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香光室上集
關燈
小
中
大
願力,乃如來神力攝受。
】因是所謂三根普攝,九界全收,鹹令現生報盡,脫離娑婆,同歸極樂。
從此永不退轉,直至圓破無明,圓滿佛果。
【究竟三昧。
】如是直捷穩當,方便普度,不假多生,盡生可到,不複退轉,直至佛位。
不可思議之勝妙特别法門,可謂蓮宗獨有,而諸宗皆無。
假使十方諸佛,同出廣長舌相,極其窮劫,贊莫能盡。
奈何世人不察,視為平常,心不介意,或反加毀謗。
如同摩尼寶珠,失入污泥,世人不識,視同瓦礫,随意踐蹋,豈不惜哉! 第二,開顯實相。
茲乃權分二義而開陳之,令此三昧寶王,獨露圓彰,放大光明,普照法界,一切衆生,随意所求,各滿其願,皆大歡喜,同得妙樂,乃至觸著摸著,見聞随喜,願其早脫苦輪,皆得妙樂,直至未來而無窮盡。
二義者何?一者不覺義,指不念佛者說;二者覺義,指念佛者說。
今先舉不覺義數種列後。
不覺者何?蓋阿彌陀佛未成佛前,最初作轉輪王時,向世自在王佛,發四十八大誓願,然後于無量塵沙劫中,廣修淨行,萬德莊嚴,成就四種淨土,接引九界衆生,得證無上三昧,究竟佛果,真實圓融,充滿法界,清淨妙明,莫能思議,在在處處,無不周遍,十方所有一切依正色心,若色若空,若染若淨,莫不同承阿彌陀佛三昧果海,廣大無邊,攝受之力,悉皆包含,淨盡無遺,一印印定,由正定故,名曰三昧。
【梵語三昧,此雲正定,亦雲正受。
】若以佛眼觀之,本來聖凡同源,生佛一體,一切衆生,無非佛子,人人戴德,個個蒙恩,乃至微細昆蟲,皆在如來實相三昧海中,均平受育,慈心等視,不見輕重,未來皆當作佛,畢竟無一棄舍耳。
第三辨别真妄 切念如來證真而全妄即真,因成三昧果海。
衆生迷真而全真即妄,故成生滅苦輪。
因是聖凡異位,生佛殊途。
如來住持樂邦,而永受妙樂。
衆生旋轉苦輪,而常受劇苦。
人人禀此虛妄業識種子,各假因緣,和合受生。
由出胎而又複入殼,由出殼而又複入胎。
乃至濕化,生生靡盡,化化無窮。
舍身如恒河沙,脫骨過須彌山。
直至現生,雖得人身,而此業識種子,依然三界飄流,了無真實住所。
虛妄颠倒,莫能制伏。
譬若狂象無鈎,躁猴失煉。
念念奔馳,心心執著。
貪染塵勞,無有休息。
雖在如來三昧果海,久經曠劫,不覺不知。
不見如來果海實相,不識如來三昧正定。
如魚住水不知水,似鳥飛空不見空。
雖遇知識方便勸導,教其念佛求生極樂,永離生滅輪回之苦。
奈何昏迷,仍不覺悟許多。
依然醉心娑婆,以苦為樂。
任有勝妙樂土,不肯決定求生,甘受衆苦,豈不悲乎。
第四。
識破昏迷 蓋今所謂依然醉心娑婆,以苦為樂者,皆由完全不信故也。
任有勝妙樂土,不肯決定求生者,因具雖信而不全也。
或半信半疑,或信而不願,或願而不行,或行而不專,或貪名利而希望福報,或求神異而兼修别行。
因有如是缺乏夾雜,故不決定求生。
此鈍緩輩,佛亦無可奈何,唯有垂慈哀愍,待時而已。
【一切衆生,雖在如來三昧海中,因舍極樂,不肯求生,終不受益。
】是故無量劫來,流轉生死,六道循環,等如車輪,直至今日,無有停止。
今遇念佛三昧出世寶王,如更依然昏迷,不肯專心念佛,求生極樂,佛必更加垂慈哀愍,所謂衆生雖不念佛,佛乃常念衆生。
此等不念佛者,皆屬世間醉人。
