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百條第三重第五

關燈
發心識體 經文。

    自心尋求菩提爾者真方行幹最初發心之識體可雲第八識也乎。

    答。

    可第六識也。

    雨方也。

    若雲第六識也者。

    以五點五智之次第案發心之識體尤可第八識是以心要釋中。

    夫修行者初發信心以表菩提心即大圓鏡智纥哩娜野心大圓鏡智第八識故。

    發心之識體非第六雲事。

    誠以分明也。

    若又依之雲爾者。

    最初發心尤可厭欣之心。

    然厭欣是第六識行解也。

    依之解論中以。

    以意識中本覺智分熏意識中無明癡分厭生死苦樂求涅槃爾者最初發心能求之心豈非第六識乎。

     答。

    可第六識也。

    粗識煩惱未斷之時難顯細識行解。

    薄地凡夫解可起深細之第八乎。

    是以瑜伽論以卒爾尋求等之心第六識今既雲尋求菩提。

    何雲第八乎。

    但至一邊難勢者。

    轉識得智之時無漏之第八也。

    是則地上行解也。

    非最初發心也。

    如此可成申于發心有二義。

    一以厭求為發心戒序雲。

    菩提心者此有二種。

    一能求菩提心二所求菩提心。

    能求菩提心者(乃至)求菩提之心亦複如是。

    又如狂人解毒忽起歸宅之心遊客事畢乍發懷土之思。

    求菩提之心亦複如是。

    既知狂醉在三界之獄勢眠卧六道之薮何不軀神通之車速歸本覺莊嚴之床此則能求之心。

    所求心者所謂無盡莊嚴金剛界身是也此釋以厭生死苦樂求涅槃心為菩提心又大日經因句菩提心以尋求心為菩提心故疏雲。

    菩提心名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又經雲。

    自心尋求菩提等(雲雲)又菩提心論。

    取名宮财寶二喻以樂求心喻菩提心二于自心成佛教起真實之信為菩提心。

    故疏雲。

    菩提心者白淨信心義也又引智度論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文。

    不言施戒多聞忍進禅惠人能得歡喜獨說信人凡釋提心一段文于寶藏功德離疑惑之心為發心行相之由往往釋之。

    又定識體行解。

    厭求行相在第六識。

    故釋論第五。

    以意識中本覺智分熏意識中無明癡分厭生死苦欣涅槃樂瑜伽論以卒爾尋求等五種行相定第六識不共業。

    又第六識不作唯心行解故。

    論第六心外見佛雲第六識。

    心内見佛雲業識。

    又第四卷釋第六識雲。

    此識全緣事之境界。

    未以如理為自境界又第八識緣心内境。

    凡外塵現相賴耶位初所現也。

    七轉識緣之作心外行解第八識行相微細故。

    緣心内所浮五塵俱現之境。

    故起信論釋現相雲。

    随其五塵對至即現。

    無有前後。

    任運而起常在前故若境心外不可有任運而起常在前故義也。

    以識行解對發心行相思之。

    若以厭求定發心。

    可雲六識發心。

    厭求心外行相非第八識行解。

    故若聞自心即佛之教生趣人實信為發心。

    心内信故可為第八識。

    若爾者此論義。

    厭求心内信以何雲定自宗發民可尋欤。

    随發心行相識體可定故。

    或義雲。

    第八識有厭求之心。

    第六識有唯心觀。

    此事不一定(雲雲)私雲。

    第八厭求立所何文乎。

    如釋論等性相者。

    緣五塵俱現之境微細分位解緻厭求行相乎。

    第八有厭求雲事尤難思。

    又慈行釋。

    焰水虛幹如似實濕。

    第六不了妄計為法。

    焰水虛幹如似有濟舟之用。

    第六不了妄計為人厭求行解源從實我實法實執起處也。

    第八既見焰水位未生實解。

    何有厭求心乎。

    次第六識雖非真實證理識。

    分作唯心行解不可遮之欤。

     凡名義意識長境也。

    初聞唯心之教文于是生實信。

    于唯心名義轉故。

    尤可意識之作能也。

    不可有第八識轉名義之義也。

    若爾至修惠之位離名義起自心是佛之深信之位。

    初發真淨菩提心也。

    是可第八識。

    即大圓境智也。

    白淨信心者約是欤。

    是初仰信自心是佛之道理之位聞惠分齊欤。

    若爾轉名義之上故可第六識也。

    故此尋第八識之義以唯心之信定菩提心。

    任釋論第四判文唯心之行解一向不關第六義門可立之也。

    第六識之義以戒序能求之菩提心之釋為立所。

    設雖真言行者也。

    最初發心可入自厭求之心故可第六識。

    設又定以唯心之信解發心之體。

    第六識。

    設又定以唯心之信解發心之體。

    第六識體雲不作此行解乎趣可立此義也。

    凡付此論義能能可有用意也。

    六八行解不定。

    又發心之行相不定。

    無其用意為緻難。

    答者彼方此方違行難緻取定難也。

     問。

    經文自心尋求菩提爾者真言行者最初發心識體可雲第六識也乎。

     答。

    依一義可爾也。

    爾言也。

    若雲第六識也者。

    疏中釋菩提心。

    白淨信心義也聞自心是佛之教發決定信心可名菩提心。

    是則唯心信解故可第八識是以釋論中。

    六八二識如次定以外心内行解。

    加之釋第六識未以如理為自境界。

    信自心是佛之法門。

    豈非以如理為所緣乎。

    是以不空釋雲。

    夫修行者初發信心以表菩提心即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大圓鏡智第八識故非為八識發心乎。

