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百條第三重經六
關燈
小
中
大
皆心續生故廣可互三劫之分明也。
又彼疏下釋第十決定心畢。
從此即發聲聞菩提初種了心畢應準例前文廣分别說。
乃至三乘一地皆具十心。
迄第十地具種子芽^2□葉華果等。
有求佛地智生觀畢竟空得至金剛際也十心義廣雖互世出世。
今說文局世間之條分明也。
若不爾者何雲準列前文廣分别說乎。
故十心說文直非十住心。
宗家釋以十住心為續生說雲事決定。
已下言不至三劫文。
此雨邊如何會通乎。
次至雲間越乎。
若雲六十心非續生答說者。
三十外道說文又不可雲續生答說者。
三十外道說文又不可雲續生答說。
然以彼文為續生答說事所共許也。
六十心可準彼。
其故為明淨心最初生起由說愚童凡夫違理心故。
以三十外道文屬世間八心為續生之答說也。
六十心又如此為明能起淨心。
先說所越妄心之故。
屬能越心可成續生答說也。
答。
凡續生答說通局事宗家疏家釋義蘭菊。
先哲異義多端也。
且任依憑相承一義存十心說文即十住心久申也。
疏家釋牒文作釋次第續生答說局十心雲事支明也。
而宗家判善無畏三世故雲從此已下種住心佛答心相續義也。
十住心續生答說也雲事又無異論。
若以十心文直不意得十住心。
疏家釋如何和會乎。
殊雲善無畏三藏曰不彩疏家意直任解釋之旨分明也。
但已下言不局所牒文雲事甚不可爾。
其故上舉九句問答文畢。
先釋九問。
次于偈頌配釋九句答說。
至長行初雲以下答心續生。
以下言簡異前前諸句詞也。
右不局所牒文者。
何為其分齊乎。
釋論例難不可爾。
彼指此中。
抄意指所牒文故全不該後文。
如今已下言不該後段也。
而至子段雙标雙征因後段故預該後段也。
餘師雲此中言該後段。
此中者直不指牒文。
總指因緣段雲此中了。
故當唱乍指此中通後段之義無之也。
又抄若雲此下可通後段者。
牒文初雲此下可該後段也。
今非牒文初。
次第配釋畢至下雲以下之故。
異抄釋可通後段之意也。
次六十心文續生答說也雲事不可爾。
若為明能越淨心且舉所越妄心者。
全屬三劫說文不可為别文段。
而六十心文别牒釋釋此答前問中諸心相句也。
全不為三劫所屬文也。
況又三劫所斷妄執雲一二三四五再數凡百六十心。
其說文雖别有牒屬三劫。
若如難勢以六十心全雲舉三劫所斷之妄執者。
一二中四五再數等文可有重言無有管過乎。
次十心結文合心續生文會釋甚不可爾。
招立已成過欤。
其故以自心實際大金剛輪文定第十住心。
以其已前為心續生。
是豈非十住心乎。
若十心文不含此義者。
豈于十心結文作此釋乎。
疏家釋即十心義不局世間三種住心之旨分明也。
許有世間出世等長短無盡十心者。
其中以十住心十個續生為十心之義何強簡之乎。
次至三劫終合心續生文雲事。
彼未必合心續生說。
為雲菩提心本末因緣諸佛大秘密也。
此經演說之引合彼文也。
故彼文略心續生之相句隻不得言諸佛大秘密我今悉開衍合也。
若顯以三劫文為續生答說之義者。
尤可舉心續生之相句。
何略之乎。
次至八心說文不見通世出世者。
種子芽^2□葉等名字廣含說世出世一切十心也。
解義(所謂持齊等文也)且舉世間顯也世欤。
或又準觀畢竟空至金剛際之釋者。
空法作證義在等覺因滿。
持齊等言廣該出世何過。
若爾疏家釋且約世間釋之。
舉初顯後也。
故疏釋第十心畢雲從此已後即發聲聞菩提初種子心。
是還非釋種子心乎。
準例前文釋其旨分明者乎。
若定今十心局世間出世心雲有十心。
乃至以十地配十心等。
不依今文為依何文乎。
故知今十心其意廣之條不及異論者欤(已上義依覺顯房意私加潤色矣)。
