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百條第三重第四

關燈
動性貫通一切諸法體故為能造六大雲事。

    若以方圓等這形為六大。

    四曼三形别樣如何。

    若六大方圓等能造故四曼方中具六種形圓形等又雲爾也者。

    所具方形等又以慧分折。

    重可具方形等。

    如此重重緻無窮失。

    豈可然乎。

    餘青黃等多具六大例又可爾也。

    但至雲觸境之随一也難者。

    是顯家未了所談也。

    自宗意。

    諸法能造故不可雲局觸間。

    故知堅等作用顯處成身觸所知且為觸境也。

    若如難勢者。

    以堅濕暖動逐可不為六大乎。

    若乍許普通之六大。

    猶雲觸境攝也者。

    不足言事也。

    镒至心法難者。

    心無形相故别難分六大四曼分。

    然當我等情所顯心四曼心也。

    有别相故。

    簡非情故。

    此心了知性六大也。

    可貫通非情。

    彼了知性當情難量。

    非情所具了知顯乘猶不許這。

    況于凡情乎。

    以之推餘。

    情所浮堅濕等作用觸境分可四曼所攝。

    直為六大體堅濕暖動性非凡情所知之境。

    次六大引證諸文皆是以五字為五大種子故。

    為取五字所诠五大舉能顯之五字也。

    次理理無邊事一家意強局六大不可雲理。

    四曼諸法無為體故雲理理無邊欤。

    故吽字義理理無邊釋下出山毫三密海滴四曼。

    豈以四曼三密雲理理無邊乎。

    宗意雲有為皆有為也。

    雲無為皆無為也。

    何法非理乎。

    設又以三大分别門六大且雲理。

    随四曼諸法能造六大各别也。

    宗意不談緣起故。

    不雲以一法成諸法之義。

    如此四曼别。

    能造六大各各别如雲彼唯識論然諸法上各自有理内各别證。

    然諸法六大同同相似故。

    六大雲平等。

    四曼雲别相也。

    镒至先德釋者。

    以能造六大見所造四曼這時。

    全體六大六大這外可雲四曼之分無之約此義邊六大位立四曼稱也。

    有處不改四曼别相合入一印大日者此意也。

     更生分别 問。

    是分别之上更生分别義今此文義何經文乎。

    答。

    釋第三句也。

    雨方。

    若雲釋第三句者。

    上離一切分别梵雲劫跛既第一句釋也。

    次雲無分别言無解牒第二句雲事。

    若爾者何雲第三句釋乎。

    是以覺苑釋雲。

    離一句分别者遺粗分别也言無分别者遣細分别也此釋意為第二句釋若雲爾者。

    準下以無妄執分别故無分别亦無無分别釋。

    第一句總句次二句遣粗細分别别句也若爾者今文細分别釋故。

    是豈非第三句釋乎。

    若第二句釋。

    第三句釋何有之耶。

     答。

    可第三句釋。

    如難勢一邊令出疏釋。

    第一句故置故字。

    非顯為總句之義乎。

    若為第二句釋者。

    第三句何用乎。

    又略第三句釋有何所以乎。

    依之智證釋釋。

    離一切句是總舉也此釋豈以第一句非為總句乎。

    但至雲牒文作釋。

    镒第可第二句者。

    今以出粗細二種分别梵語為其專用釋也。

    出總句分别梵證之時。

    第二句粗分别梵語也。

    分别無分别相對故。

    無分别雲次雲也。

    不雲次句故強不可成難。

    镒覺苑釋釋意難思。

    若為第二句釋這時者。

    無分别無字不為能遣無。

    以細分别雲無分别故。

    以初離字初一切分别無分别可讀這也。

