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百條第三重經六

關燈
欤。

    既于依他性中分真妄二分為遍計圓成二性。

    妄邊或雲染污分或雲煩惱彼妄者克性無明也。

    煩惱者三細六粗妄心故。

    真妄和合體也。

    是則依他性也。

    而此妄一邊名煩惱。

    故實其體睹無。

    問。

    爾者何雲有體遍計乎。

    答。

    拟始教詞也。

    始教意以煩惱為有體法。

    彼煩惱今雲所執。

    故且雲有體也。

    實煩惱體本覺。

    和合無明之時無明為表故雲所執也。

    喻如風水和合名波故濕性動相二分具足然風用為本故雲波動不雲波濕。

    煩惱中隐真邊妄邊物立雲一向分别性也。

    凡性宗。

    無體遍計望相宗見猶所有法也。

    故少分存有義。

    是則圓成上直起所執故似依他分。

    是以談三性一際義之時。

    真該妄未妄徹真源性相通用無障無礙所執偏無。

    豈徹真源乎。

    又所執不可雲真随緣。

    三本三末相融遍計偏不雲無但其有情有有故。

    若^2□實體其體全無也。

     問。

    性宗三性重位如何。

    答。

    有一歌(心源上人明慧弟子)白露乃越能禮賀色波楚禮奈賀羅紅葉仁遠計波紅乃玉。

    華嚴宗師歌也。

    白露圓成實性也。

    紅葉遍計所執也。

    紅玉依他也。

    合法能能可思案之也(私雲。

    明慧上人弟子心源上人。

    心源上人弟子觀台上人。

    觀台上人弟子明智上人也)。

     住無為戒 不從師得住無為戒今此無為戒可雲佛性三昧耶戒乎。

    答。

    其體可同也。

    雨方也。

    若雲三昧耶成者。

    凡思三昧耶戒。

    逢現前阿阇梨作法受得戒也。

    何雲不從師得乎。

    是以疏中開本性戒制戒之二種。

    性戒長時所持戒沒栗我有時願戒而覺苑師判今持明者鳳栗多也。

    無争有時願制戒雲三昧耶戒故非本性屍羅事。

    若又雲爾者。

    即雲佛性三昧耶戒。

    非顯本性無為戒乎。

    是以宗家秘密釋中以屍羅清涼義釋三摩耶戒。

    爾者如何。

     答。

    自元所答申三昧耶戒其體可同也。

    凡一家意。

    諸法悉性然法故。

    三業上防非止惡功能本性曆然名佛性三昧耶戒也。

    今得初地之時雖非作法受得之義。

    其體更非别物也。

    是以高祖釋中三昧耶戒或雲無為戒或雲菩提心戒。

    專顯此意也。

    況又如五秘密經。

    受三昧耶戒時得初地之功德若爾今初具戒或全非别法也。

     又樣 問。

    不從師得住無為戒今此無為戒者可雲佛性三摩耶戒也乎。

    答。

    可爾也。

    雨方也。

    若雲三摩耶戒也者。

    既雲無為戒。

    以淨菩提心上離諸過義邊為防非止惡之義為今戒故雲心之本性即是屍羅此意也。

    非作法受得之戒故雲不從師得而三摩耶戒對現前阿阇梨作羯磨受戒之軌則。

    即非自然之屍羅。

    豈以今戒雲三摩耶戒乎。

    若又雲爾者。

    雲神性三摩耶戒。

    佛性之言非顯本性戒義乎。

    又秘密釋三摩耶戒名菩提心戒今淨菩提心上所具戒體故非菩提心戒乎。

    爾者雨方。

     答。

    可三摩耶戒也。

    凡于戒顯密戒體分。

    以真言行才所受戒名三摩耶戒故。

    今所明戒淨菩提心上所具戒體也。

    豈非真言行者戒乎。

    若爾者可三摩耶戒之義勿論也。

    況又持明禁戒品疏分屍羅沒栗多二種戒。

    沒栗多為律因事制戒。

    屍羅釋本性戒。

    下引涅槃釋性處地戒是也。

    彼為真言行者所持戒。

    專同今心之本性即是屍羅釋。

    但至雲三摩耶戒作法受得戒故非無為戒義才。

    今所簡聲聞戒對現前十師以一白三羯磨等衆緣所愛得戒體也。

    彼戒非自元身中具足。

