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香光室上集

關燈


    】真淨微妙,莫能思議。

    以此功德,回向極樂,發願往生,可名上品資糧。

    因能具足信願,持佛名号,蒙佛攝受,安住如來三昧果海,故臨命終時,定得蒙佛接引,往生樂邦。

    若得圓證究竟三昧,當生常寂光淨土;若得分證三昧,當生實報莊嚴淨土;若得相似三昧,當生方便有餘淨土。

    縱使修力未及,現生不獲親證,亦複功不唐捐。

    乘此三昧寶王熏修之力,仗佛接引往生,同居品位必高。

    此約上根而言,以下再叙中下耳。

     第六,因正果正。

     次據中根之士,雖覺不圓。

    下根之士,但覺少分,或全不覺。

    倘或不能領會如上真實妙理,不妨專依事修,順契其機,求其穩當,不失蓮位,亦且足矣。

    今則總而言之,無論悟與未悟,覺與不覺,但能生信發願,誠懇持名,縱然愚夫愚婦,可令潛通佛智,暗合道妙。

    何以知之,蓋愚夫愚婦,雖不明達如來真實妙理,因念佛時,念念心存至誠,能使背塵合覺,返妄歸真,久久純熟,不覺真妄相契,根塵互融。

    唯有佛号,曆曆分明,念念相續,句句相連,頗與如來真實妙理之心,密密相通,暗暗相合。

    因是所謂上根明達,中下潛通。

    既能潛通,而一一皆蒙阿彌陀佛三昧果海,及慈悲願力,一體攝受。

    凡念佛者,統能現生同入三昧,一念稱佛,一念入三昧,念念稱佛,念念入三昧,如水投水,不拘清濁,天然相契。

    但有境界大小明暗權實淺深究竟之異,故各各所得品位,亦有高下階級之殊。

    以此功德,回向極樂,發願往生,可名中下資糧。

    因能具足信願,持佛名号,蒙佛攝受,得入如來三昧果海,故臨命終時,定得蒙佛接引,往生樂邦。

    譬如癡盲過海,既上普度輪船,雖不親知親見船中之境界若何,自然随衆同到彼岸。

    念佛行人,亦複如是。

    一句彌陀苦海慈航,既能生信發願,誠懇持名,具足如是三種資糧,雖不明達如來三昧海中之真實妙理,自然同到樂邦彼岸。

    所得品位,當在同居中下。

    較之上根,雖有品位高下之異,與見佛遲速之殊,到了成佛地位,悉皆等無差别,同證無上菩提,即上三昧果海,各各圓滿極矣。

    【三昧果海,即菩提之别名。

    】乃至十惡五逆,禽獸畜類,若遇知識指導,立能生信發願,努力懇切,稱佛名号,皆得蒙佛攝受,導歸樂邦,附在末品。

    【一切衆生,本在彌陀慈父三昧海中,一念回向,立蒙攝受。

    】到了華開見佛,聞佛說法,當下了悟,從此進修,悉至佛位。

    此等凡念佛者,統屬出世行人,因能現生入佛三昧,同歸覺路,報盡往生極樂,同登不退,直至圓滿佛果,【一句彌陀佛果正因。

    】同到究竟覺岸。

    是以念佛行人,從始至終,無非背塵合覺,直至大圓滿覺,故皆名覺義也。

    上雲三昧寶王,權分二義,開陳已竟。

    以下再将世寶功德而較量之,方知佛名之妙,妙難思議矣。

     第七,較量功德。

     今按一聲佛号,全體佛果,廣大無邊,量同法界。

    以名該德,全德在名。

    三身四土,莊嚴具足。

    自他受用,應念俱全。

    全事即理,全理即事。

    事理圓融,權實一如。

    權人知權,引權歸實。

    實人見實,即權即實。

    如同摩尼寶珠,内外透徹,全體圓明,原來了無所得。

    雖然了無所得,而不妨萬象齊現。

    雖然萬象齊現,而原來了無所得。

    因有如是不可思議微妙之受用,故稱念佛三昧出世寶王。

    即此三昧寶王,世間妙寶,皆無所及。

    何以故?世間最貴妙寶,莫過于摩尼珠王,善能令人所求如意,滿足一切。

    若以比較三昧寶王,非但一個摩尼珠王所不能及。

    假使盡十方世界所有摩尼珠王,悉皆合會,共聚一處,積至梵天。

    所有功德善利,算數譬喻,較此三昧寶王所有功德善利,一分半分,乃至微細分,亦莫能及。

