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經義略說

關燈
坐,但座後必高于前面,兩腿在下,眼宜閉,有時開視鐘點亦無礙。

     五、此一小時内,切勿散放手印,口勿停念,但勿出聲,而唇必微動,此名金剛持,最易得定,并無氣膈胸痛弊病,且上座時,切勿停咒,此是第二要訣。

    (口密) 六、一心貫注于修,意欲空虛,自己當作佛,此是第三要訣,若萬念紛起時,覺即回頭,顧到念佛,随放随收,随轉随空,刹那間前後際斷,便是淨空之境,此即是佛境。

    (意密) 七、三密加持,久久由亂而定,由照而空,上座時,死心蹋地,一切不理,身起種種變化,亦勿歡喜,亦勿疑怖生嗔,亦不必作觀想,因有手印也,觀想為初步攝心者而設,取以萬法歸一,若用功過切,觀想成就時,不知變通,反成死執,亦可偏執成颠,至身手麻木如無物,心意空寂如無知,乃口中密持勿停,手印結而不散,有時誤念他咒者,大似睡著,實則非是,此系定相現前,不必驚怖生疑,又心如散亂時,亦勿恐怖,隻是勿理,不久自然自在也。

     茲言起用之法: 子、明旨:明起用之旨,所言起用者,起在在處處念佛之妙,自得受用也,故知念佛不必定在佛堂矣。

     醜、明用:言用于何處也,人何故而念佛,則為斷煩惱也,煩惱本不有,因不覺而枉自起惑,惑破則煩惱自斷,故于尋常人事中,不可須臾離覺,即不須臾離佛也,此念佛者,乃念念清淨,一切處皆無彼此,觀一切自在者即是佛。

     寅、不二.:言不二者,明我與佛不二也,佛未修前,與我不二,佛亦因修而成,今成為佛,是名果德,我今修持于因,自得未來成佛之果,故名因心,論體則不二也,衆生亦然。

    又言不二者,明菩提與煩惱不二也,世人不明成佛之體性,習于分别計議,遂分為二事,不知迷覺同是此物,即在迷時,佛性亦勿失也。

    又言不二者,觀一切語言音聲,無非實相,一切處,若為有佛,一切處皆念佛也,得時時念佛,打成一片,不持而自念,斯得起用之妙矣。

     卯、互敬:我敬佛,佛亦敬我,佛不分别視也,我敬人如佛,人亦敬我如佛,我與人本來佛性不異,相互尊重,自視若弟子,此真念佛,且不獨對佛對人,即對一切衆生,乃至對一切物時,莫不如是尊敬,而所言尊敬者,非定欲禮拜皈依也,尊敬其同是佛性,體自空寂,佛如是,我如是,一切衆生皆如是,即無往而非念佛矣。

    (由此入手更複有殺盜淫之念否) 辰、同化:将一切人事,與佛同化,則于自己之習氣,常得覺悟而痛改之矣,久久習慣,即念念不失覺照,此真無上念佛法門也。

     巳、大身:證大身者,一切佛土盡入我性海中,無不包羅是也,西方極樂世界者,正我性海中之一佛土耳,如是則不能再分彼此來去矣,故往生雲者,非身有來去也,乃證入清淨與阿彌陀同具此本德耳。

     午、往生:往生者,心之向往也,先以西方為目的地,次化西方為十方,再化西方于自性,再以理合事,以西方又實有佛土,并不因理而廢事,彙入無實無虛之圓義,故不往而往,生即不生,以本自無生,亦不妨立往來以堅行願耳。

     未、修證:修證三昧者,非可于定中見,乃于動中觀,雲何三昧,言正受也,以一切不受為正受耳,如見境不惑,喜怒不受,即得正定,故三昧又名正定,言心無染著也,至其極,則一心不亂矣,我人于世務情見太熟,于佛道太疏,每日必練習純熟,把此心常常顧到覺地,每日觀照次數,至少十次,所謂觀照者,由自問反觀入手,例如: 一、自問假如我最愛之人,設染病或死亡時,我能斷愛否,心有所動時,我能鎮攝否,能解化其悲思否,又思此事雖屬理想,若真有其事,臨到眼前時,我又如何,倘有所不能者,則非加行精進不可。

     二、自問我平日最不易改之習氣是什麼,設不能滿我意時,我之嗔念,能勿随之引起否,倘有所不能者,則非加行精進不可。

    而所謂加行者,即與自己奮鬥,務改除其習氣,由生而熟,由勉強而自然,此是真淨業。

     三、自問我平時最惡之人,我今後對之,能減少其怨毒心否,思我與彼,未生惡感以前,亦曾情好過來,且想念其好處,更思惡感之起因,雙方各有不是之處,逐漸做到冤親平等。

     四、自問我最喜愛之物,能永保其常存否乎,設以之布施,能無所動乎,能起慧觀以轉其癡愛否。

     五、自問我所希望之事,若乖我意,或事之垂成而失敗,或被強者所奪,我之定力又如何,若強制壓下者,轉成為病,必化除之,即以智慧解釋之。

     六、自問世亂如麻,不如意事常八九,凡日夜所希望者,惟曰平安順利等吉祥事,設有不利之事前來,我能受之否,能以觀空解之否。

     七、自問遇有敵對事前來,能退讓否,能反省自己之過惡否,從無過惡,要其敵對心即是過惡,但關于大局群衆利益事,當争不争者,轉入消極,亦是過惡,能一體圓通觀照而應之否。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