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要訣

關燈
下半段運動是不一樣的,當下半部運動時,就可以按摩,使得血液沖洗下面的子宮、卵巢、膀胱、大腸、攝護腺等。

    因此橫隔膜與腰大肌的運動是多麼重要啊! 那麼,我們如何讓橫隔膜與腰大肌來運動呢?就是拜佛。

    拜佛的時候,第一個動作,上身前屈,這時上半身與下半身形成九十度,頭也是水平的,既不垂也不仰。

    身體形成這個姿勢時,腰大肌下半部便收縮,這時它就把橫隔膜拉下來,再配合身體前面的腹直肌,後面的背肌放松,人就是九十度鞠躬,此時橫隔膜運動與腰大肌下半截運動,跪下去五體投地後再起來時,主要就是要運動腰大肌的上半截。

     如何能讓腰大肌的上半截收縮放松呢?這時必須要用腳大趾,用它踮起來使臀部提高,如此腰大肌上半截收縮,就能把下半身提起來。

     拜佛含有很深奧的道理,拜佛務必注意細節,需要有人好好指導。

    當五體投地拜下去時,腳掌與地面若是呈九十度的話,這種姿勢就無法達到前面所講的效果,正确的姿勢應該是腳背貼著地面:站起來時,則用大腳趾尖一踮,臀部提高(身體不可往後退),然後站起來。

     我們拜佛如果身體往後退,用腳跟站起來的話,就無法達到運動的目的。

    為避免犯這個毛病,所以拜佛最好能穿海青。

    為什麼要穿海青呢?因為海青很長,拜下去後,當要站起來時,身體若往後退,則腳跟會踩到海青的後擺,這時便知道自已的方法有誤。

     所以我們應該要知道如何運用腳趾,及腰大肌上半部的力量把臀部提高起來,使我們的内髒得到運動,這是直接的運動而不是間接的運動。

     單靠體表肌肉的活動來間接運動内髒是‘事倍功半’;而用直接運動内髒的方法是‘事半功倍’,兩者都可以促進身體的健康。

     再談到如何運動大腦?因為大腦沒有肌肉,它既松又軟,像嫩豆腐一樣,我們能不能使它運動?它關系到我們的生命和智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有頭骨特别保護它,整個緊密的把它包起來。

    打電動玩具,填字遊戲,你以為這是運動大腦嗎?這是運用大腦,而不是運動大腦。

    所謂運動,就是讓大腦能夠動,才叫運動。

    你怎麼運動它呢?如果有一桶水,不能直接碰到水,你要如何才能讓水動呢?晃動桶子或旋轉它,可以使桶内的水動蕩;如果想使桶裡的水動得很均勻的話,司用一枝木棍在桶邊一敲,就會形成一個共振的同心圓,既然是同心圓,就表示裡面的運動量很均勻。

    但是這些辦法不能用來運動大腦,因為容易造成頭昏腦脹。

     大腦裡邊有一個很小的器官——内分泌腺,其中對人類特别重要的,叫做腦下垂體。

    它關系到我們的免疫系統。

    年輕時,它還影響到個人的身高和身材。

    它是内分泌的總司令,包括甲狀腺、腎上腺等許多種,都由它統領。

    最奇妙的一點,腦下垂體是我們壽命的鬧鐘,它把我們叫醒,因為它既然掌管免疫系統和内分泌,也就如同一個國家的國防和經濟首長,因此,甲狀腺和腎上腺的機能,全受它的調度。

     最奇妙的一點,腦下垂體是我們生命的鬧鐘,它會給我們一些提醒。

    科學家研究過,為什麼人的身體常常在生命終結前的最後兩年迅速衰敗,百病叢生?原因是腦下垂體在此時機能錯亂。

    所以,這時候的腦下垂體,簡直成了催命符。

    腦下垂體的血液循環得不好的話,我們就會提早一點往生。

    所以如何運動腦下垂體是非常重要的。

    但總不能叫我們去做撞牆運動啊!所以佛教就教我們要五體投地。

     五體投地與用頭去撞牆壁,或用頭去磕地闆有什麼不同呢?當然不同,記得小時候玩風筝,小孩子在下面拉著線,放得很高很遠,隻要在地面輕輕地扯動一下,上面的風筝就會兜圓圈了,活動量便很大。

