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記
關燈
小
中
大
年蘭盆會記
夫如來深慈普被,統七趣而不遺;法食無遮,施三檀之勝益,加持花米,建立道場。
藉以圓觀之功,出生無盡;示以真言之法,微妙難思。
會啟蘭盆,風遺竺典。
度親靈于彼岸,濟鬼趣之沉淪。
大孝堪追,洵一時之盛事,真誠可感,為千古之良箴。
戒幸薄植善根,得聞佛法,欲建永年蘭盆勝會,為作法施之益,以成普濟之功。
邀集慈善仁人,捐資置産,每歲中元令節,啟建蘭盆勝會,禮忏施食,煉疏化财。
承斯功德,濟彼幽冥。
均沾法味,化熱惱而作清涼,頓悟真歸,出昏衢同登解脫。
是為記。
方廣寺冬至義山焰口會田碑記 夫仁者,慈德及物之謂也。
天道好生,人心恻隐,未嘗非仁之流露也。
然施于生存猶淺,澤及死後彌深。
故(協同)仁二局,捐資行善,置買義山。
念屍骸之暴露,營窀穸以掩藏。
入土為安,以免飄零之苦;頻年無祀,難禁饑餒之嗟。
長夜漫漫,幽魂寂寂,非仗仁人之薦拔,曷令苦趣以超升?今有鄉董某某恒懷樂善之心,特啟利孤之會,邀集同志,捐助資财,購買民田十畝,永存敝寺。
每逢冬至佳節,判施摩伽斛食,得甘露以均沾,俾仁風而永扇,爰紀數詞,用泐諸石,是為記。
鼓山廨院開浦碑記 嘗聞帝堯之世,洪水橫流,禹疏九河,天下平治,拯四民于泛濫,俾五谷以豐登,偉債奇功,永垂後世。
自是以降,開決江河,疏通溝澗,洵稱美舉!仁人善士,靡不贊成。
而我鼓山,國初之時,聚僧數千指,常住淡泊,齋糧不敷,大衆各出缽資,置買民田二百餘畝,坐址廨院門前,洋裡地方,雖近大江,隻有小浦,年久壅塞,水路不通。
久雨則山水充溢,禾苗多浸溺之虞;大旱則江潮莫入,稻粱無成熟之望。
以緻該田,每每失收。
前住老和尚,常欲議開新浦,以保僧糧。
奈钜款難籌,旋議旋息。
至蓮公大和尚主席,發宏誓願,無利不興,十方衲子,聞風而集,則僧衆愈多,齋糧愈形不足,遂公議将南北園祖手所種荔樹四十八株,年久無有果實,拟将砍賣,以為開浦之費。
乃蒙林大護法景熙籌助洋蚨六百元,添買陳黃吳三姓之田,方能開浚,自後水旱無虞,非特常住無失收之患,即附近民田,亦均沾利益。
此誠蓮公開浚之功,與林君贊襄之德。
蓮公複思先人創業維艱,乃于南北院重種荔樹二百餘株,繼培祖業。
迄今果實豐盛,常住獲益殊多。
可見世間諸事,自應通權,未可固執。
倘後荔樹枯而無果,亦可砍賣重栽,以将此款,為常住公益之用。
蓋當砍伐荔樹,曾經禀官給示,今将示谕,另泐諸石,以免後人诤論。
瑛系本山具足弟子,出外參方十載。
今日旋歸常住,囑記其事,聊摭數語,俾來哲知所由焉。
上海普濟寺化私為公記 夫如來之教,修因克果,菩薩之行,舍己利他。
一切衆生,如能依如來教,力行菩薩行,勤修六度,疾趣一乘,修因克果,自是意中事耳。
上海普濟寺德松老和尚,其徒壽冶和尚,内秘菩薩行,外現比丘身,為法為人,運悲運智,豈凡情所能測哉!按德松老和尚,法諱永通,應迹浙江甯波,俗姓張,年廿二歲,禮江蘇如臯縣圓通庵瑤峰老和尚,受度出家。
光緒廿二年,于杭州昭慶寺受具足戒,參學鎮江金山寺六年。
後朝五台文殊大士;到山挂單,心生感慨,惜無十方叢林,為南北僧俗,朝台方便,食宿處所。
遂于北台頂無垢文殊大士前,至誠發願,願在南方,得開道場,無論大小,自願擁護五台常住。
又願大士慈悲,先令五台有人發心,開創十方叢林,接待朝台僧俗,則弟子方可滿願。
聖意冥加,不久于宣統元年,有乘參恒修二師朝禮五台,覺台山寒苦。
由是發心,于北台頂創建廣濟茅蓬,接待十方朝台僧俗。
繼有果定老和尚,由廣濟而興碧山十方普濟禅寺,繼任廣慧老和尚得南北各方護法贊助,将碧山普濟寺完成十方道場。
德松老和尚,亦承大士加被之力,于民國四年,接往上海普濟庵,逐漸擴充,改建普濟寺,逐年餘資,分供五台,不忘本願也。
民國廿三年,複将所積缽資參千元,親交廣慧老和尚,與碧山置莊田一處,地名羊圈,年收小米廿四擔,以充十方僧衆道糧。
其徒壽冶和尚,江蘇無錫縣袁氏子,年廿一歲,于本寺依德松老和尚出家,得戒于寶華山德寬大和尚,受法于五台碧山普濟寺廣慧老和尚。
廿八年七月,承紹普濟法席,此即德松老和尚德蔭所緻。