自然外道 謂有一類外道計一切法皆自然而有可雲今此自然而有義佛家遮之乎。
答。
爾也。
今付之自然本有之義自宗規摸之實談諸教超絕之義門也。
何強遮之乎。
依之以遠離因果法然具頌成即身成佛之義。
述菩提實義說當知真言果悉離于因果。
加之菩提心論雲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
釋大衍論立非作非造自然意。
誠遮顯家劣相降緣起因分。
歎自宗實義稱性德輪圓此。
等文理豈以自然而有之義非為規摸至要乎。
爾者一且難思。
如何。
答。
實于佛家非無自然而有之久。
是則不忘因緣生自然也。
而外道不知因緣生義。
妄認有為事相執本性如然之法。
故遮之也。
自本自然外道執見遮着相偏執。
若融通無礙之觀智之上約一相之義門所立法相。
三十見計并可非所簡。
依之他守釋判迷情四句四句皆非悟情四句四句皆是此音也。
不可有相違。
重難雲。
如答成。
有為事相非因緣不成故非自然有之法。
無為理性本性如然故雲不簡自然之義欤。
是相宗分别依圓二性依他事法必定衆緣所成之義門也。
若性宗意。
雲有為法實相即是無為故。
尋有為諸法至實全以無為理性。
事相前因緣虛假不實也無為自然有法故無為定至實體。
可雲自在有法也。
喻如以風動緣生流之時似有異水之一物尋波至實性全水故水非風所成浪必非風所成雲自然本有水也。
而水外雲有浪别體時。
此流非風力不成故。
必待因緣可雲因緣可雲因緣所成也。
況一字意。
草木叢林悉如來三摩耶身故。
即法性具德輪圓妙休也。
蓮華勻潔束刺利端法性具德待何因緣乎。
但至雲我所立不忘因緣上自然也外道宗計不知因緣成自然也者。
外道何一向雲不知因緣成乎。
故嘉祥大師以震旦三玄中莊子同自然外道載莊周辭雲。
魍魉問影。
影由形有。
形因造化。
造化即無所由。
本既自有。
即末不因他。
是故無因而有果(魍魉者影外微陰也。
鄭玄主也)如此釋雖知因緣成之義。
根源自然故枝末因緣無其力實雲無因也。
是豈異真如緣起諸法因緣生義歸真如見雲自然有乎。
釋論非作非造自然意産四法熏生上非此意乎。
答。
凡因緣佛家大宗故。
更不可有遮之義。
故新^2□性行大師釋儒宗五常道宗自然佛家因緣設談自然。
因緣自然相對互不壞之故。
因緣自然因緣。
自然因緣自然也。
取一不可廢一。
而外道留自然邊路忘因緣正道故尤可破之也。
但以性宗性性緣起例同之事甚不可爾。
彼自然更不及法性位。
以有為淺近事相談自然有故。
更不可成例難。
約水波言之。
如雲不知波全水高下粗細波相必不假風力自然有。
波自然有見水時事也。
見水時不依波相故不雲自然波也。
于水上且許有異水波時。
必可依因緣力也。
無自然波故。
所诠莊周辭造化若當法性位一分可有同性宗之義。
而彼所立造化六識分齊未及及三細。
況法性乎。
六識緣起前談自然。
佛家更非所許。
況真言自然義盡八識緣起事相畢法性無相位所立諸法也。
顯家佛智猶未至。
豈比外道小見作對論乎。
況又一家所立諸法一向非常自然。
一家諸法言有為皆有為言無為皆無為也。
有為邊盛談因緣生義。
無為邊又存自然本有之旨。
因是法界緣是法界因緣所生法亦是法界故。
因緣不壞自然自然不壞因緣之旨解釋分明也。
梵王我見 謂是梵天王生于異見爾才可雲外道等于梵王起我見乎。
答。
依一義不可起我見也。
雨方也。
若雲不起者。
開經文标執着我名我有結如是等我分。
中間所舉三十異見悉可我見若爾于梵王何雲不起我見乎。
依之俱舍論執大自在生主或餘等為世間因生世間者必先計度彼體是常一我作者若又依之雲爾者。
案性相意。
身邊二見非上緣惑。
欲界人何于梵王起我見卒。
爾者如何。
答。
不起我見存申意。
