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跋

關燈
泉州開元寺同戒錄序 夫法身非相,曆萬劫以常存;妙用無方,應群機而不滞。

    一期示現,乃為一大事因緣;三學設施,以立三菩提根本。

    楞嚴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此我佛以戒成定慧之基,猶儒教以禮立仁義之準。

    故五時唱化,先梵網于華經;雙樹潛輝,寄金言于戒法。

    乃曰:汝等依戒為師;讵非毗尼住世,即為救世明燈,成佛良導也欤!而我轉道大和尚現身末劫,乘願再來。

    應迹海濱鄒魯之風,宏化星島華夷之地。

    智悲并運,行願彌堅。

    發菩薩心,為如來使。

    圓瑛民國十二年講經南洋群島,抵新嘉坡,當時和尚同其師弟轉物上人,勸圓瑛回閩,重興泉州大開元寺,并創辦開元慈兒院,教養孤苦兒童,就其知識,與以技能,俾具獨立生活之資格,允捐钜資,以為開辦。

    因感和尚善行如來慈悲之道,遂仔肩創辦重任。

    十三年秋九月入寺,三日桃開紅蓮,以應瑞兆。

    至十四年八月,法界一新,慈院成立,迄今六載;其造福社會,光大佛門者,皆和尚之功也。

    今逢六十大慶,合山大衆,洎全體孤兒,為求慧日長明,慈雲永護,開建 無量壽戒壇;成就僧俗戒行,挽救末劫人心;廣結法緣,續佛慧命;乃以壽世壽人者,為和尚壽也。

     鼓山湧泉禅寺千佛大戒同戒錄序 夫法身本淨,原無持犯之名;如來應機,乃有篇聚之制。

    根分大小,法益自他,止作兼持,定慧所賴。

    故楞嚴經雲: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則戒學為定慧之基礎也明矣。

    昔日世尊于菩提場,初成正覺,首演華嚴,即為菩薩宣說梵網,臨欲涅槃阿難問佛,如來在世,我等以佛為師,如來滅後,我等依誰為師?佛即答曰:‘依戒為師’。

    是知五時教法,始終注重于戒學也,抑又明矣。

    本山為閩中首刹,禅教律淨,四宗并行,每年夏季開壇傳戒。

    圓瑛亦本山戒子之一,光緒二十三年在山求戒,為時七日,便畢三壇,覺戒相之繁多,竟倉皇而授受,徒具登壇名字,遂稱得戒比丘。

    心焉傷之。

    即發宏願,他日機緣相湊,自當展長戒期。

    故前住持浙江天童寺,即将十八日之期,改為五十三天。

    今春接住本山,适逢周甲之年,兩序勸傳千佛壽戒,仍照天童日期辦理。

    以初心入道,須假琢磨,冀将來為僧,堪成怯器;況當此佛法垂秋,人根淺薄,罕逢上智,中下者多;非煆煉之有方,恐毗尼之虛設。

    倘能人人如高沙彌,親見本來面目,即得無作妙戒;又何須向人覓戒燈以破煩惱之昏衢,求戒舟而渡生死之苦海耶?是為存。

     南洋槟城極樂寺同戒錄序 夫屍羅妙體,生佛同具,光明寶戒,凡聖一如。

    故我世尊五時唱教,先梵網于群經,雙樹潛輝,奇金言于戒學,此如來始終垂訓,以戒為師。

    華嚴經雲:‘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

    ’若能嚴持于淨戒,是則如來所贊許。

    薩遮尼幹子經雲:‘如來功德身,以戒而為本。

    ’是知上求佛果,克備二嚴;下化衆生,圓滿萬行。

    有戒則修證不虛,無戒則徒勞何益。

    夫此毗尼正法,實諸佛之本源,衆生之慧命,苦海之慈航,暗室之明燈。

    往聖先賢,人人欽奉;千經萬論,處處指歸。

    大矣哉,其唯戒法也欤!良以衆生迷真起妄,難窮識海淵深;著相循塵,莫究情波浩渺。

    是以因心立法,門成無量。

    無量法門,總束三學;溯流返源,全歸一戒。

    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而如來一代時教,亦不外乎此也。

    時逢末世,法運凋零,邪說競興,魚目堪歎;若不幢樹毗尼,宏施戒法,五篇具啟,三聚圓彰者,實難使佛日重輝,教門再闡;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被化于他方。