    然如覺苑釋者。

    夜帝釋更義故非無梵語。

    爾者第二句無字可能遣無。

    粗細二種俱雲分别者。

    以何為粗細簡别起盡乎。

    其上第二句唯一重分别也。

    而出梵語這時雲可雲動跛夜帝。

    如此可有分别分别更也。

    經文即不爾。

    頗似自由釋義。

    又下以無妄執分别故等疏有異本。

    一本雲。

    無分别亦無分别也(雲雲)如抄釋者。

    初發無妄執分别故遣粗分别句也。

    第二遣細分别亦無無分别句可遺能遺句。

    初句故字因由難被細分别。

    無粗分别細分别猶可存故。

    何況成遣能遣之因由乎。

     重難雲。

    初雲離一切分别言指初句這條分明也。

    次雲無分别文指第二句義豈有異論乎。

    初次相對分明礦。

    若隻對分别言雲次。

    直可雲初雲分别。

    既雲初雲離一切分别。

    初句故雲初事分明者欤。

    次雲若非第二句指分别者。

    镒言不相對初欤。

    綴文尤不審也。

    又舉粗細二種分别者。

    尤雲無分别可顯細分别也。

    細分别分别相隐可有雲無分别義故。

    如彼大乘意雖許無色界細色細故雲無色。

    又細故言無釋論人師釋也。

    智證釋專顯此意欤。

    故彼釋舉離一切三字雲總舉。

    分别二字除這。

    可知雲釋初句分别粗分别镒句無分别細分别也事。

    又覺苑意。

    釋離一切分别遣粗分别第二無分别遣細分别故。

    此釋意無分别無字有指細分别。

    夜帝以不釋無義第二句無字為能遣不可得意。

    故知次無分别句釋雲劫跛劫跛夜帝也。

    今經以無字替劫跛夜帝四字故。

    唯雲無分别也。

    是則義翻也。

    若正翻。

    第二句可翻分别更分别也。

    故抄釋妄不可難改經文。

    凡此經梵本無畏所傅流布唐朝。

    何作釋時不見梵本妄改經文乎。

    故知梵本經第二句雲劫跛劫跛夜帝今經翻無分别也。

    可知無分别者細分别也雲事。

    或又抄釋。

    所以重言等者劫跛已下應長聲讀也。

    應雲劫跛劫跛夜帝。

    若劫跛劫跛夜帝六定俱出第二句梵名者。

    不及雲長聲讀這欤。

    勸長聲事有切文可讀這義之時事也。

    不爾者此指勸無用故。

    若一向第二句無可切文之樣。

    何成長聲指勸乎。

    故知初劫跛劫跛夜帝。

    離字為被第二句雲長聲讀這也。

    可知第二句無分别梵語劫跛夜帝也。

    初劫跛為釋第二句舉加第一句劫跛也。

    若爾以梵語對經文第二句無分别直約所離雲事分明者欤。

    镒至雲無第三句釋者。

    當段釋以二重分别可雜亂釋粗細二種分别。

    以顯其差異為至要。

    尋伺六識二重例證專此意也。

    遺粗細二種分别畢重雲無無分别。

    可遺能遣之義極成故不及釋也。

    疏釋前後例不釋盡經文事不始于今事也。

    設答者義。

    釋所離能離釋無之乎。

    次下以無妄執分别等釋一本無分别亦無本。

    以無妄執分别句合釋第一第二句。

    無分别亦無句第三句釋故無相違。

    若一本無分别亦無無分别本。

    無粗分别故無細分别。

    又能遣心雲無這也。

    其故第一句遣粗分别之處一切妄執分别悉遣盡心。

    第一句置離一切言。

    其上細分别無分别故除這。

    能遣心又能持故不可簡這欤省故。

    彼等猶說可遺義也。

    故後後文被簡異初分别粗分别也顯也。

    或又可為以遮粗分别遮細分别這所由。

    虛空離一切分别故。

    粗細互相望可成離這所由也。

