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記
關燈
小
中
大
蓋聞黃金布地,須達多大啟祇園;白馬馱經,漢明帝廣營梵刹。
興隆三寶,利益群生。
為佛國之金湯,作法門之屏翰,讵非乘願再來者哉?漳紳劉翁金榜居士,天性仁慈:夙懷慷慨,信佛尚道,樂善好施。
内秘大心之行,深本難思,外現長者之身,高風可仰。
聞閩僧妙蓮大和尚,開創南洋槟榔嶼極樂寺,規模弘壯,梵刹莊嚴,為南洋各寺廟冠。
道風遠播,聲名洋溢乎馬來,法雨宏施,教化流通于星島。
翁躬親其範,深嘉其德,延請重興南山寺,不數年,百廢俱舉。
暮鼓晨鐘,普醒大千世界;玄機密印,宏開不二法門。
翁于南山寺厥功偉哉!然生平功德,指不勝屈,獨建星洲雙林寺,普陀寺,而鼓山雪峰,極樂天童,永甯白塔:諸大刹,皆樂捐巨資,廣作佛事,此即翁信佛尚道之明證也。
至若赈救災區,周急貧裡,矜孤恤寡,濟弱扶危,靡不慨解囊金,奉行陰骘,此即翁樂善好施之事實也。
今南山寺佛僧雖備,法寶未全,敬請藏經,圓成三寶,為衆生良祐福田,作末法人天眼目,其殊勳偉業,當與茲山并峙千古矣。
是為記。
方城山羊角洞記 嘗聞老氏有言:‘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猗欤!道之為道,玄之又玄,其為衆妙之門也宜乎!吾國立教,自古有三,精研三教聖人,施化之意,無非欲人先破我執,故曰三教同源。
故德雲:‘一道一釋一儒流,三人共話幾春秋。
不知說個何年事,直至于今笑未休。
’奈教門各立,以緻淺識之情見分歧。
或曰:三教,有經世、忘世、出世之别,何以克同?此正淺識者流,不知經世忘世出世,俱屬無我之大用,用從體起。
孔子設若有我,但為一己之私,何以經世?佛老果然絕世,但為自度之計,何以利生?是知由無我方能經世,由利生方見無我,三教聖人體用該攝,其揆一也。
祗緣世人我執根深,無論智愚賢不肖,日馳逐于财色名食睡之場,用盡機智,莫非為一我身,故聖人因機設教,對症施方。
佛曰:‘諸法本無我,亦複無我所,我既叵得,夫複何求?’老氏曰:‘吾有大患,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身見不立,我見胥亡。
’孔子曰:‘克己複禮,天下歸仁’。
一己之私欲既去,無為之治化斯臻。
三教之旨,同條共貫,故得鼎立世間,并行不悖也。
浙江地處海濱,山多名勝,天台雁蕩,為佛教道場,會稽蘭亭,固名人遺迹,而台州方岩,亦浙東名勝之一。
雲霧西境,巍然挺峙。
獨出群峰之表,其頂方平,周圍五十裡,高三百丈,岩窦清幽,俱為三教高人修養心性之所。
有寺構于岩北,緣梯而上,法界天開,為缁衣安禅蘭若。
又有小鬥,列于岩西立壁之中,紅塵隔絕,名為儒晦迹之區。
(即明嘉靖祭酒謝铎讀書處)羊角洞,在于岩之南,向傳有神明在焉。
或大風疾往疾來,采雲時出時入,月必數次。
春夏之交,濃煙香霧,經旬不散。
中聞人語,隻聽其聲,莫睹其形,殆非奇異者欤!即洞之景言之,峰巒具烏兔獅蟾之狀,岩石有蛙魚鸾鶴之形,五馬列陣于前崗,龜蛇守衛于水口,吸處懸葫蘆于峭壁,靈源接甘靈于瑤天。
如灑瓊漿,如噴玉液。
澄瑩不滓,飲之則心目清明:雲樹青蒼,遠接蓬萊之色。
岩花熏馥,直追阆苑之香。
造物生此天然奇境,或将有待者焉。
迨至前清同治初間,有道者陳少谷,心懷利濟,志尚虛無,見聖迹之天生,知靈秀所鐘毓。
于是飄然離俗,以遂其栖偃白雲之志願,洞旁隙地,堪以容膝。
即結丹竈而煉汞金,鼓天池而咽玉液。
孤身隻影,樂道于茲。
初無人識,後有樵者,見而異之,詢其姓氏,歸告鄉闾,往觀之者衆,觀其神光煥發,知為道行崇高,鹹生敬信之心。
集資為營院觀,構樓屋數楹,莊嚴像設,香火因緣,于斯以啟。
陳少谷道者以信徒既衆,道念彌堅,及其道果圓成,感白牛而代步,日騎出入,見者愈深羨慕之私,道風遠播,問道者不憚千裡而來。
機教相投,得益者,何可屈指而計!迄今殿閣擴充,規模丕振,此固地靈人傑,亦人傑而地愈靈之明驗矣。
餘少安儒業,冠預僧倫,而于老氏之學,亦嘗遊心。
夫陳少谷道者,其道林之雄乎!辟靈觀于人間,作迷津之寶筏,化機既畢,人牛俱寂于塵寰,抑将駕返方壺,神栖員峤矣。
其徒周明義等,親承祖道,繼闡玄風,與餘神交有素。
今春劉君文治旋裡,托帶朵雲,囑為是記。