    今者餘七一母難之期,深承大衆勸宏千佛壽戒,盛情難卻,祗得随緣。

    故于今夏四月佛誕良辰,恭就鶴山極樂寺,堂開七衆,戒啟三壇,依科作法,按律秉宣。

    唯戒寶非踰跨可求,佛制必相應方授。

    如采如意珠而入海,從淺至深;禀清淨戒而登壇,繇小入大。

    是故從沙彌而求具,漸次進修,既自利複度他,莊嚴佛果。

    所謂教對機談,先漸後頓;律因事制,繇身及心。

    身苟不淨,心戒何從;五篇固守,三聚更增;願樂四弘,匪專自利。

    斯則發廣大之因心,直趨寶所;希如來之果德,不滞化城。

    具此勝懷,可謂上善矣。

    所望衆等受戒之後,謹守受持,性遮無犯,止作并持,律儀具定,梵行無虧。

    如護渡海之浮囊,豈容少漏;猶保現前之雙目,不染纖塵。

    精進修持,慎勿放逸。

    俾自度度他,越苦海而登彼岸;承先啟後,續慧命以振玄猷。

    正法久住于人間,戒燈永耀乎寰宇。

    是為序。

     廈門南普陀寺性願法師六十壽戒開導 咨爾新戒,信心具足,善根夙植;此次登山求戒,誠為殊勝因緣。

    夫屍羅清淨,為入道之階梯;金剛光明,乃成佛之根本。

    楞嚴經雲: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依而修之,自可不漏落于生死輪回。

    當知生死苦海之内,戒法為舟航;欲度衆生出離苦海,應以宏戒為先務之急焉。

    三壇軌範,固學律之準繩;五分法身,以持戒為發轫。

    故華嚴經雲:‘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

    ’雖然諸佛圓滿萬德,福慧二嚴,證大菩提,為無有上,何嘗不以持戒為始也。

    毗尼久住,則正法昌明;戒日高懸,則邪魔隐伏。

    果能如法授受,奚止福利人天;抑或依教行持,自可證同賢聖矣。

    爰有性願老法師,缁林碩德,僧界耆年。

    參學具足,菩提之樹早花;解行相孚,般若之燈常照。

    今者年登周甲,閩南諸山為開壽戒,大轉法輪。

    七衆風聞,如衆流之赴壑;三壇授受,若杲日之麗天。

    所願衆等受戒之後,時時注意,處處提防,既得戒舟,思度苦海。

    惟于環境尤善覺察,如駕舟者或遇石礁,或逢沙灘,必宜回避,庶得安全,迳達彼岸;又如護度海浮囊,豈容一針之罅漏哉!惟望爾等于所受戒,謹守修持,性遮無犯,自度度人,同歸真際,則不負為我佛真子矣。

     重刻楞嚴經序 原夫心佛衆生,本來平等;祗因迷悟之異,染淨攸分。

    豈知生佛本同,聖凡靡間。

    此經诠如來藏心,示衆生本定。

    直指了義修證,不出六根;揀定真實圓通,具足萬行。

    從因至果,行布昭然:會緣入實,圓融無礙。

    該羅教海,洞徹性天;為諸佛之心宗,實衆生之慧命。

    悟之者彈指可超無學,迷之者曆劫枉受輪回。

    迷悟雖殊,縛脫無二;端在善用其因心,自可圓成乎果覺。

    一門深入,五濁頓超。

    經雲:以湛旋其虛妄滅生,複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又雲:若棄生滅,守于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念銷落。

    若不棄生滅識心,則縱經修習,難成圓實之因。

    但能守真常根性,則不藉劬勞,可獲菩提之果。

    一切衆生,本來是佛,所具根性,即是藏性,何必向外馳求,祗要從中薦取。

    偈雲:‘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說。

    ’讵非生死涅槃,唯在六根,更非他物耶?大哉教乎!衆生依此大教,而解大理;稱此大理,而起大行;修此大行,而證大果。

    是知首楞嚴王,出生一切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