華洛随依隆寬。
學淨土宗。
後還關東昌弘淨教。
東土淨教乃彼力也。
智慶門人有信樂大德隆慶大德等。
樂公初随隆寬。
學念佛法(隆寬道号皆空。
諱無我也)後承智慶也。
隆慶(房号敬願)學台宗時即與智慶同一師學。
後上華洛詣長樂寺。
初承隆寬。
後承智慶。
又延曆寺法印權大僧都信承學究天台。
深入幽理。
兼随智慶學淨土教。
隆慶門人長空大德(道号信教隆慶甥也)能念大德俱承淨教研窮宗旨。
教公門人有寬海大德(道号空藏)随信教公寬研淨教。
洛陽立寺。
名大光明寺。
随戒壇院圓照上人。
受比丘戒。
傳受真言。
管領寺院。
建立門輩。
弘敷所承。
稱通宗旨。
信阿聖實理觀如性等并随寬公。
受學淨教弘持宗旨。
念公門人有觀念大德及了念大德。
受學有功。
昌弘宗緻。
寬海亦随能念習學淨教。
隆寬已後長樂門流别作血脈。
秉宗旨(焉)洛陽西山證空大德(道号善惠)門人甚多。
并随學法。
乃證入大德(房号觀鏡)觀真大德·實信大德·聖達大德(鎮西)證惠大德(房号道觀)修觀大德·淨音大德·道門大德·隆信大德·佛教大德·遊觀大德等也。
證空從幼年随源空上人(道号法然)習學淨教。
精詳義途。
源空上人作撰擇集。
證空年二十三是勘文役。
深達彼義。
證空謂日野願蓮上人(後住太子禦廟之處)學天台宗。
專弘淨教。
高提綱宗。
即立義雲。
念佛即是彌陀本願。
諸餘行業非是本願。
三心正因必在念佛。
九品正行普該萬行。
念佛既是本願之行。
乘本願故。
罪惡凡夫直爾得生安養報土。
三心念佛不即不離。
三心即信本願之心。
離本願外無有三心。
言本願者。
稱名行故。
是故三心念佛不離。
三心唯是行者安意。
念佛即是所修妙行。
是故三心念佛不即。
三心總名願往生心。
修行之大地正修之能成。
必定牽引往生大果。
故以三心名為正因。
自餘諸行不獨往生。
非本願故。
非正因故。
為念佛行之所任持。
即得往生。
名之正因上之正行。
念佛是能成。
成諸正行故。
諸行是所成。
念佛所持故。
若非念佛諸行不成往生正行。
念佛所成一切諸行成往生業。
故九品中說諸行門為往生業。
名為正行。
三心念佛必定牽引往生大果。
餘行即得華開已後種種勝益。
經中所說由其九品正行多少淺深階降。
得有九品華開已後聞法得益種種異故。
取信作解。
必在一念十念功能。
修行策勵一形長時相續不斷。
深信如來本願不虛。
正因深入正行。
勇進名信上之行。
号解上之行。
非謂不以自餘諸行為本願故。
棄舍諸行不修餘善。
為念佛行而所持故。
諸行皆成往生正業。
是故策勵令修諸行。
以正因上正行法故。
華開已後應得益故。
但非離念佛諸行得獨生。
九品俱是報佛淨土。
順娑婆機遇大等絕。
暫時顯示種種差别。
克實言之。
唯是彌陀酬因所感一種報土。
而願上建立名極樂報土。
約此義邊勝餘佛報。
别願所成勝餘報故。
是故如來令韋提希别選西方。
有别意故。
克實而言。
九品說相唯是釋迦随娑婆機。
說其階降。
非淨土中實有九品。
唯是教文施設安立。
如定性二乘灰身入寂。
即生方便有餘土中。
直爾遇佛聽法華經。
回心向大。
曾無八六四二萬等經劫之事。
說八六等教文施設。
無有實事。
即回心故。
鸾師注往生論下雲。
願往生者本則三三之品。
今無一二之殊(已上)述曰。
三三品者。
娑婆發足有九品故。
言無一二殊者。
