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
關燈
小
中
大
足高流,共結般若良緣,同成法施勝益,解襄樂助,集腋成裘。
庶使慧日永鎮中天,法輪恒轉大地。
盡人共睹,頓破長夜昏衢,有識皆知,不堕無明窠臼。
功歸實際,福等河沙。
是為啟。
上海圓明楞嚴專宗學院緣啟 夫首楞嚴經者,諸佛之心宗,群經之秘藏,衆生之大本,萬法之根源,教理行果,次第分明,信解修證,了義究竟。
悟之者,彈指可超無學,迷之者,曆劫枉受輪回。
故我世尊圓顯如來藏性,直示首楞嚴王,祗因妄識紛亂,緻令真心隐晦。
由是三番破識,撤去大定之障礙,十番顯見,指明菩提之正因。
會四科惟是本真,融七大無非藏性。
阿難大開圓解,頓獲法身,喻屋求門,請示修法。
以因契果,令選圓通本根;返妄歸真,但向一門深入。
次第解結,不修之修;寂滅現前,無證而證。
安住楞嚴大定,萬行繁興;趣向薩婆若海,二嚴克備。
原始要終,不離最初方便;從因克果,疾成無上菩提。
一大藏教,孰有過于斯經者哉!圓瑛二十四歲,初聽此經,知為末世津梁,禅門關鑰;用功過度,三次吐紅,重法輕生,研究竟達十載,蹑解起行,習禅複屆八冬,先後講演此經,達十三次,六十三歲,發心著述,先出楞嚴綱要一卷,續編講義六本,祗有三分之一,尚未完全。
深思此經,為無上法寶,不僅裨益于禅宗,亦足顯揚乎教乘,拟就圓明講堂,創辦楞嚴專宗學院,定期三載,造就品學雙優之佛子,養成解行相應之講師,弘揚此經,荷擔大法。
惟是茲事,任重道遠,力薄願宏。
伏願 信佛檀那,護法居士,當仁不讓,見義勇為,維持将來之佛教,培植宏法之僧才,庶使佛日永曜于中天,法輪恒轉于大地,功歸實際,福等滄溟。
是為啟。
泉州開元慈兒院緣起 立國之基,曰教與養;非教無以啟民智,非養無以樹民生,是教養之道,不容偏廢也明矣。
夫天下無不可教之人,亦無不必養之理,其間竟有宿業所感,不獲教養之孤兒,年齡幼稚,父母早亡,無怙無恃,匪衣匪食,茕茕孑立,依人為生。
此際若無人施以教養,非偏辱身為奴,流轉為丐,難免饑寒所迫,不知謀生,無以自存于天壤,其受罰何其酷也!且孤兒同一人類,佛性本來平等,即其體魄與腦力,較之常兒,初無稍異,若能有以扶持之,誘導之,其所造就,正未可限量也。
合抱之材,起于毫末,今日之孤兒,果得生成陶鑄,安知而非他日之偉大人物耶!圓瑛五齡失蔭,椿樹風摧,萱堂月冷,賴叔父教養成人。
少安儒業,冠入釋門,研究佛教大乘宗旨,不外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宏法是家務,利生是天職。
由此遊心教理,二十餘年,講經于海内外者,三十餘處,此皆叔父教養之力,有以成之也。
複念孔子傷心于少賤,文王緻哀于茕獨,儒釋之道,若出一轍,故對此至窮苦而無告之孤兒,極思效先聖之仁心,學我佛之悲願,施以教養,予以安樂,衣之以衣,食之以食,課之以學,授之以藝,造就其相當之知識與技能,俾成人後,得有獨立生活之能力,可以獻身于社會之用,此慈兒院之所由立也。
民國七年,圓瑛住持甯波接待講寺,聯絡僧界,創辦佛教孤兒院一所,于茲七載,成績頗著。
