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義
關燈
小
中
大
語‘禅那’,譯雲靜慮。
‘靜’即是‘止’,‘慮’即是‘觀’;非緣慮分别之慮。
欲修禅定,先依靜處易于攝心;次則端身正坐,調其外身,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後則調其氣息,将其中濁氣,唇齒微開,放其出去,外面清氣,收些進來,再把鼻息,徐徐調順,不急不緩;此為修禅定之前應注意之數點。
修定時,将所有緣慮分别,一齊放下,令心得止。
但‘止’而無‘觀’,就要落于‘昏沉’;心中暧昧,如同‘無記住’一般,這不是‘禅定’。
必須提起慧照,照著一句話頭。
古人所立話頭頗多:如參‘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如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如參‘念佛是誰?’,随參那一句,都可。
要用心光觀照,提起疑情,參這一句話頭;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隻好起疑情去參,如何是我本來面目。
但不可起分别,這樣是那樣不是,若起分别,又要落于掉舉,心中馳散,如同妄想一般,這也不是禅定。
‘禅定’之法,務必‘止’‘觀’雙修,‘止’中有‘觀’不落昏沉。
‘觀’中有‘止’,不落掉舉。
即古德所謂:‘寂寂惺惺是,無記寂寂非,惺惺寂寂是,妄想惺惺非’。
‘止’‘觀’雙運,這才是禅定。
如車兩輪,如鳥二翼,阙一不可。
現在有人修靜坐法,或觀丹田,或觀氣海,或煉精化氣,或煉氣化神,此種功用,都是有相有為之法;修之但得一種衛生利益,或得出神些小功用,全不是了生脫死工夫。
今就第一種‘世間禅’說之:‘世間’者,世界之間,上二界中,‘色界’有四種禅,‘無色界’有四種禅,但是有漏禅定,次第而進。
‘色界’初禅得‘離生喜樂定’,二禅得‘定生喜樂定’,三禅得‘離喜妙樂定’,四禅得‘舍念清淨定’。
‘無色界’滅色歸空:有‘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此八種定,都是有‘入定’、‘住定’、‘出定’:有為功用,未得無為,在定縱經多劫,因煩惱之惑未斷,生死之苦不離,報盡還來,散入諸趣,是為‘世間禅’。
次說‘出世間禅’,即三乘聖人所得之‘禅’。
阿羅漢、辟支佛,此二乘人雖得‘滅盡定’,想受滅,第六‘意識’不行;其定力隻能斷界内煩惱,破除‘我執’,未破‘法執’;不能從空出假,入廛垂手,教化衆生。
菩薩大乘人所修之禅定,乃是自性本定,略兼修成。
如首楞嚴王大定,以法界為定體,近具根中,遠該萬法;即動即靜,統事理之無遺;不入不出,該動靜而一緻。
此與二乘所得之‘禅’,皆是無漏,是為‘出世間禅’。
再說‘出世上上禅’,即如來所修所證,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任從萬變紛纭,究竟一心不動;如太虛空相似,寂湛常恒,是為‘出世上上禅’。
‘智慧度’亦三:俱約大乘說。
一者‘真智’,真智者實智也。
稱于真如實理而起之智,依理而起還照于理;如摩尼寶珠之光,依珠所起之光,還照于珠。
真如理,即本有真心。
此心圓滿周遍,真實不虛,無妄無僞,故謂之‘真’,不動不變,故謂之‘如’。
以如如智,照如如理,是謂真智。
二者‘俗智’,‘俗智’者,‘權智’也。
權巧方便之智;能照世出世間,十法界一切諸事,種種名,種種相,種種差别因緣,無不徹照明了,是謂俗智。
三者‘中智’,‘中智’者,中道智也。
