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八念對治恐怖
關燈
小
中
大
佛弟子欲求寂靜無為之道,當離愦鬧(1),獨居閑處。或在山林,阿蘭若(2)處;或修頭陀行(3),夜于冢間樹下坐(4);或作不淨觀及九想觀,自見其身,不淨充滿,而生驚怖,或為惡魔幻諸形相,使生恐怖,退堕道心;如是種種,則當修八念法,以為對治:
一、
念佛念佛有卅二相,八十種好,具十力(5),四無所畏(6),神通廣大,威德無窮,善能救護一切衆生,何況修習梵行者。我今是佛弟子,必為佛光之所照攝,一方諸佛世尊,悉皆臨我在上,護我在旁,如是當何所畏?
二、
念法念正法(7)能滅怖畏,能度煩惱,能伏魔怨,拔濟諸苦。我今修習是法,而此正法,如金剛杵(8),具大力用,如是當何所畏?
三、
念僧念十方諸菩薩僧,緣覺僧,聲聞僧,皆具諸波羅蜜(9),神通功德,善能摧輾魔軍,維護道場,凡此聖賢僧,皆我伴侶,如是當何所畏?
四、
念戒念别解脫律儀(10),能遮諸惡,身得安隐。靜慮律儀(11),能破煩惱,心得安樂。無漏律儀(12),能斷諸惡根本,得解脫樂,我今善護諸戒,心身堅固,如是當何所畏?
五、
念舍舍有二義,一舍施義,二舍棄義。念我于法财,無不舍施,生大功德;于三毒煩惱,無不舍棄,得大智慧。内外俱空,德智悉備,如是當何所畏?
六、
念天念諸天前生,以修戒施禅定,及十善業,今得生彼,得大安樂,非是災殃所能侵襲,我今亦修是法,較彼更勝,如是當何所畏?
七、
念出入息即數息觀,行者于坐禅中,當于鼻息呼出時,自始至終,暗數從一至十,吸入時,亦從一至十,久久系念,心自得定,怖畏即除。
八、
念死死有二種:報盡命終,名自死,遇災禍而死,名他緣死。他雖不死,自亦當死,今即不死,後亦當死,死既認為必然,怖畏即除。
又佛菩薩能以名号,作無畏施,故行者修道,若心怖畏,除此八念法之法,亦可稱念佛菩薩,以除滅之。如夜行或獨坐時,有懼怯意,即當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或「南無觀世音菩薩」,畏即除。
【注釋】
(1)愦音潰,心亂也。愦鬧言因熱鬧,使心散亂。
(2)亦作阿蘭那,阿練若,是比丘所居寺院的總稱,翻為寂靜或空閑處。
(3)頭陀為比丘修頭陀行者之稱,譯義為抖擻,謂抖擻衣服、飲食、住處,之三種貪心也。修頭陀行者,應守十二項規條,名為十二頭陀。
(4)其中第八條,為冢間坐,言應住于墳墓處,第九條為樹下坐,此皆屬于住處的規條。
(5)(6)見初級教本第十四課注十一。
(7)謂真正的道法也,屬于三寶中的法寶,以教理行果之四者為體。
(8)杵原為印度的兵器,金剛杵者,表正智如金剛之堅,能壞斷常二邊,契于中道,如帝釋手持金剛,破修羅軍也。
(9)亦作波羅蜜多,譯為到彼岸,謂能由生死苦惱的此岸,到涅槃安樂的彼岸也,菩薩所修,有六波羅蜜,與十波羅蜜。
(10)别解脫是戒法的異名,戒所以各别解除身口意之惡,如受五戒八戒等戒法,能生身内的善無表色,合于律儀,故名别解脫律儀。
(11)靜慮即是禅定的異名,行者入于禅定時,身中自發防非止惡的無表色,合于律儀,故名靜慮律儀,亦名定共戒,謂與定同時共生的戒法也。
(12)聖者發無漏智時,身中自具防非止惡的無漏無表色,合于律儀,故名無漏律儀,亦名道共戒,謂與道同時共生的戒法。
【習題】
(一)八念法,是那八念?
