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談義第七

關燈
緣覺斷習。

     難意。

    凡開疏家釋。

    初劫三重三妄見修無學之所斷。

    學無學相對分明故。

    今文設雖局聲聞。

    不可局緣覺事。

    不及異論樣覺候。

    依之演密鈔釋專存此旨見條。

    旁疑難難閣候答意。

    凡業煩惱言前前所斷亦爾故。

    今所加之株杌種子可指習氣義勿論候。

    是以大乘同性經說緣覺十地中。

    雲十者習氣漸薄地。

    顯勝聲聞義上者。

    緣覺斷習義。

    旁如答成候。

     假令初劫三種三妄學無學相對故難端來候共。

    聲聞舉有學。

    緣覺舉無學。

    互顯得意無妨候。

    次至演密鈔釋者。

    大師立十住心時。

    依今經文第五住心号拔業因種心故。

    義解人師所判依用不申候。

     會一義意。

    今所加株杌種子。

    可緣覺所斷習氣成立聞候共。

    非想地第九品。

    二乘無學但發金剛喻定。

    所斷微細難斷重故名爾見。

    無不足事候。

    次以同性經習氣漸薄地被備的據候共。

    既雲漸薄未言斷故。

    拔言不符合條。

    斷習義者許間敷候。

     至者拔業煩惱等經文可局緣覺所斷欤否之所論候。

     學摩诃衍人。

     難意。

    凡論能所寄齊事。

    專以密人可對顯人義治定時。

    今雲與小乘見道适齊。

    寄齊旨分明上者。

    可真言行者事。

    間不容發處候。

    因玆次下雲淨菩提心少分增明。

    被出密乘不共名目候。

    條旁疑霧不散候。

     答意。

    凡于經初劫三種三妄疏家有二重釋中。

    初約小乘。

    次學摩诃衍人以下約顯大乘見候。

    是則湛寂之中三乘人。

    同共一法行者條。

    可顯人義不及猶豫事候。

    是以宗家釋中判四種三妄時。

    以第二妄執配顯大乘意。

    偏依今文見上者。

    旁如會申候。

     假令論寄齊事。

    以密人可對顯人難勢來候共。

    是顯同共一法人與小乘齊不堕聲聞正位之所以故。

    非寄齊釋得意置候。

    次雲淨菩提心少分增明故攻難聞候共。

    世間八心種子心猶顯一分淨心顯現故。

    無不足候。

     會一義意。

    學摩诃衍人同共一法行者故被成立候共。

    于湛寂重寶雖有三乘。

    初劫小乘為表故。

    隐菩薩以二乘寄齊真言行者料簡。

    無子細事候。

    次至宗家釋者。

    疏中初重三妄不舉斷人故。

    宗家加釋。

    取義無妨候。

     至者學摩诃衍人可真言行者欤否之所論候。

     見惑寬狹。

     難意。

    凡經唯蘊無我句含三乘見道見候。

    然大乘見道二障分别起俱斷之事候條。

    于見惑所殘有之間敷事。

    不及異求處候。

    依之疏家釋度無量見網無量言無所簡故。

    旁疑滞難散候。

     答意。

    凡按學摩诃衍人候。

    湛寂位未及證寂然界菩薩見間。

    可局人執見惑義勿論候。

    是以經雲彼出世間心住蘊中。

    疏述然未度法障未名真淨菩提心故。

    旁如答成候。

     假令大乘見道二障分别起俱斷故難勢被運候共。

    法相一途所談爾。

    深教意不必然乎。

    于天台四教别圓二教意先斷界内見思惑。

    後斷無明見思見候條。

    無不足候。

    次至度無量見網釋者。

    人執見惑多差故雲無量。

    無子細事候。

     會一義意。

    學摩诃衍人湛寂位未及證寂然界故被成立候共。

    思寂然界菩薩進第二劫。

    法相大乘菩薩故見道所斷不可違法相斷道事。

    不待言處候。

    次至經疏文者。

    明修惑留滞義雲住蘊中。

    判然未度法障得意。

    不敢成妨候。

     至者學大乘人見道二執見惑悉可斷欤否之所論候。

     法執當心。

     難意。

    凡二執名字諸教一同名目候。

    而今既雲法執上者非人執事。

    不及異求處候。

    因玆次下雲雖不于中起諸我倒。

    我倒名義人執事分明故。

    于對彼法執者。

    旁疑冰難消候。

     答意。

    凡所寄齊三果學人雲淹留修行者。

    修惑漸斷義候。

    然今解法執當心重。

    釋故名淹留修行故。

    可人執修惑義勿論候。

    是以按釋文次第。

    第三重拔業煩惱根本無明種子人執事明鏡上者。

    前位第二重所斷人執修惑事。

    旁如答成候。

     假令二執名字諸教一同名目故難破來候共。

    修惑迷事惑故稱法執事。

    如淨影大師見修二輪惑名人着我法着我得意置候。

    次至雲對我倒法執故者。

    見惑名我倒事。

    誠證在近故不及苦勞候。

     會一義意。

    淹留修行者修惑漸斷義故成立聞候共。

    能寄齊大乘菩薩二地以上法執修惑漸斷義雲淹留修行得意。

    無子細事候。

    次第三重拔業煩惱等人執故成來候共。

    是又菩薩二障種子習氣金剛無間道斷義。

    寄齊小乘無學故。

    無不足候。

     至者今法執當心可二執中法執欤否之所論候。

     下地三執。

     難意。

    凡緣覺于凡位預斷下八地惑。

    後入見道起無漏智斷非想地惑故。

    下地者可指下八地事。

    不及異論處候。

    由此覺苑法師釋稍離下之八地三妄執故故。

    旁禦答難思候。

     答意。

    凡下地三執者。

    可指前三果所度三妄候。

    爾彼可盡九地修惑故。

    下地者可聲聞地義勿論候。

    是以當段鈎鎖明學大乘人斷聲聞所斷九地修惑畢。

    進斷緣覺不共業煩惱株杌義故。

    旁如答成候。

     假令緣覺于凡位斷下八地惑故難勢來候共。

    今對緣覺不共習氣斷雲下地故。

    可指聲聞地義。

    道理必然候。

    次以覺苑釋備誠證。

    彼師無學聖人不謂緣覺段。

    違宗家意故不依用候。

     會一義意。

    下地三執可指三果所度成立聞候。

    共對非想地惑雲下地故。

    三果所度即下八地惑存候。

     次明緣覺不共株杌種子故被募義勢候共。

    所斷惑與聲聞不替。

    十二因緣觀門不通聲聞故。

    不共義無不足候。

     至者今雲下地三執。

    可下八地惑欤否之所論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