    以堅固信心對現前十師受之時。

    至第三羯磨竟身中初發得七支無表。

    以之為戒體故有為戒體也。

    佛性三摩耶戒輥有作法之軌則。

    以阿阇梨加持方便顯行者所具佛性上本來所具足。

    三業上防非止惡之功德也。

    全初非身中來在戒體故名佛性戒。

    是以對不現前十師授之。

    羯磨軌則又不同如常。

    秘密故略之。

    不從師得所簡。

    既白四磨聲聞戒也。

    全不遮現前阿阇梨。

    何雲三摩耶戒作法。

    受得之故非今無為戒乎。

    第五卷疏以三摩耶戒名三世無障礙智戒。

    三世無障硬言專非顯無為理乎。

    有為堕三世故有三世障硬。

    三世無障礙者顯不堕三世之義也。

    豈非雲無為戒乎。

    又無為戒者學處品疏雲。

    有為戒者此是修行方便故雲有為戒也。

    而無為戒者即是本性戒。

    非是修成。

    對此有所行之方便。

    故言有為。

    然深觀同無為戒也。

    以不離阿字門故在知三摩耶或所受四重十重依受戒軌則成行者所持之邊且有有為戒之義。

    此戒體菩提心所具德故。

    即是無為戒也。

    雲深觀同無為此意也。

     重難雲。

    以三摩耶戒為今無為戒事難思。

    今釋經成就住無為戒釋也。

    此真言行者得初地淨菩提心之時自然所具戒也。

    或得語言陀羅尼。

    或得五神通等。

    其旨既同也。

    彼五神通等對師不學之自然所得功德也。

    今住無為戒又以可爾。

    例如定道二戒别無作法受得之儀。

    若有漏定若無漏道發之時七支過非自息雲定道二戒也。

    今又真言行者得淨菩提心之時一切過非自不轉不雲住無為戒被得。

    三摩耶戒設雖佛性戒也。

    有師授方便。

    行者又有護戒之意。

    其意大别也。

    何雲三摩耶戒乎。

    但以禁戒品釋為三摩耶戒證文事雲何。

    覺苑釋。

    今持明者戒沒栗多文持明者戒者非指三摩耶乎。

    而是雲沒栗多。

    全非取屍羅本性戒乎。

    如律因事制者既雲如。

    是例同也。

    直非雲聲聞戒。

    故以沒栗多釋别後服風等。

    是指下舉五大觀中風大觀時第四月在風輪中此一月中但飲風而住不食餘一切食也此飲風亦是字出入息為食非如外飲氣而生文也。

    彼既真言行者深密禁戒法也。

    沒栗多何雲聲聞戒乎。

    若雨者對之屍羅本性戒故可不假受持戒。

    屍羅言既同也。

    今心之本性即是屍羅戒非三摩耶戒事誠以分明也。

    次無為戒者。

    三摩耶戒彼有為戒也。

    以真方十種為有為戒故。

    然非如聲聞戒。

    顯心本性故。

    深觀雲同無為戒也。

    同字起盡非顯異今信無為戒哉。

    次三世無障礙智戒者。

    戒體常住事所不遮申也。

    以修師授不假師授為今尋诠也。

    故現前不現前十師等更不違難者所存也。

     答。

    凡三摩耶戒者。

    依阿阇梨加持方便受此戒之時獲得初地義相也。

    故五秘密儀軌雲。

    應時集得身中一大阿僧祇劫福智資糧。

    從此已後堪受廣大供養(可見二教論主釋)得一大阿僧祇劫福智者指祿地位事。

    處處經軌等文全同也。

    今淨菩提心上所得戒體可三摩耶戒之義勿論也。

    所诠今宗依阿阇梨加持顯無盡莊嚴已有也。

    戒體又無盡莊嚴功德中有之。

    假阿阇梨加持雖似作法受得之久相。

    于其戒體本有具德故。

    又可雲不依師授。

    阿阇梨加持又非适今。

    全代補大日如來。

    大日如來應用互三世而常恒也。

    何于受戒論舊客異乎。

    現前阿阇梨顯戒體方便也。

    戒體無三世相。

    若得戒。

    舊來如斯也。

    何以三摩耶戒。

    拟常途授戒提難勢乎。

    但至禁戒品釋者。

    彼釋于戒先分二種。

    屍羅漢栗多也。

    屍羅本性戒故正真言戒也。

