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談義第八

關燈
文證第六住心候。

    爾者局第六義勿論候。

     是以菩提心論明第六住心。

    雲又有衆生發大乘心。

    簡小乘約大乘初教。

    有此簡别之稱間。

    旁如答申候。

     假令大乘行發無緣乘心等名義無簡别故難端來候共。

    約始标此号事。

    如無雲天得意無子細候。

    次以六無畏中法無我無畏被備的據候共。

    經文雖局第六。

    疏家探意加釋第七。

    故無煩候。

     會一義意。

    宗家以今文證第六住心故成立聞候共。

    總标屬前段。

    總結屬後段。

    聖教常習故不及劬勞候。

    次至菩提心論釋者。

    第六住心稱發大乘心事。

    自本不遮之故。

    不敢成相違候。

     至者複次大乘行發無緣乘心者。

    局第六住心欤否之所論候。

     三界唯心。

     難意。

    凡按經說相。

    雲觀察蘊阿賴耶。

    蘊阿賴耶不通真理故。

    唯心之心可局事心事。

    不及異論處候。

    依此慈恩法師依經論文立五重唯識時。

    引華嚴三界唯心文證第二舍濫留純識。

    其前四重事唯識事治定故。

    旁疑網難決候。

     答意。

    凡說觀察蘊阿賴耶知自性等。

    自性言是三種自性故。

    依圓二性真事二心義勿論候。

    是以疏家往往引莊嚴論三性文被證阿賴耶三義候上者。

    可通真事二心條。

    旁如答成候。

     假令蘊阿賴耶局依他故難勢來候共。

    觀依他如幻。

    遍計實執除圓成真理顯雲知自性故。

    通真事二心基本候。

    次至三界唯心文證第二重唯識者。

    今雲心外更無一法。

    釋相異第二重故。

    可廣通真事二心存候。

     會一義意。

    知自性言通三性故成立聞候共。

    據唯識論等。

    以幻焰等八喻喻依他故。

    今觀六喻知自性。

    依他自性可得意候。

    次至疏家引莊嚴論三性文者。

    自元觀阿賴耶顯圓成理義不遮候。

     至者三界唯心文可通真事二心欤否之所論候。

     般若方便。

     難意。

    凡按文相次第。

    以寂然界偏真智。

    望第二劫中道觀。

    判勝劣釋文故。

    可指緣生中道觀事。

    不及異求處候。

    依之覺苑釋雲若失般若無所得方便。

    無所得言所顯指第二劫觀旨分明故。

    旁疑滞難散候。

     答意。

    凡失者翻得言候。

    然初劫智未得第二劫之智條。

    可指寂然界當分之智義勿論候。

    是以初劫末釋寂然界位判若失方便多堕二乘地證小涅槃上者。

    指寂然界之智事。

    旁如答成候。

     假令以寂然界偏真觀望第二劫中道觀釋文故疑難來候共。

    寂然界智沈偏真理故。

    可堕斷滅不堕異二乘事。

    具般若方便助故顯釋故。

    無相違候。

    次至覺苑釋雲無所得方便者。

    大乘行者跬步時住無所得觀解故。

    無子細事候。

     會一義意。

    失者翻得言故成立聞候共。

    失退其義全同候。

    而于退有三種退中。

    未得退未得法雲退旨。

    俱舍釋明鏡候。

    次以初劫末釋雲若失方便多堕二乘地被備誠證候共。

    初劫雲證小涅槃。

    今雲濫方廣道人。

    彼此相對異故。

    初二劫方便别事。

    如視掌候。

     至者般若方便可第二劫緣生中道觀欤否之所論候。

     六喻三性。

     難意。

    凡六喻皆是非有似有義不順遍計偏有圓成真有故可唯喻顯依他事。

    不及異論處候。

    依此唯識論中舉依他八喻。

    釋猶如幻事陽焰夢境鏡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所成非有似有故。

    旁疑冰難解候。

     答意。

    凡經文知自性如幻等之自性言可通三種自性故。

    可三性俱喻顯義勿論候。

    是以疏雲然阿賴耶有三種義。

    引莊嚴論求真實偈。

    被顯幻事譬三性旨條。

    旁如答成候。

     假令六喻皆是非有似有義故。

    疑難來候共。

    取喻随宜故。

    或以幻事喻依遍二性。

    或以彼無體譬圓成第一義事。

    如莊嚴論譬說得意候。

    次至唯識論文者。

    彼依一往義門喻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