(二)何謂:别解脫律儀?靜慮律儀?無漏律儀?
(三)何謂:念舍?念天?是何意義?
(四)數息觀如何修習?
(五)行者修道,若心生怖畏,除此八念法之外,尚有何法,能消除之?
一、
念佛念佛有卅二相,八十種好,具十力(5),四無所畏(6),神通廣大,威德無窮,善能救護一切衆生,何況修習梵行者。我今是佛弟子,必為佛光之所照攝,一方諸佛世尊,悉皆臨我在上,護我在旁,如是當何所畏?
二、
念法念正法(7)能滅怖畏,能度煩惱,能伏魔怨,拔濟諸苦。我今修習是法,而此正法,如金剛杵(8),具大力用,如是當何所畏?
三、
念僧念十方諸菩薩僧,緣覺僧,聲聞僧,皆具諸波羅蜜(9),神通功德,善能摧輾魔軍,維護道場,凡此聖賢僧,皆我伴侶,如是當何所畏?
四、
念戒念别解脫律儀(10),能遮諸惡,身得安隐。靜慮律儀(11),能破煩惱,心得安樂。無漏律儀(12),能斷諸惡根本,得解脫樂,我今善護諸戒,心身堅固,如是當何所畏?
五、
念舍舍有二義,一舍施義,二舍棄義。念我于法财,無不舍施,生大功德;于三毒煩惱,無不舍棄,得大智慧。内外俱空,德智悉備,如是當何所畏?
六、
念天念諸天前生,以修戒施禅定,及十善業,今得生彼,得大安樂,非是災殃所能侵襲,我今亦修是法,較彼更勝,如是當何所畏?
七、
念出入息即數息觀,行者于坐禅中,當于鼻息呼出時,自始至終,暗數從一至十,吸入時,亦從一至十,久久系念,心自得定,怖畏即除。
八、
念死死有二種:報盡命終,名自死,遇災禍而死,名他緣死。他雖不死,自亦當死,今即不死,後亦當死,死既認為必然,怖畏即除。
又佛菩薩能以名号,作無畏施,故行者修道,若心怖畏,除此八念法之法,亦可稱念佛菩薩,以除滅之。如夜行或獨坐時,有懼怯意,即當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或「南無觀世音菩薩」,畏即除。
【注釋】
(1)愦音潰,心亂也。愦鬧言因熱鬧,使心散亂。
(2)亦作阿蘭那,阿練若,是比丘所居寺院的總稱,翻為寂靜或空閑處。
(3)頭陀為比丘修頭陀行者之稱,譯義為抖擻,謂抖擻衣服、飲食、住處,之三種貪心也。修頭陀行者,應守十二項規條,名為十二頭陀。
(4)其中第八條,為冢間坐,言應住于墳墓處,第九條為樹下坐,此皆屬于住處的規條。
(5)(6)見初級教本第十四課注十一。
(7)謂真正的道法也,屬于三寶中的法寶,以教理行果之四者為體。
(8)杵原為印度的兵器,金剛杵者,表正智如金剛之堅,能壞斷常二邊,契于中道,如帝釋手持金剛,破修羅軍也。
(9)亦作波羅蜜多,譯為到彼岸,謂能由生死苦惱的此岸,到涅槃安樂的彼岸也,菩薩所修,有六波羅蜜,與十波羅蜜。
(10)别解脫是戒法的異名,戒所以各别解除身口意之惡,如受五戒八戒等戒法,能生身内的善無表色,合于律儀,故名别解脫律儀。
(11)靜慮即是禅定的異名,行者入于禅定時,身中自發防非止惡的無表色,合于律儀,故名靜慮律儀,亦名定共戒,謂與定同時共生的戒法也。
(12)聖者發無漏智時,身中自具防非止惡的無漏無表色,合于律儀,故名無漏律儀,亦名道共戒,謂與道同時共生的戒法。
【習題】
(一)八念法,是那八念?
(二)何謂:别解脫律儀?靜慮律儀?無漏律儀?
(三)何謂:念舍?念天?是何意義?
(四)數息觀如何修習?
(五)行者修道,若心生怖畏,除此八念法之外,尚有何法,能消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