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經義略說
關燈
小
中
大
、自問大悲利衆之念,有所退失否,于惡念起時,能參其起因否,若于起因時,預作防止,即不失覺照,而防止之法,先以空境為入手,境空則心自空,對外自不起紛争,此即布施。
凡此種種都屬起用之法,反問自己,即屬觀照妙用,以能觀之心,破所觀之境,久之成熟,氣力充足,了不著意,無一毫之見,存于其中,是名能所雙忘,不是雙亡,亡則落于斷滅,忘乃無著之意,自在之境,然亦微細之習也,更進而善習亦空,空不著空,是光常寂,得大自在,是淨土印心法。
以上是對治法,言由惡轉善,以善習代惡習,用以疏娑婆之緣而巳,尚不離乎法,故宜息心常寂寂然,此宜修禅定以為緣助,本來念佛至不持而念,一心不亂,即是禅定,心密密地,了無系染,即是淨土。
今言習禅定者,亦不離乎法,惟禅定全仗自力,上根人當下直了。
壇經雲,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初言以心觀心,即不離心地法,起諸妙用,直了者言并此能觀之心亦了也,方是見性成佛。
中根人可依天台三觀法,由空假中會入,言以空破有,以假破妄,會入中道作為過度,及至中道,尚存法見,再進而中道不立,三觀齊舍入于究竟。
下根人則不能了無依據,離法更無所資,故必以他法為緣助。
一切法門,不外正副二途,以觀心為正業,而以一切法為副,如心無把持,則宜仗佛力,以他法為助。
如修密,印與咒,佛力也,持念則是自力,南無阿彌陀佛,本南無阿彌達布達耶之化音,如持之純熟而快,即化為六字矣。
以有手印,本屬密法之一,念珠是後來人欲記數而用,反失去身密之用,并誤意密,心不能專,身口意不密,安名瑜伽?因此稱唱累年,毫無實益,非法之咎,乃行人所修不相應耳。
又種種法門,各有因緣,一時有一時之機,一時有一時之法,若此法當機,則彼法不相應矣,故萬無執一法而可永久者,此修淨土法門之不可不變通也。
行者果欲速得成就,則變通之法有二:一曰持名方法之應變更,二曰他法不可不借用,如修彌陀大法、六字大明法、長壽咒法,乃至心中心密法,皆可取作緣助,及至成就,則一切法皆不可取,并亦不可說,方便之力,有如此者。
昔李笑淵居士曾告人雲:中國佛法衰微,其病不在缺少法門,隻缺少真修的人,現在中國的佛法,巳修不勝修,一一皆可修證三昧,何必貪多,遠涉異地,徒增名相耶。
旨哉此言!淨土既為果地圓成之德号,則修證方法,當随各人之機而施。
應以禅定法入淨土者,即以禅定法而為教授;應以持名法入淨土者,即以持名法而為教授;應以五戒六度等法入淨土者,即以五戒等法而為教授。
諸法雖有不同,其必精進則一也,其必歸于禅定而開般若則一也,般若開,則心自明,而性自見,夫而後可以言除習氣矣,習氣之除滅,至如何程度,則淨土證入至如何程度。
習氣何時掃盡,淨土何時圓成,若有未淨,而其願力足資往生者,則可帶業而生西,生西巳,再事修證,入于回淨為止。
是故娑婆有淨行之菩薩,而西方有帶業之凡夫,其同為凡聖雜居之地乎。
所異者娑婆有惡道而西方無之,西方多聖人,而娑婆亦有之,惟娑婆以煩惱多,下者為惡染,上者為情牽,終至沉淪。
佛故指示西方,以一經往生,即無退轉,此世人所以認西方為穩土,而必發往生之願也,然徙有其願而無其行,或其所修不合乎法,則因緣不具足,于五濁惡世中,欲證入阿耨菩提,是為甚難,故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也。
由此法門無量,各種緣助,實不可少。
今僅賴一持名法,而又散亂不密,不能一門深入,以死守為專一,為不退轉,各樹門庭,我勝彼劣,此見不淨,于淨土尚隔萬萬裡。
複不如痛切改悔,一旦臘月三十日到來,所有西方勝境,全為煩惱情欲所蔽,彼佛接引之力,不敵自己業力之牽,往生其難矣。
然世人每執往生為易,十念亦可往生,而彌陀經,世尊尚重說若幹難字,則又何也,不知難易者,都屬分别,非法有難易也,乃衆生因緣不同,易者十念尚屬費事,一念足矣,難者累劫尚在沉淪,地獄至今不空,是未修者誤于情欲,巳修者又誤于法見也,皆自誤而又誤人也。
慈悲而缺方便,希果而不正因,成見既立,淨土益遠,臻其極,亦隻人天有漏之果,謂種未來西方勝因則可,謂能即世決定往生則難也。
發心生西者,其慎之哉。
或又問經雲五逆十惡人,亦可臨終念佛往生,而汝獨雲往生甚難,有違經旨矣。
不知往生必待前緣成熟,緣熟則雖五逆十惡人,到此亦即一齊放下矣,正一齊放下時,不得更以五逆十惡名之,否則諸君大可臨終再念,此時亦不必勤苦修持也,為此語者,乃方便鼓勵苦行人,言雖從前五逆十惡人,隻要此時一覺,頓悟性空,萬劫解脫,非言人人有此福緣也。
若不正此義,一面念佛,一面作惡,庸有濟乎,為此問者,膠執于見,但守經文,不了經義,如是廣大圓滿遍覆之淨土法,誤于小心劣見,不亦惜哉!
