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香光室上集
關燈
小
中
大
念佛三昧出世寶王論
緣起
念佛三昧寶王論者,曩昔本有。
乃古德大徹大悟,親知親見,專持佛号,斷惑親證。
然後欲報佛恩,乘大願輪,普導群迷,同入三昧果海,直至樂邦彼岸,而作此論也。
凡一語一字,無非從三昧海中流出。
可稱功堅劫石,價勝摩尼。
文詞奧妙,事理精微。
洞徹圓明,無幽不照。
如中天日,光攝四洲。
空前絕後,獨一無雙。
利人無數,贊莫能窮。
直至于今,奉為至寶。
然是何物,不畏罪愆。
安敢以凡濫聖,冒名更述。
輕将凡夫知見,妄測聖賢密修。
獨自思惟,罪不容恕。
茲将愚情,披陳如下。
恭對先後諸賢,發露忏悔。
今此論者,略有來由。
蓋然未出家前,鮮讀詩書,少知翰墨。
雖出家後,複因生逢末世,身處偏區,罕遇高人,親近修習。
加以善根淺薄,慧力輕微。
常讀古德之文,屢興高崖之歎。
怯其文詞奧妙,事理精微,莫能領會,不勝愧顔。
雖則發心參禅,略有領會。
而一知半解,仍難濟事。
如同螢火而爇須彌。
所謂理性雖明,事難透徹。
至民國十年春,始偕同學德森法師,共至普陀,參谒印公。
恭承訓囑,教令放下參禅,專心念佛。
不久禮别。
嗣至天台九華,各處進香。
七月共回梅江。
次年住百丈山。
每日看讀淨土經論,兼持彌陀聖号。
自覺從彼至今,對于淨土法門之事理權實,漸能領會透徹,罕有疑惑。
複愧悠悠忽忽,不覺衰老現前。
區區散心之行,恐難感佛來迎。
因是發心閉關,欲求一心不亂。
讵料入關之後,依舊妄念遷流。
幸覺其中理路,較之先年愈熟,如同盲人摸象。
雖未親知親見,略識大體若何。
常于念佛心中,默占偈雲,念念入佛果覺,心心住佛正定。
專持彌陀聖号,臨終感佛來迎。
假此觀念,甚覺有效。
因是随筆記錄。
近來錄成一段念佛要言,意義頗深。
因其不能普利,不敢出以問世。
唯自玩讀,藉為先導。
複自思惟,念佛法門,本來三根普攝,九界全收。
有事有理,能淺能深。
随意表揚,何用固執。
因是忽發大心,懇祈佛力加被。
願此拙論,普供同倫。
從此再錄,不覺成篇。
複按論文意義,當名念佛三昧,出世寶王。
而較之古德所著,名雖不異,實隔天淵。
但以末世同倫,善根淺薄,慧力輕微。
翰墨生疏,性好簡直。
類如然者,居其多矣。
今此拙論,頗合機宜。
如肯發心披翻而玩讀之,均皆略有小補。
其中有事有理,有淺有深。
各各随機獲利,人人功不虛捐。
譬如海納百川,悉皆統蒙攝受。
何以故,良以彌陀果海雖深,衆生至誠能入。
我等如肯至誠念佛,統能返妄歸真,如川入海。
漸入漸深,久久純熟。
不覺真妄相契,心佛一如。
從此再加精進,依法熏修。
直至功夫成片,自然不出不入。
念念安居正定,心心契合實相。
方知極樂雖遙,原在自己現前。
一念大覺真實,心中不越絲毫。
仗佛弘誓願力,垂慈接引。
何患不往,何憂不生。
直待娑婆報盡,定感我佛來迎。
恰似滿月臨潭,不覺自然而現。
承佛微妙神力,須臾即到蓮邦。
迨至華開見佛,當下了悟實相。
從此漸漸進修,速證無上佛果。
因有如是不可思議之殊勝善利,故稱念佛三昧,出世寶王。
即此三昧寶王,誠乃千生罕遇,萬劫難逢。
普願十方同倫,各各發心修習。
當知如上善利,則人人有分,個個可得。
普使皆大歡喜,同受妙樂。
茲乃特叙來由,普告十方同倫。
倘閱此論者,不以業障凡夫所著,而不屑玩讀。
