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關燈
道源法師講述 民國六十四年講于志蓮精舍 民國六十九年能仁佛學院同學依錄音帶共集于海會寺 民國八十八年釋法律重新整理于基隆靈泉禅寺及海印寺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下 這地藏經有十三品經文:分成上、中、下三卷。

    上面已經講了二卷九品,接下去要開講下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前面說到這正宗分分四科,這第四科明成佛因有兩品經文,前面講念佛是成佛之因。

    這第十品這個助緣就是要布施功德。

    你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布施就能成佛。

    所謂較量就是比較。

    這個六度萬行歸納起來有六度,為什麼不叫修六度,隻叫修布施呢?因為布施就包括六度。

    布施能攝六度法門。

    《彌勒般若偈》雲:‘檀義攝于六,資生無畏法,此中一二三,名為修行住。

    ’彌勒菩薩解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偈頌上,金剛經上就是叫我們要修布施。

    梵語‘檀那’華言布施,也就是布施度;有三種:叫資生施、無畏施、法施。

    也就是偈頌上第二句。

    資生施就是财施,因為财物可以資養生命,或叫财布施。

    無畏施與法布施解釋第二句。

    此中一二三就是三種布施攝六度。

    也就是财布施攝布施一個度。

    無畏施攝持戒與忍辱兩個度。

    法施就攝精進、禅定、般若翻成智慧等三個度。

    這就是由布施開成三個布施,再由三個布施攝六度的解釋。

    這叫做修行安住之法。

    不但金剛經叫我們行布施。

    這地藏經也叫我們行布施,怎麼行呢?就是财布施,有多少錢,就随力随分,随你心力财力去行。

    無畏施,這裡講持戒忍辱,就是看見衆生有災難,随力去救拔,像觀世音菩薩一樣,不能不去救。

    法布施,講經說法,你懂多少就講多少,我是一再勸諸位要去講經書法,其他的經不會講,你就學講地藏經,不一定要從頭講到尾,你講一品甚至于講一段乃至于隻講一個偈頌都可以,這就叫法布施。

    這就是修行綱要,也就是修行人安住之法。

     記得在北平的時候,同時在三個佛學院任課。

    為了來往上課方便,每一個學院都給備了一部人力車來接我上課,一坐上去,内心起了歡喜心,還打妄想,真是‘不怕妄想起隻怕覺照遲’啊!如果覺照遲了就要舍大福了!馬上起個覺照:‘耶!道源啊你大錯特錯,你本是沒有福報的窮法師,隻因人家請你去上課,才給你備了三部人力車。

    ’當時自己大力呵斥自己,心裡越是慚愧,于是三部人力車全部給辭退不坐,改坐電車,但是對方說好說歹!無論如何你自己叫人力車,這車資還是他們要付。

    但我還是坐電車,把省下的錢換成一毛一毛的錢,電車站裡要飯的很多,你要錢可以,排班站好,每人念一聲阿彌陀佛,就給一毛錢。

    這就是我以前當窮和尚時惜福布施的方法,供各位參考。

     這布施就布施,為什麼還要較量呢?這有兩個道理:一、是約福田較量。

    二、是約施心較量。

    所謂約福田就是面對受布施的對象來說,例如四十二章經說:‘施與惡人不如施與善人,施與善人不如施與受五戒人,一層層的比較,到最後佛說施與無量諸佛,不如施與心中無念的人......’這是依福田來較量,聖人福田比凡夫要大太多了。

    要是約心呢?就是布施的心:‘則施與諸佛,不如施與貧賤之人。

    ’這就是地藏經的意思。

    為什麼呢?因為施與諸佛的心容易發。

    而施與又窮又賤又髒的貧賤人的心不容易發;不容易發的心,而你能發起來了,這個心力很大,得福很大,這是地藏經講的道理;‘如舍利弗以一缽飯上佛,佛即回施狗。

    ’佛問舍利弗:‘汝以飯施我,我以飯施狗,誰得福多。

    ’舍利弗說:‘佛施狗得福多!’舍利弗當下悟得這個道理,佛是舍利弗的師長!以飯供佛供師長容易,而要拿飯去供給一隻又醜又餓的狗,這心不易起啊。

    以是故知:‘大福從心生,不在田也,以心為田主,田為外事,故良田雖得福多,而不如心,有如是差别,故須較量。

    ’所以最大的福報是從心裡生出來,不是由外邊那個田,田是外邊的境界不是由外邊的田境生出來。

    為什麼?因為心才是田的主人翁,田是心的事相,聖人如良田,良田雖得福較多,然而不如心的力量大。

    因為有如是等種種的差别,所以才需要較量比較啊!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衆生,校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

    是事雲何,唯願世尊為我說之。

     這個時候地藏王菩薩從他的本位上,仰承佛陀威德神通道力從座而起,右膝著地胡跪合掌而禀白世尊:‘我觀察這六道的衆生,要行布施要較量功德,有輕有重。

    為什麼布施的物品是一樣,受布施的人也一樣,結果所得福報會不一樣呢?有一生受福,有十生享受福報,甚至有百生千生也享用不完的福報,這事是什麼道理呢?希望世尊能夠為我解說。

    ’這地藏菩薩久遠劫來發大願度衆生,所度衆生已成佛者亦有無量數。

    這較量布施功德,地藏菩薩還會不知道嗎?這有兩種情形:第一他真的是不知道!因為他還沒成佛,他還有一分生相無明在。

    大乘起信論中,‘無明’分四個位,分四個相:就是生、住、異、滅。

    等覺菩薩也尚有一分無明,就是生相無明未斷,既有無明在,就有不知道的地方,所以是真的不知道。

    第二種解釋呢,是地藏菩薩明知故問!要由佛金口來宣說,使衆生增加信仰心。

    前面第九品念佛名号品由地藏菩薩宣說請佛印證,因為衆生對于念佛不會生疑惑,要是對佛生疑惑,他根本就不會信仰佛法,凡是信仰佛法的人,對于稱念佛名而能得大功德是深信不疑的!所以菩薩自己說,請佛證明即可。

    然而在這第十品裡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