凡此種種都屬起用之法,反問自己,即屬觀照妙用,以能觀之心,破所觀之境,久之成熟,氣力充足,了不著意,無一毫之見,存于其中,是名能所雙忘,不是雙亡,亡則落于斷滅,忘乃無著之意,自在之境,然亦微細之習也,更進而善習亦空,空不著空,是光常寂,得大自在,是淨土印心法。
以上是對治法,言由惡轉善,以善習代惡習,用以疏娑婆之緣而巳,尚不離乎法,故宜息心常寂寂然,此宜修禅定以為緣助,本來念佛至不持而念,一心不亂,即是禅定,心密密地,了無系染,即是淨土。
今言習禅定者,亦不離乎法,惟禅定全仗自力,上根人當下直了。
壇經雲,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初言以心觀心,即不離心地法,起諸妙用,直了者言并此能觀之心亦了也,方是見性成佛。
中根人可依天台三觀法,由空假中會入,言以空破有,以假破妄,會入中道作為過度,及至中道,尚存法見,再進而中道不立,三觀齊舍入于究竟。
下根人則不能了無依據,離法更無所資,故必以他法為緣助。
一切法門,不外正副二途,以觀心為正業,而以一切法為副,如心無把持,則宜仗佛力,以他法為助。
如修密,印與咒,佛力也,持念則是自力,南無阿彌陀佛,本南無阿彌達布達耶之化音,如持之純熟而快,即化為六字矣。
以有手印,本屬密法之一,念珠是後來人欲記數而用,反失去身密之用,并誤意密,心不能專,身口意不密,安名瑜伽?因此稱唱累年,毫無實益,非法之咎,乃行人所修不相應耳。
又種種法門,各有因緣,一時有一時之機,一時有一時之法,若此法當機,則彼法不相應矣,故萬無執一法而可永久者,此修淨土法門之不可不變通也。
行者果欲速得成就,則變通之法有二:一曰持名方法之應變更,二曰他法不可不借用,如修彌陀大法、六字大明法、長壽咒法,乃至心中心密法,皆可取作緣助,及至成就,則一切法皆不可取,并亦不可說,方便之力,有如此者。
昔李笑淵居士曾告人雲:中國佛法衰微,其病不在缺少法門,隻缺少真修的人,現在中國的佛法,巳修不勝修,一一皆可修證三昧,何必貪多,遠涉異地,徒增名相耶。
旨哉此言!淨土既為果地圓成之德号,則修證方法,當随各人之機而施。
應以禅定法入淨土者,即以禅定法而為教授;應以持名法入淨土者,即以持名法而為教授;應以五戒六度等法入淨土者,即以五戒等法而為教授。
諸法雖有不同,其必精進則一也,其必歸于禅定而開般若則一也,般若開,則心自明,而性自見,夫而後可以言除習氣矣,習氣之除滅,至如何程度,則淨土證入至如何程度。
習氣何時掃盡,淨土何時圓成,若有未淨,而其願力足資往生者,則可帶業而生西,生西巳,再事修證,入于回淨為止。
是故娑婆有淨行之菩薩,而西方有帶業之凡夫,其同為凡聖雜居之地乎。
所異者娑婆有惡道而西方無之,西方多聖人,而娑婆亦有之,惟娑婆以煩惱多,下者為惡染,上者為情牽,終至沉淪。
佛故指示西方,以一經往生,即無退轉,此世人所以認西方為穩土,而必發往生之願也,然徙有其願而無其行,或其所修不合乎法,則因緣不具足,于五濁惡世中,欲證入阿耨菩提,是為甚難,故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也。
由此法門無量,各種緣助,實不可少。
今僅賴一持名法,而又散亂不密,不能一門深入,以死守為專一,為不退轉,各樹門庭,我勝彼劣,此見不淨,于淨土尚隔萬萬裡。
複不如痛切改悔,一旦臘月三十日到來,所有西方勝境,全為煩惱情欲所蔽,彼佛接引之力,不敵自己業力之牽,往生其難矣。
然世人每執往生為易,十念亦可往生,而彌陀經,世尊尚重說若幹難字,則又何也,不知難易者,都屬分别,非法有難易也,乃衆生因緣不同,易者十念尚屬費事,一念足矣,難者累劫尚在沉淪,地獄至今不空,是未修者誤于情欲,巳修者又誤于法見也,皆自誤而又誤人也。
慈悲而缺方便,希果而不正因,成見既立,淨土益遠,臻其極,亦隻人天有漏之果,謂種未來西方勝因則可,謂能即世決定往生則難也。
發心生西者,其慎之哉。
或又問經雲五逆十惡人,亦可臨終念佛往生,而汝獨雲往生甚難,有違經旨矣。
不知往生必待前緣成熟,緣熟則雖五逆十惡人,到此亦即一齊放下矣,正一齊放下時,不得更以五逆十惡名之,否則諸君大可臨終再念,此時亦不必勤苦修持也,為此語者,乃方便鼓勵苦行人,言雖從前五逆十惡人,隻要此時一覺,頓悟性空,萬劫解脫,非言人人有此福緣也。
若不正此義,一面念佛,一面作惡,庸有濟乎,為此問者,膠執于見,但守經文,不了經義,如是廣大圓滿遍覆之淨土法,誤于小心劣見,不亦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