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義
關燈
小
中
大
因苦果。
(三)、‘滅谛’:是出三界外之樂果。
‘滅’非真谛,滅卸煩惱苦因,會歸真谛,故名‘滅谛’。
而得方便有餘涅槃(不生不滅義),證阿羅漢果,輪回永卸,超出三界。
(四)‘道谛’:是超出三界外之樂因。
‘道’即所修之道,共有七科,合為三十七道品:一者四念處,二者四正勤,三者四如意足(亦名四神足),四者五根,五者五力,六者七菩提分,七者八聖道分。
此三十七品,即修行之法,可以對治‘集谛’煩惱之苦因。
依此循序而修,自可離生死苦,得涅槃樂。
此滅道二谛是出三界之樂因樂果。
佛為‘小乘’人說此‘四谛’之法。
令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斷‘三界’内分段生死,證阿羅漢果,是為聲聞乘教義。
二、中乘教義 中乘教義,即‘緣覺乘’。
‘緣覺’者:修十二因緣之法,覺悟無生,得證辟支佛果,故名緣覺。
十二因緣有十二支,亦名十二有支;有因有果,故名曰‘有’,亦具二重因果。
一流轉門——是苦因苦果:‘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此十二支,連環鈎鎖,相續不斷;能令衆生流轉生死,故名流轉門。
流者:遷流不息,如流水一般;轉者:輪轉不停,如車輪一樣。
依惑、業、苦三字,約三世而論因果:過去二支因(無明與行),現在五支果(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三支因(愛取有),未來二支果(生老死)。
依過去世‘惑’、‘業’二支之苦因,受現在‘識’等五支之苦果;複由現在世‘惑’、‘業’三支之苦因,再受未來世‘生’、‘死’二支之苦果;來世再起‘惑’、造‘業’,再來世又要受苦。
惑業苦三,相續不斷,流轉無窮,生死長劫,實可悲愍,是以熏動如來大悲心,為說十二因緣法,如下表: 無明──┐ ├過去二支因┐ 行───┘│ 識───┐├過去現在一重因果 名色──┤│ 六入──┼現在五支果┘ 觸───┤ 受───┘ 愛───┐ 取───┼現在三支因┐ 有───┘├現在未來一重因果 生───┐│ ├未來二支果┘ 老死──┘ 何謂‘無明’?即是迷惑心,無所明了,故稱無明。
試問迷惑甚麼?乃是迷‘我’‘法’二種空理。
執著五陰的身心,認為實我;執著萬有的形象,認為實法。
此即所謂無明妄惑。
六道衆生,皆不免有此無明妄惑的。
今先講‘我執’之迷,後說‘法執’之迷。
衆生不了‘身’,‘心’為五陰幻報,本來無‘我’,卻執五陰(色、受、想、行、識)以為實我,是為我執無明。
‘五陰’又名‘五蘊’,蘊是積聚義,陰是蓋覆義;謂積聚色等五法蓋覆真性故。
衆生之身即是‘色’陰,和合地水火風四大而成,屬于色法。
皮肉筋骨屬‘地大’,地有質礙之義;痰淚精血等屬‘水大’,水有流溢之義;周身熱氣屬‘火大’,火有溫暖之義;四支運轉屬‘風大’,風有搖動之義。
前三大易信,惟有手足運動屬風大,人多難信。
今舉事證明:如人身中風大不調,則成瘋病。
瘋病在手,則手不能動。
故知此身乃是和合四大以成,假名為我,本來無我可得。
衆生之心:乃是受、想、行、識四陰的功用,屬于‘心法’。
‘受陰’以領納為義,屬前‘五識’:‘眼識’領納‘色塵’,‘耳識’領納‘聲塵’,‘鼻識’領納‘香塵’,‘舌識’領納‘味塵’,‘身識’領納‘觸塵’。
觸者:無知之物與有知之身相合,則成為‘觸’。
例如衣服,挂在衣架,則為‘色塵’;一穿身上,方成‘觸塵’;以領受塵境,故名為‘受’。
‘想陰’以取像為義,屬第六‘意識’。
‘意識’有想像前五塵境界,分别是非好醜等,而起愛憎之心,故名為想。
‘行陰’以遷流為義,屬第七‘末那識’;此識恒審思量,念念相續,遷流不斷,故名為行。
‘識陰’以執持為義,屬第八‘阿賴耶識’,執持一期壽命;此識若在,壽命不盡,此識一離,則為壽終;第八識為人生的主人翁,投胎時先來,舍報時後去。
‘八識規矩頌’曰:‘去後來先作主翁。
’後四陰屬心法,前一陰屬色法。
色法四大,本無知之物;因心法旋令覺知,故肉身針刺知痛。
心法四陰,乃有知之性,本是一精明,因地、水、火、風壅令留礙,故見聞嗅嘗覺知,六用分隔。
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嗅,在舌曰:嘗,在身曰:覺,在意曰:知。