    沒栗多定期限戒故當聲聞戒。

    然一向不可雲非真言行者所持。

    上兼下故。

    真言行者又持聲聞戒也。

    故知律因事制者指事如也。

    然成真言行者所持故又雲别後服風等也。

    彼定一月二月等期限故雲沒栗多也。

    既五大深密觀也。

    何直雲聲聞戒乎。

    故知若聲聞戒若真言戒。

    定期限制三業雲沒栗多也。

    是以覺苑雲持明者所持。

    然此非三摩耶戒義相。

    以屍羅本性戒可雲三摩耶戒也。

    又屍羅戒不可雲一向本性功德無行者受持之義。

    所诠彼疏釋有爛脫故。

    文勢不鈎鎖故。

    讀文雲。

    戒西方音有二。

    一者屍羅。

    此是修行戒也。

    謂淨身故須行之。

    二者沒栗多。

    戒有二。

    謂本性戒及制戒也。

    本性戒謂淨諸根。

    今沒栗多須成就故制之也屍羅長時所持之戒。

    沒栗多是有時願之戒(雲雲)屍羅戒既雲謂淨身故故須行之。

    若無行者受持之分。

    何雲如此乎。

    然又雲本性戒。

    非顯本性具德事乎。

    雲雲禦遣誠文。

    顯密戒以十善戒為體(雲雲)密戒者非三摩耶戒乎。

    故學處品疏。

    于十重禁出二重。

    先舉三摩耶戒所授四重十重畢。

    後往往舉聲聞址重具足慧方便持之。

    用不異前十重之旨。

    又有所行之方便故言有為。

    然深觀即同無為戒也即同無為戒才同前三摩耶戒所授十重三摩耶戒雲無為戒事分明也。

    今成就住無為戒可三摩耶戒事無異論者哉。

    疏十七卷雲菩薩戒略有二種。

    一在家。

    二出家。

    此二種中複有二種。

    一自性修行。

    二是制戒。

    今此十戒是菩薩修行戒也。

    以此善性故一切菩薩應行之即涅槃所謂性自能持戒戒雲自性戒也(私雲。

    白弟子師問物詞也。

    四師教三問詞一也。

    羯磨翻雲事業)。

     金剛寶藏 行者是初開發金剛寶藏爾者開金剛寶為真言不共之談。

    将如何。

    答。

    依一義可爾也。

    雨方也。

    若如講答者。

    金剛寶藏名菩提心若爾發菩提心義顯乘盛談。

    何雲自宗不共談乎。

    況又金剛寶藏名稱源出涅槃經。

    而彼經真金藏者即佛性也佛性之義何不許顯乘乎。

    若又依之雲爾者。

    宗家釋中顯藥拂塵真言開庫開寶藏偏在一空。

     答。

    凡一家意以無盡莊嚴為寶藏之體。

    若爾者性德輪圓法門專可自宗不共之所談。

    依之宗家釋。

    金剛一宮開内庫授寶但至難勢者。

    于菩提心有遮情德二義。

    顯乘菩提心遮情故。

    寶藏義偏可名表德菩提心。

    次至涅槃經說者。

    可權多實少經。

    不可有相違。

     此尋源從涅槃經貧女伏藏起。

    彼伏藏喻涅槃佛性理。

    而涅槃經顯經故。

    所說佛性可指顯教極理也。

    若爾者金剛寶藏雲顯許之欤也。

    但涅槃經雖名真金藏。

    正名金剛寶藏名字無之欤。

    今疏處處以淨菩提心名金剛寶藏。

    謂釋九句問大乘有七義。

    彼第四性大義金剛寶藏(雲雲)彼真言大乘故不可通顯又今文越百六十心生廣大功德釋也。

    是初地淨菩提心故不可通顯。

    下疏址段。

    然此經宗從初地即得入金剛寶藏既雲然此經宗。

    專簡顯之詞也。

    金剛寶藏何與顯乎。

    正名金剛寶藏許顯處一處無之欤。

    無釋三句中因句之時。

    取貧女伏藏之喻明淨菩提心。

    彼喻專依涅槃經欤。

    若爾淨菩提心名金剛寶藏事依涅槃經貧女伏藏說也。

    故有此疑也。

    會之古來存二意。

    一涅槃經權多實少經也。

    說伏藏之處述密義也。

    彼伏藏既喻佛性。

    若約顯佛性可無相空理。

    而涅槃伏藏收真金之藏也。

    專顯表德之義覺。

