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談義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發心識體。
難意。
凡粗識煩惱未斷之時。
細識行解難顯故。
薄地凡夫發心識體。
非深細第八識事。
不及異求候。
依之瑜伽論。
以率爾尋求等心第六識被判候。
而今雲尋求菩提條。
旁疑霧難散候。
答意。
凡以五點五智之次第。
按發心之識體候。
可第八識義勿論候。
是以心要釋中。
顯夫修行者初發信心以表菩提心即大圓鏡智纥哩娜野心意。
大圓鏡智第八識故。
旁如答成候。
假令粗識煩惱未斷時。
細識行解難顯故難勢聞候共。
今教直入直修直滿直證教意故。
依教力勝起第八識得意。
無子細事候。
次證瑜伽論率爾尋求等釋。
權實岐異上者。
不可同彼候。
會一義意。
以五點五智次第被成立候共。
轉識得智之時。
無漏第八故。
地上行解爾。
最初發心位薄地凡夫故。
成由間敷候。
次至心要釋者。
令初心行者同五方佛位。
一往釋故無相違候。
至者。
真言行者最初發心之識體。
可第八識欤否之所論候。
大悲為根。
難意。
凡按疏釋相候。
判猶如世間種子藉四大衆緣故得生根意以四大。
為根之能生見候。
而下疏雲大悲地界等。
四大即為大悲故。
大悲根能生。
非大悲即根義事。
不及異求候。
依之第三卷疏。
被顯從大悲生根候上。
旁疑難難止候。
答意。
凡所修萬行大悲所發行故。
萬行能生之根尤可大悲義勿論候。
是以經文說此等悲為根本。
疏家釋以五字門為緣生大悲根。
經疏文相分明條。
旁如答成候。
假令以猶如世間種子藉四大衆緣等釋。
被備難端候共。
大悲居中。
以為智門五義成所生。
為萬行成能生。
四大衆緣者指智門五義料簡。
無相違候。
但下疏釋者。
大悲能生五大故。
大悲之地界等依主釋得意候。
次至第三卷疏者。
從大悲生根随文點故。
不及子細候。
會一義意。
所修萬行大悲所發故成立候共。
萬行中有上求下化二用。
下化行譬根。
上求用喻莖葉華果故。
大悲生根義無不足候。
次至經文并疏家釋者。
經此等悲為根本讀訓點。
疏生大悲根依主随義故無妨候。
至者。
大悲為根者。
可大悲即根義欤否之所論候。
顯行事度。
難意。
凡今此無量度門者。
真言行者所修故。
顯行事六度不可有之事。
不及異論候。
依之宗家釋中。
判開得本有六度萬行功德更不勞事六度故。
疑滞猶以不散處候。
答意。
凡真言行者。
普門方便之行業。
一切智智之諸乘故。
雖顯行事六度。
約行體不可簡之事勿論候。
是以菩提心論。
釋乃至身命而不吝惜故。
旁如答成候。
假令今雲無量度門者。
真言行者所修故難勢來候共。
隻取所修行體。
不取顯乘用心故。
為真言行者所修無不足候。
次證宗家釋。
雲更不勞者。
非遮事六度之詞故。
不及劬勞候。
會一義意。
真言教意普門方便之行業。
一切智智之諸乘故成立聞候共。
約得一切智智人者爾。
因位行者所修不過瑜伽三密事理六度可得意候。
次至乃至身命而不吝惜論判者。
菩薩大悲雖不辭之。
今無量度門中不可存之覺候。
至者。
今無量度門中可有顯行事六度欤否之所論候。
方便究竟。
難意。
凡按第二卷疏候。
解觀察三心文。
雖有長短二釋。
未見局佛果之說條。
通因位事不及異求候。
依之疏釋第八地以去皆名方便地上者。
旁疑執難止候。
答意。
凡三句是因行果之次第故。
