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源流章一卷

關燈
葉。

    橫豎傳燈。

    即有幸西大德·長樂寺隆寬權律師·小阪證空大德(後居西山)鎮西聖光大德·信空大德(道号法蓮)美州行空大德(道号法寶)九品寺長西大德等。

    并源空大德親承面受之弟子也。

    各随所承弘淨土教。

    念佛宗旨所傳雖同。

    立義巨細異解多端。

    幸西大德立一念義。

    言一念者。

    佛智一念。

    正指佛心為念心。

    凡夫信心冥會佛智。

    佛智一念是彌陀本願。

    行者信念與佛心相應。

    心契佛智願力一念。

    能所無二。

    信智唯一。

    念念相續決定往生。

    大經偈雲。

    如來智慧海深廣無崖底(已上)如來是總通名。

    智慧舉果當體。

    善導引雲。

    彌陀智願海深廣無崖底(已上)彌陀别約極樂教主。

    智願彼佛因果雙舉智。

    是果體。

    酬因所感。

    願是因心四十八願。

    酬願行故。

    得此果智。

    果智當體皆有願心。

    願心所成即是佛智。

    智上具有諸宿願力。

    是故智體願力所成。

    是故彌陀所有種智名為智願。

    是名佛智一念之心。

    行者信心契此智故。

    念念即與佛智相應。

    善導雲。

    我依菩薩藏頓教一乘海。

    說偈歸三寶與佛心相應(已上)言佛心者。

    即是佛智。

    疏主歸心與智相應。

    能所冥契。

    是一念義。

    幸西略料簡雲。

    言一乘海者。

    法喻雙标也。

    一乘者。

    即弘願。

    弘願即佛智。

    佛智即一念也。

    海者如衆流入海。

    一切善惡凡夫皆歸彼智願海得生也(已上)彼師一渧記雲。

    如來能度是心。

    心者智能度物。

    真實唯一念心也。

    衆生所度是亦心。

    心者智。

    智所度。

    正門無外。

    是即心一乘。

    不他是即心。

    舍邪心也。

    歸正心也。

    舍小心也。

    采大心也。

    舍漸心也。

    采頓心也。

    舍聖心也。

    采凡心也。

    二河亦心也。

    自道亦心也。

    是亦唯一念心也。

    是名真實心。

    是名深心是名願心。

    故雲。

    具此三心必得生也(已上)約義有三心。

    克體唯一念。

    信願詫願。

    契智之心。

    與佛智冥體無二故。

    諸教是為聖之教。

    念佛是為凡之宗。

    聖道諸教皆被聖人。

    于此穢土證獲聖果。

    淨土教門唯被凡夫。

    令諸凡夫往生淨土。

    頓登初地證無生忍。

    略料簡雲。

    學法有九十六種道。

    東為二。

    九十五種外道。

    一種佛道。

    佛道有八萬四千門。

    亦為二。

    聲聞藏菩薩藏。

    菩薩藏有二。

    漸教頓教。

    頓教有二。

    聖頓凡頓。

    聖者十聖。

    凡者五乘。

    今我依菩薩藏頓教者。

    正為凡頓教也。

    或雲。

    橫超斷四流。

    或雲速證無生身。

    或雲即證彼法性之常樂。

    或雲。

    證彼無為之法樂。

    是皆報高妙土。

    以五乘齊入故也(已上)具縛凡夫乘佛本願。

    生報佛土。

    頓入初地。

    是名凡頓。

    頓登聖故。

    稱佛記雲。

    直願佛果而即得當名如來藏。

    頓教一乘是即為聖教。

    先求淨土。

    順次生階菩薩初地。

    是名菩薩藏頓教一乘海(已上)凡夫往生登初地者。

    此約上上初益為言。

    下八得益漸有階降。

    略料簡頌雲。

    對聖凡二頓。

    采凡為正門。

    釋迦為凡出。

    唯說頓一乘(已上)大師釋迦舍無勝土。

    驚入娑婆穢土次宅。

    說淨土教。

    令諸凡夫頓生報土頓證初地。

    為此如來出此娑婆。

    問。

    法藏彌陀以何專為報佛淨土生因本願。

    答。

    四十八中第十八願稱名念佛為生因願。

    略料簡雲。

    報佛報土而指方。

    本誓重願唯名号。

    十念念數。

    不指時。

    别意弘願全異餘(已上)既言唯名号。

    故生因願唯稱佛名。

    非身意業。

    凡夫至心稱佛名号。

    頓超娑婆入初地位。

    良以如來不可思議宿願增上強緣力故。

    略料簡偈雲。

    塵沙法中不可思議者。

    即此意也。

    稱佛記雲。

    彌陀有二種。

    一化身像觀彌陀是也。

    玄義雲。

    由衆生障重染惑深處。

    佛恐乍想真容。

    無由顯現。

    故使假立真像以住心想同彼佛以證境。

    故言假正報也。

    今此觀經所說稱名彼假立彌陀名号也。

    若依此行行者。

    可得假立生。

    假立者胎生也。

    是即通諸佛。

    即文雲。

    言念佛者。

    即專念阿彌陀佛。

    一切諸佛亦如是。

    下品等念佛同之。

    此彌陀諸佛相望互可論親疏得失。

