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布施功德,談到做國王大臣的要是布施給貧窮下賤的人,這個功德還超過供養百恒河沙數佛的功德!地藏菩薩要是親口宣說,未來世的衆生就像我們,難免會生疑惑,所以非得請佛親口宣說,佛是正遍知,說的決定沒有錯,才能堅固我們衆生的信心,不是地藏菩薩不知道,而是明知故問。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于忉利天宮一切衆會,說閻浮提布施較量功德輕重,汝當谛聽,吾為汝說。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願樂欲聞。
這個時候世尊告訴地藏菩薩:‘我今天在忉利天宮地藏法會,為所有參加法會的大衆說說有關閻浮提人,能行布施的話他的功德比較輕或比較重,你們應該要仔細的聽,我馬上替你們解說’。
地藏菩薩白佛言:‘我對這個事還是不明白!這裡正是忉利天宮,向大衆宣說閻浮提人如能行布施,其功德必報生天上,故于天宮衆天人前說此功德輕重。
’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刹利、大婆羅門等,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喑啞,聾癡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
世尊告訴地藏菩薩:‘這南閻浮提有這麼多的國王、宰相及輔佐大臣或又富又貴的大長者,或是貴族的大刹利,或事奉大梵天王的大婆羅門等,最高最尊最貴的種族!假如遇到最下賤的貧窮人,連衣食住都不能獲得,甚至不但窮而且六根不全,癃就是胸骨凸起,或脊背上突起,殘就是殘缺。
喑啞就是啞巴不會說話。
聾就是耳朵聽不到。
癡就是白癡或疾呆傻笑,無目就是眼睛看不見的瞎子,像這樣種種不完全具足而有嚴重殘缺的人。
’ 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這些大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刹利大婆羅門等尊貴種族的人,如想要行布施時,就是想要對著以上最下賤貧窮癃殘喑啞聾癡無目等,諸根不完具的人行布施時,若是能具足大慈悲心,憐愍最下賤貧窮,種種六根不完具的這些人,以謙虛卑下的心,面帶慈愛憐愍的笑容,自己親手拿著東西布施給,這些下賤貧窮諸根不具的人,或者派人去布施,仍然以慈愍心輕聲細語的加以關懷愛護這些貧窮低賤的人,切不可看不起這些窮人,如果這些國王大臣大長者,大刹利大婆羅門,能如此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及軟言安慰關懷布施,則他所獲得的功德利益,就像是布施百個恒河沙數的諸佛一樣的不可思議。
中國民間故事有則‘不食嗟來食’的故事,正是反映這行布施的人不能軟言慰喻,而緻令這窮人甯願被餓死也不願接受布施。
後人對這個故事還有一段評語:‘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這更叫我們如果有能力行布施時,要特别注意啊!要下心含笑,要軟言慰喻啊! 何以故。
緣是國王等,于是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報。
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為什麼這些行布施的國王大臣及貴族們,能得這麼多的功德利益?因為這些國王等貴族的人,他是上流社會高高在上的人,但他對于最下極貧窮種種六根不完具的人,能發大慈悲心,這是很難以發起的心,要供養佛的心易發,但要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還要軟言慰喻的對這些貧賤人布施,實在是很難得的發心,所以他的功德福利才有如此大的果報,就是百千生中時常得七種寶物具足不缺,更何況是食衣住行這些平時日常生活受用的東西了。
而且生生世世都不會受到貧窮之苦,生生世世享受大富大貴,七寶具足是用也用不完。
百姓貧窮是社會動亂不安的根源!社會怎麼會大亂,國家怎麼會大亂,世界怎麼會大亂?主要原因都是貧窮人多,邪知邪見具有野心的人想要作亂,他就煽動這些貧窮的人,說什麼要窮人翻身,換窮人做主人,于是煽動仇恨敵視燒殺搶奪,社會亂成一團,你看非洲地區的黑人,貧窮、疾病饑餓,還年年戰禍不停,真是慘不忍睹的凄涼恐怖!我們學佛,就要依佛的教化,救度衆生,依著佛經,這地藏經說要你去布施這些最極貧賤的人,下心含笑軟言慰喻!這樣的功德不可思議,因為諸佛不需要等著你的供養,最需要供養布施的是那些貧窮的人,及六根不全的人。
八大人覺經雲:‘貧苦多怨,橫結惡緣。
’所以我們佛弟子或在家居士,有當官的或做大生意的要懂得這個道理!要把救濟貧窮人排在供佛前面。
窮人事事不如意,所以怨恨特别多,他跟你橫結多怨不講理,你布施窮人,諸佛心理高興安慰,你光布施供佛不布施貧窮下賤人,諸佛内心還是念念這些受苦受難的窮人!因為諸佛以衆生心為心,衆生心苦,諸佛亦苦,所以先布施貧賤,則社會太平、國家太平、世界太平。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
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
接下來就講到供佛的功德:接下繼續說吧!地藏!‘若是未來世的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刹利乃至大婆羅門等,遇到修造佛塔或佛寺,或者塑造佛的形像,乃至要修造菩薩聲聞辟支佛的形像,你能自己親自營辦,來供養布施。
如是這些國王貴族等一定能得到,三劫為帝釋天王之身的天福之報,享受無窮盡的殊勝快樂。
’前面談到布施貧賤人,所得功德是沒有數目的,難以計數功德,等于布施百恒河沙佛的功德利益,也是無數可計的無量功德。
