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源流章一卷

關燈
ddot并同國聖入公。

    成信還與州弘傳淨教。

    聖入往信州善光寺。

    教化道俗。

    觀明公于華洛弘通念佛。

    證入所立五祖一徹成淨土義。

    故其門人觀日·觀明皆成五祖一徹之義。

    證入門人亦有贊州正乘公·豫州蓮宿公·備中證佛公。

    各學淨教弘之遠近。

    鎮西聖達真資有聖觀者。

    傳師淨教。

    講敷弘通。

    證惠上人初承證入。

    後附證空。

    西山法門深得淵府。

    後嵯峨天皇禦宇甚播法威。

    以所承法奉授于天皇。

    淨金剛院即彼禦願。

    以道觀上人為開山之師。

    學淨土宗。

    為永規矩。

    觀公于善導疏等多施章鈔。

    淨金剛院代代住持皆擇碩學為弘通近。

    即覺道圓道公等也。

    證惠門人有道念公。

    學業優長。

    早從物故。

    修觀大德住禦殿。

    後往關東弘敷淨教。

    隆信公下有道教公。

    研究淨教講敷傳通。

    居住嵯峨。

    弘布淨教義路精詳甚播嘉美。

    淨音大德住仁和寺西谷。

    弘通淨教。

    音公所立唯用善導一家解釋。

    諸餘異解未必和會。

    事一師故。

    音公門人有觀智公·乘信公·覺證公·道戒公等。

    各弘所承互化品物。

    證空門流如是。

    流演。

    僅舉少分不能具陳。

     鎮西築後國善導寺本願聖光上人者。

    淨教賢哲學解英近。

    随法然上人久營學業。

    鎮西弘教多生門輩。

    乃慶蓮社招蓮社等是也。

    摸匡盧山古風故也。

    光公門人亦有良忠公。

    學解英哲宗教鸾鳳也。

    五祖虬文多播鈔解。

    字号然阿。

    初住鎮西。

    學業獨步。

    中比遊住下總國。

    大弘淨業。

    多生法近匠。

    後上花洛。

    弘通宗旨。

    然阿門人有禮阿公。

    住仁和西谷。

    弘演所宗。

    建立淨社。

    修學淨教。

    光公門人亦有滿願上人。

    初承長西。

    兼随光公。

    光公所立唯念佛行。

    是佛本願。

    自餘諸行非彌陀願。

    然阿等義諸行非本願。

    雖非本願而得往生。

    願公所立諸行非是彌陀别願。

    雖非别願而得往生。

    約就四弘總願門故一切萬行随意得度。

    在總願門。

    故得往生。

    觀佛念佛兩三昧字雖有兩名。

    唯是一體。

    兩名互通定散門故。

    願公門人有廓鍐公。

    花洛立寺。

    任持秉禦。

    為諸門輩講敷淨教。

     郊北九品寺長西上人(房号覺明)久事源空練淨土教。

    長西十九出家即附源空。

    源空其時年滿七十。

    長西常随給仕不懈。

    空公八十入滅。

    于時長西年二十九。

    首尾十一年。

    随逐學法。

    長西門人英哲甚多。

    謂澄空(房号如輸)上人·理圓上人·覺心大德·阿彌陀房空寂上人·十地上人·道教上人·上衍大德·證忍大德·如是諸輩各随所承弘通淨教。

    澄空理圓兩上人者宗研天台。

    說法流美。

    兼随長西習學淨教。

    法藏比丘五劫思惟唯思修行兩哲诤論。

    西公作章。

    名五劫思惟诤論鈔。

    決判兩英诤論。

    即決判雲。

    五劫修行。

    非唯思念。

    淨影等師如是判故。

    覺心大德贊州西三谷盛弘淨教。

    彼處是長西上人建興之寺也。

    長西乃贊州人。

    九歲上洛随管家長者。

    服膺俗典。

    出家入缁。

    源空寂後遊學非一。

    學研天台。

    傳三觀法。

    随住心大德。

    學止觀等。

    谒[亻*犮]芿法師。

    亦習止觀。

    值佛法禅師。

    久經禅學。

    起信釋論無不譜練。

    淨土法門溫習極大。

    尋古知今。

    達此通彼。

    窮幽盡理。

    陶貫洞朗無有所遺。

    所立義雲。

    念佛諸行皆是彌陀如來本願。

    随所修業皆生報土。

    一切穢土修業之人有九品别機。

    宜異故。

    九品行者俱生報土。

    随機任業有來迎别。

    生已即是齊同不退。

    通是極樂華藏世界海會大衆直受法樂。

    普至十方。

    于諸佛所曆事供養。

    現前蒙記。

    頓曆十地。

    忽至補處。

    或于十方速成正覺。

    或以大悲起闡提願。

    自證化他應化齊拔。

    盡未來際業用無方。

    第十八願念佛往生。

    第十九願聖衆來迎。

    第二十願諸行往生。

    第十八中有三業念。

    前十三觀是觀行觀。

    修習定善。

    思惟方便。

    正受觀成。

    三輩散善。

    臨終見佛。

    眼開證境。

    是觀矚觀。

    觀佛念佛定散門異。

    得定證境。

    三昧是同。

    故觀佛念佛兩三昧為宗。

    或約韋提請。

    定善為宗。