而壽冶和尚,自廿二年住持上海普濟寺以
藉以圓觀之功,出生無盡;示以真言之法,微妙難思。
會啟蘭盆,風遺竺典。
度親靈于彼岸,濟鬼趣之沉淪。
大孝堪追,洵一時之盛事,真誠可感,為千古之良箴。
戒幸薄植善根,得聞佛法,欲建永年蘭盆勝會,為作法施之益,以成普濟之功。
邀集慈善仁人,捐資置産,每歲中元令節,啟建蘭盆勝會,禮忏施食,煉疏化财。
承斯功德,濟彼幽冥。
均沾法味,化熱惱而作清涼,頓悟真歸,出昏衢同登解脫。
是為記。
方廣寺冬至義山焰口會田碑記 夫仁者,慈德及物之謂也。
天道好生,人心恻隐,未嘗非仁之流露也。
然施于生存猶淺,澤及死後彌深。
故(協同)仁二局,捐資行善,置買義山。
念屍骸之暴露,營窀穸以掩藏。
入土為安,以免飄零之苦;頻年無祀,難禁饑餒之嗟。
長夜漫漫,幽魂寂寂,非仗仁人之薦拔,曷令苦趣以超升?今有鄉董某某恒懷樂善之心,特啟利孤之會,邀集同志,捐助資财,購買民田十畝,永存敝寺。
每逢冬至佳節,判施摩伽斛食,得甘露以均沾,俾仁風而永扇,爰紀數詞,用泐諸石,是為記。
鼓山廨院開浦碑記 嘗聞帝堯之世,洪水橫流,禹疏九河,天下平治,拯四民于泛濫,俾五谷以豐登,偉債奇功,永垂後世。
自是以降,開決江河,疏通溝澗,洵稱美舉!仁人善士,靡不贊成。
而我鼓山,國初之時,聚僧數千指,常住淡泊,齋糧不敷,大衆各出缽資,置買民田二百餘畝,坐址廨院門前,洋裡地方,雖近大江,隻有小浦,年久壅塞,水路不通。
久雨則山水充溢,禾苗多浸溺之虞;大旱則江潮莫入,稻粱無成熟之望。
以緻該田,每每失收。
前住老和尚,常欲議開新浦,以保僧糧。
奈钜款難籌,旋議旋息。
至蓮公大和尚主席,發宏誓願,無利不興,十方衲子,聞風而集,則僧衆愈多,齋糧愈形不足,遂公議将南北園祖手所種荔樹四十八株,年久無有果實,拟将砍賣,以為開浦之費。
乃蒙林大護法景熙籌助洋蚨六百元,添買陳黃吳三姓之田,方能開浚,自後水旱無虞,非特常住無失收之患,即附近民田,亦均沾利益。
此誠蓮公開浚之功,與林君贊襄之德。
蓮公複思先人創業維艱,乃于南北院重種荔樹二百餘株,繼培祖業。
迄今果實豐盛,常住獲益殊多。
可見世間諸事,自應通權,未可固執。
倘後荔樹枯而無果,亦可砍賣重栽,以将此款,為常住公益之用。
蓋當砍伐荔樹,曾經禀官給示,今将示谕,另泐諸石,以免後人诤論。
瑛系本山具足弟子,出外參方十載。
今日旋歸常住,囑記其事,聊摭數語,俾來哲知所由焉。
上海普濟寺化私為公記 夫如來之教,修因克果,菩薩之行,舍己利他。
一切衆生,如能依如來教,力行菩薩行,勤修六度,疾趣一乘,修因克果,自是意中事耳。
上海普濟寺德松老和尚,其徒壽冶和尚,内秘菩薩行,外現比丘身,為法為人,運悲運智,豈凡情所能測哉!按德松老和尚,法諱永通,應迹浙江甯波,俗姓張,年廿二歲,禮江蘇如臯縣圓通庵瑤峰老和尚,受度出家。
光緒廿二年,于杭州昭慶寺受具足戒,參學鎮江金山寺六年。
後朝五台文殊大士;到山挂單,心生感慨,惜無十方叢林,為南北僧俗,朝台方便,食宿處所。
遂于北台頂無垢文殊大士前,至誠發願,願在南方,得開道場,無論大小,自願擁護五台常住。
又願大士慈悲,先令五台有人發心,開創十方叢林,接待朝台僧俗,則弟子方可滿願。
聖意冥加,不久于宣統元年,有乘參恒修二師朝禮五台,覺台山寒苦。
由是發心,于北台頂創建廣濟茅蓬,接待十方朝台僧俗。
繼有果定老和尚,由廣濟而興碧山十方普濟禅寺,繼任廣慧老和尚得南北各方護法贊助,将碧山普濟寺完成十方道場。
德松老和尚,亦承大士加被之力,于民國四年,接往上海普濟庵,逐漸擴充,改建普濟寺,逐年餘資,分供五台,不忘本願也。
民國廿三年,複将所積缽資參千元,親交廣慧老和尚,與碧山置莊田一處,地名羊圈,年收小米廿四擔,以充十方僧衆道糧。
其徒壽冶和尚,江蘇無錫縣袁氏子,年廿一歲,于本寺依德松老和尚出家,得戒于寶華山德寬大和尚,受法于五台碧山普濟寺廣慧老和尚。
廿八年七月,承紹普濟法席,此即德松老和尚德蔭所緻。
而壽冶和尚,自廿二年住持上海普濟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