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源流章一卷

關燈
土論。

    瑜伽論中。

    地前菩薩及諸異生望受用土。

    為别時意。

    不能即生。

    願行雖具非堪能故。

    地前異生望化淨土。

    願行具足即得往生。

    非别時意。

    是堪能故。

    引淨土經非此會通。

    莊嚴經論亦彌勒說。

    以唯願事名别時意。

    反顯願行具足即生。

    此望化淨應成此義。

    對法論者。

    是無著造覺師子菩薩造其釋論。

    安惠菩薩糅合本釋。

    名雜集論。

    彼别時意唯約唯願。

    願行具足即往生故。

    無著菩薩亦造攝大乘論。

    天親釋此。

    别時意相全同雜集。

    唯願無行。

    是别時意。

    不能即生。

    以無行故。

    彼于異時。

    前願之上修習行業。

    願行已具即得往生。

    他受用土地前異生雖願行具。

    是别時意。

    位未至故。

    彼于後時升初地上。

    得生報土。

    堪能位故。

    若望化土。

    地前異生願行具足。

    即得往生。

    唯有欲願無行業者。

    不得往生。

    以行阙故。

    天親論主造無量壽論。

    立五念門。

    明往生業。

    造總攝頌。

    名願生偈。

    陳五念門。

    為其行業。

    總說偈義俱明願行。

    各舉一名互顯具足。

    五念門中。

    作願回向并是欲願三業修習。

    即是行業。

    此五念門願行具足。

    乘佛本願。

    即生蓮華藏世界中。

    蓮華藏界即極樂土。

    極樂淨土即是他受用報淨土 問此所被機何等衆生。

    答。

    論偈雲。

    普告諸衆生。

    往生安樂國。

    長行論雲。

    若善男子善女人。

    此即勸誘諸凡夫類。

    發願修行令生淨土。

     問。

    如瑜伽論。

    地前異生望受用土。

    是别時意。

    縱具願行。

    階位未至。

    淨土論主何勸凡夫生受用土。

    豈不違論。

    答。

    瑜伽大論約就性相決判之門。

    是故凡夫不生報土。

    即是得成别時意趣。

    若約不思議門為言。

    凡夫得生受用淨土。

    彌陀願力不思議故。

    淨土論專勸凡夫。

    令生蓮華藏世界海。

    若約地上依性相門。

    聖人即入蓮華藏界。

    往生論中即有此門。

    淨教相承。

    彌勒文殊俱是如來在世親聞。

    彌勒禀此授阿僧伽。

    阿僧菩薩授之天親。

    三祖相承全同法相大乘血脈相繼次第。

    文殊等三祖同三論相承。

    天親菩薩傳持二門。

    彌勒相傳面承無著。

    文殊傳持居其苗裔。

    流通沽潤至其身田。

    上明天竺傳持淨教。

     震旦淨教傳通次第 如來滅後一千十六年。

    後漢第二主顯宗明帝永平十年丁卯。

    迦葉摩騰來至漢地。

    創弘佛宗。

    次年戊辰。

    竺法蘭來。

    俱傳教法為其滋基。

    自爾已後。

    三藏諸師相繼來到。

    各傳佛法後漢已來。

    無量壽經異釋漸起。

    荒途始惑。

    東晉之始。

    彌天道安法師造淨土論。

    開顯法義。

    同代年曆匡廬山惠遠禅師。

    創開山??建立淨社。

    擇朋結衆修淨土業。

    十八賢哲同志修業。

    僧俗一百二十三人。

    立誓要期行安養法。

    東土淨教斯時初昌。

    後魏之代。

    北天菩提留支三藏。

    遊化來至大譯經論。

    無量壽論所譯之一。

    于時昙鸾法師宗朗三經研涅槃。

    一方哲匠。

    各振遐迩德聞異邦。

    南地帝主向此禮雲鸾菩薩焉。

    鸾公見于三藏。

    三藏授以觀無量壽經歎。

    為長生不死之法。

    鸾公乃投作師事之禮。

    受指授。

    注往生論。

    又作彌陀偈奉贊大經(兩卷無量壽經名為大經)作安樂土義明淨土相。

    此淨土教正從西天相承而來。

    血脈連續。

    天親已後流行天竺。

    往生論宗相繼連綿至留支身。

    雖不知人名血脈不墜地。

    震旦淨教留支為始。

    昙鸾為二。

    道綽禅師為三。

    善導和尚為四。

    懷感法師為五。

    少康法師為六。

    若自鸾公取之。

    即為五祖。

    世多依用以為所尊。

    五祖皆弘淨土教法教人令念阿彌陀佛。

    修諸善根回向令生往生極樂為其所宗。

     問。

    既有五祖。

    以誰為本。

    答。

    大唐諸師崇淨教者。

    多以善導為淨土祖。

    多施章疏。

    究盡解行。

    昙鸾法師上古高匠。

    傳受留支廣播行化。

    道綽禅師本業涅槃。

    弘佛性宗。

    講涅槃經二十四遍。

    深入玄緻。

    兼弘淨教。

    造安樂集。

    即是善導所承根本。

    懷感法師是法相宗。

    後投善導弘淨土教。

    作決疑論。

    明決疑滞。

    少康法師通達律藏。