因其不信不修,雖在如來三昧果海,經百千劫,終不覺悟,所謂從迷入迷,展轉受苦。
嗚呼痛哉!此等深重醉人,猶可緩而勿言,急要論者。
惜乎有等夙根深厚之士,今生複遇知識,得聞宗教,親近修習,心性明了,仿佛覺悟,自命智人,譏诮念佛。
此等行人,若不念佛,求生極樂,親近彌陀,終非穩當。
何以故?皆因末世凡夫,惑業深重,自力微弱,縱遇知識開導,仿佛覺悟,不能現生斷盡惑業,超出三界,安居不退,後世仍在娑婆輪轉生死,轉過多生,難免迷失堕落。
若在三塗,百劫千生,不聞佛名,欲得人身複悟,未蔔又在何時。
譬如熟睡之人,雖則偶爾被人驚動,略有覺寤,因其自力疲困,不能奮起出外遊觀,複靠床枕,依然熟睡,夢中業識,東飄西流,縱有父母在傍,妻子滿室,至親至愛,而不覺不知。
淺覺凡夫,亦複如是。
嘗聞羅漢有出胎之迷,菩薩有隔陰之昏,況淺覺凡夫哉。
因是不念佛者,縱使仿佛覺悟,終非穩當,難免退失,依然昏迷,故皆名不覺義也。
第五。
轉迷就悟 所謂覺義者何?今分為二:一者上根明達,二者中下潛通。
今先舉上根。
凡上根之士,欲得現生深入如來果海實相,安居如來三昧正定,但正念佛時,口稱佛名,心悟實相。
當知實相即洪名,洪名即實相。
所謂以名該德,全德在名。
名乃包含萬德之總持,舉一全收,故直與實相妙理,同體同時,同一功用,無二無别。
但以嘗聞實相無門,我等現今由何悟入?下陳述之。
蓋欲悟入如來實相妙理者,當先借想龍居海中,海水包含,本未出離,在在處處,無非海水。
然後回思:我等衆生,亦複如是。
無量劫來,常居阿彌陀佛三昧海中,實相包含,本末出離,在在處處,無非實相。
但因我等迷卻,不覺不知。
譬如醉人,本在自家祖父屋裡,通身包含,未曾出離。
因昏迷故,妄見山林曠野,鬧市劇場,或憂或喜,或笑或語,颠倒亂言:我欲回家。
醒者告之:汝今本在自家祖父屋裡,安居不動,何以更言回家?我等衆生,亦複如是。
無量劫來,常在阿彌陀佛三昧海中,直至于今,本未出離。
當知今日,毋用更入。
但能念念返觀,我此現前一念業識妄心,本在如來實相清淨海中,不出不入,安居正定。
從今正好息心念佛,莫更奔波飄流。
設複奔波飄流,當下攝之令還。
久久如是觀念純熟,不覺契入如來果海實相,安居如來三昧正定。
所謂一念不遷,則一念居佛正定。
念念不遷,則念念居佛正定。
何以故?如來實相正定,如大海水。
我等業識妄心,如水波浪。
但能念念心存至誠,安居如來實相果海。
如水住水,契合圓融。
直至功夫成片,自然不出不入,不變不遷。
此正所謂以因契果,借果圓因。
得佛氣分,妙果必現。
若能久久如是思惟,如是觀念,即覺如來三昧果海,漸見明了,漸見現前。
正現前時,頓覺内外透徹,果海全彰。
真實圓融,充滿法界。
在在處處,無非實相。
而實相體中,具足一一莊嚴。
而一一莊嚴,無非實相理體。
所謂一舉兩得,事理同時。
譬如鏡像水月,本來不即不離,非一非異。
悟此可知體用雙彰,權實一緻。
既能如是心心覺悟,理應念念承當。
切莫疏心錯過,失卻後世難逢。
久久覺悟純熟,承當周圓,【法界全體一真實相。
】自然随處憶念現前。
一念現前,頓覺不動身心,深入如來果海,實相不離本位,安居如來三昧,正定契合圓融,周遍法界。
【現前一念識心,可為全體法界。
】此正所謂以佛果地之覺,徹我因地之心;【以佛印心。
】以我因地之心,該佛果地之覺。
【以心印佛。
