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義
關燈
小
中
大
識稍開,根境相對,即知領受。
從‘識’至此,共有五支,是現在世之苦果;合前二支乃前因今果,是一重因果也。
‘受’緣‘愛’:年至成人,意識攀緣諸塵境界,分别好醜,而起愛憎。
見順情境,心生愛著;見違情境,心生憎惡。
‘愛’緣‘取’:對境既起愛憎。
于所愛境,念念貪求,必取而得之。
于所憎境,念念厭離,必舍而去之。
今雖單舉‘愛’‘取’,以愛字含有‘憎’字在内,‘取’字含有‘舍’字在内。
‘取’緣‘有’:上二支‘愛’‘取’,屬現在世之惑,依惑必定造業。
‘有’即是業,有善惡等業。
此三支是現在世之苦因。
‘有’緣‘生’:既有苦因,現陰身滅,中陰身生,依業受報,依因感果,必定受生。
‘生’緣‘老死’:既已受‘生’,則後陰之身,自然從少至老,遷流代謝,必至于死。
如然香相似,漸漸消殒。
此二支是未來世之苦果。
合上三支乃今因後果,又是一重因果也。
如是輾轉,果上再造因,依因再感果,因果不昧,相續長劫,無有了期,故名流轉門。
三、還滅門——是樂因樂果。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
自‘無明’滅,則無有‘惑’;無‘惑’,則不造‘業’;無‘業’自不受‘報’。
苦因既斷,苦果自除,故得複還真理,滅除生死,故名還滅門。
佛為‘中乘’人說此十二因緣之法。
此人利根,一聞之下,便知‘無明’為生死根本;即下手用功斷‘無明’,‘無明’一滅,其餘十一支,不斷自滅。
如砍樹者,從根砍斷,則全樹皆倒。
可出三界内‘分段生死’,證辟支佛果,是為緣覺乘教義。
三、大乘教義 大乘教義,即‘菩薩乘’。
菩薩梵語,具雲‘菩提薩埵’,譯雲‘覺有情’,簡稱‘菩薩’。
乃是大道心衆生,不獨自利,兼能利他。
今據覺有情三字,當約菩薩修行,作三番解釋:一、自利釋:乃是已經覺悟‘我’‘法’二空之有情,故不同‘凡夫’之不覺。
二、約利他釋:是能宏揚教法,普覺法界之有情,故不同‘二乘’之自覺。
三、約兩利釋:發菩提心,上求佛覺;依慈悲願,下度有情,故同十方諸佛,三祇煉行,百劫修因,求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具此三種意義,故名覺有情。
稱為大道心衆生者,以是‘大乘’機故,具有七種大: (一)有‘大根’: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值佛既多,根機故大。
(二)有‘大智’:因根機既大,故智慧不凡,不為世間六塵之所迷惑,不為世間五陰之所覆蓋;觀照分明,智慧故大。
(三)解‘大理’:因智慧既大,故能解悟大乘一心之理。
一心者,一真如心也。
非是衆生所認色身中之肉團心;因肉團心但是一團肉,假名為心,無有功能作用。
亦非終日緣慮分别之妄想心,此妄想心是前塵分别影事,無有真實自體。
‘真如心’為萬法之本源,為衆生之慧命,具‘體’、‘相’、‘用’三大。
其體則豎窮三際(過去、現在、未來),無始無終;橫遍十方(四方四維上下)無邊無表。
其相則具足恒沙,稱性微妙功德。
其用則出生一切,世出世間善因果故。
此心不變随緣,随緣不變。
不變者:能為十法界諸法所依,不為諸法所變。
随緣者:随迷緣,則成六凡法界;随悟緣,則成四聖法界。
如水随寒氣之緣,則結成冰,随暖氣之緣,複融為水。
菩薩解悟此心,聖凡同具,生佛平等。
一切衆生,皆具此‘真如’之心。
‘迷’之則為不覺之‘衆生’,‘悟’之則為本覺之佛性,修之則證妙覺之佛果。
悟此一真如心,是為解大理。
(四)發‘大心’:既悟大理,則發廣大平等慈悲之心:發慈心欲與一切衆生以安樂;發悲心,欲拔一切衆生之苦惱;故冤親平等,視大地衆生,猶如一子。
如楞嚴經雲:‘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
’是為發大心。
(五)修‘大行’:即發大心,則修自他兩利之行;其行乃‘六度’行:一、布施度悭貪;二、持戒度諸惡;三、忍辱度嗔恨;四、精進度懈怠;五、禅定度散亂:六、智慧度愚癡。
布施等六種,即如來所說菩薩應修‘大乘’之法行;悭貪等六種,即衆生所有弊惡之心病。
以此法行之藥,而度自他心病,方能成就兩利,是為修大行。
‘布施度’有三:布者散布,施者施與。
一、‘資生施’:凡财物可以資養生命者,謂之‘資生’。