不偏之謂中,不偏于空,不偏于有,空有乃是二邊;以中智照空時,了知‘真空’不空,具足‘妙有’,則全真即是‘俗’;以中智照有時,了知‘妙有’非‘有’,具足‘真空’,則全俗即是‘真’。
真俗圓融,空有無礙。
如觀鏡中像,若言其空,幻相宛然,若言其有,體不可得。
空有雙彰,真俗一緻。
如是照了,是為中智。
菩薩修此六度,有‘事度’‘理度’之分。
‘事度’者,不離事相,未稱真理故,如修布施度,有能施之我,有受施之人,所施之财物等。
修‘事度’者,是為權教菩薩。
‘理度’者,稱合真如之理而修。
真如離一切相,故修諸度時,‘三輪’體空,無能施者,無受施人,無中間物;離相清淨,稱合真理。
修‘理度’者,是為實教菩薩。
修行六度,具足萬行,自利利他,智悲并運,乃為修大行。
(六)經‘大時’者:經曆三大阿僧祇劫。
梵語‘阿僧祇’譯雲‘無數’。
菩薩修行六度,必經三個無數劫之時間。
如釋迦佛初從古釋迦佛發心修大乘行,值遇七萬五千佛至屍棄佛止,為第一阿僧祇劫。
次從屍棄佛起,值遇七萬六千佛至燃燈佛止,為第二阿僧祇劫。
又從燃燈佛起,值遇七萬七千佛至毗婆屍佛止,為第三阿僧祇劫。
于此三祇修集福慧,修前四度圓滿,則福德具足;修後二度圓滿,則智慧具足,是為經大時。
(七)求‘大果’者:即成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佛果。
梵語‘阿耨多羅’,此雲‘無上’,‘三藐’此雲‘正等’,‘三菩提’此雲‘正覺’。
雖有翻義,諸經之中皆不翻者,由最初翻譯法師以此九字,乃是三覺圓滿,超越九界以獨尊之号;即是佛果之稱,故留梵音不翻。
何謂三覺圓滿超越九界呢?今從下釋上,‘正覺’者:真正覺悟,覺悟大地衆生,本來是佛,個個具有本覺之‘佛性’,是為自覺;異于六凡法界之不覺。
‘正等’者:真正平等,因覺悟自他平等,生佛平等,心佛衆生,三無差别;了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衆生若肯稱性起修,皆當作佛,由是生起利他之心,輾轉化導,是為覺他;異于二乘法界之自覺。
‘無上’者:無有何人能在其上。
因自覺,覺至一心本源,智慧圓滿,則慧足;覺他,普覺法界有情,功德圓滿,則福足。
福慧兩足成無上道,是為覺滿:異于菩薩法界之分證。
二乘雖得‘自覺’,但覺‘我空’之理,未覺‘法空’之理,又隻能自覺,不能‘覺他’,不得稱三藐三菩提。
菩薩雖能自覺覺他,不過分證,未曾覺至心源,不為滿證。
即使等覺菩薩,尚有一分‘生相無明’未破,如十四夜月,未能十分圓滿,不可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惟佛一人,三覺圓,萬德具,堪受此稱;菩薩志在‘菩提’,是為求大果。
具此七大,乃是‘大乘’,而能自他兼利。
不同凡夫之不覺,不同二乘之自覺,發廣大心,自覺覺他,是為菩薩義。
此種三乘教義,為研究佛學者之所應知。
今僅大略講之,若欲識詳細,請廣閱藏經,方信佛法甚深如大海。
今雖三乘并講,惟願諸位信解大乘教義,依之修證,由是漸次成就佛道;普濟衆生,則善甚矣!(慧度筆記) 佛教大乘教理行果 諸位!佛法甚深,猶如大海,非香象莫窮其底。
圓瑛才庸智淺,隻嘗染指之味,今承貴校寵招講演佛學,略述一二,惟希指正! 我佛釋迦牟尼,舍金輪王位,十九出家,三十成道,悟明一切衆生,本來是佛。
衆生,即動物之總名稱。
十法界除佛法界,其餘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上為四聖。
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羅法界(此類比天則劣,比人則勝,居須彌山,人不能見,鬥争心極重)、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
