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談義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兩種外道。
難意。
凡雲此宗中說。
此宗言所顯顯教悉可屬外道事。
不及異求樣覺候。
依之疏明外道所不知法。
雲無量寶王是即金剛寶藏故。
旁疑執難止候。
答意。
凡湛寂理三乘同所證候。
爾二乘不到源底故且名内外道。
菩薩喻大香象王釋到其源底故。
不屬外道義勿論候。
是以經中歎湛寂理雲一切外道所不能知時。
二乘猶得此理故應菩薩所得事。
道理必然條。
旁如答成候。
假令雲此宗中說故難端來候共。
此宗中指外道二乘說内外兩種外道義故。
無子細事候。
次至稱無量寶王者。
學大乘菩薩所得功德雲無量寶王。
無不足義候。
會一義意。
湛寂理三乘同證故成立聞候共。
二乘既屬外道故。
菩薩亦可然事。
不足怪候。
次雲一切外道所不能知時。
二乘猶得此理故被立道理候共。
二乘雖得此理名外道故得此理。
菩薩亦可名外道。
道理不待言。
故卻難勢潤色候。
至者内外道中可有顯教菩薩欤否之所論候。
五喻體空。
難意。
凡體法空者第二劫所觀大乘行軌則候。
然寂然界觀門合論初劫。
齊拔業因種故。
非體法空事。
不及異論候。
因玆按疏釋相。
或判成實諸宗未甚懸絕。
或述猶帶拆法明無性空故。
旁疑霧難散候。
答意。
思湛寂寂然二種菩薩。
相當天台所判藏通二教菩薩見候。
而上湛寂菩薩釋非如實巧度故。
彼拙度拆空。
此寂然界巧度體空義勿論候。
是以疏家釋寂然界雲從無性門達諸法即空。
諸法即空言可體法空觀解義分明上者。
旁如答成候。
假令寂然界合論初劫故難勢聞候共。
約偏真同故無子細候。
次齊拔業因種事。
是亦約偏真同候。
次至雲猶帶拆法明無性空者。
既雲帶故非當體拆法義。
不待言條無相違候。
會一義意。
寂然界相當天台通教欤成立聞候共。
相似分有人法俱空同成實宗上者。
可藏教分齊欤候。
次至疏家釋雲從無性門達諸法即空者。
三藏教觀從緣無性。
有人法二空談故。
約彼法空雲諸法即空可得意候。
至者今觀察無性空可體法空欤否之所論候。
證寂然界。
一旦難意。
凡思寂然界。
雲大乘菩薩度一重法倒。
雲漸過二乘境界故。
不可攝第五住心。
又偏真觀解故難攝第六住心條。
可立一種住心道理。
不及異議樣覺候。
依之六無畏中為一法無畏。
十六重玄為一種阿阇梨故。
宗家禦立教一旦不審候。
答意。
隻任禦定判處候。
凡十住心立教專依經論共許之所立見故。
除寂然界義。
其理勿論候。
是以大日經中雖開為一種。
疏釋攝二乘。
或雲與辟支佛位齊。
或述成實諸宗未甚懸絕故。
旁禦定判無不足候。
假令度一重法倒故難端來候共。
成實雖談二空攝半字教候。
但雲漸過二乘境界者。
細論門意候。
次至六無畏十六重玄為一種位者。
寶珠譬喻不出之故。
開合出沒不一準候。
會禦定判義意。
住心立教仕經論共許故成立聞候共。
縱菩提心論略之。
大日經中往往為一種位故。
難被略事候。
次至三劫釋雲與辟支佛位齊等者。
為令進第二劫。
且雖下雲辟支佛位齊雲未甚懸絕。
又雲大乘行者雙離違順八心故。
實與成實宗隔絕義得意候。
至者證寂然界不立一種住心者。
一旦不審所論候。
複次大乘行。
難意。
凡今此文第二劫标句上。
大乘行言不簡第七。
無緣乘義法無我性名不局第六故。
可通二個住心事。
不及異論候。
依之六無畏中法無我無畏存他緣覺心兩種見候條。
旁疑殆不散處候。
