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性弘法
關燈
小
中
大
挽救人心之惟一方法
茫茫世界,幾成一大戰場,莽莽人群,盡罹無邊浩劫,回視歐洲一役,中國頻年,足以證之。
若究此等之原因,都由民智日開,物質之文明日形進步,殺具之制造,日見靈巧,水陸空三處,無不殚精竭思,以求殺具之殊勝。
其始則後堂槍也,野山炮也,其繼則機關槍也,開花炮也,毒煙炮也,此皆陸地之殺具;魚雷也、戰艦也、潛水艇也,此皆水中之殺具;飛機也,炸彈也,此皆空中之殺具。
以上三者,如孟子所謂:‘矢人惟恐不傷人’。
但求戰争之勝利,不顧人道之傷殘,是以老子黜智尚樸,佛氏戒殺行慈,皆所以杜殺機而弭禍患也。
而今人心日形險惡,世道愈入旋渦,若不急圖挽救之方,竟成一大苦海,凡關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之幸福也。
圓瑛雖居方外,實不同佛教中一班小乘學者,但抱出世主義,置世道人心于不顧也。
而我則研究佛教,垂三十年,谛觀佛之宗旨,以宏法為家務,利生為天職。
佛教專重入世,而非競尚出世。
經雲:‘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請試味其語,但能有利于衆生,則雖獲湯爐炭,亦所不避,要必入世功圓,方是出世事畢。
曠觀今世,人欲橫流,殺機遍伏,畢竟從何挽救起,曰:‘必以挽救人心為前提。
’人心是造殺具之兵工廠,人心是統士卒之總指揮,若能挽之使歸正軌,重公理而不重強權,重人道而不重武力,則殺機自息,殺劫潛消矣。
或曰:‘挽救人心有何方法?’答曰:‘必以提倡佛教,為惟一方法。
’何以故?佛教以戒定慧三無漏學,不漏落于生死,對治人心貪嗔癡三不善根。
貪嗔癡是人心之病,戒定慧是佛法之藥,以此法藥,對治心病,法藥既到,心病自除。
戒者,止惡生善義;定者,制動歸靜義;慧者,破迷發覺義。
其對治之法,試言如下:若人起一念貪心,或貪财利,或貪姿色,或貪官職,或貪田産,而欲達到其所貪之目的,則必逞其心思,用其伎倆,難免踰越乎道德之正軌;倘有人剝奪其所貪之财,拂逆其所貪之色,妨礙其所貪之爵,侵占其所貪之産,則嗔怒之心,勃然而起,權力愈大者,惡業愈熾,那管夫人道主義,此則因貪起嗔。
貪嗔既具,智慧昏迷,全是愚癡黑暗用事,名為三毒。
而能毒害衆生,受無量苦,亦名三不善根。
佛教則教人持戒修身,斷惡行善,不可縱心恣意,妄生貪愛,貪愛為因,生死為果,一切諸苦,由之而生。
故佛教人先斷貪愛,而除病根,衆生果能持戒清淨,則貪嗔癡三毒自息,身不行惡事,口不道惡言,意不起惡念,心地廓爾,寂然安靜,是謂由戒生定。
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是謂因定發慧。
問:世間諸事何以如夢?答:世間諸事,本非實有,皆因衆生迷惑夢心,妄執實有,故名不覺之衆生。
如世間夢境本虛,夢中人無不妄執為實,見金錢而欲取,遇玉貌而欲戀,求升官職,求增田産,癡迷不悟,及至醒時,始識本空。
人生亦複如是,一夕之夢為小夢,一生之夢為大夢,全世界乃是一個大夢場。
諸葛武侯曰:‘大夢誰先覺。
’仔細看來,惟佛一人,堪稱大覺,而說戒定慧三學,即欲普覺衆生之迷夢也。
戒者,乃為定慧之基,亦是道德之本,有戒則衆善具,無戒則諸惡生。
不僅出家人要持戒,即宰官人民,亦當持戒。
古來百官受位時,先要受菩薩十戒,庶可守德防非,利益民衆;又社會人,皆要受持,即據社會人之心理而論,無不敬重善人,厭憎惡人,果能持戒,則置身社會之中,自必遏惡行善,為人所敬重也。
試觀佛所說五戒,不獨出家大小兩乘受之,即在家男女二衆,亦皆受之。
一、殺戒:殺生之事,首宜戒止。
不可殺生害命,蠢動含靈,皆有佛性,昆蟲之屬,尚不敢害,況同類人道乎?舉世能持此戒,則一切殺具,皆歸無用矣。
二、盜戒:偷盜之事,亦宜戒止。