‘靜’即是‘止’,‘慮’即是‘觀’;非緣慮分别之慮。
欲修禅定,先依靜處易于攝心;次則端身正坐,調其外身,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後則調其氣息,将其中濁氣,唇齒微開,放其出去,外面清氣,收些進來,再把鼻息,徐徐調順,不急不緩;此為修禅定之前應注意之數點。
修定時,将所有緣慮分别,一齊放下,令心得止。
但‘止’而無‘觀’,就要落于‘昏沉’;心中暧昧,如同‘無記住’一般,這不是‘禅定’。
必須提起慧照,照著一句話頭。
古人所立話頭頗多:如參‘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如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如參‘念佛是誰?’,随參那一句,都可。
要用心光觀照,提起疑情,參這一句話頭;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隻好起疑情去參,如何是我本來面目。
但不可起分别,這樣是那樣不是,若起分别,又要落于掉舉,心中馳散,如同妄想一般,這也不是禅定。
‘禅定’之法,務必‘止’‘觀’雙修,‘止’中有‘觀’不落昏沉。
‘觀’中有‘止’,不落掉舉。
即古德所謂:‘寂寂惺惺是,無記寂寂非,惺惺寂寂是,妄想惺惺非’。
‘止’‘觀’雙運,這才是禅定。
如車兩輪,如鳥二翼,阙一不可。
現在有人修靜坐法,或觀丹田,或觀氣海,或煉精化氣,或煉氣化神,此種功用,都是有相有為之法;修之但得一種衛生利益,或得出神些小功用,全不是了生脫死工夫。
今就第一種‘世間禅’說之:‘世間’者,世界之間,上二界中,‘色界’有四種禅,‘無色界’有四種禅,但是有漏禅定,次第而進。
‘色界’初禅得‘離生喜樂定’,二禅得‘定生喜樂定’,三禅得‘離喜妙樂定’,四禅得‘舍念清淨定’。
‘無色界’滅色歸空:有‘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此八種定,都是有‘入定’、‘住定’、‘出定’:有為功用,未得無為,在定縱經多劫,因煩惱之惑未斷,生死之苦不離,報盡還來,散入諸趣,是為‘世間禅’。
次說‘出世間禅’,即三乘聖人所得之‘禅’。
阿羅漢、辟支佛,此二乘人雖得‘滅盡定’,想受滅,第六‘意識’不行;其定力隻能斷界内煩惱,破除‘我執’,未破‘法執’;不能從空出假,入廛垂手,教化衆生。
菩薩大乘人所修之禅定,乃是自性本定,略兼修成。
如首楞嚴王大定,以法界為定體,近具根中,遠該萬法;即動即靜,統事理之無遺;不入不出,該動靜而一緻。
此與二乘所得之‘禅’,皆是無漏,是為‘出世間禅’。
再說‘出世上上禅’,即如來所修所證,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任從萬變紛纭,究竟一心不動;如太虛空相似,寂湛常恒,是為‘出世上上禅’。
‘智慧度’亦三:俱約大乘說。
一者‘真智’,真智者實智也。
稱于真如實理而起之智,依理而起還照于理;如摩尼寶珠之光,依珠所起之光,還照于珠。
真如理,即本有真心。
此心圓滿周遍,真實不虛,無妄無僞,故謂之‘真’,不動不變,故謂之‘如’。
以如如智,照如如理,是謂真智。
二者‘俗智’,‘俗智’者,‘權智’也。
權巧方便之智;能照世出世間,十法界一切諸事,種種名,種種相,種種差别因緣,無不徹照明了,是謂俗智。
三者‘中智’,‘中智’者,中道智也。
不偏之謂中,不偏于空,不偏于有,空有乃是二邊;以中智照空時,了知‘真空’不空,具足‘妙有’,則全真即是‘俗’;以中智照有時,了知‘妙有’非‘有’,具足‘真空’,則全俗即是‘真’。