财有‘内财’‘外财’。
外财,即身外之财物;内财,即身内之頭目腦髓等。
菩薩修行布施度,不獨外财可施,即内财之‘身命’亦所不惜。
如釋迦如來過去修菩薩行:有一世為屍毗國王,割肉以喂饑鷹;有一世為薩埵菩薩,舍身以飼餓虎;難行能行,難舍能舍,難忍能忍。
二、‘法施’:随順衆生機宜,廣說三藏教法,善巧方便,開導饒益,不辭勞倦。
三、‘無畏施’:凡衆生遇有危難苦厄之事,心生怖畏,菩薩為其安慰擁護,令離怖畏,而得安樂。
如觀世音菩薩,十四無畏,利濟衆生。
‘持戒度’亦三:菩薩所持之戒,是大乘戒法。
一、‘攝律儀戒’:無惡不斷,亦不以小惡而為之;如以一星之火,能燒須彌之山。
二、‘攝善法戒’:無善不修,亦不以善小而不為;如以滴瀝之水,漸漸能盈大器。
三、‘饒益有情戒’:‘有情’即衆生之代名詞,凡有識情未盡者,通稱有情。
菩薩則廣修萬行,而饒益之。
‘忍辱度’亦三:‘忍’者忍耐,忍受之義。
一、‘事忍’:見來侮辱之人,及與受辱之我,所有中間辱境,能以忍力,逆來順受,不與計較,退一步,讓三分,或辱境難耐時,作一種反想,必定是我前生辱他,故今生他來辱我,可以不記在心,放下罷了,是為事忍。
二、‘觀忍’:當辱境之來,起智慧觀察,他來辱我,何者是我,這個色身,本來無我;我見既已不立,人見自然亦亡。
‘人’‘我’皆空,辱境何存,是為觀忍。
三、‘慈忍’:受人之辱,非獨不生嗔恨,不圖報複;反起慈心,念他無智,愍他堕落,想用種種方便,說法教化而度之,是為慈忍。
‘精進度’亦三;精者不雜亂,進者不退轉。
一、‘莊嚴精進’:勤修萬行因華,莊嚴一乘果德,不敢中途退怯。
二、‘攝善精進’:攝持一切善法,其心勇猛直前,不敢稍存放逸。
三、‘利生精進’:以利益衆生事業,認為自己責任,不敢有所疲倦。
如地藏王菩薩願雲:‘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其精進為何如!世俗有人說佛教是消極的主義,彼實末曾研究佛教,不知大乘菩薩,積極救世;驢胎馬腹,是其行處;地獄鬼趣,随類化身,其積極,誰可與比。
‘禅定度’有多種,不能俱演,今略舉三種說之:一、‘世間禅’,二、‘出世間禅’,三、‘出世上上禅’。
‘禅定’梵
從‘識’至此,共有五支,是現在世之苦果;合前二支乃前因今果,是一重因果也。
‘受’緣‘愛’:年至成人,意識攀緣諸塵境界,分别好醜,而起愛憎。
見順情境,心生愛著;見違情境,心生憎惡。
‘愛’緣‘取’:對境既起愛憎。
于所愛境,念念貪求,必取而得之。
于所憎境,念念厭離,必舍而去之。
今雖單舉‘愛’‘取’,以愛字含有‘憎’字在内,‘取’字含有‘舍’字在内。
‘取’緣‘有’:上二支‘愛’‘取’,屬現在世之惑,依惑必定造業。
‘有’即是業,有善惡等業。
此三支是現在世之苦因。
‘有’緣‘生’:既有苦因,現陰身滅,中陰身生,依業受報,依因感果,必定受生。
‘生’緣‘老死’:既已受‘生’,則後陰之身,自然從少至老,遷流代謝,必至于死。
如然香相似,漸漸消殒。
此二支是未來世之苦果。
合上三支乃今因後果,又是一重因果也。
如是輾轉,果上再造因,依因再感果,因果不昧,相續長劫,無有了期,故名流轉門。
三、還滅門——是樂因樂果。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
自‘無明’滅,則無有‘惑’;無‘惑’,則不造‘業’;無‘業’自不受‘報’。
苦因既斷,苦果自除,故得複還真理,滅除生死,故名還滅門。
佛為‘中乘’人說此十二因緣之法。
此人利根,一聞之下,便知‘無明’為生死根本;即下手用功斷‘無明’,‘無明’一滅,其餘十一支,不斷自滅。
如砍樹者,從根砍斷,則全樹皆倒。
可出三界内‘分段生死’,證辟支佛果,是為緣覺乘教義。
三、大乘教義 大乘教義,即‘菩薩乘’。
菩薩梵語,具雲‘菩提薩埵’,譯雲‘覺有情’,簡稱‘菩薩’。
乃是大道心衆生,不獨自利,兼能利他。
今據覺有情三字,當約菩薩修行,作三番解釋:一、自利釋:乃是已經覺悟‘我’‘法’二空之有情,故不同‘凡夫’之不覺。
二、約利他釋:是能宏揚教法,普覺法界之有情,故不同‘二乘’之自覺。
三、約兩利釋:發菩提心,上求佛覺;依慈悲願,下度有情,故同十方諸佛,三祇煉行,百劫修因,求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具此三種意義,故名覺有情。
