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戒殺放生文 明蓮池大師作
關燈
小
中
大
蓋聞:世間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慘者殺傷;是故逢擒則奔,虮(2)蛩猶知避死,将雨而徙,蝼蟻(3)尚且貪生。
何乃網于山,罟(4)于淵,多方掩取;曲而釣,直而矢,百計搜羅?使其膽落魂飛,母離子散,或囚籠檻,則如處囹圄(5),或被刀砧(6),則同臨剮(7)戮。
憐兒之鹿,舐瘡痕而寸斷柔腸(8),畏死之猿,望弓影而雙垂悲淚(9)。
恃我強而淩弱,理恐非宜,食他肉而補己身,心将安忍? 由是昊天(10)垂憫,古聖行仁,解網著于成湯(11),畜魚興于子産(12)。
聖哉流水,潤枯槁以囊泉(13);悲矣釋迦,代危亡而割肉(14)。
天台智者,鑿放生之池(15);大樹仙人,護栖身之鳥(16)。
贖鱗蟲而得度,壽禅師之遺愛猶存(17):救龍子而傳方,孫真人之慈風未泯(18)。
一活議也,沙彌易短命為長年(19),書生易卑名為上第(20)。
一放龜也,毛寶以臨危而脫難(21)。
孔以微職而封侯(22)。
屈師縱鯉于元村,壽增一紀(23);随侯濟蛇于齊野,珠報千金(24)。
拯已溺之蠅,死刑免矣(25);舍将烹之鼈,廚婢之笃疾瘳焉(26)。
貿死命于屠家,張提刑魂超天界(27);易餘生于釣艇,李景文毒解丹砂(28)。
孫良嗣解僧繳之危,蔔葬而羽蟲交助(29);潘縣令設江湖之禁,去任而水族悲号(30)。
信老免愚民之牲,祥符甘雨(31);曹溪守獵人之網,道播神州(32)。
雀解銜環報恩(33),狐能臨井授術(34)。
乃至殘軀得命,垂白壁而聞經(35);難地求生,現黃衣而入夢。
施皆有報,事匪無徵(37),載在簡編(38),昭乎耳目。
普願随所見物,發慈悲心,捐不堅财(39),行方便事,或恩周多命,則大積陰功(40),若惠及一蟲,亦何非善事?苟日增而月累,自行廣而福崇,慈滿人寰,名通天府(41),蕩空怨障,多祉萃于今生(42),培漬善根,餘慶及于他世(43)。
傥(44)更助稱佛号,加諷(45)經文,為其回向西方,令彼永離惡道(46),則存心愈大,植德彌深,道業資之速成,蓮台生其勝矣(47)。
【注釋】 (1)蓮池大師明時人,諱侏宏,号蓮池,俗姓沈,弱冠後,依性天和尚披剃,尋受具戒。
遍參知識,禮五台,感文殊放光。
住于杭州之雲栖寺,山民苦虎患,師誦經施食,患即除。
歲旱,循田念佛,雨随足至。
于是教化大盛,建叢林,勵念佛,著述甚富,年八十一寂。
本文骈四俪六,音調铿锵,且于戒放生之義,情盡理至,讀之使人動恻隐之心,興慈悲之念,故宜定為背誦課。
(2)音幾,蛩的幼蟲也。
(3)謂蝼蛄與螞蟻。
喻輕微之意。
(4)音古,網類。
(5)讀音為靈語,即監獄也,然此處當讀為靈吾,以葉音韻。
(6)謂刀與椹闆,即宰殺之具也。
(7)剮音寡,即淩遲碎割也。
(8)許真君名遜,晉汝南人,少年時好畋獵,一日射中小鹿,鹿母為舐瘡痕,結果小鹿不活,鹿母亦死。
真君訝鹿母無傷,何以亦死?剖其腹視之,腸皆寸寸斷,乃知為憐子死而斷腸也。
由是大感動悔過,折弓矢,入山修道,後全家皆登仙品,此兩句系證實上文母離子散意。
(9)楚王出獵,遇大白猿,能接飛矢,王乃命養由基射之,基至,猿即下淚,蓋基神射,矢到處,臂不及接,猿自知必死而流淚也,此兩句系證實上文膽落魂飛意。
(10)昊音皓,稱天為昊天,言其元氣博大也。
(11)商王成湯出行,遇獵人布四面網,祝曰:從天來者,從地來者,從四方來者,皆入吾網。
湯為解去三面,止留一面,更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上者上,欲下者下,不用命者,乃入吾網。
諸候聞之,歎曰:湯仁德及于禽獸,可謂至矣。
(12)子産即春秋鄭大夫公孫僑的别号,有人以活魚送他,子産令人畜之池中,可知即儒教亦講放生,不過不徹底耳。
(13)金光明經載:流水長者,出見遊魚甚多,水涸将死,乃用囊裝水傾注之,皆得活,複為說法,魚命盡後,皆生天上。
(14)釋尊往昔為菩薩時,遇鷹逐鴿,鴿投菩薩身避難,鷹告菩薩:你救鴿命,如何使我餓死?菩薩乃自割臂肉償之,鷹言:鴿肉嫩,你肉老,吾不欲食。