大小乘性相意。
十一遍使惑中除身邊二負餘九定上緣之惑。
故但至難勢者。
三十異見多分我見故。
約大途雲爾欤。
次俱舍論文光法師釋之。
邪行相智邪行相智者不染無知故非我見也重難雲。
凡我見者名有身見執自身實體計有異他一物之意也。
而計梵王為我。
成劫劫世界一有情無之。
機王最初生釬為世界主。
後分身成六道有情計故。
六趣有情皆是梵王化身也。
以梵王為真實本身故。
梵王計自身實體。
豈非有身見義乎。
故疏舉劫初梵王畢計為最初有我者。
從是以來謂是梵天王能造世間梵王雲起我見事分明也。
但至雲身邊二見非上緣惑者。
約世間多分見欤。
不緣他地法為自身故。
何遮一類外道緣他地為自。
五見自元僻見故不可順道理。
設雖他地法也。
執為自體何雲非我見乎。
例如非量惑不順理起。
況又身邊二見非上緣者。
有部一途宗計故。
是以淨影大師出成實義。
十使皆繃上皆緣下(雲雲)有部意貪嗔等定非上緣惑。
而唯識論第六下地煩惱互緣上地。
瑜伽等說欲界系貪求上地生味上定故。
既說嗔恚增嫉。
滅道亦應增嫉離欲地故(乃至)餘五(無明疑邪見見取戒禁取也)緣上其理極成。
而有處言。
貪嗔慢等不緣上者。
依粗相說。
或依别緣上緣惑既不局九。
何強遮我見乎抑光釋邪行相智。
不許計梵王為我欤。
若雖計我我見依不起他地之法令認會邪智。
是則枉會通也。
煩惱體尤任其行相可定。
既不異計自地法為我之見。
設緣他地何雲非身見乎。
答。
身邊二見不緣上地雲事任性相所判。
凡我見者執自之心也。
何于他地起起見乎。
他地非自故。
欲界内他身雖非自。
界系法自地愛攝受故。
有非他道理故。
于一身中具足五趣業煩惱。
于何^2□可起身見也。
望他地之時無此道理故。
不可起身見。
條其理必然也。
但至難勢者。
設雖計梵王為自身實體其計不當梵王之義分明。
不可雲身邊故。
以彼計釋計梵王名字。
所計名字欲界系法故。
不可雲計色界梵王。
又于名字不可起身見故。
以其見雲邪智也。
次至義章釋者。
成論義強非大小乘性相所依用。
次于疏釋者。
于梵王起我見行相雖似身見可非身見道理分明。
不可依雲起我見例如雲若信邪法是不信攝。
邪法非所信境故。
如蠅有忿許義以其心不為信。
梵王異地法非我見境故。
雖謂我非我見也。
又如于佛果雖起貪愛佛果以非染污境即善心欲非染污貪。
次貪嗔等煩惱上緣事。
貪嗔實異俱舍等所判欤。
于身邊二見猶有子細故。
唯識論雲。
總緣諸行執我我所斷常慢者得緣上故總緣時有緣上地之義。
别緣時唯局自地也。
若緣梵王為我者。
即别緣故非我見也。
故述記第六雲。
總緣現身為我。
即通有色界法。
此我見是總緣故得緣他地。
若别計一色等為我。
即無他地緣此釋已離欲人以色界我見緣現身為我之時。
現身欲界依身故。
所得色界法欲界依身二界法和合為一身。
緣此身為我故。
所執我有他地法也。
他地者欲界也。
别計欲界一法直我見不可有之。
今總緣諸行釋又可準之。
謂未離欲人計欲界依身為我之時。
所執我有三界法故。
總緣時下地我見有緣上地。
若别計上地一法為我。
可非身見也。
問。
有三界法者何等乎。
答。
述記雲。
和雜計為我。
即上界種子等法也。
又不計現行故(乃至)乃以三界合緣為我。
除此不得緣别生故解釋實分明也。
光釋雲。
諸外道等執大自在天梵王生主或餘時等為世間因生世間者。
于大自在等粗苦果處必先計度彼體是常。
常謂常見。
一我作者。
我謂我見。
即由斯理身邊二見唯是見苦斷。
計我常已方于我常起世因執。
因執謂戒禁取。
才見苦谛時。
于自在等常執我執永斷無餘故。
彼我常所生戒禁因執亦斷此釋于梵天王生身邊二見其故是釋戒禁取見見苦斷所由也。