    何以故?世間妙寶,止能令人世間暫時離苦得樂,不能令人出世間離究竟苦,得究竟樂。

    是以算數譬喻,終莫能及。

    蓋此念佛三昧出世寶王,能令一切衆生,現生報盡,橫超濁世,直入蓮邦。

    永離娑婆六道之衆苦,恒受西方九品之妙樂。

    時時奉事慈尊,步步參随海衆。

    珍衣玉食,應念随心。

    靈禽演法,天樂鳴空。

    寶華常飄,異香普熏。

    黃金為地,雜寶為池。

    水具八德,樹列七珍。

    衆寶樓閣,吉祥安甯。

    欲往他方,任意飛行。

    速疾穩當,須臾即到。

    供養十方諸佛,修學一切法門。

    具足五眼六通,圓滿三身四智。

    廣度無邊衆生,授記當來作佛。

    如是究竟不可思議之清淨妙樂,直與彌陀世尊,同一壽命。

    乃至盡未來際,永享而無窮盡。

    故得十方諸佛共贊,九界衆生同歸。

    如衆星之拱北,似萬水以朝東。

    誠乃千生罕遇,萬劫難逢。

    我等今得值遇,亦乃夙植蓮因。

    今當深厚栽培,幸勿因循錯過。

    光陰易往,後悔難追。

    一蹉百蹉,展轉退失。

    趁此色力康健,大家努力熏修。

    上根現生克證,成就極品資糧。

    中下随力修持,預備往生資糧。

    盡報為期,同歸安養。

    俾得常随佛學,速證無上菩提。

    以冀上報諸佛之恩,下濟三塗之苦。

    普願九界有情,共赴蓮邦。

    親近願王,同圓果海。

    以上所論諸義,專按小本阿彌陀經一句,洪名萬德圓融,最勝微妙,不可思議之三昧寶王。

    而其中大意,略述如是。

    以下再按經義而通會之。

     第八按經會義 蓋彌陀一經,義屬佛乘,文詞簡略,理事周全。

    若論圓融無礙,頓超究竟,直與華嚴、法華相等。

    雖等覺菩薩,尚未造極,須進一步。

    何以故?此乃純是彌陀如來,曆劫修行,萬德莊嚴,圓證無上三昧果海故。

    即此一經,可謂三身圓滿,四土具足,主伴交參,自他不二,依正圓融,色心一體,即土即身,即身即土,身土不二,實相一如。

    以此觀之,非與華嚴、法華相等者而何耶?若據方便接引,迥超一切諸經之上,縱使愚夫愚婦,十惡五逆,禽獸畜類,若能懇切念佛,命終得入蓮邦,悉皆攝受,等無棄舍。

    若言穩當直捷,縱居下品下生,皆已永登不退,從此進修,直至佛位。

    若雲修持容易,止是一句洪名,該含萬德,是人皆能即此一句洪名,攝盡九界衆生,同歸極樂,悉令未來,漸次作佛。

    以此觀之,非迥超一切諸經之上者而何耶。

    是以釋迦如來,徹底悲心,特為我等末世重障凡夫,不能自力識心達本,斷惑證真者,盡量吐露,不隐絲毫。

    如來欲暢本懷,是故無問自說,苦口叮咛,婆心勸囑。

    若有信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既具信願,更當執持佛名,乃至一心不亂。

    蓋一心不亂者,即深入彌陀三昧果海也。

    三昧果海者,即萬德洪名也。

    離卻萬德洪名,何處更有三昧果海。

    離卻三昧果海,何處更有萬德洪名。

    即此一句洪名,乃包括彌陀因地果地,無量妙行功德之總持也。

    若欲廣修福德,厚集資糧,莊嚴淨土,而期生上品者,亦不妨另讀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及蓮宗諸祖之大著鴻文。

    此不繁錄,讀者原諒,幸勿見議焉。

     第九、懇佛證明 複愧不揣庸愚,一時冒昧,偶爾于念佛心中,自然流出,因是随筆記錄,不覺漸加成篇。

    但以素失問學,翰墨生疏,雖有著述,話不成文,故此言詞欠雅,事理失周。

    加以業障凡夫知見,妄測聖賢密修,皆因為法心切,利人情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