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要訣

關燈
到後來就容易喘氣,有的人就生煩惱。

    有些太太很虔誠,惹得先生不高興,就說:‘你呀!不拜佛都沒事,你拜佛參加法會回來臉青嘴唇白,還喘氣。

    不拜佛、不信佛就沒有這些煩惱,看你,一信佛就這樣。

    ’ 因此我們真的要好好自我反省;如同進一所學校,本來就要按部就班。

    依照著一定的課程、教法和修法來學習,怎能盲修瞎練呢?因此,誦經持咒不要跟别人比,他快是他的事,你跟不來就是跟不來,因為每個人的肺活量、橫膈膜一上一下的活動範圍有所不同。

     學佛皈依後,第一件事就是好好的拜佛,能夠一天拜一百零八拜,不氣喘,不臉紅,然後才開始打坐、誦經、持咒、念佛等等,這樣效果就不一樣了。

    有的人不明白,以為師父捉弄他;叫他拜佛,他就小聲地跟人家說:‘你看他天天都這麼忙,他自己都不曉得有沒有天天拜呢!’你要了解,你還沒飽,你隻好繼續吃,别人吃飽了,隻是招待你,不一定要陪你吃。

    同一桌吃飯,各人吃飯各人飽,他不吃他餓肚皮,你吃你飽。

    别人有沒有拜,是他的事,你為了身體健康,為了讓大腦運動,開智慧,你便得老老實實地拜。

     另外,還發現一個問題,有一位老太太,因為膝蓋痛,來看病,問她痛多久了?‘一個月。

    ’‘以前有沒有痛過?’‘沒有。

    ’‘有沒有摔過?’‘沒有。

    ’‘有沒有出過車禍?’‘沒有。

    ’什麼都沒有。

    ‘那麼你一個月前日常生活中有沒有特别的一些活動或事情?好好想想!’‘啊!有啦,拜佛呀!’問她怎麼拜,拜給我看看!她就在磁磚地闆上‘喀’的一聲跪下去,頭也‘喀’的碰地,這麼虔誠會有好報嗎? 再問她:‘除了膝蓋會痛,你還容易頭昏,對嗎?’她說:‘是啊!你怎麼知道?好厲害喔!難怪人家說你有神通。

    ’唉!有時想解釋都很麻煩。

    拜佛,明明是為了健康,開智慧,怎麼會拜到這般糊塗呢?不要說老人家,就是年輕人這樣‘喀’地跪下去,膝蓋也會受不了,頭也如此用力碰撞地闆,不但開不了智慧,還會長個包。

    所以剛學拜佛的人,要用一個軟拜墊,尤其是身材肥胖的人,他拜下去就起不來,所以要用軟拜墊,讓肌肉、橫膈膜、腰大肌強壯了,然後才拿開軟墊。

    一俟功夫純熟,連拜墊也不用了。

     一般人常愛比快,所以拜佛也求快。

    拜佛不要比賽快慢,平常我們的心就難得靜下來,最難修的,就是動中修。

    凡是一舉一動都是修行,所以身體雖然在拜佛,但仍應練習保持心如止水。

    拜佛拜到肌肉骨骼都很放松以後,這時就可以更進一步專注的來修心。

    雖然要拜得非常慢,但不能像機器人一樣,喀!喀!喀!要像打太極拳的樣子,慢慢的,很柔和很連貫得拜。

    佛教的‘太極拳’僅有三招:九十度鞠躬、五體投地、腳趾用力提起臀部站起來,就這三招,全身統統都運動到了。

     這時不必用軟墊,因為跪得很慢,膝蓋也不會受傷,一點都不痛。

    而且手指的力量也夠,可用指尖把身體撐起來。

    功夫再好一點的人,就用三隻手指,更好一點,就用兩隻,最好的隻用一隻。

     在地毯上拜好不好?地毯有長毛,容易藏灰塵,有的人貪快,又給自己訂了目标,十分鐘要拜一百零八拜,所以拜得像風一樣,一拜下去就起來,幾次以後,地毯中的灰塵也跟著起來了,呼吸又很急促,所以拜下去就‘哈咻!哈咻!’,本來是很健康的,拜了一百零八拜後,就鼻子過敏。