先于大梵等果處計我常展轉起因執。
我常見見苦谛之時被斷故。
依彼轉起戒禁取見随斷成見苦斷也也。
而我常見釋我謂我見常謂常見故。
緣大梵等起身邊見之條勿論也。
若又此我常見雲邪智欤。
光釋不爾。
雲即由斯理身邊二見唯見苦斷故又以依邪智之起不可為見苦斷之所由。
故會之雲。
光身邊二見非上緣惑雲事論家定判也。
何背之乎。
故知釋所存。
先時于欲界法以起我常見梵天等執我常。
依此執展轉起戒禁取見起。
身邊見斷畢。
于梵天粗果執我常念息因執随不起。
故以展轉相因義見。
見苦所斷此釋诠。
戒禁取見因執故可雲見集所斷。
為釋見苦所斷事也。
根本衆身邊見展轉起故雲見苦斷也。
問。
見光釋。
雲于自在等粗苦果處必先先計度彼體是常等。
直于自在等果處起常我見此常我釋身邊二見故。
不見展轉生起乎。
答。
臨釋文實雖難見。
九上緣定判決定上以展轉生起道理可校此釋也。
故光同卷下釋雲。
對法者言。
此有情常非身邊見。
是邪智攝也。
言邪智者。
謂無明相應邪智也。
于欲界中先起二見執我執常。
次複即起獨頭無明緣彼大梵謂為我常。
行相朦昧不能決執。
所以非見正論雲。
生欲界在若緣大梵起有常見。
為何見攝耶。
理實應言此二非見是身邊見所引邪智。
一身邊二見非上緣惑事。
光第十九引婆沙十八雲。
問。
何故此二不緣他界耶。
答。
準爾所緣境力故。
複次此二見準于粗果報轉故。
謂此二見唯于粗顯現見諸蘊執我我所及計斷常。
若生欲界于色無色界微細諸蘊。
不能現見故不執為我我所光十九雲。
又解。
疑相應智名為邪智。
謂随身邊次後起疑。
緣彼大梵為常無常為我非我不決執故。
亦是非見光釋雲又解。
身邊見後引起欲界無覆無記。
但緣欲界說梵王名謂為我常。
名為邪智。
非緣彼體。
無覆無記非緣上故(此文聞梵王名字執我。
名字欲界系法故雲證文也)。
大疏百條第三重經六
又彼疏下釋第十決定心畢。
從此即發聲聞菩提初種了心畢應準例前文廣分别說。
乃至三乘一地皆具十心。
迄第十地具種子芽^2□葉華果等。
有求佛地智生觀畢竟空得至金剛際也十心義廣雖互世出世。
今說文局世間之條分明也。
若不爾者何雲準列前文廣分别說乎。
故十心說文直非十住心。
宗家釋以十住心為續生說雲事決定。
已下言不至三劫文。
此雨邊如何會通乎。
次至雲間越乎。
若雲六十心非續生答說者。
三十外道說文又不可雲續生答說者。
三十外道說文又不可雲續生答說。
然以彼文為續生答說事所共許也。
六十心可準彼。
其故為明淨心最初生起由說愚童凡夫違理心故。
以三十外道文屬世間八心為續生之答說也。
六十心又如此為明能起淨心。
先說所越妄心之故。
屬能越心可成續生答說也。
答。
凡續生答說通局事宗家疏家釋義蘭菊。
先哲異義多端也。
且任依憑相承一義存十心說文即十住心久申也。
疏家釋牒文作釋次第續生答說局十心雲事支明也。
而宗家判善無畏三世故雲從此已下種住心佛答心相續義也。
十住心續生答說也雲事又無異論。
若以十心文直不意得十住心。
疏家釋如何和會乎。
殊雲善無畏三藏曰不彩疏家意直任解釋之旨分明也。
但已下言不局所牒文雲事甚不可爾。
其故上舉九句問答文畢。
先釋九問。
次于偈頌配釋九句答說。
至長行初雲以下答心續生。
以下言簡異前前諸句詞也。
右不局所牒文者。
何為其分齊乎。
釋論例難不可爾。
彼指此中。
抄意指所牒文故全不該後文。
如今已下言不該後段也。
而至子段雙标雙征因後段故預該後段也。
餘師雲此中言該後段。
此中者直不指牒文。
總指因緣段雲此中了。
故當唱乍指此中通後段之義無之也。
又抄若雲此下可通後段者。
牒文初雲此下可該後段也。
今非牒文初。
次第配釋畢至下雲以下之故。
