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源流章一卷

關燈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夫淨土教義由來尚矣。

    王舍城内啟須摩之嘉會。

    祇陀林中彰舌相之祥驗。

    論譯神州。

    二十九嚴始弘。

    疏傳日域。

    四十八願昌玩。

    源廣流遠。

    根深枝繁。

    今略舉源流。

    粗精梢條。

    烈示名義。

    顯揚旨歸耳 淨土所依本經 兩卷無量壽經二卷 此經曹魏代康僧铠三藏譯。

    此經古來新舊三藏有十二代譯。

    而五存七阙。

    言五存者。

    一此僧铠譯。

    二清淨平等覺經二卷。

    魏帛延譯。

    三阿彌陀經二卷。

    吳月氏支謙譯。

    四大寶積經無量壽會二卷。

    大唐菩提流支譯。

    當彼經第十七及第十八卷。

    大寶積經有四十九會。

    此無量壽會當第五會。

    五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三卷。

    大宋西天法賢三藏譯。

    已上五經同本異譯。

    雖有五本震旦月域世多依行。

    讀誦講敷。

    造疏述義。

    舉世競玩者。

    啻康僧铠譯無量壽經而已 觀無量壽經一卷 宋代姜良耶舍三藏譯。

    古雖有複異譯而欠逸不行。

    唯此一本昌行世間。

    震旦諸師競作疏解。

    日域講敷述章極多 阿彌陀經一卷 姚秦羅什三藏譯。

    震旦日本人多誦持。

    制疏述鈔。

    十有餘家蘭菊诤美。

    金玉奪光。

    大唐玄奘三藏亦譯此經。

    名稱贊淨土攝受經。

    亦有一卷。

    與羅什本同本異譯。

    靖邁法師作一卷疏。

    解釋此本。

    罄精美焉。

    已上三經為淨土所依。

    無量壽經以阿難彌勒為對告人。

    特囑彌勒令廣弘持。

    觀無量壽經以阿難為對揚。

    并令弘演流通未來。

    阿彌陀經以舍利弗為對告人。

    告舍利弗意令流布。

    故善導雲。

    釋迦如來告身子。

    即是普告苦衆生(已上)慈恩大師以四部經為淨土本經。

    上三經外加鼓音聲陀羅尼經。

    名四部經。

    昙鸾·道綽·善導·懷感等弘通淨教之諸師等。

    多以兩卷無量壽經觀經彌陀經三部。

    為淨土所依本經。

    今依此躅舉三部經 淨土所依本論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一卷 亦名淨土論。

    亦名往生論。

    亦名無量壽經論。

    此論天親菩薩所造。

    後魏菩提留支三藏譯。

    東魏昙鸾法師注往生論成二卷焉。

    日本元興寺智光法師。

    作往生論疏五卷。

    彼取昙鸾以為義節。

    昙鸾智光俱是三論 右以三經一論為淨土所依。

    據此立義。

    莊嚴宗旨。

    問。

    此往生論為宗所憑。

    為是宗論。

    為釋論耶。

    答。

    此是宗論。

    非釋文論。

    論師造論有種種相。

    或通申論。

    或别申論。

    如龍樹中論十二門論等。

    是一代通申。

    總陳大乘故。

    如龍樹智度天親十地。

    是一經别申。

    别釋大乘故。

    今往生論是别申論。

    既言無量壽經優婆提舍。

    優婆提舍此雲論義。

    即無量壽經論。

    是故名為一經别論。

    就一類經總撮宗旨。

    建立法義。

    名為宗論。

    别解文句。

    名為釋論。

    今往生論即是别申淨土契經之宗義論。

    問。

    所釋本經三部名同。

    為局一經。

    通三部耶。

    答。

    無量壽名既無所局。

    所說義理亦無不通。

    此即通申淨土三經。

    問。

    何以得知。

    通釋三經。

    答。

    論中所立通三經故。

    論有二重。

    初說偈總攝分。

    說二十四偈。

    攝三經義故。

    二釋偈解義分。

    長行釋偈頌。

    解所攝義故。

    解義分中說五念門。

    一身業禮拜門。

    二口業贊歎門。

    三作願門。

    四意業觀察門。

    五回向門。

    淨土三經所說義理不過五門。

    是故論主樀經宗要。

    立此五念。

    論說二十四偈已雲。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

    我以偈誦總說竟(已上)此即總偈攝經宗要。

    雖明五念。

    論所歸宗。

    正是意業觀察而已。

    自餘四門或是安心。

    或是助業方便眷屬。

    昙鸾注中二十四偈随應配對五念門相。

    論中解義唯配觀察門中偈頌解釋句義。

    作此論意顯示觀察極樂淨土依正二報二十九種莊嚴相故。

    故以觀行為論宗旨。

    此觀行者。

    全依觀無量壽經。

    建立此法。

    彼經明修十六觀故。

    十六觀中盡依正故。

    依正二報在所觀境。