    是名為機。

    且雖有順彼佛願利益。

    若比增上大利全非比挍也。

    二報身。

    是别意弘願彌陀也。

    玄義雲。

    又無量壽經雲。

    法藏比丘在世繞王佛所(乃至)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詫彼願為增上緣。

    如說大經。

    念彼彌陀。

    即念十方一切諸佛也。

    全無彼此不同差别。

    故名念佛三昧。

    具如真身觀文(已上)念彌陀佛有二種别。

    觀經第八形像觀者。

    先模真身為形像身。

    假想觀察為真方便。

    故念此像計為假念。

    念化身故。

    真身觀佛正說真身。

    即是報身。

    念此名為真正念佛。

    稱念化身受胎生報。

    生化淨土。

    稱念報身受化生報生報淨土。

    念像唯順彼佛本願。

    非契真實如來本願。

    稱念報佛正契本願。

    超凡直因初地妙業。

    稱佛記亦雲。

    然正十方諸佛所護念有願極樂。

    稱彌陀若實欲得不退者。

    且轉菩提心願極樂。

    閣諸佛稱彌陀。

    但稱禮念化身。

    唯彌陀與衆生彼此三業不相舍離。

    無諸佛三業外加。

    唯有念真身名号。

    諸佛與衆生彼此三業不相舍離。

    何以故。

    念真彌陀。

    即由念十方一切諸佛故。

    彌陀經中雲。

    聞是諸佛所說名及經名者。

    乃至一切諸佛共所護念。

    皆不退轉者。

    正指真身名也(已上)此意說雲。

    三業不離。

    有其二重。

    稱念化身唯與彌陀三業不離。

    稱念報身行者三業與諸佛三業不相舍離。

    稱佛記偈雲。

    通舉定散諸萬行别取念佛之一行。

    念佛往生入初地。

    萬行圓備坐道場(已上)初之二句流通付屬名号之意。

    第三一句生淨土證忍。

    後之一句佛果成滿。

    具足三經淨教義成。

    用大經為取本願。

    用觀經者為歸稱名。

    用小經者為取佛證。

    是故淨土三經具足。

    念佛往生成就圓滿。

    故略料簡雲。

    具三經者必持心。

    若少一經即不成(已上)念佛往生具周成立。

    必由信心與彼佛智一念之心。

    相應契會此事成立。

    任運往生。

    不由時節久近早晚念修多少事業淺深。

    略料簡雲。

    佛心相應時業成。

    無問時節之早晚(已上)彼所立義名一念義。

    專由如是所成旨歸。

    略料簡亦雲。

    命欲終時佛來現。

    從心不生。

    依彼願(已上)行者生彼唯由願力。

    非由凡夫自身自力。

    罪障凡夫煩惱垢重。

    如來報土懸絕分故。

    唯仰佛願直成就故。

    如是等義幸西所立。

    幸西門人有正定大德·正緣大德(後投長西)明信大德·入真大德·善性大德·勤信大德(住于木幡)并承幸西各事弘敷。

    善性門人有永信大德仙戈大德。

    并弘所承流通遐迩。

    洛陽波州(阿波)于今有之。

    長樂寺隆寬律師立多念義。

    聞淨土教。

    信順趣向厭離穢土。

    欣求淨土修習薰練。

    乃至臨終稱念不斷。

    決定往生。

    行者修習念佛妙行。

    其業成就必在臨終。

    平生之間雖相續修往生業因。

    未能成就。

    是故一形至最後念相續勤修臨終業成即見佛等。

    命終坐蓮即生彼土。

     問。

    臨終業成最後應念。

    何用平生恒勤行為答。

    平生恒修為欲相續至終業成見如來故。

    若不練習在已前者。

    何由臨終業得成就。

    是故一期相續得成。

    念佛正是彌陀本願。

    自餘諸行皆非本願。

    餘行非是佛本願行而業成就即得往生。

    雖得生彼。

    而生邊地。

    九品生者皆邊地故。

    是故餘行不生報土。

    非本願故。

    粗劣業故。

    稱名念佛即生報土。

    問。

    何故念佛必生報土。

    答。

    念佛彌陀本願行故。

    是故念佛必生報土。

    所以然者。

    彌陀是酬願因之身。

    極樂亦酬願因之土。

    念佛三昧是宿願行。

    佛酬願因引接此業。

    故宿願行必生報土。

    非本願行無有此義。

    故念佛業往生報土。

    觀經所說九品行相并是邊地化土之相。

    此九品外别有報土。

    淨土本論所說二十九句莊嚴即是報土。

    華藏界故。

    此即本願所成土故。

    問。

    凡夫念佛欣求淨土。

    臨終見佛有何等益。

     答。

    具縛凡夫臨終見佛。

    即斷一分無明。

    一分證中道理。

    即當天台圓教初住。

    若約别教即當初地。

    成此斷證即生報土。

    問。

    若爾非乘願力。

    自既見法身故。

    答。

    彌陀願力不思議故。

    頓斷無明得生報土。

    不乘願力無此事故。

    問。

    彌陀願力唯于報土引接衆生。

    何關斷證。

    答。

    唯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