吾人乃色、受、想、行、識五陰組織而成。
觀察五陰之中,本來無‘我’;五陰之外,亦無有‘我’。
衆生妄執五陰幻報為‘我’,非我執‘我’,是謂我執之迷。
迷卻我空真理,故曰無明。
受、想、行、識四陰,亦有以受想行三陰,指受、想、思三心所,‘識陰’通指八個識。
現前所講,‘受陰’指‘前五識’者,以八識雖皆有受,而‘前五識’受力偏強故。
‘想陰’指‘六識’者,以六識想力最大故。
‘行陰’指‘七識’者,以七識思力極勝故;如急流水遷流不住。
‘識陰’指‘第八識’者,以八識執持全身故;若無八識見分,映在諸根,則前七識皆無了别功用。
今約八識分配四陰亦不遺漏心所。
是否有當,請質高明。
次說‘法執’之迷。
衆生不了諸法皆空,本非實有,妄執萬有以為實法,是為法執無明。
世間萬有,從緣生滅、幻妄為相,皆由‘無明’幻力所成。
如空中華,空原無華,病眼妄見,病者執為實有。
病眼由身中火氣所成,空華由病眼虛妄而見。
衆生亦複如是,由心中‘無明’之惑,薰成見病,妄見世間有一切‘法’。
若無‘無明’,則無‘妄見’;既無妄見,自不見一切法。
如好眼之人,但見萬裡澄空,清淨無礙,本無空華。
衆生妄執萬有為實法,是為‘法執’之迷。
迷卻‘法空’真理,故曰:‘無明’。
由‘無明’緣‘行’:行是業行,因‘無明’惑,而造善惡不動之業行,惑業是過去世二支苦因,能招現世五支苦果。
‘行’緣‘識’:識即第八‘阿賴耶識’,現在世而來投胎者是。
此識随業受報:于父母有緣之處,見有明相發現,神識聰利,即刻到父母身邊,忽起一念愛心,流愛為種,納識為胎,流一念愛心,為受生之‘種子’,納‘八識’于父精母血之中,而成胞胎。
‘識’緣‘名色’,名色即是‘心色’。
‘心’無形相但有名字,故曰:名色。
‘名’屬随業投胎之心識;‘色’即赤白二渧之色法。
‘心’‘色’和合方能成胎。
‘名色’緣‘六入’: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在胎十月滿足,出胎成人,六根具足。
而眼根能入色塵,耳根能入聲塵,鼻根能入香塵,舌根能入味塵,身根能入觸塵,意根能入法塵,故名‘六入’。
‘六入’緣‘觸’:觸者接觸。
孩童時天真純樸,六根對境,但接觸而已。
‘觸’緣‘受’:年至稍長,知
(三)、‘滅谛’:是出三界外之樂果。
‘滅’非真谛,滅卸煩惱苦因,會歸真谛,故名‘滅谛’。
而得方便有餘涅槃(不生不滅義),證阿羅漢果,輪回永卸,超出三界。
(四)‘道谛’:是超出三界外之樂因。
‘道’即所修之道,共有七科,合為三十七道品:一者四念處,二者四正勤,三者四如意足(亦名四神足),四者五根,五者五力,六者七菩提分,七者八聖道分。
此三十七品,即修行之法,可以對治‘集谛’煩惱之苦因。
依此循序而修,自可離生死苦,得涅槃樂。
此滅道二谛是出三界之樂因樂果。
佛為‘小乘’人說此‘四谛’之法。
令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斷‘三界’内分段生死,證阿羅漢果,是為聲聞乘教義。
二、中乘教義 中乘教義,即‘緣覺乘’。
‘緣覺’者:修十二因緣之法,覺悟無生,得證辟支佛果,故名緣覺。
十二因緣有十二支,亦名十二有支;有因有果,故名曰‘有’,亦具二重因果。
一流轉門——是苦因苦果:‘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此十二支,連環鈎鎖,相續不斷;能令衆生流轉生死,故名流轉門。
流者:遷流不息,如流水一般;轉者:輪轉不停,如車輪一樣。
依惑、業、苦三字,約三世而論因果:過去二支因(無明與行),現在五支果(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三支因(愛取有),未來二支果(生老死)。
依過去世‘惑’、‘業’二支之苦因,受現在‘識’等五支之苦果;複由現在世‘惑’、‘業’三支之苦因,再受未來世‘生’、‘死’二支之苦果;來世再起‘惑’、造‘業’,再來世又要受苦。
惑業苦三,相續不斷,流轉無窮,生死長劫,實可悲愍,是以熏動如來大悲心,為說十二因緣法,如下表: 無明──┐ ├過去二支因┐ 行───┘│ 識───┐├過去現在一重因果 名色──┤│ 六入──┼現在五支果┘ 觸───┤ 受───┘ 愛───┐ 取───┼現在三支因┐ 有───┘├現在未來一重因果 生───┐│ ├未來二支果┘ 老死──┘ 何謂‘無明’?即是迷惑心,無所明了,故稱無明。