    具觀彼土二報莊嚴故。

    注家釋此随其所當。

    引觀經文。

    如座功德引華座觀。

    身業功德引真身觀。

    未必皆對本經之文。

    若一一對無不契會。

    雙卷無量壽經具說法藏比丘本願彌陀如來所成果相依報正報。

    引接衆生。

    令生極樂。

    所生衆生得益行相。

    其所成就依正二報。

    即觀察中所觀行相。

    是故論中接兩卷義。

    小彌陀經亦說極樂依正二報。

    亦是本論觀察中境。

    是故具攝小彌陀義。

    是故此論通釋三經問。

    觀察門中二十九嚴為三經通成。

    一經各成耶。

    答。

    二十九嚴對經言之。

    三經合成義門備足。

    三經各成二十九句。

    亦無不當。

    随解即得。

    義寂法師解雙卷經。

    配論十七種等功德。

    玄一法師釋小彌陀經。

    具配十七種等莊嚴。

    元曉法師小經疏中。

    随所應對引論配文。

    此即諸師各盡本論所說諸嚴。

    淨土論中五念門法解義立理。

    勢變多端。

    或是止觀定惠雙行。

    作願是止奢摩他故。

    觀察是觀毗婆舍那故。

    餘三随應助業安心。

    或是入出二門行相。

    前四念門入自證宮門。

    回向一門出教化地門。

    依五念門自利利他速疾成就。

    究竟圓滿。

    或作願回向俱是安心。

    身口意行是所起行。

    或五念俱行。

    作願回向取行邊故。

    言念行故。

    問。

    三經一論既是淨土所依教典。

    若餘經論中有淨土所憑教耶。

    答。

    淨土義理。

    念佛法門。

    諸大乘教處處廣說。

    彼教典餘法為宗。

    然亦兼說淨土義門。

    此等并是于安養門。

    與今三經所說全同。

    彼彼教中說淨土處。

    勸安養處。

    皆取為今淨土所憑。

    雖非純說淨土。

    如此三經一論。

    而義門一同。

    皆鹹依用。

    是淨土所依有二。

    一正所依教。

    如今三經一論是也。

    二兼所依教。

    諸經論中說淨土義。

    陳演往生極樂是也。

    即如般舟三昧經·悲華經第二第三卷·鼓音聲王陀羅尼經·彌勒問經·貞元花嚴經第四十卷·大乘同性經·十往生經·請觀音經·觀音授記經。

    如是等經不簡顯密二教諸經。

    皆取以為兼所依教。

    諸論之中。

    起信論勸生淨土一段。

    十住婆娑第三卷中易行品等。

    并說往生西方是也 弘通淨教祖裔次第 天竺淨教弘通 釋迦如來開法大師。

    于王舍城耆阇崛山。

    說無量壽經。

    于王舍城頻婆娑羅王宮。

    說觀無量壽經。

    于舍衛國祇桓精舍。

    說小阿彌陀經。

    各有對告。

    及有付囑。

    如來滅後。

    大迦葉等五百羅漢。

    于畢婆羅窟結集小乘三藏。

    文殊彌勒阿難陀等。

    于鐵圍山結集大乘藏。

    各弘閻浮。

    俱利衆生。

    淨教三經彌勒文殊阿難結集。

    流布世間。

    付法藏傳。

    二十四祖次第相承。

    即迦葉·阿難·末田池·商那和須(田池商那同時弘教。

    依師資傳前後相承)優婆鞠多乃至第二十四師子尊者。

    其中馬鳴菩薩是第十二之祖。

    龍樹即第十四之祖。

    婆修盤陀第二十一。

    即是天親。

    此三菩薩于淨土教所立有功。

    故即依憑。

    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

    建立往生淨土不退方便。

    道綽禅師引此為據。

    龍樹菩薩造華嚴十住毗婆娑。

    建立難行易行二道。

    陳彌陀願。

    勸安養土。

    昙鸾法師依此立教。

    龍樹亦造大智度論。

    往往陳宣彌陀淨土事義。

    亦造十二禮。

    為安養行式。

    故昙鸾法師立龍樹菩薩。

    為淨土高祖。

    故彼師大經贊雲。

    大師龍樹摩诃薩。

    誕形像始理頹網(乃至)南無慈悲龍樹尊。

    至心歸命頭面禮(已上)道綽禅師亦仰龍樹為淨土祖。

    即依彼論建立二道。

    天親菩薩造淨土論。

    陳五念門。

    明三經意。

    是故立為淨土祖師。

    文殊師利菩薩結集大乘。

    四百五十年。

    住世弘通。

    佛滅度後三百七十年。

    馬鳴菩薩出世。

    五百三十年龍樹菩薩出世。

    至八百年之時。

    九百餘年天親菩薩出世。

    弘通大小諸教。

    報年八十餘歲住世。

    文殊馬鳴龍樹天親四聖次第。

    為淨土祖。

    彌勒菩薩佛世親聞。

    升兜率天教化天衆。

    如來滅後九百年時。

    翻無著菩薩請降下中天阿逾阇國。

    于四月夜說五部論。

    無著受之弘通世間。

    無著以法付屬世親。

    舊雲天親。

    新雲世親。

    淨土法門彌勒授無著。

    無著授世親。

    世親禀之造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