自慚見聞谫陋,隻得勉竭枯禅,用結文字因緣,以博一笑雲爾! 濤音院永
興隆三寶,利益群生。
為佛國之金湯,作法門之屏翰,讵非乘願再來者哉?漳紳劉翁金榜居士,天性仁慈:夙懷慷慨,信佛尚道,樂善好施。
内秘大心之行,深本難思,外現長者之身,高風可仰。
聞閩僧妙蓮大和尚,開創南洋槟榔嶼極樂寺,規模弘壯,梵刹莊嚴,為南洋各寺廟冠。
道風遠播,聲名洋溢乎馬來,法雨宏施,教化流通于星島。
翁躬親其範,深嘉其德,延請重興南山寺,不數年,百廢俱舉。
暮鼓晨鐘,普醒大千世界;玄機密印,宏開不二法門。
翁于南山寺厥功偉哉!然生平功德,指不勝屈,獨建星洲雙林寺,普陀寺,而鼓山雪峰,極樂天童,永甯白塔:諸大刹,皆樂捐巨資,廣作佛事,此即翁信佛尚道之明證也。
至若赈救災區,周急貧裡,矜孤恤寡,濟弱扶危,靡不慨解囊金,奉行陰骘,此即翁樂善好施之事實也。
今南山寺佛僧雖備,法寶未全,敬請藏經,圓成三寶,為衆生良祐福田,作末法人天眼目,其殊勳偉業,當與茲山并峙千古矣。
是為記。
方城山羊角洞記 嘗聞老氏有言:‘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猗欤!道之為道,玄之又玄,其為衆妙之門也宜乎!吾國立教,自古有三,精研三教聖人,施化之意,無非欲人先破我執,故曰三教同源。
故德雲:‘一道一釋一儒流,三人共話幾春秋。
不知說個何年事,直至于今笑未休。
’奈教門各立,以緻淺識之情見分歧。
或曰:三教,有經世、忘世、出世之别,何以克同?此正淺識者流,不知經世忘世出世,俱屬無我之大用,用從體起。
孔子設若有我,但為一己之私,何以經世?佛老果然絕世,但為自度之計,何以利生?是知由無我方能經世,由利生方見無我,三教聖人體用該攝,其揆一也。
祗緣世人我執根深,無論智愚賢不肖,日馳逐于财色名食睡之場,用盡機智,莫非為一我身,故聖人因機設教,對症施方。
佛曰:‘諸法本無我,亦複無我所,我既叵得,夫複何求?’老氏曰:‘吾有大患,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身見不立,我見胥亡。
’孔子曰:‘克己複禮,天下歸仁’。
一己之私欲既去,無為之治化斯臻。
三教之旨,同條共貫,故得鼎立世間,并行不悖也。
浙江地處海濱,山多名勝,天台雁蕩,為佛教道場,會稽蘭亭,固名人遺迹,而台州方岩,亦浙東名勝之一。
雲霧西境,巍然挺峙。
獨出群峰之表,其頂方平,周圍五十裡,高三百丈,岩窦清幽,俱為三教高人修養心性之所。
有寺構于岩北,緣梯而上,法界天開,為缁衣安禅蘭若。
又有小鬥,列于岩西立壁之中,紅塵隔絕,名為儒晦迹之區。
(即明嘉靖祭酒謝铎讀書處)羊角洞,在于岩之南,向傳有神明在焉。
或大風疾往疾來,采雲時出時入,月必數次。
春夏之交,濃煙香霧,經旬不散。
中聞人語,隻聽其聲,莫睹其形,殆非奇異者欤!即洞之景言之,峰巒具烏兔獅蟾之狀,岩石有蛙魚鸾鶴之形,五馬列陣于前崗,龜蛇守衛于水口,吸處懸葫蘆于峭壁,靈源接甘靈于瑤天。
如灑瓊漿,如噴玉液。
澄瑩不滓,飲之則心目清明:雲樹青蒼,遠接蓬萊之色。
岩花熏馥,直追阆苑之香。
造物生此天然奇境,或将有待者焉。
迨至前清同治初間,有道者陳少谷,心懷利濟,志尚虛無,見聖迹之天生,知靈秀所鐘毓。
于是飄然離俗,以遂其栖偃白雲之志願,洞旁隙地,堪以容膝。
即結丹竈而煉汞金,鼓天池而咽玉液。
孤身隻影,樂道于茲。
初無人識,後有樵者,見而異之,詢其姓氏,歸告鄉闾,往觀之者衆,觀其神光煥發,知為道行崇高,鹹生敬信之心。
集資為營院觀,構樓屋數楹,莊嚴像設,香火因緣,于斯以啟。
陳少谷道者以信徒既衆,道念彌堅,及其道果圓成,感白牛而代步,日騎出入,見者愈深羨慕之私,道風遠播,問道者不憚千裡而來。
機教相投,得益者,何可屈指而計!迄今殿閣擴充,規模丕振,此固地靈人傑,亦人傑而地愈靈之明驗矣。
餘少安儒業,冠預僧倫,而于老氏之學,亦嘗遊心。
夫陳少谷道者,其道林之雄乎!辟靈觀于人間,作迷津之寶筏,化機既畢,人牛俱寂于塵寰,抑将駕返方壺,神栖員峤矣。
其徒周明義等,親承祖道,繼闡玄風,與餘神交有素。
今春劉君文治旋裡,托帶朵雲,囑為是記。
自慚見聞谫陋,隻得勉竭枯禅,用結文字因緣,以博一笑雲爾! 濤音院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