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談義第二

關燈
勢聞候共。

    毗盧遮那名通本地加持故。

    無相違候。

    次至下經文者。

    能所現重重故。

    望加持世界雖為能現。

    望自證位還為所現。

    無子細事候。

     會一義意。

    明今經集會儀式之時。

    不可釋加持世界。

    被成立候共。

    明當經說會。

    因顯從自性會教主同聞。

    現加持世界主伴旨義。

    尤有由事候。

    次文段起盡事随可得意候。

     至者。

    然以自在神力已下一段。

    明今經說聽儀式欤否之所論候。

     王所分别。

     難意。

    凡于識雖諸宗廢立不同。

    以八識九識定心王事。

    其義既一揆上者。

    依轉識得智時。

    八識四智。

    第九法界智故。

    五佛可号心王事。

    不及異求候。

    因玆宗家釋。

    判五佛即心王餘尊即心數條。

    旁疑執難止候。

     答意。

    凡今文教主同聞相對。

    判心王心數釋處候。

    然國無二主道理故。

    心王可局中台大日義勿論候。

    是以次下述心王毗盧遮那成自然覺爾時一切心數無不即入金剛界中成如來内證功德差别智印故。

    旁如答成候。

     假令諸宗廢立。

    以八識九識定心王事。

    其義既一揆故。

    難端來扣。

    此宗意以八識九識名心王事。

    不遮申候。

    次至宗家釋者。

    相望不定故。

    五佛分得心王名得意故無不足候。

     會一義意。

    今者教主同聞相對。

    教主名心王故成立聞候共。

    四佛四菩薩醍醐果德故。

    疏家處處釋八葉屬中台。

    為教主旨見故。

    八識心王義無妨候。

    次至心王毗盧遮那成自然覺等疏家釋者。

    五佛四菩薩即一毗盧遮那故。

    稱心王毗盧遮那見。

    無子細事候。

     至者。

    今心王可局中台大日欤否之所論候。

     信解因果。

     難意。

    凡雲如來信解。

    如來言所标可果位事。

    不及異求處候。

    因此下經文。

    或雲諸如來印從如來信解生。

    或雲官室殿堂意生之座如來信解願力所生。

    故疑難更難閣候。

     答意。

    凡披疏家釋。

    判信解者始從真正發心乃至成佛。

    于是中間通名信解地條。

    可因行義勿論候。

    是以釋樓閣寶王。

    述于一切實報所生最為第一故。

    旁如答成候。

     假令雲如來信解故難破來候共。

    以約酬因起用義。

    如來之信解依主釋取義候。

    次至下經文者。

    如覺苑釋。

    如來昔因信解願力故。

    今至果位酬因起用義得意故。

    不及苦勞候。

     會一義意。

    就雲始從真正發心乃至成佛。

    于是中間通名信解地成立聞候共。

    通名信解言攝乃至成佛句故。

    無不足候。

     次至實報所生最為第一釋者。

    今樓閣雖非實報所生。

    方彼實報所生顯為第一事。

    如雲衆星之中月天子最為第一見無子細事候。

     至者。

    如來信解可果位欤否之所論候。

     三喻顯密。

     難意。

    凡根機萬差頓漸超行非一。

    故于真言行許漸修者。

    可有譬羊馬密人事。

    不及異義樣覺候。

    因玆考大論說候。

    以此三喻喻頓漸菩薩見候條。

    旁疑殆相殘候。

     答意。

    凡一家意以速疾頓成為至要事候間。

    以羊馬漸行不可譬真言行菩薩義勿論候。

    是以文相鈎鎖。

    上明三密頓成之旨畢。

    引大品智論兩文。

    判神通相爾不應生疑此經深旨也上者。

    答成旨旁以分明候。

     假令根機萬差。

    頓漸超行非一故難勢來候共。

    頓漸超三類于即身頓證上且開之。

    故無相違候。

    次證大論說。

    彼論意為顯大品所說三菩薩之頓成。

    為其所對舉之羊馬二喻故。

    不成禦難之由候。

     會一義意。

    自宗速疾頓成為至要故成立聞候共。

    頓漸超三類疏家所判故難被遮候。

     次至神通相爾不應生疑此經深旨也之高斷者。

    于三類中歎頓機一類見無子細事候。

     至者。

    今此三喻俱喻真言行菩薩欤否之所論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