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述
關燈
小
中
大
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無有何等巧妙奇特,隻要深信、切願、實行,三種資糧具足,臨命終時,即得彌陀現身接引,往生西方,可以了脫生死,出離三界,乃至速成佛道。
吾人既然發心念佛,果能具足三資糧,就可清淨三業。
念佛時,念念執持一句佛号,念茲在茲,以一念而止一切妄念,即意業清淨;身口二業,皆随意業所驅使,意業清淨,則身無妄行,即身業清淨;口稱佛名,即口業清淨。
你我既已發心出家,專修念佛法門,欲了生死,必要具足信願行三資糧,如鼎三足,阙一不可。
非信無以立願,非願無以導行,非行不能證所信,而滿所願也。
我佛釋迦說一卷阿彌陀經,就說此信願行三字。
經中正宗分,初廣說依正莊嚴以啟信;經雲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寶池,八功德水,七寶樓閣,四色蓮華,天樂鳴空,衆鳥說法,微風吹動寶樹羅網,皆演法音,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此乃依報莊嚴。
舍利弗于汝意雲何下,說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羅漢菩薩,其數甚多,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緻(此雲不退轉地),即初生彼國者,亦得圓證三不退: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其中補處菩薩甚多,此乃正報莊嚴。
廣贊依正莊嚴者,是欲令衆生信有西方極樂彌陀慈父也。
次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經雲:‘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此特勸發願者,以信無願為虛信,既信西方彌陀,現在說法,必須發願求生,親觐慈尊,親聞妙法也。
三正示執持名号以立行(念佛即是淨行):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
’此乃正示持名念佛也。
具此三種資糧,往生西方,如操左券。
當知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乃在持名之勤惰,故信須深信,願當切願,行貴實行也。
倘修其他法門,難免退堕,因為但仗自力故,若經過時間長遠,環境惡劣,即便退堕娑婆世界。
要修到信心滿足,善根成熟,得決定信,方能不退。
而念佛法門,自力之外,更仗佛力加被,佛光時時照燭,又蒙諸佛護念,故得不退。
若生極樂,圓證三不退,則永無退緣,任運進修,自可速成佛道。
諸位能到此地來住,當然有信心,既具信心,必須發願,欣厭懇切,不可随随便便,因循過日;既信娑婆是苦,就要心心厭惡,願速脫離;既信西方是樂,就要念念欣慕,願早往生。
信願既具,就要起行,發起持名念佛之行,一心專持六字洪名,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行住坐卧,不離一聲佛号,提起能念心光,照著所念佛号,心佛相應,心中惟有佛,佛外更無心,如是念去,自可成事一心不亂。
若能不住有念,進一步終日念佛,終日無念,了知能念之心,自體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念到境寂心空,亦不住無念。
更進一步,無念而念,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曆曆分明,念而無念;能念之心,心即是佛,不存心相;所念之佛,佛即是心,不存佛相;能所雙忘,心佛一體,此則由持名而達實相,得成理一心不亂。
念佛之法,當以意根念,莫用意識念。
這句說話,隻怕有許多懷疑,豈不聞大勢至菩薩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
’(得入念佛三昧)看都攝六根一句,就可證明念佛是意根念。
意根屬心法,以意根之心,系緣于佛,則諸根悉皆不動,故得都攝,其念乃淨。
以淨念為因,得生淨土為果,故稱為淨土法門。
諸位不要以聰明自命,好高骛遠,把念佛法門,認為愚夫愚婦之事,或去參禅,或修其他法門。
要知禅宗,雖是最上乘,隻能獨被上根,中下無分,收機不廣。
你我自思,是否上根利智;且參禅要破三關,全仗自力,斷惑方得出離三界,三關未破,不能了脫生死,若隔生再來,隻怕不能繼續參禅,則前功盡廢。
以羅漢尚有隔胎之迷,若一生富貴之家,被境所迷,恐造業更多更大;即不造大惡業,未必還能出家修行。
如宋之草堂青禅師,是宗門尊宿,一日見宰相告老回鄉,有種種榮耀,忽起一念羨慕之心,來生即托生曾氏為子,年少登科,官至宰相,為曾魯公,以一生之禅功,換了一個宰相。
因官高勢大,容易造業,一言一行,因果攸關,宰相後身,未知輪回何道,欲了生死,實為不易也。
修行要求一生辦到疾出生死者,惟念佛一法門耳。
因念佛仗自己信力、願力、淨行之力,更加彌陀願力,既有自他二力,縱然自力不足,還有佛力可靠,故曰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永明大師雲:‘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 念佛并無别法,隻要死心去念,即便成功。
死心者,要将世間一切心都死得幹幹淨淨,惟有一念念佛心,更無餘心,一心執持彌陀佛号,心不離佛,佛不離心。