真俗圓融,空有無礙。
如觀鏡中像,若言其空,幻相宛然,若言其有,體不可得。
空有雙彰,真俗一緻。
如是照了,是為中智。
菩薩修此六度,有‘事度’‘理度’之分。
‘事度’者,不離事相,未稱真理故,如修布施度,有能施之我,有受施之人,所施之财物等。
修‘事度’者,是為權教菩薩。
‘理度’者,稱合真如之理而修。
真如離一切相,故修諸度時,‘三輪’體空,無能施者,無受施人,無中間物;離相清淨,稱合真理。
修‘理度’者,是為實教菩薩。
修行六度,具足萬行,自利利他,智悲并運,乃為修大行。
(六)經‘大時’者:經曆三大阿僧祇劫。
梵語‘阿僧祇’譯雲‘無數’。
菩薩修行六度,必經三個無數劫之時間。
如釋迦佛初從古釋迦佛發心修大乘行,值遇七萬五千佛至屍棄佛止,為第一阿僧祇劫。
次從屍棄佛起,值遇七萬六千佛至燃燈佛止,為第二阿僧祇劫。
又從燃燈佛起,值遇七萬七千佛至毗婆屍佛止,為第三阿僧祇劫。
于此三祇修集福慧,修前四度圓滿,則福德具足;修後二度圓滿,則智慧具足,是為經大時。
(七)求‘大果’者:即成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佛果。
梵語‘阿耨多羅’,此雲‘無上’,‘三藐’此雲‘正等’,‘三菩提’此雲‘正覺’。
雖有翻義,諸經之中皆不翻者,由最初翻譯法師以此九字,乃是三覺圓滿,超越九界以獨尊之号;即是佛果之稱,故留梵音不翻。
何謂三覺圓滿超越九界呢?今從下釋上,‘正覺’者:真正覺悟,覺悟大地衆生,本來是佛,個個具有本覺之‘佛性’,是為自覺;異于六凡法界之不覺。
‘正等’者:真正平等,因覺悟自他平等,生佛平等,心佛衆生,三無差别;了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衆生若肯稱性起修,皆當作佛,由是生起利他之心,輾轉化導,是為覺他;異于二乘法界之自覺。
‘無上’者:無有何人能在其上。
因自覺,覺至一心本源,智慧圓滿,則慧足;覺他,普覺法界有情,功德圓滿,則福足。
福慧兩足成無上道,是為覺滿:異于菩薩法界之分證。
二乘雖得‘自覺’,但覺‘我空’之理,未覺‘法空’之理,又隻能自覺,不能‘覺他’,不得稱三藐三菩提。
菩薩雖能自覺覺他,不過分證,未曾覺至心源,不為滿證。
即使等覺菩薩,尚有一分‘生相無明’未破,如十四夜月,未能十分圓滿,不可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惟佛一人,三覺圓,萬德具,堪受此稱;菩薩志在‘菩提’,是為求大果。
具此七大,乃是‘大乘’,而能自他兼利。
不同凡夫之不覺,不同二乘之自覺,發廣大心,自覺覺他,是為菩薩義。
此種三乘教義,為研究佛學者之所應知。
今僅大略講之,若欲識詳細,請廣閱藏經,方信佛法甚深如大海。
今雖三乘并講,惟願諸位信解大乘教義,依之修證,由是漸次成就佛道;普濟衆生,則善甚矣!(慧度筆記) 佛教大乘教理行果 諸位!佛法甚深,猶如大海,非香象莫窮其底。
圓瑛才庸智淺,隻嘗染指之味,今承貴校寵招講演佛學,略述一二,惟希指正! 我佛釋迦牟尼,舍金輪王位,十九出家,三十成道,悟明一切衆生,本來是佛。
衆生,即動物之總名稱。
十法界除佛法界,其餘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上為四聖。
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羅法界(此類比天則劣,比人則勝,居須彌山,人不能見,鬥争心極重)、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