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存亡品第七

關燈
王殿中,或諸陰司中,辯答論對善惡業果報,要等審查核定之後,才能根據審定後的善業或惡業果報,再去受生輪回。

    在這善惡業尚未測定之前,業果未定,就像被關在看守所,生死未蔔,前途茫茫,内心真是萬般凄涼苦痛,未審定之前尚且已是千愁萬苦,何況審定之後要堕落地獄,那就更加痛苦了。

    這裡所謂‘無常’,是指世間上的一切法,凡是生滅遷流,刹那不住的都叫無常。

    無常有二種,一、刹那無常,就是說刹那刹那之間,都有生住異滅的變化。

    二、相續無常,即是說在一期相續之上,有生住異滅的四相。

    涅槃經雲:‘是身無常念,念念不住,猶如電火、暴水、幻炎。

    ’無常經雲:‘無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内德論雲:‘百齡易盡,五福難常,命如川流而電逝,業則地久而天長。

    ’準淨度三昧經雲:‘閻羅王下有五官:一、鮮官禁殺。

    二、水官禁盜。

    三、鐵官禁淫。

    四、土官禁兩舌。

    五、天官禁酒。

    ’此皆冥府諸司也。

    辯論業果,善惡各有上中下三品,造時心境不同,各随所作得其果報。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力救拔。

    過是日後,随業受報。

    若是罪人,動經千百歲中,無解脫日。

    若是五無間罪,堕大地獄,千劫萬劫,永受衆苦。

     人在世間所造的業,若是極惡極善,不堕中陰身,極惡的人直接下地獄去。

    極善的直接升天或往生西方淨土。

    隻有作業中等的人才有中陰身,這亡者在七七四十九天中尚未轉生之前,他念念之間,隻希望陽世骨肉眷屬,趕快給他修造福力,來救拔他的苦難,否則過了四十九天以後,就随著宿業去受果報,假如這亡者犯的是中下品的中小罪,動不動都還要經過千百歲中受苦,無法解脫。

    若是犯了極惡的上品重罪,那就不是論歲了,要論劫了,要千劫萬劫堕在五無間的黑暗大地獄中,永遠永遠受無量無邊的苦痛折磨。

     複次長者:如是罪業衆生,命終之後,眷屬骨肉,為修營齋,資助業道未齋食竟,及營齋之次,米泔菜葉,不棄于地,乃至諸食未獻佛僧,勿得先食。

    如有違食,及不精勤,是命終人,了不得力。

    如精勤護淨奉獻佛僧,是命終人,七分獲一。

     這裡就是答覆長者所問有關設齋的問題。

    地藏經上除了前面所講種種功德之外,這裡再加上一種功德,就是‘打齋’。

    這罪業衆生他命終以後,這家眷親屬骨肉,骨肉是指父母或子女,為這命終人修這打齋的福報,來資助他的業道,來超度他的罪業果報。

    以下告訴我們打齋的福報,來資助他的業道,來超度他的罪業果報。

    以下告訴我們打齋的方法:打齋最重要的是‘恭敬心’,就是大衆僧尚未應供吃飯之前,或者是在辦理打齋的過程中,無論洗米的水或是菜葉子,都不要棄置于地,先不要倒掉,用另外的容器裝存起來,等到大衆僧都吃完了,這淘米的水再把它倒掉,這撿菜不要的菜葉再把它倒掉,這就叫‘護淨’。

    甚至各種食物,尚未供佛齋僧之前,千萬不要先吃,假如你違反這個恭敬的禮節,先吃了,或者你不能謹慎誠懇護淨,你把米泔菜葉給先丢掉,這叫不精勤,如果是這樣,這命終人一點都得不到福力的救拔,如果你很恭敬的專心仔細誠懇的護淨,奉獻美食供佛齋僧,則這亡者,七分功德之中就能得到一分。

     護淨經雲:‘一切賢者,施設福會于先嘗啜此食,都作殘食,唐(倘)作此食,不如不作,何以故?諸天不歡,鬼神不喜,此人于先嘗者,亦五百世中,受餓鬼苦。

    自今已後,欲得福者,如法作齋食,可得福德,諸天歡喜,百神慶悅,天神擁護,經不虛言,福報如影響。

    ’ 是故長者,閻浮衆生,若能為其父母乃至眷屬,命終之後,設齋供養,志心勤懇。

    如是之人,存亡獲利。

    說是語時,忉利天宮,有千萬億那由他閻浮鬼神,悉發無量菩提之心,大辯長者作禮而退。

     所以,‘長者!若是閻浮提的衆生,能為其父母以及其他眷屬骨肉于命終之後,施設素齋供佛及僧,并且盡心恭敬勤懇護淨,如果這樣做的話,則存于陽世間的人七分功德得六分,亡者也得到七分中的一分。

    ’地藏菩薩講打齋供佛及僧以此功德超度父母眷屬的時候,在忉利天有千萬億那由他,從閻浮提來的鬼神,都發無上大菩提心,大辯才長者歡喜受教,作禮而退。

     這裡有個疑問,怎麼這些閻浮提的鬼神,在聽了地藏菩薩回答了大辯才長者,請問有關小大眷屬為修功德,設齋、造諸善因,以救度亡者之後,忽然發了無上菩提心呢?原來這些鬼神都是受地藏菩薩教化,才能來參加此會的,菩薩早已勸他們要發菩提心,雖知發菩提心的道理,但未能真實誠懇的發。

    在此時聽到菩薩說,不可祭拜鬼神,祭拜鬼神不但無益,反而令人造惡結罪,所以這些鬼神生大慚愧,一受刺激,這一次為護法護教,所以都發無上菩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