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述

關燈
依金作器,器器皆金;心生萬法,法法唯心,亦複如是。

     即今世界,競尚物質之文明,不假精神之救濟,所以日入旋渦,日形險惡,果欲改造此險惡世界,必以挽救人心為前提。

    楞嚴經雲:心平,則世界地一切皆平,即心能改造世界之意。

    孔教亦雲:‘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隻此數語,足見儒釋救世之旨,在正人心,若合符節,所以佛教立唯心為宗。

     世有一種唯物派之哲學家,與佛教唯心敵體反對。

    然佛教宗旨純粹,範圍廣大,哲學科學,無所不具。

    說唯心者窮源徹底之談,非不說唯物,如說由于四大(地、水、火、風)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諸相,此即說明唯物乃淺近之談,不可認為究竟。

    如指一把茶壺,佛淺說之,則四大所成,原料是地大之土,和水大之水,用火大之火,燒之必假風大之風,其火始熾,方能燒成茶壺。

    此即唯物之學說,非唯心窮源之論,若追本源,沒有人起一念心要做茶壺,則雖有四大,亦斷不能成茶壺。

    即此觀之,唯物是第二義,唯心方為第一義。

     民國九年,圓瑛在北京講經,參衆兩院及國務諸人發起,聽衆數百,皆上流人物,一日有一大學教員,系唯物派,立一難題,謂佛教唯心之理,的确不能成立,我問何以見得?彼雲:法堂之前,現今沒有馬,請法師心想一馬,能現馬,則唯心之理方可成立。

    我問:閣下知趙子昂善畫馬乎?曰知。

    又問:豈不聞子昂一日卧在床上,心想馬之狀态,不覺精神所注,居然變作一馬,适其家人入室,見一馬在床,于是驚喚,子昂問何故?家人即以其事告之,子昂忽然豁悟,一心想馬,居然變馬,如果一心想佛,豈不成佛?從此不畫馬而畫佛,請道子昂所現之馬,是唯心現耶?唯物現耶?這段事實,可作萬法唯心之鐵證。

     次說衆生即佛,衆生乃動物之總名,凡有情識者,皆名衆生。

    經雲: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因一切衆生,莫不有心,既是有心,則是心本來是佛,是心皆可作佛。

    何以故?佛者,覺也,一切衆生,個個俱有本覺之佛性,故雲:一切衆生,本來是佛。

    或問:衆生既本是佛,何以現有種種煩惱?而無智慧光明。

    答雲:衆生雖具本覺之性,而今迷而不覺,将本覺佛性,埋沒于妄想煩惱之中,雖在煩惱之中,其性不變,與佛無二。

    故華嚴經雲: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

    若不加修證,則但名素法身,而無福慧種種莊嚴,譬如金在礦中,本來是金,若不加以假煉之功,渣滓未淨,精金未純,則終名為礦,不名為金,而無光明,亦無價值。

    衆生亦複如是,雖本是佛,妄想煩惱未除,佛性不顯,則終名衆生,不名為佛,若肯修煉,則大地衆生,皆當作佛,亦如礦沙,一經煆煉,皆可成金。

     又如國民,個個具有大總統之資格,若不注重道德,研究學問,則終不能被舉為大總統。

    雖然心即是佛,尚待修成。

    各各從此應生覺悟,佛心本來清淨,當除三毒諸惡濁心,當發六度之菩提心。

    何謂六度?佛說六種法門,能度六種蔽惡之心:甲、布施度悭貪;乙、持戒度毀犯;丙、忍辱度嗔恨;丁、精進度懈怠;戊、禅定度散亂;己、智慧度愚癡,六度具合萬行。

    佛教大乘修行,一定要修六度,六度滿足,方證佛果菩提。

    印度語菩提,漢文譯為覺道,即佛道也。

    能發修行六度之心,是為發菩提心。

     布施有三種:一、施财:非獨錢施,凡資生之物,皆名外财,本人身命身力為内财。

    六度以布施為第二者,因衆生個個厭苦求樂,欲修大乘之行,必先以内财外财,布施衆生,拔其苦惱,與以安樂,令得利益。

    釋迦過去劫中,修六度行,有一世為須大拏太子,以财寶物件,種種布施,乃至以妻子施。

    又一世為屍毗王,割肉喂鷹,乃至以全身布施一切衆生。

    悭貪心最重者,莫過于貪己身,此身可舍,則根本我愛之貪心破除矣,故得度悭貪;一切衆生見聞感化,亦得度他悭貪。

     二、法施:自己所覺悟之法,或有益于人生,或有裨于世道,自覺覺他,盡力宣傳,随機勸化,必令衆生均沾法益,不存絲毫吝法之心。

     三、無畏施:能以無畏施衆生,如衆生經過險道,心畏搶劫,能為擁護,令其安然得過;又如衆生忽染疾病,心畏死亡,能為醫治,令其即日痊愈等,皆無畏施也。

    世界之人,能行佛教大乘布施之度,則一切慈善公益,教育善舉,自可日見發達,社會中全無失教失養之人,而一切詐欺取财,侵占田産,擄人劫财,争權奪地,種種惡風,自可殄息矣。

    何以故?人修布施而度悭貪故。

     持戒亦有三種:一、攝律儀戒:攝持戒律,具足威儀,即無惡不斷也。

    非但大惡不為,即小惡亦複杜絕,恐防引蔓牽延,如一星之火,能燒大山。

    二、攝善法戒:修行善法,不起分别,即無善不修也,非但上善力行,即小善亦複不舍,以期漸積功德,如滴瀝之水,終盈大器。

    三、饒益有情戒:有情即動物之總稱,個個皆具有情識,故奉行衆善,普度一切,即無衆生不度也。

    非但親屬度脫,即冤家亦複救濟,所謂冤親平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