異抄釋可通後段之意也。
次六十心文續生答說也雲事不可爾。
若為明能越淨心且舉所越妄心者。
全屬三劫說文不可為别文段。
而六十心文别牒釋釋此答前問中諸心相句也。
全不為三劫所屬文也。
況又三劫所斷妄執雲一二三四五再數凡百六十心。
其說文雖别有牒屬三劫。
若如難勢以六十心全雲舉三劫所斷之妄執者。
一二中四五再數等文可有重言無有管過乎。
次十心結文合心續生文會釋甚不可爾。
招立已成過欤。
其故以自心實際大金剛輪文定第十住心。
以其已前為心續生。
是豈非十住心乎。
若十心文不含此義者。
豈于十心結文作此釋乎。
疏家釋即十心義不局世間三種住心之旨分明也。
許有世間出世等長短無盡十心者。
其中以十住心十個續生為十心之義何強簡之乎。
次至三劫終合心續生文雲事。
彼未必合心續生說。
為雲菩提心本末因緣諸佛大秘密也。
此經演說之引合彼文也。
故彼文略心續生之相句隻不得言諸佛大秘密我今悉開衍合也。
若顯以三劫文為續生答說之義者。
尤可舉心續生之相句。
何略之乎。
次至八心說文不見通世出世者。
種子芽^2□葉等名字廣含說世出世一切十心也。
解義(所謂持齊等文也)且舉世間顯也世欤。
或又準觀畢竟空至金剛際之釋者。
空法作證義在等覺因滿。
持齊等言廣該出世何過。
若爾疏家釋且約世間釋之。
舉初顯後也。
故疏釋第十心畢雲從此已後即發聲聞菩提初種子心。
是還非釋種子心乎。
準例前文釋其旨分明者乎。
若定今十心局世間出世心雲有十心。
乃至以十地配十心等。
不依今文為依何文乎。
故知今十心其意廣之條不及異論者欤(已上義依覺顯房意私加潤色矣)。
自然外道 謂有一類外道計一切法皆自然而有可雲今此自然而有義佛家遮之乎。
答。
爾也。
今付之自然本有之義自宗規摸之實談諸教超絕之義門也。
何強遮之乎。
依之以遠離因果法然具頌成即身成佛之義。
述菩提實義說當知真言果悉離于因果。
加之菩提心論雲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
釋大衍論立非作非造自然意。
誠遮顯家劣相降緣起因分。
歎自宗實義稱性德輪圓此。
等文理豈以自然而有之義非為規摸至要乎。
爾者一且難思。
如何。
答。
實于佛家非無自然而有之久。
是則不忘因緣生自然也。
而外道不知因緣生義。
妄認有為事相執本性如然之法。
故遮之也。
自本自然外道執見遮着相偏執。
若融通無礙之觀智之上約一相之義門所立法相。
三十見計并可非所簡。
依之他守釋判迷情四句四句皆非悟情四句四句皆是此音也。
不可有相違。
重難雲。
如答成。
有為事相非因緣不成故非自然有之法。
無為理性本性如然故雲不簡自然之義欤。
是相宗分别依圓二性依他事法必定衆緣所成之義門也。
若性宗意。
雲有為法實相即是無為故。
尋有為諸法至實全以無為理性。
事相前因緣虛假不實也無為自然有法故無為定至實體。
可雲自在有法也。
喻如以風動緣生流之時似有異水之一物尋波至實性全水故水非風所成浪必非風所成雲自然本有水也。
而水外雲有浪别體時。
此流非風力不成故。
必待因緣可雲因緣可雲因緣所成也。
況一字意。
草木叢林悉如來三摩耶身故。
即法性具德輪圓妙休也。
蓮華勻潔束刺利端法性具德待何因緣乎。
但至雲我所立不忘因緣上自然也外道宗計不知因緣成自然也者。
外道何一向雲不知因緣成乎。
故嘉祥大師以震旦三玄中莊子同自然外道載莊周辭雲。
魍魉問影。
影由形有。
形因造化。
造化即無所由。
本既自有。
即末不因他。
是故無因而有果(魍魉者影外微陰也。
鄭玄主也)如此釋雖知因緣成之義。
根源自然故枝末因緣無其力實雲無因也。