既往生已唯是一味極樂清淨海會大衆。
無有三輩九品差别。
但不可遮随娑婆機華開初益有斯差降。
教文施設顯示分齊。
昙鸾法師釋論文如來淨華衆正覺華化生。
是莊嚴眷屬功德成就不可思議雲。
此雲何不思議。
凡是雜生世界。
若胎若卵若濕若化眷屬若幹。
苦樂萬品。
以雜業故。
彼安樂國土莫非是阿彌陀如來正覺淨華之所。
化生同一念佛無别道故。
遠通夫四海之内皆為兄弟也。
眷屬無量。
焉可思議(已上)既是同一念佛所生。
不由自餘諸善雜行。
如來出世成道說法。
為度凡夫令生淨土。
直爾獲得無上菩提。
凡夫得度專在觀經。
觀經所宗唯在念佛。
韋提緣起未現。
已前随順聖道大小乘機。
施設諸教。
因韋提緣說觀經時。
彌陀本願念佛法門顯示開說。
暢佛本意。
二尊本懷朗然開顯。
此時宣陳觀經。
已外諸教方便。
觀經念佛是真實門。
彌陀本願念佛現起。
諸餘雜善忽然廢舍。
以非諸善獨得往生。
本願淨土教行顯已。
還取餘行念佛中攝。
念佛攝持得往生故。
是故念佛獨是出道。
諸教法門安置觀經化前序中。
以是觀經方便故。
觀經已前假施設故。
如天台宗釋法華題迹門三譬。
化前序法如為蓮故華為實施權。
觀經法門如花開蓮現開三顯一。
亦名開權顯實。
觀經已後念佛獨出。
如華落蓮成廢權立實。
亦名廢三立一。
證空上人随願蓮上人學天台宗。
模彼宗義立此義門。
韋提夫人觀經定善示觀緣中。
聞如來言汝是凡夫。
開悟佛意。
信顯他力棄自力執。
彰憑他地。
是名韋提定善示觀序中開悟。
是憑他力深信意樂。
此開悟心名觀經觀。
十六觀法皆歸念佛。
顯示他力往生旨故。
是故觀門亘十六觀法。
皆顯念佛。
稱念名号。
皆得生故。
觀佛三昧名為能诠。
念佛三昧為所诠。
不同聲義能诠所诠。
彼門語聲名句文身名能诠教。
理事境智行位等法名所诠義。
此約能顯所顯名為能诠所诠。
十六觀法總名觀佛。
玄義釋名如是說故。
一一觀中皆顯稱名故。
以念佛為所顯法。
韋提夫人顯行緣時。
未顯他力。
非開悟心。
存諸教門。
故順諸教名顯行門。
示觀緣時領受他力。
故淨土門所立法義名示觀門。
雜修雜行混為一類。
專修正行合為一具。
此依選擇立此義理。
如是等義所立多端。
其諸門人并弘此義。
證空初住小阪弘法。
後移西山弘通淨教。
西山善峰寺延曆寺别院。
彼寺北尾名往生院。
證空興隆彼處永為淨教行處。
宇律宮實信上人彼處有功。
立庵留躅。
證空門流繼持彼處。
證空上足有證入者。
如孔門有顔回。
深得師意大弘宗義。
住東山宮辻子講敷淨教。
聽徒如市。
門輩成林。
正因正行廣開園畝。
彼門人有覺入大德·觀日大德·觀明大德·唯覺大德等。
覺入門人有見性大德。
本長門國人。
于備後國蓮台院。
弘所學法。
彼立三心所廢之義。
流通付屬廢前定散十六觀門。
唯立名号。
以本願故。
是九品散善亦廢。
上上三心亘通九品。
各有十一門故。
既廢十一門。
故三心亦廢。
三心正因第四門故。
稱名念佛即成半自力半他力。
南無二字是自力故。
阿彌陀佛即他力故。
性公門人有觀蓮公。
在備後國宇多島。
弘通淨教。
性公門下有快喜者。
住豫州宇和郡。
弘持所傳。
觀日門人有東大寺範承得業·洛陽了觀公·豫州成信&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