    約佛自開。

    散善為宗。

    由定善故觀佛為宗。

    由散善故念佛為宗。

    二門互取互成一宗。

    如是等義即彼所立。

    長西立西三谷。

    弘念佛宗。

    上足覺心住彼弘教。

    北洛泉湧住持覺阿上人。

    随覺心公習學淨教。

    覺心兼學俱舍。

    通練釋論。

    覺阿随心公兼學俱舍論。

    覺心門人有西覺公。

    兼承證忍。

    大達淨教。

    彌陀公下有禅信公。

    開敷有功。

    鑽仰不倦知足院了敏大德随彌陀公習學淨教。

    修練無懈。

    阿彌陀公立十六定善義。

    依玄義釋名門成立義理。

    空寂上人多作章鈔。

    大經有五卷疏。

    善導觀經疏述八卷記。

    又弘元照彌陀疏集三卷鈔。

    如是等也。

    道教上人關東弘教。

    天台教觀講敷弘通。

    講淨土教廣被道俗。

    門輩非一。

    連續弘化。

    上衍證忍兩哲俱守師躅。

    住九品寺。

    恒講淨教。

    紹隆宗義。

    忍公門人遠近興宗。

    各生門輩。

    開演甚昌。

    上來所陳橫豎相承。

    并源空上人門流苗裔。

    略舉少分。

    不可備列。

    或在花洛。

    或滿諸國古來橫豎不能見聞。

    不得知及。

    如何烈之。

    如何舉之。

    了觀上人建三福院弘觀日義。

    元是證入所說。

    名東山義。

    彼師門流在三福院。

    顯揚宗旨連續不絕。

    道教上人住釋迦院。

    弘所承義。

    禀隆信公開暢宗旨。

    名西山義。

    教公門人有戒圓公及良圓公。

    良圓公者。

    住龍禦殿顯揚淨教。

    法然上人門流如是。

    近代已來時有英哲。

    弘淨土教。

    遐迩流布。

    未必依據源空所立。

    即出雲路住心上人(天台學者)生馬良遍法印(法相英哲)木幡真空上人。

    本諱定兼。

    官升律師。

    三論真言美譽絕倫。

    東大寺知足院悟阿上人習學律并法相。

    如是等師皆學淨教。

    研究精詳。

    弘通化導。

    或制章鈔。

    或自行化他各有門輩。

    橫豎燃燈。

    長西上人兼承住心。

    良遍法印道号信願。

    官位居法印權大僧都。

    法相因明研精究盡深獲奧旨。

    四十有八棄舍世榮居住生馬大聖竹林寺。

    随唐招提寺覺盛和上。

    受具足戒。

    律藏宗旨通别相狀習學精研。

    陳菩薩戒義有六卷章鈔。

    明律藏義造五卷章。

    陳淨土義作數卷章。

    自行利他唯事淨土。

    建長四年遷神淨邦。

    于時春秋六十有九。

    竹林精舍現有遺房。

    先有空寂公。

    住竹林寺。

    弘持淨教。

    大施化導。

    長西門人學解神足。

    後至甲斐國。

    弘淨土教。

    真空上人三論名哲。

    遁世之後專弘真言。

    事相教相甚緻精詳。

    教相義解辭辨縱橫。

    立敵對論無并肩者。

    兼研淨教。

    建立義門。

    昙鸾注論有六卷鈔記。

    永觀十因作三卷文集。

    随覺盛上人受具足戒。

    住持木幡觀音院。

    後往關東。

    弘化導引。

    悟阿上人大弘淨土。

    五祖虬文皆作鈔記。

    制述繁多。

    數滿百卷。

    特研群疑論。

    飛名遐迩。

    悟阿門人有制心了敏兩哲。

    俱研淨教。

    大播化導。

    制心上人法相學者。

    法華玄贊深獲幽旨。

    講敷繁多。

    大立門輩。

    兼習淨教。

    盛施化導。

    了敏上人元學法相。

    後随悟阿專學淨教。

    講弘行業。

    唯事淨土。

    東大寺有圓照上人。

    道号實相。

    聰睿敏利。

    多聞深悟。

    大小化制顯密禅教解行通練。

    無不貫括。

    随良遍上人。

    習學法相。

    研精淨教。

    随覺盛上人。

    受通門具足戒随睿尊(興正菩薩)上人。

    受别受具戒。

    興隆戒壇。

    住持竹林。

    開善法寺。

    興金山院。

    講律授戒。

    弘通真言。

    說法開導德量多端。

    兼弘淨教。

    深入幽緻。

    住心·良遍·真空等師皆立諸行本願義。

    與長西所立一同契會。

    悟阿所立亦本願亦非本願。

    依第十八願成立此義也。

    夫法海深廣。

    可度而難越。

    義山險峨。

    可仰而難升。

    淨土教義豈可測量。

    今随諸流各陳綱要。

    諸流所說随人各異。

    見此塵露。

    難應印可。

    非無憑據。

    互契人解。

    委細義道非此應盡。

    僅記一渧而已 于時應長元年(辛亥)十二月二十九日。

    于東大寺戒壇院沙門凝然記之。

    春秋七十有二。

    是今于中最後述作者也 淨土法門源流章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