是豈異真如緣起諸法因緣生義歸真如見雲自然有乎。
釋論非作非造自然意産四法熏生上非此意乎。
答。
凡因緣佛家大宗故。
更不可有遮之義。
故新^2□性行大師釋儒宗五常道宗自然佛家因緣設談自然。
因緣自然相對互不壞之故。
因緣自然因緣。
自然因緣自然也。
取一不可廢一。
而外道留自然邊路忘因緣正道故尤可破之也。
但以性宗性性緣起例同之事甚不可爾。
彼自然更不及法性位。
以有為淺近事相談自然有故。
更不可成例難。
約水波言之。
如雲不知波全水高下粗細波相必不假風力自然有。
波自然有見水時事也。
見水時不依波相故不雲自然波也。
于水上且許有異水波時。
必可依因緣力也。
無自然波故。
所诠莊周辭造化若當法性位一分可有同性宗之義。
而彼所立造化六識分齊未及及三細。
況法性乎。
六識緣起前談自然。
佛家更非所許。
況真言自然義盡八識緣起事相畢法性無相位所立諸法也。
顯家佛智猶未至。
豈比外道小見作對論乎。
況又一家所立諸法一向非常自然。
一家諸法言有為皆有為言無為皆無為也。
有為邊盛談因緣生義。
無為邊又存自然本有之旨。
因是法界緣是法界因緣所生法亦是法界故。
因緣不壞自然自然不壞因緣之旨解釋分明也。
梵王我見 謂是梵天王生于異見爾才可雲外道等于梵王起我見乎。
答。
依一義不可起我見也。
雨方也。
若雲不起者。
開經文标執着我名我有結如是等我分。
中間所舉三十異見悉可我見若爾于梵王何雲不起我見乎。
依之俱舍論執大自在生主或餘等為世間因生世間者必先計度彼體是常一我作者若又依之雲爾者。
案性相意。
身邊二見非上緣惑。
欲界人何于梵王起我見卒。
爾者如何。
答。
不起我見存申意。
大小乘性相意。
十一遍使惑中除身邊二負餘九定上緣之惑。
故但至難勢者。
三十異見多分我見故。
約大途雲爾欤。
次俱舍論文光法師釋之。
邪行相智邪行相智者不染無知故非我見也重難雲。
凡我見者名有身見執自身實體計有異他一物之意也。
而計梵王為我。
成劫劫世界一有情無之。
機王最初生釬為世界主。
後分身成六道有情計故。
六趣有情皆是梵王化身也。
以梵王為真實本身故。
梵王計自身實體。
豈非有身見義乎。
故疏舉劫初梵王畢計為最初有我者。
從是以來謂是梵天王能造世間梵王雲起我見事分明也。
但至雲身邊二見非上緣惑者。
約世間多分見欤。
不緣他地法為自身故。
何遮一類外道緣他地為自。
五見自元僻見故不可順道理。
設雖他地法也。
執為自體何雲非我見乎。
例如非量惑不順理起。
況又身邊二見非上緣者。
有部一途宗計故。
是以淨影大師出成實義。
十使皆繃上皆緣下(雲雲)有部意貪嗔等定非上緣惑。
而唯識論第六下地煩惱互緣上地。
瑜伽等說欲界系貪求上地生味上定故。
既說嗔恚增嫉。
滅道亦應增嫉離欲地故(乃至)餘五(無明疑邪見見取戒禁取也)緣上其理極成。
而有處言。
貪嗔慢等不緣上者。
依粗相說。
或依别緣上緣惑既不局九。
何強遮我見乎抑光釋邪行相智。
不許計梵王為我欤。
若雖計我我見依不起他地之法令認會邪智。
是則枉會通也。
煩惱體尤任其行相可定。
既不異計自地法為我之見。
設緣他地何雲非身見乎。
答。
身邊二見不緣上地雲事任性相所判。
凡我見者執自之心也。
何于他地起起見乎。
他地非自故。
欲界内他身雖非自。
界系法自地愛攝受故。
有非他道理故。
于一身中具足五趣業煩惱。
于何^2□可起身見也。
望他地之時無此道理故。
不可起身見。
條其理必然也。
但至難勢者。
設雖計梵王為自身實體其計不當梵王之義分明。
不可雲身邊故。
以彼計釋計梵王名字。
所計名字欲界系法故。
不可雲計色界梵王。
又于名字不可起身見故。
以其見雲邪智也。
次至義章釋者。
