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記
關燈
小
中
大
之囑,示生末法之秋。
籍閩建甯官姓名家,父諱先瑞,母葉氏,甚愛之。
迨至長成,卓爾抱不凡之志,飄然有出世之思,視富貴若浮雲,念人生如閃電。
欲皈心法苑,揮手塵嚣,割愛辭親,禀師祝發。
迳至鼓山湧泉禅寺,鶴峰老人,一見器之,乃為拔剃,字曰善慶,派名常月。
禀屍羅于妙蓮律師,得心印于古月宗師,法派複月,得法後,至槟城輔妙老人興建鶴山極樂禅寺,曆十數寒暑,不憚艱辛。
癸卯年,請回鼓山宏傳大戒,座下徒衆千有餘指。
甲辰春,有護法信女,葉門李氏,請住本閣。
善公天性慈良,孝心純笃,雖舍俗出家,而于父母養育之恩,萦萦在念。
屢思将俗資構一小院,奉祀師親香火,用報深恩。
遇此因緣,适投本願,遂承接住持。
後欲擴充規模,乃自傾囊缽,添建廂房,創興後殿,經營四載,厥功告成。
遠近聞風,口碑載道。
建法幢于遐城,航寶筏于迷津。
究亦乘願利生,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也。
丁未秋,瑛自明州天童寺遠涉重溟,敦請舍利玉佛,回國供奉。
道過槟城,栖錫極樂禅寺,公與說颠末,囑為小序,欲泐諸石。
自思天資谫陋,賦性庸愚,徒有虛名,毫無實學,而公平生之事業巍巍,豈片言所能道哉?但既承嘉命,免竭枯禅,聊摭俚詞,略述事功于萬一雲爾。
改建三藏塔記 聖人垂迹,隐顯無方,豈僅生前弘化利生,普度一切,乃至滅後,以身餘分,饒益當來。
如我佛釋迦牟尼如來,在世以音聲而作佛事,度三權而歸一實;涅槃之後,碎金剛身而為舍利,分布南閻浮提,以為殊勝因緣。
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寶塔,增長福力。
劉薩诃聞會稽鄮嶺鐘聲,禮拜滅罪,此其證也。
唐三藏玄奘法師者,再來人也。
内秘菩薩行,外現比丘身。
托質中華俗姓陳,本名袆,慧性天生,高才俊又,為世家之後。
其兄長捷法師,先師出家,日與講授佛法精理,旁兼巧論。
年十一,誦淨名法華二經,卓然有遠大志,遊曆講肆,達耳入心。
智慧多聞,罕與為匹。
年二十一,誓往月邦,窮探聖教。
至年二十九,于貞觀三年三月,發足西遊,撫孤松而立谶(我西去,汝西向。
我東歸,汝東向。
),挺隻影以遄征。
冒風雪,勞瘁不辭;望平沙,勇猛邁進。
備經危難,始達高昌。
高昌王給以貨資,輾轉将送。
初至西域,先依那蘭陀大道場,戒賢法師,習唯識宗。
後乃遍遊一百五十餘國,經曆一十六年,博探三藏,遂亂五天。
于貞觀十九年松乃東向,師果遄歸。
正月二十四日,帝敕道俗争迎,西郊充塞,面奉天顔,談叙佛法。
奏陳翻譯,敕住弘福。
所譯經論,七十三部,綜計卷帙一千有奇。
創立慈恩宗派,誓生兜率陀天。
享壽六十有五,不違世相,示現無常。
帝敕用金棺銀椁,殡于白花原。
複敕改葬樊山,後竟遭寇亂,毀塔取棺,金陵沙門,取頂骨南歸,建塔于南郊大報恩寺東崗之上,前奉師像以祀之,以為末法敬田。
前歲塔毀,複迎頂骨,改建于龍舟山。
法師遺德在人,慈光未泯,實與釋迦如來舍利後先相映者也。
乃為頌曰: 慈恩宗主,聖澤汪洋,遄征西域,志益此方。
翻經譯論,法水流長, 機薪既盡,應火雲亡。
猶餘頂骨,放大光芒,争迎建塔,遺德彌彰。
廈門南普陀寺記 南普陀寺者,鹭島精藍,禾山古迹。
五老開芙蓉于後,太武插雲霄于前。
骊龍探珠,吞吐日月,飛鳳揚舌,翕嗽煙霞。
左右鐘鼓并陳,風雨晦暝若擊。
岩泉清冷,即此可以濯纓,石洞玲珑,惟斯差堪駐錫。
一真實際,本來法界三千,無盡岩前,天然羅漢五百。
水光山色,梵呗潮音,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凡遊鹭門者,無不探奇覽勝于茲焉。
開山于唐慧日禅師,忠懿王為建普照寺。
宋文翠老人,繼振宗風。
元明間廢興不一。
明崇祯十三年,了蘊長老鼎而新之。
及清康熙間,施侯始更今名。
後葛山蔡新公于南山,親迎景峰禅師還山,重枻玄津,繼有圓成、有忠、佛日諸老,燈燈續焰。
迨光緒二十一年,孝廉陳公宗超,率衆恭請喜升上人來主法席,百廢俱舉,延公觀察,請宏戒法。
劉公慶汾觀察,請鑿放生池。
民國九年,轉塵瑞等二監院,請轉逢上人還山住持,領衆行道,而監院力任募建大殿。
十年春開工,推廣舊址,規模宏壯,二年告成。
寶殿莊嚴,稽首煥五雲之色;金容晃耀,凝眸舒千日之光。
地靈人傑,法幢高建,法門之興隆定可蔔也!因敬為之記。