稱為大道心衆生者,以是‘大乘’機故,具有七種大: (一)有‘大根’: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值佛既多,根機故大。
(二)有‘大智’:因根機既大,故智慧不凡,不為世間六塵之所迷惑,不為世間五陰之所覆蓋;觀照分明,智慧故大。
(三)解‘大理’:因智慧既大,故能解悟大乘一心之理。
一心者,一真如心也。
非是衆生所認色身中之肉團心;因肉團心但是一團肉,假名為心,無有功能作用。
亦非終日緣慮分别之妄想心,此妄想心是前塵分别影事,無有真實自體。
‘真如心’為萬法之本源,為衆生之慧命,具‘體’、‘相’、‘用’三大。
其體則豎窮三際(過去、現在、未來),無始無終;橫遍十方(四方四維上下)無邊無表。
其相則具足恒沙,稱性微妙功德。
其用則出生一切,世出世間善因果故。
此心不變随緣,随緣不變。
不變者:能為十法界諸法所依,不為諸法所變。
随緣者:随迷緣,則成六凡法界;随悟緣,則成四聖法界。
如水随寒氣之緣,則結成冰,随暖氣之緣,複融為水。
菩薩解悟此心,聖凡同具,生佛平等。
一切衆生,皆具此‘真如’之心。
‘迷’之則為不覺之‘衆生’,‘悟’之則為本覺之佛性,修之則證妙覺之佛果。
悟此一真如心,是為解大理。
(四)發‘大心’:既悟大理,則發廣大平等慈悲之心:發慈心欲與一切衆生以安樂;發悲心,欲拔一切衆生之苦惱;故冤親平等,視大地衆生,猶如一子。
如楞嚴經雲:‘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
’是為發大心。
(五)修‘大行’:即發大心,則修自他兩利之行;其行乃‘六度’行:一、布施度悭貪;二、持戒度諸惡;三、忍辱度嗔恨;四、精進度懈怠;五、禅定度散亂:六、智慧度愚癡。
布施等六種,即如來所說菩薩應修‘大乘’之法行;悭貪等六種,即衆生所有弊惡之心病。
以此法行之藥,而度自他心病,方能成就兩利,是為修大行。
‘布施度’有三:布者散布,施者施與。
一、‘資生施’:凡财物可以資養生命者,謂之‘資生’。
财有‘内财’‘外财’。
外财,即身外之财物;内财,即身内之頭目腦髓等。
菩薩修行布施度,不獨外财可施,即内财之‘身命’亦所不惜。
如釋迦如來過去修菩薩行:有一世為屍毗國王,割肉以喂饑鷹;有一世為薩埵菩薩,舍身以飼餓虎;難行能行,難舍能舍,難忍能忍。
二、‘法施’:随順衆生機宜,廣說三藏教法,善巧方便,開導饒益,不辭勞倦。
三、‘無畏施’:凡衆生遇有危難苦厄之事,心生怖畏,菩薩為其安慰擁護,令離怖畏,而得安樂。
如觀世音菩薩,十四無畏,利濟衆生。
‘持戒度’亦三:菩薩所持之戒,是大乘戒法。
一、‘攝律儀戒’:無惡不斷,亦不以小惡而為之;如以一星之火,能燒須彌之山。
二、‘攝善法戒’:無善不修,亦不以善小而不為;如以滴瀝之水,漸漸能盈大器。
三、‘饒益有情戒’:‘有情’即衆生之代名詞,凡有識情未盡者,通稱有情。
菩薩則廣修萬行,而饒益之。
‘忍辱度’亦三:‘忍’者忍耐,忍受之義。
一、‘事忍’:見來侮辱之人,及與受辱之我,所有中間辱境,能以忍力,逆來順受,不與計較,退一步,讓三分,或辱境難耐時,作一種反想,必定是我前生辱他,故今生他來辱我,可以不記在心,放下罷了,是為事忍。
二、‘觀忍’:當辱境之來,起智慧觀察,他來辱我,何者是我,這個色身,本來無我;我見既已不立,人見自然亦亡。
‘人’‘我’皆空,辱境何存,是為觀忍。
三、‘慈忍’:受人之辱,非獨不生嗔恨,不圖報複;反起慈心,念他無智,愍他堕落,想用種種方便,說法教化而度之,是為慈忍。
‘精進度’亦三;精者不雜亂,進者不退轉。
一、‘莊嚴精進’:勤修萬行因華,莊嚴一乘果德,不敢中途退怯。
二、‘攝善精進’:攝持一切善法,其心勇猛直前,不敢稍存放逸。
三、‘利生精進’:以利益衆生事業,認為自己責任,不敢有所疲倦。
如地藏王菩薩願雲:‘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其精進為何如!世俗有人說佛教是消極的主義,彼實末曾研究佛教,不知大乘菩薩,積極救世;驢胎馬腹,是其行處;地獄鬼趣,随類化身,其積極,誰可與比。
‘禅定度’有多種,不能俱演,今略舉三種說之:一、‘世間禅’,二、‘出世間禅’,三、‘出世上上禅’。
‘禅定’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