試問迷惑甚麼?乃是迷‘我’‘法’二種空理。
執著五陰的身心,認為實我;執著萬有的形象,認為實法。
此即所謂無明妄惑。
六道衆生,皆不免有此無明妄惑的。
今先講‘我執’之迷,後說‘法執’之迷。
衆生不了‘身’,‘心’為五陰幻報,本來無‘我’,卻執五陰(色、受、想、行、識)以為實我,是為我執無明。
‘五陰’又名‘五蘊’,蘊是積聚義,陰是蓋覆義;謂積聚色等五法蓋覆真性故。
衆生之身即是‘色’陰,和合地水火風四大而成,屬于色法。
皮肉筋骨屬‘地大’,地有質礙之義;痰淚精血等屬‘水大’,水有流溢之義;周身熱氣屬‘火大’,火有溫暖之義;四支運轉屬‘風大’,風有搖動之義。
前三大易信,惟有手足運動屬風大,人多難信。
今舉事證明:如人身中風大不調,則成瘋病。
瘋病在手,則手不能動。
故知此身乃是和合四大以成,假名為我,本來無我可得。
衆生之心:乃是受、想、行、識四陰的功用,屬于‘心法’。
‘受陰’以領納為義,屬前‘五識’:‘眼識’領納‘色塵’,‘耳識’領納‘聲塵’,‘鼻識’領納‘香塵’,‘舌識’領納‘味塵’,‘身識’領納‘觸塵’。
觸者:無知之物與有知之身相合,則成為‘觸’。
例如衣服,挂在衣架,則為‘色塵’;一穿身上,方成‘觸塵’;以領受塵境,故名為‘受’。
‘想陰’以取像為義,屬第六‘意識’。
‘意識’有想像前五塵境界,分别是非好醜等,而起愛憎之心,故名為想。
‘行陰’以遷流為義,屬第七‘末那識’;此識恒審思量,念念相續,遷流不斷,故名為行。
‘識陰’以執持為義,屬第八‘阿賴耶識’,執持一期壽命;此識若在,壽命不盡,此識一離,則為壽終;第八識為人生的主人翁,投胎時先來,舍報時後去。
‘八識規矩頌’曰:‘去後來先作主翁。
’後四陰屬心法,前一陰屬色法。
色法四大,本無知之物;因心法旋令覺知,故肉身針刺知痛。
心法四陰,乃有知之性,本是一精明,因地、水、火、風壅令留礙,故見聞嗅嘗覺知,六用分隔。
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嗅,在舌曰:嘗,在身曰:覺,在意曰:知。
吾人乃色、受、想、行、識五陰組織而成。
觀察五陰之中,本來無‘我’;五陰之外,亦無有‘我’。
衆生妄執五陰幻報為‘我’,非我執‘我’,是謂我執之迷。
迷卻我空真理,故曰無明。
受、想、行、識四陰,亦有以受想行三陰,指受、想、思三心所,‘識陰’通指八個識。
現前所講,‘受陰’指‘前五識’者,以八識雖皆有受,而‘前五識’受力偏強故。
‘想陰’指‘六識’者,以六識想力最大故。
‘行陰’指‘七識’者,以七識思力極勝故;如急流水遷流不住。
‘識陰’指‘第八識’者,以八識執持全身故;若無八識見分,映在諸根,則前七識皆無了别功用。
今約八識分配四陰亦不遺漏心所。
是否有當,請質高明。
次說‘法執’之迷。
衆生不了諸法皆空,本非實有,妄執萬有以為實法,是為法執無明。
世間萬有,從緣生滅、幻妄為相,皆由‘無明’幻力所成。
如空中華,空原無華,病眼妄見,病者執為實有。
病眼由身中火氣所成,空華由病眼虛妄而見。
衆生亦複如是,由心中‘無明’之惑,薰成見病,妄見世間有一切‘法’。
若無‘無明’,則無‘妄見’;既無妄見,自不見一切法。
如好眼之人,但見萬裡澄空,清淨無礙,本無空華。
衆生妄執萬有為實法,是為‘法執’之迷。
迷卻‘法空’真理,故曰:‘無明’。
由‘無明’緣‘行’:行是業行,因‘無明’惑,而造善惡不動之業行,惑業是過去世二支苦因,能招現世五支苦果。
‘行’緣‘識’:識即第八‘阿賴耶識’,現在世而來投胎者是。
此識随業受報:于父母有緣之處,見有明相發現,神識聰利,即刻到父母身邊,忽起一念愛心,流愛為種,納識為胎,流一念愛心,為受生之‘種子’,納‘八識’于父精母血之中,而成胞胎。
‘識’緣‘名色’,名色即是‘心色’。
‘心’無形相但有名字,故曰:名色。
‘名’屬随業投胎之心識;‘色’即赤白二渧之色法。
‘心’‘色’和合方能成胎。
‘名色’緣‘六入’: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在胎十月滿足,出胎成人,六根具足。
而眼根能入色塵,耳根能入聲塵,鼻根能入香塵,舌根能入味塵,身根能入觸塵,意根能入法塵,故名‘六入’。
‘六入’緣‘觸’:觸者接觸。
孩童時天真純樸,六根對境,但接觸而已。
‘觸’緣‘受’:年至稍長,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