究竟句可局佛果義勿論候。
是以宗家釋中。
判從凡位修行六度圓滿成佛故。
曰以方便為究竟。
成佛以後以大悲濟度衆生故。
曰方便為究竟。
向上向下讀文有異故。
旁如答成候。
假令以第二卷疏有長短二廢立構難端。
彼釋不開佛果。
單約十地分别三句之配釋故。
成誠證間敷候。
次至第八地以去皆名方便地釋者。
依八地已上純無漏相續義。
且同果位義故。
引佛性論八地以上境界皆同文專此意候。
會一義意。
三句因行果次第故被成候共。
約通中之本旨候。
次證宗家釋。
彼釋總因位名方便釋相故。
别途之判文候。
至者。
方便究竟句。
局佛果欤否之所論候。
雲何菩提。
難意。
凡如實知自心者。
即是一切智智果故。
答所求事。
不及異求處候。
因玆按疏解釋候。
判如實知自心即是開示如來功德寶處。
顯所求果旨上者。
旁疑執難止候。
答意。
凡問答喻鐘谷應故可符順事候。
然雲問能求答所求。
問答乖角大難條。
可答能求義勿論候。
是以疏雲如人雖聞寶藏發意勤求若不知其所在無由進趣故。
示所在令行者進趣義故。
答能求旨旁如答成候。
假令如實知自心者。
即一切智智果故難勢來候共。
如實知自心有十重淺深故無妨候。
次至開示如來功德寶處釋者。
示所在者為令進趣故。
答能求深旨候。
會一義意。
問答類鐘谷應故成立聞候共。
能求即所求事自宗本旨故。
不違鐘谷應候次就如人雖聞寶藏等釋。
被立道理候共。
勤求心能求。
寶藏所求故。
無相違候。
至者。
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問答。
問能求答所求欤否之所論候。
初地即極(就新草子)。
難意。
凡今文釋菩提心為因句。
設雖自宗既立十地次位。
故可有初後明昧候。
爾者可初地分證成佛事。
不及異論候。
由此
難意。
凡粗識煩惱未斷之時。
細識行解難顯故。
薄地凡夫發心識體。
非深細第八識事。
不及異求候。
依之瑜伽論。
以率爾尋求等心第六識被判候。
而今雲尋求菩提條。
旁疑霧難散候。
答意。
凡以五點五智之次第。
按發心之識體候。
可第八識義勿論候。
是以心要釋中。
顯夫修行者初發信心以表菩提心即大圓鏡智纥哩娜野心意。
大圓鏡智第八識故。
旁如答成候。
假令粗識煩惱未斷時。
細識行解難顯故難勢聞候共。
今教直入直修直滿直證教意故。
依教力勝起第八識得意。
無子細事候。
次證瑜伽論率爾尋求等釋。
權實岐異上者。
不可同彼候。
會一義意。
以五點五智次第被成立候共。
轉識得智之時。
無漏第八故。
地上行解爾。
最初發心位薄地凡夫故。
成由間敷候。
次至心要釋者。
令初心行者同五方佛位。
一往釋故無相違候。
至者。
真言行者最初發心之識體。
可第八識欤否之所論候。
大悲為根。
難意。
凡按疏釋相候。
判猶如世間種子藉四大衆緣故得生根意以四大。
為根之能生見候。
而下疏雲大悲地界等。
四大即為大悲故。
大悲根能生。
非大悲即根義事。
不及異求候。
依之第三卷疏。
被顯從大悲生根候上。
旁疑難難止候。
答意。
凡所修萬行大悲所發行故。
萬行能生之根尤可大悲義勿論候。
是以經文說此等悲為根本。
疏家釋以五字門為緣生大悲根。
經疏文相分明條。
旁如答成候。
假令以猶如世間種子藉四大衆緣等釋。
被備難端候共。
大悲居中。
以為智門五義成所生。
為萬行成能生。
四大衆緣者指智門五義料簡。
無相違候。
但下疏釋者。
大悲能生五大故。
大悲之地界等依主釋得意候。