    人體的經絡就好比風筝的線,而我們的每根手指和腳趾各有不同的經絡,用現代醫學的觀點來解釋,經絡就是人類不同頻率的能量場。

     古代為什麼說十指連心?因為每一根手指都有經絡,經過四肢直接通到腦袋去,所以稱十指連心。

    我們運動手指時,就可運動到大腦裡不同的中樞。

    透過各别的經絡,對大腦裡不同的範圍、深度,産生不同功能的運動效果。

     經過人類幾千年來的試驗考證,我們知道大拇指和大腳趾的腹面,就是我們腦下垂體的反應區,所以拜佛時腳趾尖踮高,把身體撐起來,就可以刺激到腦下垂體。

    如果去過南美洲巴拿馬運河的人,就知道在巴拿馬運河上航行,不能從這一端直接通到另一端。

    必須分成三段,經過第一段,閘門關起來,把水位提高,然後閘門打開,通行到第二站,第二站通過後,閘門又關起來,水位升高,才可通過全程。

     我們這個腦下垂體,很難直接碰觸得到,外面有很厚的頭蓋骨保護著,隻好經過經絡去刺激它。

    就好比小孩子,透過手中的線來操縱風筝一樣。

    所以拜佛時,五體投地。

    首先是大腳趾收到訊息:皮膚底下的神經接受到壓力,傳達到腦下垂體。

    然後,彎腰、頭著地、翻掌。

    起身的時候,用手指尖的力量把上半身撐起,這三段式的動作完成之後,好比通過了巴拿馬運河的三道閘門。

     為何有如此體會呢?有人頭痛多年,吃藥罔效,問他那裡痛?他說有時這邊痛,有時那邊痛,有時那邊痛,有時頭頂痛,有時前面,有時後面,有時全部痛,有時又不如那裡痛,說不痛又像痛。

    這種情形,可能是腦下垂體附近的一個血管周圍出了問題。

    那個地方如果充血,血液循環不好,這種痛就很難治。

    如果是腦出血、腦中風、爆血管時,那就麻煩大了,因為它在大腦的深層,像在地底裡的水溝,碰不到也摸不著,非常麻煩。

    如果因緣具足,碰到一位高明的針灸醫生,他很可能就會在大腳趾的腦下垂體穴道反應區上放血或紮針,這樣很快就治好頭痛。

    幾滴血被放出來,頭就不痛,所以‘一針見血’,被形容為馬上見效。

    隻是現在的人治病,要求快好、又要不痛,藥又要像巧克力糖,真是難為醫生。

     腳趾放了血、紮了針,如果效果還不夠明顯,可能要用到手的大拇指,更嚴重一點,就要在眉心(印堂)下針,(這裡是腦下垂體幾何圖形的投射區,這樣三針齊下,頭痛大概就不成問題了。

    ) 正确的拜佛 拜佛為何要五體投地呢?如果大家能了解拜佛可以健康長壽,使我們大腦得到運動,有助于開智慧的話,自然都會願意去拜佛。

    所以拜佛的目的,是為了身體健康、開智慧,使我們的心靈得到安詳,是福慧雙修的好方法。

     隻有了解其中的道理之後,才易于起信,知識分子尤其如是,否則便會誤會拜佛是迷信,以為拜佛的人自己不知努力而終日祈求。

    其實,拜佛若有所求,也隻是求自己。

    明白了這個道理,便無論他的學問多大,社會地位多高,也會在佛前心甘情願五體投地了。

     小孩子不了解這當中的道理,所以,當你帶他到了道場的時候,不要勉強他跪,不要勉強他拜,除非事先跟他溝通過。

    有時,我們發現東方人,身為長輩者,有強烈的支配欲,非要别人聽從他的命令不可。

    所以老人家帶著小孩到了道場,他自己拜下去了,若發現小孩子仍傻楞楞地站著,就急切地催促他‘跪下!跪下!’他跪是跪了,拜也拜了,但嘴巴同時念念有詞,不知在罵人,還是罵菩薩? 佛菩薩當然不會計較,因為他們心中已無我相。

    如果用這個樣子頂禮法師呢?有時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