    若又依之雲爾者。

    設雖真言行者也。

    最初發心之位未除一毫之惑之時。

    何起深細第八乎。

    是以釋論中。

    地前四十心定意識熏之分齊。

    況又大師戒序釋能求菩提心。

    雲狂醉在三界之獄等。

    以厭求心為能求菩提心。

    厭求行相豈非第六識乎。

    是以瑜伽中以卒爾尋求等五心定第六識不共業。

    爾者雨方。

    如何。

     答。

    可第六識存申意。

    于自宗發心有二貌也。

    若以厭求為發心。

    專可第六識之義。

    難勢一邊顯。

    又釋論第五。

    以意識中本覺智分熏意識中無明癡分厭生死苦欣涅槃樂。

    厭求心意識分齊也雲事論家定判乎。

    設雖真言行者也。

    不發棄背生死之主難入佛法故。

    是初發心尤可厭求心也。

    且菩提心論以名官财寶貪求心喻菩提心又此意也。

    于第八識緣心内虛幻境故難成厭求行相欤。

    設又以自心是佛之信解為菩提心。

    第六識何無其分乎。

    凡意識緣名義境故。

    聞自心是佛之教信之。

    初從名義可入之條勿論也。

    觀行純熟之後亡能所之相之位雖第八識也。

    初生信之時雲第六識。

    在何相違乎。

    是以南嶽大師大乘止觀上雲。

    以何依上此心修習止觀也。

    答曰。

    以意識依止此心修行止觀也。

    此義雲何。

    謂以意識能知名義故。

    聞說一切諸法自性空寂本來無相但以虛妄因緣故有諸法然虛妄法有所即非有唯一真如亦無别真相可取。

    聞此說已。

    方便便行知法本寂唯是一心。

    然此意識如此解時。

    念念熏于本識增益解性之力。

    解性增畢更起意識轉變明利。

    知法如實久久熏一心故。

    解性圓明。

    自已照己體本唯真寂。

    意識即息。

    爾時本識轉成無分别智。

    亦名證智。

    以是因皆以意識依止真心修行止觀也但至意識以真理不為所緣者。

    意識遍緣之識也。

    何強以真如不為所緣境乎。

    性相意釋因唯第六發心修行。

    斷惑證理悉定意識作能。

    設許釋論家第八識信惠相應作唯心觀解。

    于淺位第六識分作唯心解事何遮之乎。

    凡第八恒起識故。

    我等凡夫常恒非不起之。

    更無證知分事。

    行解微細故也。

    若證知第八識。

    極睡眠位六識滅之時。

    第八尚不滅。

    何彼位無緣盧分乎。

    故知最初淺位之發心可非經八雲事。

    又釋論三賢位雖許業識唯心之觀。

    于十信不許之。

    而或信真如三寶。

    或止輪門修行專修真如三昧是豈非意識乎。

    設又真如三昧觀行雖第八識也。

    發心信自心即佛之道理最初心故。

    轉名義位雲第識。

    有何怪乎。

    次二識見佛釋。

    心外自本第六識。

    心外自本第六識行解故。

    約位上下配當識粗細一往釋也。

    次至本未以如理為自境界論釋者。

    是尤難會。

    古會通雲。

    釋分别事識得名故如此釋。

    非遮此識真理為境。

    此會通難信用。

    若許理為境界。

    如分别事識名又可有分别理識之名。

    出意識諸名之時既無其名。

    故知此識地體以理不為境之識故名分别事識私會雲。

    意識緣名義故。

    約真如名義可許緣真理也。

    然名義尚是事法非真實理體故。

    真實理證智境界故。

    遮彼雲未以如理為自境界也。

    如彼相宗識變如屬依他也。

    然識變如非不名真如也。

    故釋百法時。

    于六無為各分識無依如二。

    故知釋論意。

    證真如無漏智與第八相應起證發心三心中業識心是也。

    有漏智位有緣真理微細能所之相故可第六識之分齊也。

    次至心要釋者。

    古會通雲。

    彼釋阿□佛之位故初地發心也。

    約無漏之第八故雲大圓镱智。

    今所謂者凡夫薄地最初發心故可第六識也。

    最初發心問題簡異地上發心之亂也(雲雲)或義雲。

    所求菩提心也故雲訖哩娜野心。

    若約能求心。

    可質多心。

    故釋末所觀義故夫修行者初發信心者能求菩提心。

    即第六識也。

    以表菩提心已下所求菩提心。