如雞抱卵,飲食俱廢,若人把母雞拿出,即刻又走進,專望雛雞出殼,時刻不肯放松。
又念佛之法,以心光照著佛号,佛号是境,心光是智,以智照境,以境對
吾人既然發心念佛,果能具足三資糧,就可清淨三業。
念佛時,念念執持一句佛号,念茲在茲,以一念而止一切妄念,即意業清淨;身口二業,皆随意業所驅使,意業清淨,則身無妄行,即身業清淨;口稱佛名,即口業清淨。
你我既已發心出家,專修念佛法門,欲了生死,必要具足信願行三資糧,如鼎三足,阙一不可。
非信無以立願,非願無以導行,非行不能證所信,而滿所願也。
我佛釋迦說一卷阿彌陀經,就說此信願行三字。
經中正宗分,初廣說依正莊嚴以啟信;經雲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寶池,八功德水,七寶樓閣,四色蓮華,天樂鳴空,衆鳥說法,微風吹動寶樹羅網,皆演法音,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此乃依報莊嚴。
舍利弗于汝意雲何下,說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羅漢菩薩,其數甚多,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緻(此雲不退轉地),即初生彼國者,亦得圓證三不退: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其中補處菩薩甚多,此乃正報莊嚴。
廣贊依正莊嚴者,是欲令衆生信有西方極樂彌陀慈父也。
次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經雲:‘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此特勸發願者,以信無願為虛信,既信西方彌陀,現在說法,必須發願求生,親觐慈尊,親聞妙法也。
三正示執持名号以立行(念佛即是淨行):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
’此乃正示持名念佛也。
具此三種資糧,往生西方,如操左券。
當知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乃在持名之勤惰,故信須深信,願當切願,行貴實行也。
倘修其他法門,難免退堕,因為但仗自力故,若經過時間長遠,環境惡劣,即便退堕娑婆世界。
要修到信心滿足,善根成熟,得決定信,方能不退。
而念佛法門,自力之外,更仗佛力加被,佛光時時照燭,又蒙諸佛護念,故得不退。
若生極樂,圓證三不退,則永無退緣,任運進修,自可速成佛道。
諸位能到此地來住,當然有信心,既具信心,必須發願,欣厭懇切,不可随随便便,因循過日;既信娑婆是苦,就要心心厭惡,願速脫離;既信西方是樂,就要念念欣慕,願早往生。
信願既具,就要起行,發起持名念佛之行,一心專持六字洪名,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行住坐卧,不離一聲佛号,提起能念心光,照著所念佛号,心佛相應,心中惟有佛,佛外更無心,如是念去,自可成事一心不亂。
若能不住有念,進一步終日念佛,終日無念,了知能念之心,自體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念到境寂心空,亦不住無念。
更進一步,無念而念,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曆曆分明,念而無念;能念之心,心即是佛,不存心相;所念之佛,佛即是心,不存佛相;能所雙忘,心佛一體,此則由持名而達實相,得成理一心不亂。
念佛之法,當以意根念,莫用意識念。
這句說話,隻怕有許多懷疑,豈不聞大勢至菩薩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
’(得入念佛三昧)看都攝六根一句,就可證明念佛是意根念。
意根屬心法,以意根之心,系緣于佛,則諸根悉皆不動,故得都攝,其念乃淨。
以淨念為因,得生淨土為果,故稱為淨土法門。
諸位不要以聰明自命,好高骛遠,把念佛法門,認為愚夫愚婦之事,或去參禅,或修其他法門。
要知禅宗,雖是最上乘,隻能獨被上根,中下無分,收機不廣。
你我自思,是否上根利智;且參禅要破三關,全仗自力,斷惑方得出離三界,三關未破,不能了脫生死,若隔生再來,隻怕不能繼續參禅,則前功盡廢。
以羅漢尚有隔胎之迷,若一生富貴之家,被境所迷,恐造業更多更大;即不造大惡業,未必還能出家修行。
如宋之草堂青禅師,是宗門尊宿,一日見宰相告老回鄉,有種種榮耀,忽起一念羨慕之心,來生即托生曾氏為子,年少登科,官至宰相,為曾魯公,以一生之禅功,換了一個宰相。
因官高勢大,容易造業,一言一行,因果攸關,宰相後身,未知輪回何道,欲了生死,實為不易也。
修行要求一生辦到疾出生死者,惟念佛一法門耳。
因念佛仗自己信力、願力、淨行之力,更加彌陀願力,既有自他二力,縱然自力不足,還有佛力可靠,故曰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永明大師雲:‘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 念佛并無别法,隻要死心去念,即便成功。
死心者,要将世間一切心都死得幹幹淨淨,惟有一念念佛心,更無餘心,一心執持彌陀佛号,心不離佛,佛不離心。
如雞抱卵,飲食俱廢,若人把母雞拿出,即刻又走進,專望雛雞出殼,時刻不肯放松。
又念佛之法,以心光照著佛号,佛号是境,心光是智,以智照境,以境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