    習學華嚴。

    研精法相。

    神解洞朗。

    匠成有功。

    念佛法門自修勸人。

    舉世崇敬号後善導。

    作瑞應删傳一卷。

    編古來往生人。

    懷感之後少康之前有法照禅師大解法匠。

    弘通英哲。

    善導之後身也。

    時于缽中再見清涼山文殊境界。

    後詣五台。

    親見文殊善财等。

    問訪出要授以念佛。

    親蒙文殊指誨。

    大弘五會念佛。

    作五會法事贊一卷。

    流行世間。

    此即淨教所依祖師。

    昔道綽後有迦才師。

    作淨土論三卷。

    大立義道決判疑滞。

    後代大宋之代有天竺寺慈雲遵式法師。

    是天台教觀之名匠。

    弘通淨教。

    依行被物。

    次有靈芝大智律師。

    是天台宗之哲。

    律藏教之英也。

    兼弘淨教。

    自行化他。

    制觀經彌陀經義疏。

    大行于世。

    門人玩習多作記章。

    大宋淨教天下一均用靈芝行儀。

    為宗旨規矩。

    自昔已來解釋淨土教典。

    諸師代代非一。

    淨影寺惠遠大師。

    天台智者大師。

    嘉祥寺吉藏大師。

    普光寺法常法師。

    慈恩寺窺基大師。

    西明寺圓測法師。

    及道訚法師。

    又龍興法師。

    元曉大師。

    慧淨法師。

    法位法師。

    玄一法師。

    義寂法師。

    慈藏法師。

    璟興法師。

    知禮法師。

    智圓法師。

    宗曉法師等。

    其數極多。

    皆解淨教發揮宗旨。

    各弘本宗。

    兼通淨教。

    世常所用。

    雖五六祖。

    若依折中應用九祖。

    謂菩提留支·昙鸾·道綽·迦才·善導·懷感·法照·少康元照也。

    震旦淨教弘通如是 大日本國淨教弘通次第 昔百濟佛法創傳日域。

    大唐佛宗次傳此國。

    三論法相弘布世間。

    厥後漸次諸宗流傳。

    淨土教觀不為别宗。

    各随自宗解釋法義。

    昔元興寺智光禮光各弘三論。

    兼通淨教。

    法相昌海欣樂安養。

    撰西方念佛集一卷并阿彌陀悔過。

    次天台慈惠大僧正歸西方教。

    釋九品義。

    次源信僧都承法慈惠。

    研究台宗。

    兼通淨教。

    修習淨業。

    撰往生要集彌陀經略記等。

    中古有三論永觀律師。

    兼歸淨教作彌陀要記往生十因等。

    有中河實範大德。

    法相真言兼研律藏。

    并玩淨教。

    大施章鈔流行世間。

    彼世同時有光明山重譽大德。

    即三論碩匠也。

    兼研密藏。

    歸投淨土撰西方集三卷。

    東大寺三論珍海已講兼研淨教。

    撰決定往生集一卷。

    淨影義章作淨土義私記二卷。

    天台勝範作西方集三卷。

    如是諸哲皆修淨業。

    近代有睿山黑谷源空大德。

    後機敏利智慮深浚。

    人王第七十六代。

    近衛天皇禦宇。

    久安六年歲次己巳。

    齡方十八。

    厭世閑居。

    專欣安養。

    修往生業。

    淨土教義從此漸昌。

    自行化他唯在此。

    人王八十二代。

    後鳥羽天皇禦宇。

    建久九年歲次戊午。

    于時源空年六十六。

    錄選擇本願念佛集一卷。

    (開為二卷)立淨土宗。

    大顯義理。

    自此已後淨教甚昌。

    貴賤俱修。

    都鄙鹹遵。

    人王等八十四代。

    順德天皇禦宇。

    建曆二年歲次壬申。

    源空入滅。

    年滿八十。

    日域古來弘淨土者。

    解義修業其數甚多。

    其最要者。

    即智光·昌海·源信·永觀·實範·源空。

    此之六祖。

    此之六哲也。

    此并非親承血脈祖。

    唯是依憑歸投而已。

    總通三國言所憑者。

    有十八祖。

    謂天竺三祖。

    馬鳴龍樹天親也。

    震旦九祖。

    菩提留支昙鸾等如前烈也。

    日本六祖。

    即如上烈。

    此十八中。

    馬鳴龍樹即面受之祖。

    菩提留支昙鸾亦是親承。

    道綽善導懷感亦面承祖。

    自餘諸祖非是親承。

    啻是歸仰依投而已。

    如道綽禅師安樂集中總舉六祖。

    雖非親承。

    唯逐彼躅歸敬依憑。

    弘淨土教。

    昔源信僧都作往生要集。

    傳之後世。

    自爾已來曆世相傳。

    乃至黑谷睿空大德傳持此集。

    成辨淨業。

    源空随睿空學此集得旨。

    彼要集中引善導玄義等文。

    因此即尋善導所制。

    果獲觀經疏禮贊法事贊等(般舟贊者彼世未獲)并研窮精詳通達義理。

    乃以善導和尚為所依宗師。

    選擇集中具明此義。

    自爾已來淨土教行弘通華夷。

    不可勝計。

    偏是源空上人秉持之功者也。

    問。

    源空已後弘通雲何。

    答。

    源空大德門人非一。

    各揚淨教。

    互恣弘通。

    俱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