但這一段就有數目可計了,三劫為帝釋天主。
這就是較量其功德了。
若能以此布施福利,回向法界,是大國王等,于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于忉利天宮一切衆會,說閻浮提布施較量功德輕重,汝當谛聽,吾為汝說。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願樂欲聞。
這個時候世尊告訴地藏菩薩:‘我今天在忉利天宮地藏法會,為所有參加法會的大衆說說有關閻浮提人,能行布施的話他的功德比較輕或比較重,你們應該要仔細的聽,我馬上替你們解說’。
地藏菩薩白佛言:‘我對這個事還是不明白!這裡正是忉利天宮,向大衆宣說閻浮提人如能行布施,其功德必報生天上,故于天宮衆天人前說此功德輕重。
’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刹利、大婆羅門等,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喑啞,聾癡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
世尊告訴地藏菩薩:‘這南閻浮提有這麼多的國王、宰相及輔佐大臣或又富又貴的大長者,或是貴族的大刹利,或事奉大梵天王的大婆羅門等,最高最尊最貴的種族!假如遇到最下賤的貧窮人,連衣食住都不能獲得,甚至不但窮而且六根不全,癃就是胸骨凸起,或脊背上突起,殘就是殘缺。
喑啞就是啞巴不會說話。
聾就是耳朵聽不到。
癡就是白癡或疾呆傻笑,無目就是眼睛看不見的瞎子,像這樣種種不完全具足而有嚴重殘缺的人。
’ 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這些大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刹利大婆羅門等尊貴種族的人,如想要行布施時,就是想要對著以上最下賤貧窮癃殘喑啞聾癡無目等,諸根不完具的人行布施時,若是能具足大慈悲心,憐愍最下賤貧窮,種種六根不完具的這些人,以謙虛卑下的心,面帶慈愛憐愍的笑容,自己親手拿著東西布施給,這些下賤貧窮諸根不具的人,或者派人去布施,仍然以慈愍心輕聲細語的加以關懷愛護這些貧窮低賤的人,切不可看不起這些窮人,如果這些國王大臣大長者,大刹利大婆羅門,能如此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及軟言安慰關懷布施,則他所獲得的功德利益,就像是布施百個恒河沙數的諸佛一樣的不可思議。
中國民間故事有則‘不食嗟來食’的故事,正是反映這行布施的人不能軟言慰喻,而緻令這窮人甯願被餓死也不願接受布施。
後人對這個故事還有一段評語:‘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這更叫我們如果有能力行布施時,要特别注意啊!要下心含笑,要軟言慰喻啊! 何以故。
緣是國王等,于是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報。
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為什麼這些行布施的國王大臣及貴族們,能得這麼多的功德利益?因為這些國王等貴族的人,他是上流社會高高在上的人,但他對于最下極貧窮種種六根不完具的人,能發大慈悲心,這是很難以發起的心,要供養佛的心易發,但要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還要軟言慰喻的對這些貧賤人布施,實在是很難得的發心,所以他的功德福利才有如此大的果報,就是百千生中時常得七種寶物具足不缺,更何況是食衣住行這些平時日常生活受用的東西了。
而且生生世世都不會受到貧窮之苦,生生世世享受大富大貴,七寶具足是用也用不完。
百姓貧窮是社會動亂不安的根源!社會怎麼會大亂,國家怎麼會大亂,世界怎麼會大亂?主要原因都是貧窮人多,邪知邪見具有野心的人想要作亂,他就煽動這些貧窮的人,說什麼要窮人翻身,換窮人做主人,于是煽動仇恨敵視燒殺搶奪,社會亂成一團,你看非洲地區的黑人,貧窮、疾病饑餓,還年年戰禍不停,真是慘不忍睹的凄涼恐怖!我們學佛,就要依佛的教化,救度衆生,依著佛經,這地藏經說要你去布施這些最極貧賤的人,下心含笑軟言慰喻!這樣的功德不可思議,因為諸佛不需要等著你的供養,最需要供養布施的是那些貧窮的人,及六根不全的人。
八大人覺經雲:‘貧苦多怨,橫結惡緣。
’所以我們佛弟子或在家居士,有當官的或做大生意的要懂得這個道理!要把救濟貧窮人排在供佛前面。
窮人事事不如意,所以怨恨特别多,他跟你橫結多怨不講理,你布施窮人,諸佛心理高興安慰,你光布施供佛不布施貧窮下賤人,諸佛内心還是念念這些受苦受難的窮人!因為諸佛以衆生心為心,衆生心苦,諸佛亦苦,所以先布施貧賤,則社會太平、國家太平、世界太平。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
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
接下來就講到供佛的功德:接下繼續說吧!地藏!‘若是未來世的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刹利乃至大婆羅門等,遇到修造佛塔或佛寺,或者塑造佛的形像,乃至要修造菩薩聲聞辟支佛的形像,你能自己親自營辦,來供養布施。
如是這些國王貴族等一定能得到,三劫為帝釋天王之身的天福之報,享受無窮盡的殊勝快樂。
’前面談到布施貧賤人,所得功德是沒有數目的,難以計數功德,等于布施百恒河沙佛的功德利益,也是無數可計的無量功德。
但這一段就有數目可計了,三劫為帝釋天主。
這就是較量其功德了。
若能以此布施福利,回向法界,是大國王等,于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