次至第三卷疏者。
從大悲生根随文點故。
不及子細候。
會一義意。
所修萬行大悲所發故成立候共。
萬行中有上求下化二用。
下化行譬根。
上求用喻莖葉華果故。
大悲生根義無不足候。
次至經文并疏家釋者。
經此等悲為根本讀訓點。
疏生大悲根依主随義故無妨候。
至者。
大悲為根者。
可大悲即根義欤否之所論候。
顯行事度。
難意。
凡今此無量度門者。
真言行者所修故。
顯行事六度不可有之事。
不及異論候。
依之宗家釋中。
判開得本有六度萬行功德更不勞事六度故。
疑滞猶以不散處候。
答意。
凡真言行者。
普門方便之行業。
一切智智之諸乘故。
雖顯行事六度。
約行體不可簡之事勿論候。
是以菩提心論。
釋乃至身命而不吝惜故。
旁如答成候。
假令今雲無量度門者。
真言行者所修故難勢來候共。
隻取所修行體。
不取顯乘用心故。
為真言行者所修無不足候。
次證宗家釋。
雲更不勞者。
非遮事六度之詞故。
不及劬勞候。
會一義意。
真言教意普門方便之行業。
一切智智之諸乘故成立聞候共。
約得一切智智人者爾。
因位行者所修不過瑜伽三密事理六度可得意候。
次至乃至身命而不吝惜論判者。
菩薩大悲雖不辭之。
今無量度門中不可存之覺候。
至者。
今無量度門中可有顯行事六度欤否之所論候。
方便究竟。
難意。
凡按第二卷疏候。
解觀察三心文。
雖有長短二釋。
未見局佛果之說條。
通因位事不及異求候。
依之疏釋第八地以去皆名方便地上者。
旁疑執難止候。
答意。
凡三句是因行果之次第故。
究竟句可局佛果義勿論候。
是以宗家釋中。
判從凡位修行六度圓滿成佛故。
曰以方便為究竟。
成佛以後以大悲濟度衆生故。
曰方便為究竟。
向上向下讀文有異故。
旁如答成候。
假令以第二卷疏有長短二廢立構難端。
彼釋不開佛果。
單約十地分别三句之配釋故。
成誠證間敷候。
次至第八地以去皆名方便地釋者。
依八地已上純無漏相續義。
且同果位義故。
引佛性論八地以上境界皆同文專此意候。
會一義意。
三句因行果次第故被成候共。
約通中之本旨候。
次證宗家釋。
彼釋總因位名方便釋相故。
别途之判文候。
至者。
方便究竟句。
局佛果欤否之所論候。
雲何菩提。
難意。
凡如實知自心者。
即是一切智智果故。
答所求事。
不及異求處候。
因玆按疏解釋候。
判如實知自心即是開示如來功德寶處。
顯所求果旨上者。
旁疑執難止候。
答意。
凡問答喻鐘谷應故可符順事候。
然雲問能求答所求。
問答乖角大難條。
可答能求義勿論候。
是以疏雲如人雖聞寶藏發意勤求若不知其所在無由進趣故。
示所在令行者進趣義故。
答能求旨旁如答成候。
假令如實知自心者。
即一切智智果故難勢來候共。
如實知自心有十重淺深故無妨候。
次至開示如來功德寶處釋者。
示所在者為令進趣故。
答能求深旨候。
會一義意。
問答類鐘谷應故成立聞候共。
能求即所求事自宗本旨故。
不違鐘谷應候次就如人雖聞寶藏等釋。
被立道理候共。
勤求心能求。
寶藏所求故。
無相違候。
至者。
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問答。
問能求答所求欤否之所論候。
初地即極(就新草子)。
難意。
凡今文釋菩提心為因句。
設雖自宗既立十地次位。
故可有初後明昧候。
爾者可初地分證成佛事。
不及異論候。
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