漳州南山寺請藏經記
籍閩建甯官姓名家,父諱先瑞,母葉氏,甚愛之。
迨至長成,卓爾抱不凡之志,飄然有出世之思,視富貴若浮雲,念人生如閃電。
欲皈心法苑,揮手塵嚣,割愛辭親,禀師祝發。
迳至鼓山湧泉禅寺,鶴峰老人,一見器之,乃為拔剃,字曰善慶,派名常月。
禀屍羅于妙蓮律師,得心印于古月宗師,法派複月,得法後,至槟城輔妙老人興建鶴山極樂禅寺,曆十數寒暑,不憚艱辛。
癸卯年,請回鼓山宏傳大戒,座下徒衆千有餘指。
甲辰春,有護法信女,葉門李氏,請住本閣。
善公天性慈良,孝心純笃,雖舍俗出家,而于父母養育之恩,萦萦在念。
屢思将俗資構一小院,奉祀師親香火,用報深恩。
遇此因緣,适投本願,遂承接住持。
後欲擴充規模,乃自傾囊缽,添建廂房,創興後殿,經營四載,厥功告成。
遠近聞風,口碑載道。
建法幢于遐城,航寶筏于迷津。
究亦乘願利生,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也。
丁未秋,瑛自明州天童寺遠涉重溟,敦請舍利玉佛,回國供奉。
道過槟城,栖錫極樂禅寺,公與說颠末,囑為小序,欲泐諸石。
自思天資谫陋,賦性庸愚,徒有虛名,毫無實學,而公平生之事業巍巍,豈片言所能道哉?但既承嘉命,免竭枯禅,聊摭俚詞,略述事功于萬一雲爾。
改建三藏塔記 聖人垂迹,隐顯無方,豈僅生前弘化利生,普度一切,乃至滅後,以身餘分,饒益當來。
如我佛釋迦牟尼如來,在世以音聲而作佛事,度三權而歸一實;涅槃之後,碎金剛身而為舍利,分布南閻浮提,以為殊勝因緣。
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寶塔,增長福力。
劉薩诃聞會稽鄮嶺鐘聲,禮拜滅罪,此其證也。
唐三藏玄奘法師者,再來人也。
内秘菩薩行,外現比丘身。
托質中華俗姓陳,本名袆,慧性天生,高才俊又,為世家之後。
其兄長捷法師,先師出家,日與講授佛法精理,旁兼巧論。
年十一,誦淨名法華二經,卓然有遠大志,遊曆講肆,達耳入心。
智慧多聞,罕與為匹。
年二十一,誓往月邦,窮探聖教。
至年二十九,于貞觀三年三月,發足西遊,撫孤松而立谶(我西去,汝西向。
我東歸,汝東向。
),挺隻影以遄征。
冒風雪,勞瘁不辭;望平沙,勇猛邁進。
備經危難,始達高昌。
高昌王給以貨資,輾轉将送。
初至西域,先依那蘭陀大道場,戒賢法師,習唯識宗。
後乃遍遊一百五十餘國,經曆一十六年,博探三藏,遂亂五天。
于貞觀十九年松乃東向,師果遄歸。
正月二十四日,帝敕道俗争迎,西郊充塞,面奉天顔,談叙佛法。
奏陳翻譯,敕住弘福。
所譯經論,七十三部,綜計卷帙一千有奇。
創立慈恩宗派,誓生兜率陀天。
享壽六十有五,不違世相,示現無常。
帝敕用金棺銀椁,殡于白花原。
複敕改葬樊山,後竟遭寇亂,毀塔取棺,金陵沙門,取頂骨南歸,建塔于南郊大報恩寺東崗之上,前奉師像以祀之,以為末法敬田。
前歲塔毀,複迎頂骨,改建于龍舟山。
法師遺德在人,慈光未泯,實與釋迦如來舍利後先相映者也。
乃為頌曰: 慈恩宗主,聖澤汪洋,遄征西域,志益此方。
翻經譯論,法水流長, 機薪既盡,應火雲亡。
猶餘頂骨,放大光芒,争迎建塔,遺德彌彰。
廈門南普陀寺記 南普陀寺者,鹭島精藍,禾山古迹。
五老開芙蓉于後,太武插雲霄于前。
骊龍探珠,吞吐日月,飛鳳揚舌,翕嗽煙霞。
左右鐘鼓并陳,風雨晦暝若擊。
岩泉清冷,即此可以濯纓,石洞玲珑,惟斯差堪駐錫。
一真實際,本來法界三千,無盡岩前,天然羅漢五百。
水光山色,梵呗潮音,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凡遊鹭門者,無不探奇覽勝于茲焉。
開山于唐慧日禅師,忠懿王為建普照寺。
宋文翠老人,繼振宗風。
元明間廢興不一。
明崇祯十三年,了蘊長老鼎而新之。
及清康熙間,施侯始更今名。
後葛山蔡新公于南山,親迎景峰禅師還山,重枻玄津,繼有圓成、有忠、佛日諸老,燈燈續焰。
迨光緒二十一年,孝廉陳公宗超,率衆恭請喜升上人來主法席,百廢俱舉,延公觀察,請宏戒法。
劉公慶汾觀察,請鑿放生池。
民國九年,轉塵瑞等二監院,請轉逢上人還山住持,領衆行道,而監院力任募建大殿。
十年春開工,推廣舊址,規模宏壯,二年告成。
寶殿莊嚴,稽首煥五雲之色;金容晃耀,凝眸舒千日之光。
地靈人傑,法幢高建,法門之興隆定可蔔也!因敬為之記。
漳州南山寺請藏經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