    所以家裡或道場要是鋪地毯的話,要準備毛巾或墊布使用,以防灰塵。

     天上的電與地下的電,正負常常不一樣,所以高樓屋頂上有避雷針,把上面的電導下來。

    電的産生,一定要形成一個循環才能導電,在我的《醫緣說法》一書中,就談到我們人類的電磁場,在印堂處的電磁場就與我們腳闆腳背的電磁場不一樣。

    因此,五體投地時,才能形成一個循環,如果不是五體投地,那個磁場就不能形成一個圓圈,因此就沒有電磁場的變化,就不能與大地、大自然的電磁場打成一片,這會影響我們的健康與智慧的開發。

     現代人常常穿皮鞋,與大地的電磁場都絕緣了。

    古代人常打赤腳,對身體多少都有好的影響。

    了解這一點,以後如果前後院花園有草地,大家看清楚沒有蛇或昆蟲螞蟻的話,早上起來最好打赤腳在草地上走一走,對身體很有助益;尤其是患高血壓的老人家,把你的注意力和感覺放在腳闆底,常常如此,就能幫助血壓下降,不用完全依靠藥物了。

     因此,佛教的行、住、坐、卧都可以修行。

    如果小孩子問你:‘媽媽,為什麼佛菩薩都光腳丫?’你就知道怎麼回答了。

    有時候小孩子問一些問題很有趣,也很實際。

    有一位媽媽居然回答小孩說:‘因為那個時候印度很窮,沒有鞋子穿,所以佛菩薩都打赤腳。

    ’所以有很多年輕人、知識分子不能接受佛教,我們身為佛教徒,要好好反省、檢點與忏悔。

     有居士問到,拜佛的時候,到底往東拜好?還是往西拜好?或往南還是往北?又有居士說,反正拜佛就應該向著佛菩薩聖像拜才對。

    這讓我想起一件事,記得大概在五年前,美國某個很有名、很大很莊嚴的道場,舉行三壇大戒。

    因為是新成立的道場,剛拿到使用執照,正是百事待舉的時候,因此很多事情都未準備妥當。

    可是三壇大戒時間已迫在眉睫,工作人員隻好全力以赴。

    因為準備工作未盡理想,報名參加受戒的人又很多,所以在大雄寶殿舉行法會,當大家一起拜佛忏悔時,發生一些很有趣的事情。

     有一位戒子站在第二排的外線道,倒數第一位。

    大衆拜佛時,為求動作整齊畫一,就一個命令一個動作,如同軍隊一般,隻是用引磬代替口令而已。

    所以,‘叮!’的一聲,大家就拜下去,地方本來很大,但受戒的人多,這時場地便顯得小了,感覺很擁擠。

    因此當他拜下去時,發現前面已無餘地,想往後退,又發現後有成排的腦袋,大家拜時,他總不能站著不拜,因此,拜下去時,很直覺的反應就是往空的地方拜。

    因此,前面三尊大佛他沒拜,卻朝向走道那邊拜,但拜得很自在,沒有起煩惱,他沒想到什麼虔誠不虔誠,或恭敬不恭敬等問題。

     後來他一拜下去時,就聽到後面的人在講:‘胖又不知自己胖,還往後退!’另外一個人拜下去就回過頭來說:‘誰叫你頭這麼大?’他聽了也覺得好笑。

    再拜下去時,他又向空拜,這時身旁的一位同修心地很好,看他再拜下去時,就伸手一把抓住他說:‘這邊才是佛,你是不是太感動、太虔誠,拜昏了頭,佛在這邊!’ 他不想解釋,也不适合在那種場合解釋。

    在莊嚴的大雄寶殿中,除了維那的聲音,及大衆誦經、持咒、念佛聲之外,不應該有其他聲音,所以他就不講話,繼續往空拜下去。

    但旁邊的人又抓住他:‘過來這邊,你是不是沒戴眼鏡?’ 拜佛到底要向那裡拜?一定要向著佛像拜嗎?像這種情況,知果向著佛像拜,勢必推到前面的人;往後退,就會擠到後面的人,應該怎麼辦呢? 正在雜念紛纭時,他擡頭看到了三團光。

    他是一位受過科學訓練的知識分子,平常就不相信神通、奇迹等事情,當時雖已近傍晚,但不緻于有如此鮮亮的光團出現。

    難道是拜時頭叩得太重,眼花了?他揉揉眼睛,再仔細看,光團仍在,而且自遠而近,越來越大,越來越亮,整整看了兩分鐘左右。

    這時候,他拜下也看,站起也看,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