複能愍我愚誠,細心思惟。
依此熏修,共入果海。
然乃向其合掌贊言,善哉,君乃我之真實蓮友。
現在同見同行,命終同歸樂邦,同事至尊。
願王同證無上佛果。
即此拙論,雖不能與古并行,同一功用。
亦可謂之功不唐捐,則然之所望足矣。
總論全體綱略 蓋此拙論總題,專以佛果為宗。
何謂佛果?一句佛名,全體佛果,廣大無邊,量同法界,十方虛空,悉皆包容。
以名該德,全德在名,即名而實,即實而名,名實不二,體用一如,因是故名念佛三昧出世寶王。
即此三昧寶王,如摩尼珠,具足體相用三種大義。
三義者何?一者以一真獨顯,空色圓融為體。
【中谛。
】二者以清淨明徹,了無所得為相。
【真谛。
】三者以萬德齊彰,利濟無窮為用。
【俗谛。
】今此三義,合符三谛。
所謂以中谛統一切法,以真谛泯一切法,以俗谛立一切法。
總而言之,如來三谛,舉起一聲佛号,當體具足。
念佛行人,如能心心契入,了達圓融,而此三谛,合符三觀。
但能直下回光,而行人現前一念,當體具足。
所謂能念之心,即一心三觀。
所念之佛,即一境三谛。
三觀三谛,義理相符。
行人假觀現前,即符如來俗谛。
行人空觀現前,即符如來真谛。
行人中觀現前,即符如來中谛。
凡行人一念與佛果相應,總不出此三義。
如是觀念既熟,不覺能所雙融,一念契合,心佛一如。
當彼之時,三昧寶王,獨露圓彰,智光洞徹,充滿十方。
以上所述,皆屬總義。
其總義中,複判二義十科,以明别義。
何謂二義。
一者不覺義,指不念佛者,念念迷真逐妄,背覺合塵,雖在彌陀三昧果海全體,迷卻不解,返妄歸真,背塵合覺,故名不覺。
二者覺義,指念佛者,念念返妄歸真,背塵合覺,所謂一聲佛号,全體彌陀之果覺。
彌陀所證之果覺,即衆生所迷之本覺。
若肯至誠念佛,念念契入彌陀果覺,而與自己本覺,冥冥相符,暗暗相合,現雖不覺,到了西方,終成滿覺,故名覺義。
何謂十科。
第一明達宗旨,一聲佛号,全體佛果,九界衆生,攝盡無遺。
第二開顯實相,一聲佛号,真實圓融,聖凡同源,生佛一體。
第三辨别真妄,一聲佛号,淨穢各别,彌陀衆生,天地懸隔。
第四識破昏迷,一聲佛号,同倫莫迷,從迷入迷,展轉受苦。
第五轉迷就悟,一聲佛号,當下了悟,從悟入悟,得究竟樂。
第六因正果正,一聲佛号,佛果正因,現生不證,安養必證。
第七較量功德,一聲佛号,出世寶王,世間寶王,皆莫能及。
第八按經會義,彌陀一經,至簡至圓,事理融通,萬德俱全。
第九懇佛證明,願今拙論,普供同倫,以此善根,回向淨土。
第十發願流通,願盡未來,分身塵刹,以此寶王,利濟衆生。
此乃二義,十科大綱,略述如是,其中細義,披陳如下。
第一、明達宗旨 念佛三昧,出世寶王。
自古迄今,曆代諸祖,莫不同聲稱贊,異口宣揚,機理相契,殊勝超倫。
徹上,【上至等覺菩薩。
】徹下,【下至禽獸畜類。
】至頓,【前際無始,後際無終。
】至圓。
【包含九界,容納十方。
】大者見大,【一句洪名,全體彌陀之果覺。
】小者見小。
【四字洪名,六字洪名。
】智者言智,【句句彌陀,定慧圓明。
】愚者言愚。
【掐珠記數,一萬二萬。
】權者從權,【口稱佛名,心緣相好。
】實者從實。
【口稱佛名,心觀實相。
】淺者入淺,【出聲默念,攝心谛聽。
】深者入深。
【不出不入,安居正定。
】乃至斷盡見思粗惑,【相似三昧。
】分破微細無明。
【分證三昧。
】各各雖有差别不同,而一一皆蒙阿彌陀佛三昧果海,及慈悲願力,一體攝受。