答意。
凡他緣大乘心立名專依發無緣乘心文故。
宗家以今
難意。
凡雲此宗中說。
此宗言所顯顯教悉可屬外道事。
不及異求樣覺候。
依之疏明外道所不知法。
雲無量寶王是即金剛寶藏故。
旁疑執難止候。
答意。
凡湛寂理三乘同所證候。
爾二乘不到源底故且名内外道。
菩薩喻大香象王釋到其源底故。
不屬外道義勿論候。
是以經中歎湛寂理雲一切外道所不能知時。
二乘猶得此理故應菩薩所得事。
道理必然條。
旁如答成候。
假令雲此宗中說故難端來候共。
此宗中指外道二乘說内外兩種外道義故。
無子細事候。
次至稱無量寶王者。
學大乘菩薩所得功德雲無量寶王。
無不足義候。
會一義意。
湛寂理三乘同證故成立聞候共。
二乘既屬外道故。
菩薩亦可然事。
不足怪候。
次雲一切外道所不能知時。
二乘猶得此理故被立道理候共。
二乘雖得此理名外道故得此理。
菩薩亦可名外道。
道理不待言。
故卻難勢潤色候。
至者内外道中可有顯教菩薩欤否之所論候。
五喻體空。
難意。
凡體法空者第二劫所觀大乘行軌則候。
然寂然界觀門合論初劫。
齊拔業因種故。
非體法空事。
不及異論候。
因玆按疏釋相。
或判成實諸宗未甚懸絕。
或述猶帶拆法明無性空故。
旁疑霧難散候。
答意。
思湛寂寂然二種菩薩。
相當天台所判藏通二教菩薩見候。
而上湛寂菩薩釋非如實巧度故。
彼拙度拆空。
此寂然界巧度體空義勿論候。
是以疏家釋寂然界雲從無性門達諸法即空。
諸法即空言可體法空觀解義分明上者。
旁如答成候。
假令寂然界合論初劫故難勢聞候共。
約偏真同故無子細候。
次齊拔業因種事。
是亦約偏真同候。
次至雲猶帶拆法明無性空者。
既雲帶故非當體拆法義。
不待言條無相違候。
會一義意。
寂然界相當天台通教欤成立聞候共。
相似分有人法俱空同成實宗上者。
可藏教分齊欤候。
次至疏家釋雲從無性門達諸法即空者。
三藏教觀從緣無性。
有人法二空談故。
約彼法空雲諸法即空可得意候。
至者今觀察無性空可體法空欤否之所論候。
證寂然界。
一旦難意。
凡思寂然界。
雲大乘菩薩度一重法倒。
雲漸過二乘境界故。
不可攝第五住心。
又偏真觀解故難攝第六住心條。
可立一種住心道理。
不及異議樣覺候。
依之六無畏中為一法無畏。
十六重玄為一種阿阇梨故。
宗家禦立教一旦不審候。
答意。
隻任禦定判處候。
凡十住心立教專依經論共許之所立見故。
除寂然界義。
其理勿論候。
是以大日經中雖開為一種。
疏釋攝二乘。
或雲與辟支佛位齊。
或述成實諸宗未甚懸絕故。
旁禦定判無不足候。
假令度一重法倒故難端來候共。
成實雖談二空攝半字教候。
但雲漸過二乘境界者。
細論門意候。
次至六無畏十六重玄為一種位者。
寶珠譬喻不出之故。
開合出沒不一準候。
會禦定判義意。
住心立教仕經論共許故成立聞候共。
縱菩提心論略之。
大日經中往往為一種位故。
難被略事候。
次至三劫釋雲與辟支佛位齊等者。
為令進第二劫。
且雖下雲辟支佛位齊雲未甚懸絕。
又雲大乘行者雙離違順八心故。
實與成實宗隔絕義得意候。
至者證寂然界不立一種住心者。
一旦不審所論候。
複次大乘行。
難意。
凡今此文第二劫标句上。
大乘行言不簡第七。
無緣乘義法無我性名不局第六故。
可通二個住心事。
不及異論候。
依之六無畏中法無我無畏存他緣覺心兩種見候條。
旁疑殆不散處候。
答意。
凡他緣大乘心立名專依發無緣乘心文故。
宗家以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