菩薩乃再割肉,至肉将盡,終不能等鴿,鷹問生悔恨否?菩薩言:吾無一念悔恨,若此語不虛
何乃網于山,罟(4)于淵,多方掩取;曲而釣,直而矢,百計搜羅?使其膽落魂飛,母離子散,或囚籠檻,則如處囹圄(5),或被刀砧(6),則同臨剮(7)戮。
憐兒之鹿,舐瘡痕而寸斷柔腸(8),畏死之猿,望弓影而雙垂悲淚(9)。
恃我強而淩弱,理恐非宜,食他肉而補己身,心将安忍? 由是昊天(10)垂憫,古聖行仁,解網著于成湯(11),畜魚興于子産(12)。
聖哉流水,潤枯槁以囊泉(13);悲矣釋迦,代危亡而割肉(14)。
天台智者,鑿放生之池(15);大樹仙人,護栖身之鳥(16)。
贖鱗蟲而得度,壽禅師之遺愛猶存(17):救龍子而傳方,孫真人之慈風未泯(18)。
一活議也,沙彌易短命為長年(19),書生易卑名為上第(20)。
一放龜也,毛寶以臨危而脫難(21)。
孔以微職而封侯(22)。
屈師縱鯉于元村,壽增一紀(23);随侯濟蛇于齊野,珠報千金(24)。
拯已溺之蠅,死刑免矣(25);舍将烹之鼈,廚婢之笃疾瘳焉(26)。
貿死命于屠家,張提刑魂超天界(27);易餘生于釣艇,李景文毒解丹砂(28)。
孫良嗣解僧繳之危,蔔葬而羽蟲交助(29);潘縣令設江湖之禁,去任而水族悲号(30)。
信老免愚民之牲,祥符甘雨(31);曹溪守獵人之網,道播神州(32)。
雀解銜環報恩(33),狐能臨井授術(34)。
乃至殘軀得命,垂白壁而聞經(35);難地求生,現黃衣而入夢。
施皆有報,事匪無徵(37),載在簡編(38),昭乎耳目。
普願随所見物,發慈悲心,捐不堅财(39),行方便事,或恩周多命,則大積陰功(40),若惠及一蟲,亦何非善事?苟日增而月累,自行廣而福崇,慈滿人寰,名通天府(41),蕩空怨障,多祉萃于今生(42),培漬善根,餘慶及于他世(43)。
傥(44)更助稱佛号,加諷(45)經文,為其回向西方,令彼永離惡道(46),則存心愈大,植德彌深,道業資之速成,蓮台生其勝矣(47)。
【注釋】 (1)蓮池大師明時人,諱侏宏,号蓮池,俗姓沈,弱冠後,依性天和尚披剃,尋受具戒。
遍參知識,禮五台,感文殊放光。
住于杭州之雲栖寺,山民苦虎患,師誦經施食,患即除。
歲旱,循田念佛,雨随足至。
于是教化大盛,建叢林,勵念佛,著述甚富,年八十一寂。
本文骈四俪六,音調铿锵,且于戒放生之義,情盡理至,讀之使人動恻隐之心,興慈悲之念,故宜定為背誦課。
(2)音幾,蛩的幼蟲也。
(3)謂蝼蛄與螞蟻。
喻輕微之意。
(4)音古,網類。
(5)讀音為靈語,即監獄也,然此處當讀為靈吾,以葉音韻。
(6)謂刀與椹闆,即宰殺之具也。
(7)剮音寡,即淩遲碎割也。
(8)許真君名遜,晉汝南人,少年時好畋獵,一日射中小鹿,鹿母為舐瘡痕,結果小鹿不活,鹿母亦死。
真君訝鹿母無傷,何以亦死?剖其腹視之,腸皆寸寸斷,乃知為憐子死而斷腸也。
由是大感動悔過,折弓矢,入山修道,後全家皆登仙品,此兩句系證實上文母離子散意。
(9)楚王出獵,遇大白猿,能接飛矢,王乃命養由基射之,基至,猿即下淚,蓋基神射,矢到處,臂不及接,猿自知必死而流淚也,此兩句系證實上文膽落魂飛意。
(10)昊音皓,稱天為昊天,言其元氣博大也。
(11)商王成湯出行,遇獵人布四面網,祝曰:從天來者,從地來者,從四方來者,皆入吾網。
湯為解去三面,止留一面,更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上者上,欲下者下,不用命者,乃入吾網。
諸候聞之,歎曰:湯仁德及于禽獸,可謂至矣。
(12)子産即春秋鄭大夫公孫僑的别号,有人以活魚送他,子産令人畜之池中,可知即儒教亦講放生,不過不徹底耳。
(13)金光明經載:流水長者,出見遊魚甚多,水涸将死,乃用囊裝水傾注之,皆得活,複為說法,魚命盡後,皆生天上。
(14)釋尊往昔為菩薩時,遇鷹逐鴿,鴿投菩薩身避難,鷹告菩薩:你救鴿命,如何使我餓死?菩薩乃自割臂肉償之,鷹言:鴿肉嫩,你肉老,吾不欲食。
菩薩乃再割肉,至肉将盡,終不能等鴿,鷹問生悔恨否?菩薩言:吾無一念悔恨,若此語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