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香光室自序

關燈
名号,自然與佛圓滿果覺,冥冥相契,暗暗相合。

    何以故?生佛因心果覺,本來不隔纖毫,如漚入水,天然相合。

    其所不合,皆由行人妄起疑情,妄生分别,不肯通身放下,死心契入,故使生佛因心果覺,真妄各别,自他分離,雖在如來圓滿果覺真實心中,不敢念念承當,如隔千裡萬裡。

    此正所謂佛不遠人,人自遠佛,佛眼圓觀,甯不愍乎?或有問曰:聽師所言,莫非禅淨雙修乎?答曰:非也。

    何以故?阿彌陀佛菩提果覺,本來福慧圓滿,權實一如,權人知權,從權歸實,實人見實,即權即實。

    但莫疑情分别,隻須念念存誠,執持佛名,雖愚夫愚婦,可令當下念念契入,漸入漸深,何用禅淨雙修?若不禅淨雙修,覺不圓滿,似欠半邊,則汝錯怪阿彌陀佛,往昔因地,專為修福,不曾修慧,仔細審明,有是理乎?所謂佛佛道同,原無二緻。

    因已福慧圓滿,故名為佛。

    十方諸佛,莫不皆然。

    豈有阿彌陀佛,而獨不然乎。

    惟願仁者,善思量之。

    幸勿誤會,自惑惑人。

    然自入關以來,不覺三周有奇。

    勸人同入佛果,同修念佛三昧。

    曆年所有論說,皆已記錄成篇。

    每篇脫稿,供獻佛前。

    求佛加被,俯垂證明。

    蒙佛慈悲,均賜瑞應。

    凡諸論說,除念佛三昧,出世寶王論外。

    其餘各篇,統在本寺念佛堂内,一行精進法會所說。

    先後記錄,漸積成帙。

    去春太倉徐慧覺居士來山,集印拙著淨修導言時,然已将斯論與其一閱。

    閱畢喜雲,念佛三昧,人人有分,個個可入。

    觀此足見居士夙根深厚,所讀論文,頗能領會,罕有疑惑。

    是以去冬複更另外籌資,待印斯書。

    今見論後各篇,一并彙集,愈為歡喜滿願。

    而一再翻讀,讀畢恭禮,歎言善哉。

    念佛三昧,原來淨宗。

    本有重要家業,價勝摩尼。

    千生罕遇,萬劫難逢。

    今得值遇,安敢錯過。

    弟子決意來年刊印流通,普結淨緣。

    願諸蓮友,同獲勝益。

    弟子亦可藉此微少善根,回向極樂淨土。

    以冀生西之後,恒得随師同侍慈尊,親近修學,而速證菩提。

    然後正好随師複乘願輪,回入娑婆,助化一切有情也。

    然因見居士發心廣大,信願真切。

    已預來年自己先制紙版,印一千冊。

    嗣後随人發心,任印若幹,以廣流通。

    複更向然索序,并請命名,不得不随喜允許,以遂其願。

    故此略述大綱,藉以普告同倫,文雖淺俗,意有可取。

    複按全書意義,專以佛果為宗,普勸念佛行人,念念入佛果覺,心心住佛正定,專持彌陀聖号,臨終感佛來迎。

    觀此深妙意旨,應當總名入香光室。

    何以故,如來圓滿果覺,皆由福德智慧莊嚴所成,具有無量福德之香,無量智慧之光,充滿果覺,真實一如。

    我等若肯念念執持阿彌陀佛名号,自然念念契入如來圓滿果覺,安住如來實相正定。

    常蒙如來福德智慧香光,含養攝持,通身熏照,能使一切塵勞業識,漸漸銷融,銷融至極,悉皆化為如來圓滿果覺之大光明藏,全體透徹,共成一色。

    此乃所謂借果徹因,即因顯果,正合經雲,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因是故名入香光室也。

    俾閱是書者,一見此題,顧名思義,發心看讀,注意思惟,依法熏修,深入佛果,住佛正定,感佛來迎。

    如是往生,千即千生,百即百生,非但居士功德不可思議,因是弘揚,亦感佛暢本懷,而法門增光,行人幸甚。

    伏願承此三寶福德威神,加被含養攝持之力,永保國基鞏固,世界和平,風調雨順,人民安樂,并此區區回向發願之心,錄成蕪文,即名曰序。

     時維 民國三十四年臘月,釋迦世導成道日,寄食靈岩粥飯僧了然,序于佛海泉珍桃園之不退關房。

     附觀經圓發三心○佛言:上品上生者,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釋曰:但能念念至誠,執持佛名,自然漸漸深入如來圓滿果覺,安住如來實相正定。

    以此功德,回向發願,求生極樂,品位必高。

    何以故?由此生信發願,執持佛名,乃至修諸功德,皆從圖滿真實心中建立,所謂一真一切真,一圓一切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