【三昧果海,乃如來法身攝受。
慈悲
乃古德大徹大悟,親知親見,專持佛号,斷惑親證。
然後欲報佛恩,乘大願輪,普導群迷,同入三昧果海,直至樂邦彼岸,而作此論也。
凡一語一字,無非從三昧海中流出。
可稱功堅劫石,價勝摩尼。
文詞奧妙,事理精微。
洞徹圓明,無幽不照。
如中天日,光攝四洲。
空前絕後,獨一無雙。
利人無數,贊莫能窮。
直至于今,奉為至寶。
然是何物,不畏罪愆。
安敢以凡濫聖,冒名更述。
輕将凡夫知見,妄測聖賢密修。
獨自思惟,罪不容恕。
茲将愚情,披陳如下。
恭對先後諸賢,發露忏悔。
今此論者,略有來由。
蓋然未出家前,鮮讀詩書,少知翰墨。
雖出家後,複因生逢末世,身處偏區,罕遇高人,親近修習。
加以善根淺薄,慧力輕微。
常讀古德之文,屢興高崖之歎。
怯其文詞奧妙,事理精微,莫能領會,不勝愧顔。
雖則發心參禅,略有領會。
而一知半解,仍難濟事。
如同螢火而爇須彌。
所謂理性雖明,事難透徹。
至民國十年春,始偕同學德森法師,共至普陀,參谒印公。
恭承訓囑,教令放下參禅,專心念佛。
不久禮别。
嗣至天台九華,各處進香。
七月共回梅江。
次年住百丈山。
每日看讀淨土經論,兼持彌陀聖号。
自覺從彼至今,對于淨土法門之事理權實,漸能領會透徹,罕有疑惑。
複愧悠悠忽忽,不覺衰老現前。
區區散心之行,恐難感佛來迎。
因是發心閉關,欲求一心不亂。
讵料入關之後,依舊妄念遷流。
幸覺其中理路,較之先年愈熟,如同盲人摸象。
雖未親知親見,略識大體若何。
常于念佛心中,默占偈雲,念念入佛果覺,心心住佛正定。
專持彌陀聖号,臨終感佛來迎。
假此觀念,甚覺有效。
因是随筆記錄。
近來錄成一段念佛要言,意義頗深。
因其不能普利,不敢出以問世。
唯自玩讀,藉為先導。
複自思惟,念佛法門,本來三根普攝,九界全收。
有事有理,能淺能深。
随意表揚,何用固執。
因是忽發大心,懇祈佛力加被。
願此拙論,普供同倫。
從此再錄,不覺成篇。
複按論文意義,當名念佛三昧,出世寶王。
而較之古德所著,名雖不異,實隔天淵。
但以末世同倫,善根淺薄,慧力輕微。
翰墨生疏,性好簡直。
類如然者,居其多矣。
今此拙論,頗合機宜。
如肯發心披翻而玩讀之,均皆略有小補。
其中有事有理,有淺有深。
各各随機獲利,人人功不虛捐。
譬如海納百川,悉皆統蒙攝受。
何以故,良以彌陀果海雖深,衆生至誠能入。
我等如肯至誠念佛,統能返妄歸真,如川入海。
漸入漸深,久久純熟。
不覺真妄相契,心佛一如。
從此再加精進,依法熏修。
直至功夫成片,自然不出不入。
念念安居正定,心心契合實相。
方知極樂雖遙,原在自己現前。
一念大覺真實,心中不越絲毫。
仗佛弘誓願力,垂慈接引。
何患不往,何憂不生。
直待娑婆報盡,定感我佛來迎。
恰似滿月臨潭,不覺自然而現。
承佛微妙神力,須臾即到蓮邦。
迨至華開見佛,當下了悟實相。
從此漸漸進修,速證無上佛果。
因有如是不可思議之殊勝善利,故稱念佛三昧,出世寶王。
即此三昧寶王,誠乃千生罕遇,萬劫難逢。
普願十方同倫,各各發心修習。
當知如上善利,則人人有分,個個可得。
普使皆大歡喜,同受妙樂。
茲乃特叙來由,普告十方同倫。
倘閱此論者,不以業障凡夫所著,而不屑玩讀。
複能愍我愚誠,細心思惟。
依此熏修,共入果海。
然乃向其合掌贊言,善哉,君乃我之真實蓮友。
現在同見同行,命終同歸樂邦,同事至尊。