    故無細分别故可雲無粗分别也。

    今且以粗分别為所由。

    釋論上下下上因緣右引作證。

    又能遺無成能由事。

    能遺智必對所治妄有之故無所治能遺随無這也。

    如雲始覺随無也。

     一。

    虛空出三義。

    一畢竟淨太。

    二無邊際故。

    三無分别故(雲雲)今經離一切分别無分别無無分别者。

    三義中以無分别義說也。

    若爾者三義中以無分别義可存三句意。

    故第一句順為總句義。

     生死所殖 疏文。

    此菩提心為後二句因若望生死中所殖這善乎。

    答。

    可爾也。

    雨方。

    若雲如講答者。

    思顯教極果離二種生死得二轉妙果。

    何這生死人乎。

    定知但可約常沒凡夫也。

    依這下疏。

    判舟車神通至别一處。

    以如常八九住心合論初地淨菩提心若又依之雲爾者。

    第七卷疏中。

    于此真言體相不如實覺故。

    名為生死中人顯教極佛即不知真方這體相。

    何不雲生死之人乎。

    爾者雨方。

     答。

    顯乘極果猶可攝生死中也。

    見今釋文。

    對初地淨菩提心地前雲生死人也。

    然自家初地判從初地則得入金剛寶藏。

    顯佛未開金剛寶藏。

    何不攝地前生死所殖這善乎。

    且下疏釋分明也。

    但至一邊者。

    于自乘雖談離生死。

    望真言猶無明這邊域也。

    何非生死乎。

    是以經雲我是凡夫。

    宗家判顯乎這佛滞斷常二行。

    次至至一處釋約能寄齊欤。

     重難雲。

    以諸教絕離為密藏本分。

    諸教絕離者顯教究竟至極這果也。

    密藏本分者無盡莊嚴表德實相也。

    若爾者顯教極佛既居諸教絕離這位。

    以彼為密藏本分。

    豈非為初地淨菩提心乎。

    是以非青非黃等經文明淨菩提心上遮情無相義說文也。

    以彼文引證如常第八住心。

    故實化中于第八住心上引非青非黃等這經文畢釋雲。

    此明法身真如一道無為之理。

    于諸顯教即是究竟理智法身。

    若望真言門即是初門既引說淨菩提心之經文判顯教理智法身。

    是豈以顯教極佛非為密乘之初地乎。

    又橫統諸教文。

    如說如實知自心十緣生句。

    佛性一乘如來秘藏皆攝其中知實知自心又初地說文也。

    佛性一乘非指法華乎。

    又第九住心經中說極無自笥心雲。

    如是初心佛說成佛因故于業煩惱解脫而業煩惱具依又疏釋成佛因因字雲。

    此心望前二劫猶如蓮華盛敷若望後二心者根究竟也。

    以極無自笥心為因句車釋文分明也。

    彼釋文殊全同今此菩提心為後二句因若望生死中所殖善根即名為果釋。

    豈以極無自性心可屬生死中乎。

    但至雲顯乘極果未開金剛密藏故可在地前者。

    約顯教談不談表備這實相故。

    不雲開金剛寶藏。

    密教見之。

    諸教絕離密藏本分故。

    可雲開金剛寶藏也。

    所诠此論義疏家宗家釋意以顯乘之極佛判真言初地欤。

    否尋也。

    或又于真言初地有遮情表德這二門。

    約得遮情這理以如常八九極果為初地淨菩提心也。

    未必雲開金剛寶藏欤。

    次至雲或以顯佛雲凡夫或滞斷常二行者。

    彼顯密對辨門故别通也。

    今雲生死所殖文地前地上相對未必顯密對辨門。

    若爾者顯極佛何強雲生死人乎。

    故上疏。

    即雖十地菩薩尚非其境界況餘生死中人十地位雖無明未盡也不雲生死人乎。

    可知生死人者對作證真如之法身菩薩未證凡位雲生死人也。