    況又涅槃經于涅槃立常樂我淨四德。

    表德之義分明也。

    不可雲如常遮情之理。

    一随宜轉用也。

    涅槃所說雖顯理也。

    是喻伏藏故。

    其旨同無盡莊嚴藏。

    故轉用喻淨菩提心也。

    又一義雲。

    顯乘究竟理開會即真言理故。

    諸教絕離密藏本分義。

    以彼伏為真言理也。

    或又一道極無齊自宗初地也。

    以至到一處之義彼寶藏為淨菩提心也。

    雲雖巧抽難易不同獲寶無異路。

    此意也。

    宗雲寶者皆金剛寶藏故。

    又一義雲。

    今金剛寶藏者何強共許涅槃伏藏設種種會通乎。

    取喻事随宜其上金剛名自宗不共之義。

    名金剛乘教或立金剛名号等。

    以金剛為簡顯之詞。

    既收金剛寶藏也。

    何許顯乎。

    問。

    或抄述涅槃經義雲。

    金剛寶藏吾所有三點四德我所成(雲雲)涅槃伏藏直名金剛寶藏之說在之欤。

    可尋明匠。

     續生文段 以下答心相續義也爾者以下唯為至離于斷常文。

    将如何。

    答。

    可爾也。

    雨方也雨方也。

    若如講答者。

    凡思心續生之義。

    廣通十住心。

    若局離于斷常之文。

    但世間三種住心可漏出世淨心乎。

    是以住心論解今文。

    從此已下十種诠心佛答心相續義也明知雲至三劫文事。

    若又雲爾者。

    上牒離于斷常已上文畢。

    次第配釋時。

    雲已下答心相續無争不通餘文雲事。

    依之十心終以心續生文結成雨方難思。

    如何。

     答。

    不可通三劫文也。

    六十心心相之答說非續生答。

    若以下言能三劫可間起六十心乎。

    故知住文可局十心雲事。

    但至宗家釋者。

    十心顯文雖似局世間。

    其義廣該橫豎重重十心故。

    以十住心為十心義其中可含也。

    約彼麼十種住心佛答心相續也。

    若十心但局世間者。

    三乘一一地雲有十心。

    何處十心乎。

    無争今十心雲通出世事無相違。

     重難雲。

    十心文含十住心義故。

    宗家禦釋雲約彼事。

    其義雖似巧。

    不葉經疏起盡之故難依用其故經十心文以持齊為第一。

    以施心第次五。

    第七護戒生天。

    第八所歸天中撰勝田也。

    若開十心之時以空定為第九。

    以空法作證為第十。

    此等義門豈通出世淨心乎。

    又第一住心釋一向行惡行不修微少善。

    豈持齊心乎。

    若以十心如次許為十住心義住心引證經文尤可引之。

    而唯第第二第三住心證文第四已上證文引三劫文。

    定知宗家意以十心文直不為十住心雲事。

    但上牒離于斷常已上文次第配釋九句答說之時。

    指以下詞至雲不可通所牒之外。

    彼釋論廣大末那文雖雲此中有二門。

    散說門廣通後段。

    指牒文中雲此中猶該後段。

    況今文雲已下。

    通所牒外文有何怪乎。

    慈行意此中言定局當唱。

    準釋若雲此下可通後段。

    今雲已下故。

    該後段有何相違乎。

    是以三劫終此經從淺至深廣明心相。

    皆為開示淨菩提心本末因緣。

    右但依常途法相。

    則不得言諸佛大秘密我今悉開衍三劫文若非心續生答說者。

    何引歎續生之文結成之乎。

    次十心終引心續生文事。

    凡十心之義廣通十住心事不遮申。

    今說文可局世間三種住心分齊申也。

    故彼釋因十心釋明其義廣旨畢合續生之文故。

    意不違三劫終結成也。

    故疏雲。

    未至自心實際大金剛輪中間更無住處。

    雖果複成種展轉滋長。

    然互不出字門故。

    雲最上大乘句心續生之相諸佛之秘密外道不能知自心實際大金剛輪者第十住心也。

    是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