    所觀境也。

    當菩提心論圓明淨識(雲雲)私雲。

    雨義俱不審也。

    初會通夫修行者初發信心言取最初發心若釋阿□位不可雲修行者故。

    次會釋又難思。

    以表菩提心詞可指初發信心。

    何其體别乎。

    甚不順文勢。

    一義雲。

    此文釋令初心行者同五方佛位之義也。

    其中今文令同阿□佛釋也。

    謂以行者初發信心表示五轉中菩提心。

    菩提心四智中大圓鏡智也。

    五佛中阿□佛也故釋終此表東方阿□如來金剛部也即大圓鏡智是結釋。

    行者信心能表。

    阿□圓鏡所表也。

    表表第六識。

    所表第八識也。

    若共第八識。

    何必為能所表乎。

    初發信心直雲大圓鏡智者。

    表字尤難思。

    為何乎。

    又釋次當禮南方福德聚寶生如來(乃至)次禮四方阿彌陀如來(乃至)次禮北方不空成就如來也(乃至)次入十六大菩薩三摩地位明初心行者入三十七尊三摩地次第修行義相。

    以能修心為第六識不可有相違。

    若堅以所同體定能修心。

    不空成就前五識也。

    以前五識可然能修心乎。

    初心行者上會不可有事也。

    又雲大圓鏡智故雲八識發心也者。

    今所論最初發心識體者地前薄地發心也。

    大圓鏡智無漏智故地前不可起。

    何以薄地之發心雲大圓鏡智乎。

    可知彼阿□位故。

    佛果上五轉發心欤。

    或初地發心欤。

    更不可為地前發心證。

    若地上等發心。

    非今所論。

    大圓鏡智。

    性相釋。

    釋。

    大圓成事唯佛果起雲唯佛果初起也。

    若又自宗意。

    初地之位同金剛蒴埵故。

    金薩大圓鏡智一分也。

    此義可雲初地起也。

     一。

    心地觀經于凡夫賢聖發心識體各出二種。

    凡夫二心者五同緣意識獨頭之意識也。

    可見經文。

    賢聖二心者正後二智也。

    凡夫發心可意識。

    問。

    獨頭意識可爾。

    五同皆意識如何成發心體乎。

    五識既非發心識。

    同緣意識與五識同一行相也。

    何為發心識乎。

    答。

    生同緣意識直不可成發心識。

    見聞覺知為前導引生獨頭意識發心故為發心識欤。

    問。

    若爾者五識可為發心識體乎。

    答。

    獨頭意識正發心識體也。

    同緣意識與處觀類而成加故為發心識也。

    五識非同類故不為自悟心也。

    此經文六識發心之誠證也。

    其故凡夫二心定意識至下凡夫所觀菩提心相猶如清淨圓滿月輪同菩提心論之三摩地之菩提心以圓明之淨識為所觀。

    若爾者雲普賢大菩提心故。

    可第八識雲事未一字也。

    此宗菩提心。

    何識可雲普賢大阈提心也。

    問。

    此經會釋如何。

    答。

    心地觀經權多寶少經故明顯乘發心也。

    此義不爾。

    以月輪為所觀事非顯法門欤。

    故先德引此文證心月輪義。

     一。

    金剛界儀軌。

    煩惱習種子善惡皆由心。

    心為阿賴耶。

    修淨以為因。

    六度熏習故。

    彼心為大心以此文為八識發心證。

    其故是五相成身修菩提心段明菩提心之體文也。

    菩提心體觀清淨滿月輪之時。

    為顯自心清淨義有此證文。

    意雲。

    煩惱等種子依第八識之故。

    可雲第八識不清淨之物。

    善惡皆由心之故。

    此第八又成淨業因六度熏習之時。

    彼第八識成大菩提心也。

    所诠以藏識為菩提心之旨分明也。

    具見儀軌文。

    引可見之。

    六識發心義會此文。

    可相成身修菩提心所觀菩提心也。

    非能求心。

    所求是心雖第八識也。

    雲能求心第六謂也也。

    故儀軌文修淨以為因者正能求菩提心也。

    因者菩提心因義故。

    是則第六識也。

    若第八識。

    以此修淨之力令第八識成大心。

    由第八力不可雲令第八成大心。

    刀不剪刀眼不見眼道理分明故。

    依第六識修淨因可令第八識成大菩提心義。

    如大乘止觀雲依意識力本識轉成佛分别智。

     一。

    八識發心義。

    戒序能求菩提心雲何可會之乎。