今秋與同志,星嘉坡普陀寺轉道和尚,巴雙觀音亭,轉物當家,三人發願,來泉重興大開元寺,創辦斯院,以步甯波之後塵,而為閩南之首倡,開辦費用,已全數負擔,更思籌集基金,永垂久遠,故代盡未來際無告之孤兒,請願于十方宰官居士,各發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慨解施囊,共成永遠之慈善事業。
恤孤之舉,即寓有愛群愛國之至意,直接則造福于孤兒,間接則造福于社會國家,其獲福豈有涯哉! 馬來亞中華佛教徒赈荒會緣起 慨以頻年浩劫,烽火漫天,遍野哀鴻,腦肝塗地,累累青冢,無非報國精靈,渺渺荒郊,盡是捐軀暴骨,傷心瓦礫,四顧茫然,滿目瘡痍,一望無際。
況複幹戈未戢,饑馑頻仍,難求一飯之恩,奚論五常之理。
夫豈天心之未悔,亦關人事之不修,末俗澆漓,甯有止境!茲者全北馬中華佛教徒,暨護法居士,體我佛慈悲之旨,建忠魂超度之場,不獨哀念幽冥,且更垂憐黎庶,爰于丁亥年古曆七月初九至十五日,在槟城佛學院修建七晝夜法會道場。
施瑜伽之法食,垂甘露于冥途;吊風雨之戰場,挽滄海之殘局。
又設赈荒委員會,廣被窮黎,發願既宏,功德尤大。
所願十方檀越,同此悲心,庶幾衆擎易舉,布瑞霭于寰區;積善有慶,遺福田于萬代。
是為序。
丁亥年二月觀音聖誕槟榔嶼極樂寺沙門圓瑛撰 上海圓明法施會緣啟 夫四攝利生,布施第一,六度修法,檀那居先;一切菩薩,萬行繁興,莫不以布施為當務之急。
然布施有三:一曰财施,令得資生之樂。
二曰法施,令成開慧之益。
三曰無畏施,令離苦惱之境。
三者之中,法施為最。
以法寶具足殊勝功用,能為
庶使慧日永鎮中天,法輪恒轉大地。
盡人共睹,頓破長夜昏衢,有識皆知,不堕無明窠臼。
功歸實際,福等河沙。
是為啟。
上海圓明楞嚴專宗學院緣啟 夫首楞嚴經者,諸佛之心宗,群經之秘藏,衆生之大本,萬法之根源,教理行果,次第分明,信解修證,了義究竟。
悟之者,彈指可超無學,迷之者,曆劫枉受輪回。
故我世尊圓顯如來藏性,直示首楞嚴王,祗因妄識紛亂,緻令真心隐晦。
由是三番破識,撤去大定之障礙,十番顯見,指明菩提之正因。
會四科惟是本真,融七大無非藏性。
阿難大開圓解,頓獲法身,喻屋求門,請示修法。
以因契果,令選圓通本根;返妄歸真,但向一門深入。
次第解結,不修之修;寂滅現前,無證而證。
安住楞嚴大定,萬行繁興;趣向薩婆若海,二嚴克備。
原始要終,不離最初方便;從因克果,疾成無上菩提。
一大藏教,孰有過于斯經者哉!圓瑛二十四歲,初聽此經,知為末世津梁,禅門關鑰;用功過度,三次吐紅,重法輕生,研究竟達十載,蹑解起行,習禅複屆八冬,先後講演此經,達十三次,六十三歲,發心著述,先出楞嚴綱要一卷,續編講義六本,祗有三分之一,尚未完全。
深思此經,為無上法寶,不僅裨益于禅宗,亦足顯揚乎教乘,拟就圓明講堂,創辦楞嚴專宗學院,定期三載,造就品學雙優之佛子,養成解行相應之講師,弘揚此經,荷擔大法。
惟是茲事,任重道遠,力薄願宏。
伏願 信佛檀那,護法居士,當仁不讓,見義勇為,維持将來之佛教,培植宏法之僧才,庶使佛日永曜于中天,法輪恒轉于大地,功歸實際,福等滄溟。
是為啟。