願王同證無上佛果。
即此拙論,雖不能與古并行,同一功用。
亦可謂之功不唐捐,則然之所望足矣。
總論全體綱略 蓋此拙論總題,專以佛果為宗。
何謂佛果?一句佛名,全體佛果,廣大無邊,量同法界,十方虛空,悉皆包容。
以名該德,全德在名,即名而實,即實而名,名實不二,體用一如,因是故名念佛三昧出世寶王。
即此三昧寶王,如摩尼珠,具足體相用三種大義。
三義者何?一者以一真獨顯,空色圓融為體。
【中谛。
】二者以清淨明徹,了無所得為相。
【真谛。
】三者以萬德齊彰,利濟無窮為用。
【俗谛。
】今此三義,合符三谛。
所謂以中谛統一切法,以真谛泯一切法,以俗谛立一切法。
總而言之,如來三谛,舉起一聲佛号,當體具足。
念佛行人,如能心心契入,了達圓融,而此三谛,合符三觀。
但能直下回光,而行人現前一念,當體具足。
所謂能念之心,即一心三觀。
所念之佛,即一境三谛。
三觀三谛,義理相符。
行人假觀現前,即符如來俗谛。
行人空觀現前,即符如來真谛。
行人中觀現前,即符如來中谛。
凡行人一念與佛果相應,總不出此三義。
如是觀念既熟,不覺能所雙融,一念契合,心佛一如。
當彼之時,三昧寶王,獨露圓彰,智光洞徹,充滿十方。
以上所述,皆屬總義。
其總義中,複判二義十科,以明别義。
何謂二義。
一者不覺義,指不念佛者,念念迷真逐妄,背覺合塵,雖在彌陀三昧果海全體,迷卻不解,返妄歸真,背塵合覺,故名不覺。
二者覺義,指念佛者,念念返妄歸真,背塵合覺,所謂一聲佛号,全體彌陀之果覺。
彌陀所證之果覺,即衆生所迷之本覺。
若肯至誠念佛,念念契入彌陀果覺,而與自己本覺,冥冥相符,暗暗相合,現雖不覺,到了西方,終成滿覺,故名覺義。
何謂十科。
第一明達宗旨,一聲佛号,全體佛果,九界衆生,攝盡無遺。
第二開顯實相,一聲佛号,真實圓融,聖凡同源,生佛一體。
第三辨别真妄,一聲佛号,淨穢各别,彌陀衆生,天地懸隔。
第四識破昏迷,一聲佛号,同倫莫迷,從迷入迷,展轉受苦。
第五轉迷就悟,一聲佛号,當下了悟,從悟入悟,得究竟樂。
第六因正果正,一聲佛号,佛果正因,現生不證,安養必證。
第七較量功德,一聲佛号,出世寶王,世間寶王,皆莫能及。
第八按經會義,彌陀一經,至簡至圓,事理融通,萬德俱全。
第九懇佛證明,願今拙論,普供同倫,以此善根,回向淨土。
第十發願流通,願盡未來,分身塵刹,以此寶王,利濟衆生。
此乃二義,十科大綱,略述如是,其中細義,披陳如下。
第一、明達宗旨 念佛三昧,出世寶王。
自古迄今,曆代諸祖,莫不同聲稱贊,異口宣揚,機理相契,殊勝超倫。
徹上,【上至等覺菩薩。
】徹下,【下至禽獸畜類。
】至頓,【前際無始,後際無終。
】至圓。
【包含九界,容納十方。
】大者見大,【一句洪名,全體彌陀之果覺。
】小者見小。
【四字洪名,六字洪名。
】智者言智,【句句彌陀,定慧圓明。
】愚者言愚。
【掐珠記數,一萬二萬。
】權者從權,【口稱佛名,心緣相好。
】實者從實。
【口稱佛名,心觀實相。
】淺者入淺,【出聲默念,攝心谛聽。
】深者入深。
【不出不入,安居正定。
】乃至斷盡見思粗惑,【相似三昧。
】分破微細無明。
【分證三昧。
】各各雖有差别不同,而一一皆蒙阿彌陀佛三昧果海,及慈悲願力,一體攝受。
【三昧果海,乃如來法身攝受。
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