】直捷了當,全體周圓,【心佛圓融,心佛一如
】因是所謂三根普攝,九界全收,鹹令現生報盡,脫離娑婆,同歸極樂。
從此永不退轉,直至圓破無明,圓滿佛果。
【究竟三昧。
】如是直捷穩當,方便普度,不假多生,盡生可到,不複退轉,直至佛位。
不可思議之勝妙特别法門,可謂蓮宗獨有,而諸宗皆無。
假使十方諸佛,同出廣長舌相,極其窮劫,贊莫能盡。
奈何世人不察,視為平常,心不介意,或反加毀謗。
如同摩尼寶珠,失入污泥,世人不識,視同瓦礫,随意踐蹋,豈不惜哉! 第二,開顯實相。
茲乃權分二義而開陳之,令此三昧寶王,獨露圓彰,放大光明,普照法界,一切衆生,随意所求,各滿其願,皆大歡喜,同得妙樂,乃至觸著摸著,見聞随喜,願其早脫苦輪,皆得妙樂,直至未來而無窮盡。
二義者何?一者不覺義,指不念佛者說;二者覺義,指念佛者說。
今先舉不覺義數種列後。
不覺者何?蓋阿彌陀佛未成佛前,最初作轉輪王時,向世自在王佛,發四十八大誓願,然後于無量塵沙劫中,廣修淨行,萬德莊嚴,成就四種淨土,接引九界衆生,得證無上三昧,究竟佛果,真實圓融,充滿法界,清淨妙明,莫能思議,在在處處,無不周遍,十方所有一切依正色心,若色若空,若染若淨,莫不同承阿彌陀佛三昧果海,廣大無邊,攝受之力,悉皆包含,淨盡無遺,一印印定,由正定故,名曰三昧。
【梵語三昧,此雲正定,亦雲正受。
】若以佛眼觀之,本來聖凡同源,生佛一體,一切衆生,無非佛子,人人戴德,個個蒙恩,乃至微細昆蟲,皆在如來實相三昧海中,均平受育,慈心等視,不見輕重,未來皆當作佛,畢竟無一棄舍耳。
第三辨别真妄 切念如來證真而全妄即真,因成三昧果海。
衆生迷真而全真即妄,故成生滅苦輪。
因是聖凡異位,生佛殊途。
如來住持樂邦,而永受妙樂。
衆生旋轉苦輪,而常受劇苦。
人人禀此虛妄業識種子,各假因緣,和合受生。
由出胎而又複入殼,由出殼而又複入胎。
乃至濕化,生生靡盡,化化無窮。
舍身如恒河沙,脫骨過須彌山。
直至現生,雖得人身,而此業識種子,依然三界飄流,了無真實住所。
虛妄颠倒,莫能制伏。
譬若狂象無鈎,躁猴失煉。
念念奔馳,心心執著。
貪染塵勞,無有休息。
雖在如來三昧果海,久經曠劫,不覺不知。
不見如來果海實相,不識如來三昧正定。
如魚住水不知水,似鳥飛空不見空。
雖遇知識方便勸導,教其念佛求生極樂,永離生滅輪回之苦。
奈何昏迷,仍不覺悟許多。
依然醉心娑婆,以苦為樂。
任有勝妙樂土,不肯決定求生,甘受衆苦,豈不悲乎。
第四。
識破昏迷 蓋今所謂依然醉心娑婆,以苦為樂者,皆由完全不信故也。
任有勝妙樂土,不肯決定求生者,因具雖信而不全也。
或半信半疑,或信而不願,或願而不行,或行而不專,或貪名利而希望福報,或求神異而兼修别行。
因有如是缺乏夾雜,故不決定求生。
此鈍緩輩,佛亦無可奈何,唯有垂慈哀愍,待時而已。
【一切衆生,雖在如來三昧海中,因舍極樂,不肯求生,終不受益。
】是故無量劫來,流轉生死,六道循環,等如車輪,直至今日,無有停止。
今遇念佛三昧出世寶王,如更依然昏迷,不肯專心念佛,求生極樂,佛必更加垂慈哀愍,所謂衆生雖不念佛,佛乃常念衆生。
此等不念佛者,皆屬世間醉人。
因其不信不修,雖在如來三昧果海,經百千劫,終不覺悟,所謂從迷入迷,展轉受苦。
嗚呼痛哉!此等深重醉人,猶可緩而勿言,急要論者。