泉州開元慈兒院緣起 立國之基,曰教與養;非教無以啟民智,非養無以樹民生,是教養之道,不容偏廢也明矣。
夫天下無不可教之人,亦無不必養之理,其間竟有宿業所感,不獲教養之孤兒,年齡幼稚,父母早亡,無怙無恃,匪衣匪食,茕茕孑立,依人為生。
此際若無人施以教養,非偏辱身為奴,流轉為丐,難免饑寒所迫,不知謀生,無以自存于天壤,其受罰何其酷也!且孤兒同一人類,佛性本來平等,即其體魄與腦力,較之常兒,初無稍異,若能有以扶持之,誘導之,其所造就,正未可限量也。
合抱之材,起于毫末,今日之孤兒,果得生成陶鑄,安知而非他日之偉大人物耶!圓瑛五齡失蔭,椿樹風摧,萱堂月冷,賴叔父教養成人。
少安儒業,冠入釋門,研究佛教大乘宗旨,不外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宏法是家務,利生是天職。
由此遊心教理,二十餘年,講經于海内外者,三十餘處,此皆叔父教養之力,有以成之也。
複念孔子傷心于少賤,文王緻哀于茕獨,儒釋之道,若出一轍,故對此至窮苦而無告之孤兒,極思效先聖之仁心,學我佛之悲願,施以教養,予以安樂,衣之以衣,食之以食,課之以學,授之以藝,造就其相當之知識與技能,俾成人後,得有獨立生活之能力,可以獻身于社會之用,此慈兒院之所由立也。
民國七年,圓瑛住持甯波接待講寺,聯絡僧界,創辦佛教孤兒院一所,于茲七載,成績頗著。
今秋與同志,星嘉坡普陀寺轉道和尚,巴雙觀音亭,轉物當家,三人發願,來泉重興大開元寺,創辦斯院,以步甯波之後塵,而為閩南之首倡,開辦費用,已全數負擔,更思籌集基金,永垂久遠,故代盡未來際無告之孤兒,請願于十方宰官居士,各發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慨解施囊,共成永遠之慈善事業。
恤孤之舉,即寓有愛群愛國之至意,直接則造福于孤兒,間接則造福于社會國家,其獲福豈有涯哉! 馬來亞中華佛教徒赈荒會緣起 慨以頻年浩劫,烽火漫天,遍野哀鴻,腦肝塗地,累累青冢,無非報國精靈,渺渺荒郊,盡是捐軀暴骨,傷心瓦礫,四顧茫然,滿目瘡痍,一望無際。
況複幹戈未戢,饑馑頻仍,難求一飯之恩,奚論五常之理。
夫豈天心之未悔,亦關人事之不修,末俗澆漓,甯有止境!茲者全北馬中華佛教徒,暨護法居士,體我佛慈悲之旨,建忠魂超度之場,不獨哀念幽冥,且更垂憐黎庶,爰于丁亥年古曆七月初九至十五日,在槟城佛學院修建七晝夜法會道場。
施瑜伽之法食,垂甘露于冥途;吊風雨之戰場,挽滄海之殘局。
又設赈荒委員會,廣被窮黎,發願既宏,功德尤大。
所願十方檀越,同此悲心,庶幾衆擎易舉,布瑞霭于寰區;積善有慶,遺福田于萬代。
是為序。
丁亥年二月觀音聖誕槟榔嶼極樂寺沙門圓瑛撰 上海圓明法施會緣啟 夫四攝利生,布施第一,六度修法,檀那居先;一切菩薩,萬行繁興,莫不以布施為當務之急。
然布施有三:一曰财施,令得資生之樂。
二曰法施,令成開慧之益。
三曰無畏施,令離苦惱之境。
三者之中,法施為最。
以法寶具足殊勝功用,能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