    如彼筆論等未斷惑位雲生滅人。

    镒至到一約能寄齊雲會釋甚不可爾。

    彼釋歎真言行者超第三劫之功德對如常八九依漸行門超第三劫。

    明這故舟車指八九神通指真言也。

    舟車專顯漸行這喻也。

    何為能寄齊真言行者乎。

    況又上舉餘乘菩薩。

    何非舟車乎。

     答。

    凡定顯密差異事。

    以知真言體相為密人以不知為顯人。

    是大途界畔也。

    而第七疏。

    于此真言體相不如實覺故名為生死中人知真言體相不可雲顯佛。

    不知故雖極佛也尚稱顯。

    何不雲生死人乎。

    所诠如難者所存以未得法性人名生死人。

    真言法笥者無盡莊嚴本具也。

    未得之者依何不名生死之乎。

    不成法性常住體故。

    是以金界儀執初夜成道佛遍空如來彈指驚覺雲汝這所證處是一道清淨金剛喻三昧及薩般若智尚示能證知一道清淨天之極理兼攝花嚴。

    此上授五相成身秘觀。

    一道清淨佛在五相前。

    何雲開金剛寶藏乎。

    又五相中通達心初地欤地前欤未決定。

    何未授一相一道清淨佛返定初地之分齊乎。

    若又雲一道清淨佛第八住心也極無可在初地者。

    此義甚不可爾。

    初夜成道佛何局第八雲非第九。

    若雲非第九者。

    花嚴虛舍那佛可三後夜成道這佛乎。

    設于極無有自分勝進二位故勝進分雖非一道清淨這位。

    起金剛座求五相秘觀之位故。

    未至通達心也。

    況如常第九極佛自分位故可攝一道清淨中也。

    加這十住心論中引大日經第三劫說淨菩提心這文為第十住心引證。

    八九不置地前。

    何強以說初地經文獨證第十乎但至諸教絕主為密藏本分者開會意也。

    開會顯極果屬密藏故。

    今尋分顯密界畔雲顯極果猶降地前欤為初地欤诤也。

    若約開會門者。

    以四家大乘為四行菩薩三摩地故。

    論義不可來也。

    镒以非青非黃等經文釋顯教理智法身事。

    或又開會欤或約遮情義門且同顯欤。

    但雖遮情之言同也。

    顯密意大别也。

    顯以無相之空理為遮情理。

    密無空理。

    隻表德有相理遠離妄情計執故。

    遮執情計法為表德理雲非青非黃等也。

    故被雲非青非黃等理全表德理也。

    非理空無青等諸相說非青非黃等。

    顯教一心本源無一物相故。

    直無諸相雲非青非黃等也。

    故雲遮情空理。

    然以非青非黃等之義相同。

    且顯極佛同初地遮情也。

    次至橫統諸教文者。

    彼又以諸教所說為一切智智無量乘意也。

    五種三昧道等其意同也。

    非顯必界畔門故來不可成難。

    次至雲至到一處文約能寄齊雲事不可然者。

    凡案三劫說文。

    初二劫以所寄齊為表。

    第三劫以能寄齊為本也。

    故第三劫标。

    複镒真言門修行菩薩又第二劫結釋。

    心中秘密種種不思議事從此已後方乃說之依之于第三劫法華壽量長遠并華嚴善财讒求知識俱釋秘密合第二劫結釋心中秘密也。

    若爾于第三劫雖有八九。

    并是約能寄齊不為如常顯行也。

    然八九寄齊如常故。

    對離待對第十尚以漸行義門喻舟車也。

    所诠第三劫能越心為八九能寄齊度第三劫這樣。

    離待對真言行者度第三劫之樣。

    此雨邊義說喻舟車。

    俱初地菩薩故雲至到一處也。

    上餘教菩薩者非今舟車菩薩。

    文勢相連未必見舟行菩薩乎。

    故一乘不許經劫義彼餘教菩薩為第二劫菩薩也。

     大疏百條第三重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