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談義第十

關燈
寶珠譬喻。

     難意。

    凡三劫六無畏述如常教相故不可攝第十住心。

    又如雲越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生。

    三劫心局出世故不可有世間三個住心事。

    不及異求候。

    依之宗家以三劫文唯引證第四已上住心上者。

    疑滞更難散候。

     答意。

    凡依文顯相雖局出世。

    搜深意東一切妄執收三劫故。

    雖一毫之微善可成三劫能越心義勿論候。

    是以寶珠譬喻始舉瓦礫無異喻。

    有八心萌動說。

    終明生在佛家義故。

    旁如答成候。

     假令三劫六無畏述如常。

    又雲出世間心生故。

    不可攝第十及世間心難勢來候共。

    約文顯相一途得意故。

    無相違候。

    次至宗家引證者。

    是又約顯相通。

    故不及苦勞候。

     會一義意。

    探深意則可通十住心成立聞候共。

    今經三劫約無漏心建立事。

    經疏說相分明故。

    不依用申候。

    次至雲譬喻始舉瓦礫無異喻有八心萌動說。

    終明生在佛家義者。

    寶珠譬喻廣。

    三劫義狹得意子細有之間敷候。

     至者寶珠譬喻三劫具可有十住心欤否之所論候。

     十地十六生。

     難意。

    凡十地十六生數既增減故不可以十六大生攝十地盡事。

    不及異求候。

    因玆心要釋中釋金剛薩埵位。

    雲雖證薩埵正位而見惑未除故。

    旁疑霧難散候。

     答意。

    凡十地十六生約兩部地位故。

    可十地攝十六生盡義勿論候。

    是以三摩地儀軌顯現世證得歡喜地後十六生成正覺故。

    旁如答成候。

     假令十地十六生數有增減故難端聞候共。

    金剛三昧經以十地菩薩喻十五日月。

    菩提心論以十六分月喻十六大生條。

    地位開合不一轍故不成難候。

     次至心要釋者。

    于金薩有本有修生二分中。

    今以修生準本有被明之故無相違候。

     會一義意。

    十地十六生約兩部地位故被運義勢候共。

    設雖金薩在地前。

    餘十五菩薩地上雲金剛頂部以十六大生證知地位。

    無妨事候。

    次至三摩地儀軌文者。

    十六生中約證位初歡喜地故舉之。

    無不足義候。

     至者可以十六大生攝十地盡欤否之所論候。

     複越一劫。

     難意。

    凡三劫之說段畢說十地。

    其上雲複越一劫故。

    以第四微細妄執可雲一劫。

    事。

    不及異求處候。

    由此宗家釋越三妄執越三阿僧祇劫。

    是則十地究竟也。

    過此修上上方便斷微細妄執至佛果故意。

    越三妄得十地。

    斷微細妄執升佛果事分明上者。

    旁難勢有由樣覺候。

     答意。

    凡按經文。

    指升住此地稱信解地(見)候。

    然信解地十地故升住此地可十地義勿論候。

    是以疏解複越一劫文。

    判複越百六十心一重細惑名度三大阿僧祇劫條。

    旁如答成候。

     假令上有十地文。

    其次雲複越一劫故難勢來候共。

    雖上明十地。

    今舉益勸修文故。

    其意頗異條。

    依憑成間敷候。

    次至宗家釋者。

    越第三劫得初地。

    斷微細妄執得佛果義分明故。

    還明二重得益誠證候。

     會一義意。

    信解地十地稱故成立聞候共。

    信解名通因果中。

    今佛果信解得意故。

    無子細事候。

    次至判名度三大阿僧祇劫者。

    三妄四妄開合不同中。

    今釋依合門雲爾存無妨候。

     至者複越一劫者。

    可第三劫極細妄執欤否之所論候。

     第九驚覺。

     難意。

    凡論驚覺事專可在沈空位義道理必然候。

    而極無心曾無沈空義故不可須驚覺事。

    不及異論處候。

    依玆宗家釋被顯驚一道于彈指覺無為于未極故。

    旁疑殆不散事候。

     答意。

    凡諸乘雖殊以無相一心為極理者。

    顯家通滿義相故。

    第九住心可蒙驚覺義勿論候。

    是以宗家于寶鑰舉驚覺文時。

    大日金剛守護三經第九住心引證之故。

    旁如答成候。

     假令驚覺專可在沈空位故禦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