成論義強非大小乘性相所依用。
次于疏釋者。
于梵王起我見行相雖似身見可非身見道理分明。
不可依雲起我見例如雲若信邪法是不信攝。
邪法非所信境故。
如蠅有忿許義以其心不為信。
梵王異地法非我見境故。
雖謂我非我見也。
又如于佛果雖起貪愛佛果以非染污境即善心欲非染污貪。
次貪嗔等煩惱上緣事。
貪嗔實異俱舍等所判欤。
于身邊二見猶有子細故。
唯識論雲。
總緣諸行執我我所斷常慢者得緣上故總緣時有緣上地之義。
别緣時唯局自地也。
若緣梵王為我者。
即别緣故非我見也。
故述記第六雲。
總緣現身為我。
即通有色界法。
此我見是總緣故得緣他地。
若别計一色等為我。
即無他地緣此釋已離欲人以色界我見緣現身為我之時。
現身欲界依身故。
所得色界法欲界依身二界法和合為一身。
緣此身為我故。
所執我有他地法也。
他地者欲界也。
别計欲界一法直我見不可有之。
今總緣諸行釋又可準之。
謂未離欲人計欲界依身為我之時。
所執我有三界法故。
總緣時下地我見有緣上地。
若别計上地一法為我。
可非身見也。
問。
有三界法者何等乎。
答。
述記雲。
和雜計為我。
即上界種子等法也。
又不計現行故(乃至)乃以三界合緣為我。
除此不得緣别生故解釋實分明也。
光釋雲。
諸外道等執大自在天梵王生主或餘時等為世間因生世間者。
于大自在等粗苦果處必先計度彼體是常。
常謂常見。
一我作者。
我謂我見。
即由斯理身邊二見唯是見苦斷。
計我常已方于我常起世因執。
因執謂戒禁取。
才見苦谛時。
于自在等常執我執永斷無餘故。
彼我常所生戒禁因執亦斷此釋于梵天王生身邊二見其故是釋戒禁取見見苦斷所由也。
先于大梵等果處計我常展轉起因執。
我常見見苦谛之時被斷故。
依彼轉起戒禁取見随斷成見苦斷也也。
而我常見釋我謂我見常謂常見故。
緣大梵等起身邊見之條勿論也。
若又此我常見雲邪智欤。
光釋不爾。
雲即由斯理身邊二見唯見苦斷故又以依邪智之起不可為見苦斷之所由。
故會之雲。
光身邊二見非上緣惑雲事論家定判也。
何背之乎。
故知釋所存。
先時于欲界法以起我常見梵天等執我常。
依此執展轉起戒禁取見起。
身邊見斷畢。
于梵天粗果執我常念息因執随不起。
故以展轉相因義見。
見苦所斷此釋诠。
戒禁取見因執故可雲見集所斷。
為釋見苦所斷事也。
根本衆身邊見展轉起故雲見苦斷也。
問。
見光釋。
雲于自在等粗苦果處必先先計度彼體是常等。
直于自在等果處起常我見此常我釋身邊二見故。
不見展轉生起乎。
答。
臨釋文實雖難見。
九上緣定判決定上以展轉生起道理可校此釋也。
故光同卷下釋雲。
對法者言。
此有情常非身邊見。
是邪智攝也。
言邪智者。
謂無明相應邪智也。
于欲界中先起二見執我執常。
次複即起獨頭無明緣彼大梵謂為我常。
行相朦昧不能決執。
所以非見正論雲。
生欲界在若緣大梵起有常見。
為何見攝耶。
理實應言此二非見是身邊見所引邪智。
一身邊二見非上緣惑事。
光第十九引婆沙十八雲。
問。
何故此二不緣他界耶。
答。
準爾所緣境力故。
複次此二見準于粗果報轉故。
謂此二見唯于粗顯現見諸蘊執我我所及計斷常。
若生欲界于色無色界微細諸蘊。
不能現見故不執為我我所光十九雲。
又解。
疑相應智名為邪智。
謂随身邊次後起疑。
緣彼大梵為常無常為我非我不決執故。
亦是非見光釋雲又解。
身邊見後引起欲界無覆無記。
但緣欲界說梵王名謂為我常。
名為邪智。
非緣彼體。
無覆無記非緣上故(此文聞梵王名字執我。
名字欲界系法故雲證文也)。
大疏百條第三重經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