    答。

    第八有雲可有厭求心義。

    厭六趣果心專以心外實執為先。

    是粗強行相也。

    第八緣心内虛幻境。

    不可作心外實執故。

    不可起厭生死之心。

    故知八識發心義可會即順常途欤。

    其故彼文對平城嵯幾等帝皇所授文也。

    無厭俗塵之心者難入真言上乘故。

    先勸此厭心令信自心是佛之教也。

    于自心是佛教起深信第八識也。

    以之可為正發心也。

     大悲為根 就明三句且可雲大悲為根者大悲即根之義也乎。

    答。

    可爾也。

    雨方也。

    若雲如講答者。

    疏中猶如世間種子藉四大衆緣故得生根以四大為根之能生。

    而下疏雲大悲地界等四大即為大悲。

    無争大悲根能生非直根也。

    是以疏中從大悲生根若又依之雲爾者。

    疏家釋大悲為根之義。

    猶如樹根執持莖花果使不傾拔也莖葉花果喻萬行。

    能執持之根可大悲爾者雨方。

     答。

    可大悲即根也。

    凡所修萬行大悲所發行故。

    萬行能生之根尤可大悲也。

    依之經文說此等悲為根本。

    疏家釋以五字門為緣生大悲根。

    經疏文相誠以分明也。

    但至令出難釋文者。

    非悲居中為智門五義成所生為萬行成能生也。

    故知四大衆緣者智門五義非大悲也。

    次大悲地界等者。

    大悲能生五大故雲大悲地界等。

    依主釋也。

    不可有相違。

     大悲生根義三句總釋雲。

    藉四大衆緣故得生根以四大為根能生緣事分明也。

    而至下雲大悲地界(乃至)大悲虛空。

    以五大為大悲。

    可知大悲為根雲事。

    問。

    第二句中有大悲與萬行。

    大悲為根者。

    以萬行可雲根欤。

    若爾違下疏。

    下疏雲。

    根是能執持義猶如樹根執持莖葉花果使不傾拔也以果實可喻方便究竟。

    若爾者芽莖枝葉非喻萬行乎。

    故疏爾時無量度門任運開發由如芽莖枝葉次第莊嚴萬行既根所持也。

    可知根直非萬行雲事。

    若爾者既大悲所生為萬行之能執持根當何法乎。

    又疏處處釋以第二句或為大悲惑為萬行二義門見。

    此外無别法。

    可喻根法體尤不審也。

    如何。

    答。

    此事先達了簡未分明。

    加愚推雲。

    可喻萬行也。

    于萬行之上有上來下化二用。

    以下化衆生用喻根。

    以上求菩提用譬莖葉花果也。

    下化用向下喻根。

    上求用向上喻芽莖枝葉也。

    喻如世間種子殖大地之時被五大養育向下生根向上生長芽莖技葉終得果實。

    三句法門又如此。

    菩提心種子落凡夫妄想之心地以大悲心加持菩提心之時起萬行。

    此萬行大悲心所生也。

    故專有下化衆生作用。

    積下化衆生行之時。

    菩提心次第生長終得一切智果也。

    此菩提心生長又萬行體故。

    萬行通根與莖葉花果二喻也。

    問。

    若爾者以依大悲所生萬行二作用喻根喻芽莖枝葉。

    何必以根為莖葉花果之能執持乎。

    答。

    望大悲雖所生雨用也。

    二用相對之時。

    下化衆生用可成上求提行能持也。

    其故菩薩修萬行求菩提。

    為成就下化衆生之用也。

    故知上求行可成下化衆生所持也。

    此根義近成萬行能執持故。

    望行雖名根。

    果寶此根所成故。

    望第三句第二句雲根也。

    故疏雲。

    且如行者修供養時若奉一花或塗香等即以遍一切處淨菩提心(因句種子)與供養雲普作佛事(萬行根句)發起悲願(大悲乃至)即是普于一切智地(乃至)無餘有情界皆悉生根也此釋于一切智地并無餘有情界所生之根悲願所生廣作佛事也故知以萬行為根體雲事。

    此義迄違文此等悲為根本并生大悲根等文也。

    悲為根本文悲為根本可訓也。

    與大悲為根文同也。

    生大悲根文大悲所生根故。

    雲大悲根依主釋也。

    問。

    以大悲喻五大。

    智門五義其位同欤。

    答。

    不爾。

    智門五義菩提為因句也。

    五義者五大也。

    五大者五智也。

    以本有五智為菩提心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