惜乎有等夙根深厚之士,今生複遇知識,得聞宗教,親近修習,心性明了,仿佛覺悟,自命智人,譏诮念佛。
此等行人,若不念佛,求生極樂,親近彌陀,終非穩當。
何以故?皆因末世凡夫,惑業深重,自力微弱,縱遇知識開導,仿佛覺悟,不能現生斷盡惑業,超出三界,安居不退,後世仍在娑婆輪轉生死,轉過多生,難免迷失堕落。
若在三塗,百劫千生,不聞佛名,欲得人身複悟,未蔔又在何時。
譬如熟睡之人,雖則偶爾被人驚動,略有覺寤,因其自力疲困,不能奮起出外遊觀,複靠床枕,依然熟睡,夢中業識,東飄西流,縱有父母在傍,妻子滿室,至親至愛,而不覺不知。
淺覺凡夫,亦複如是。
嘗聞羅漢有出胎之迷,菩薩有隔陰之昏,況淺覺凡夫哉。
因是不念佛者,縱使仿佛覺悟,終非穩當,難免退失,依然昏迷,故皆名不覺義也。
第五。
轉迷就悟 所謂覺義者何?今分為二:一者上根明達,二者中下潛通。
今先舉上根。
凡上根之士,欲得現生深入如來果海實相,安居如來三昧正定,但正念佛時,口稱佛名,心悟實相。
當知實相即洪名,洪名即實相。
所謂以名該德,全德在名。
名乃包含萬德之總持,舉一全收,故直與實相妙理,同體同時,同一功用,無二無别。
但以嘗聞實相無門,我等現今由何悟入?下陳述之。
蓋欲悟入如來實相妙理者,當先借想龍居海中,海水包含,本未出離,在在處處,無非海水。
然後回思:我等衆生,亦複如是。
無量劫來,常居阿彌陀佛三昧海中,實相包含,本末出離,在在處處,無非實相。
但因我等迷卻,不覺不知。
譬如醉人,本在自家祖父屋裡,通身包含,未曾出離。
因昏迷故,妄見山林曠野,鬧市劇場,或憂或喜,或笑或語,颠倒亂言:我欲回家。
醒者告之:汝今本在自家祖父屋裡,安居不動,何以更言回家?我等衆生,亦複如是。
無量劫來,常在阿彌陀佛三昧海中,直至于今,本未出離。
當知今日,毋用更入。
但能念念返觀,我此現前一念業識妄心,本在如來實相清淨海中,不出不入,安居正定。
從今正好息心念佛,莫更奔波飄流。
設複奔波飄流,當下攝之令還。
久久如是觀念純熟,不覺契入如來果海實相,安居如來三昧正定。
所謂一念不遷,則一念居佛正定。
念念不遷,則念念居佛正定。
何以故?如來實相正定,如大海水。
我等業識妄心,如水波浪。
但能念念心存至誠,安居如來實相果海。
如水住水,契合圓融。
直至功夫成片,自然不出不入,不變不遷。
此正所謂以因契果,借果圓因。
得佛氣分,妙果必現。
若能久久如是思惟,如是觀念,即覺如來三昧果海,漸見明了,漸見現前。
正現前時,頓覺内外透徹,果海全彰。
真實圓融,充滿法界。
在在處處,無非實相。
而實相體中,具足一一莊嚴。
而一一莊嚴,無非實相理體。
所謂一舉兩得,事理同時。
譬如鏡像水月,本來不即不離,非一非異。
悟此可知體用雙彰,權實一緻。
既能如是心心覺悟,理應念念承當。
切莫疏心錯過,失卻後世難逢。
久久覺悟純熟,承當周圓,【法界全體一真實相。
】自然随處憶念現前。
一念現前,頓覺不動身心,深入如來果海,實相不離本位,安居如來三昧,正定契合圓融,周遍法界。
【現前一念識心,可為全體法界。
】此正所謂以佛果地之覺,徹我因地之心;【以佛印心。
】以我因地之心,該佛果地之覺。
【以心印佛。
】直捷了當,全體周圓,【心佛圓融,心佛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