不可偷盜财物,一針一草,不與不取;微細之物,尚且如是,況劫盜财寶乎?舉世能持此戒,則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矣。
三、邪淫戒:邪淫之事,更宜戒止。
不可邪淫婦女,他人婦女,他所守護,出言調誘,尚屬不可,況共行奸宿乎?舉世能持此戒,則法庭可省許多案牍矣。
四、妄語戒:妄語之事,亦當戒止。
不可虛妄出言,見則言見,聞則言聞;細故之事,都要真實,況重大關系乎?舉世能持此戒,則信用具足,不須契約矣。
五、飲酒戒:飲酒之事,亦當戒止。
不可沽飲美酒,酒雖非葷,而能迷性,是起罪因緣,痛戒沾唇,況盡量而飲乎?舉世能持此戒,則乘醉惹禍,自無其人矣。
此五戒即佛氏人天乘中,說人乘教,人道以五戒為因,五戒全缺,不得人身。
持戒之男,名優婆塞,梵語也,譯為近事男;既已受戒,可以近事三寶故。
女名優婆夷,譯為近事女。
若全持五戒,為滿分戒,生在人中,富貴雙全,福樂具足;若持四戒,為多分戒,生在人中,亦是上流人物,福樂稍減,美中不足;若持三戒,為半分戒,生在人中乃是中流人物,不苦不樂;若持二戒,為少分戒,生在人中,善根淺薄,苦多樂少;若持一戒,生在人中,雖得為人,愚癡下劣,頑鈍莫化,多做惡行,必至堕落。
又佛氏五戒,即儒家之五常,二者相較,若合符節。
不殺仁也,不盜義也,不邪淫禮也,不妄語信也,不飲酒智也:酒能迷性,不飲則不迷,不迷自然是智。
仁義禮智信五者,舉世所群認綱常之教,倫理之學,實足以輔世導民。
又不獨佛氏與人說戒,孔子于五常之外,亦嘗與人說戒,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此孔子授人以平常日用之戒,凡眼耳身口諸根對境時,難免被境所轉,故戒之曰,對于非禮之事,不可視聽言動也。
又曰:‘血氣未定,戒之在色;血氣方剛,戒之在鬥;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此孔子授人以終身涉世之戒,其中亦寓佛教斷除貪嗔癡之意。
戒色除癡迷,戒鬥除嗔恨,戒得除貪婪,兩者和融。
雖然如是,究竟佛氏之戒,重在攝心,此心字,指第六意識,分别妄心,大凡犯戒,都緣第六意識,分别好醜,而起愛憎,自作諸業。
攝心者,則收攝妄心,不容分别,分别不起,愛憎自無,種種惡業,何自而生?故楞嚴經亦雲:‘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當知攝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無漏學,斷除貪嗔癡三不善根,此二字,即能挽救人心,維持世道,故我敢大聲疾呼曰:‘有欲挽救人心,必以提倡佛教,為惟一方法。
’ 和平與慈悲 佛教流行,其隐顯盛衰之迹,必視國體為轉移。
國體專制,而與教旨相乖;國體和平,而與教旨相合。
和平之義,即佛教平等慈悲之道,人民既趨向于和平,則教藉政而益顯;然人民未臻和平程度,則政必藉教以相成。
何以故?欲期世界和平,宜培社會道德,欲培社會道德,應尚佛教慈悲,不存人我情見,生佛等觀,冤親一相,乃是和平之根本。
儒雲:‘本立而道生。
’假使國民之心理,未有慈悲之觀念,人我熾然,競争紛起,不獨無以緻和平:抑亦無以杜殺伐。
欲殺機止息,競争潛銷,必以慈悲化民,方可臻無為之郅治。
孔子有言:‘吾聞西方有大聖人,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斯即慈悲之化,深入人心,故使無為之治,遂見于世。
而我中華民國,果能崇尚佛教,慈悲之道,廣宣流布,使民日熏日習,自可日趨于道德。
故曰:‘政必藉教以相成。
’是知愛教,即所以愛國也。
佛教與人生 諸位!今天講題是佛教與人生,先講佛教,然後再講人生。
佛教即是佛之教法,佛是何許人,乃是大覺悟之人,覺悟宇宙人生真理,乃至徹底覺悟一心本源之理體。
在過去二千九百六十五年時,降生于中印度迦維衛國,為皇太子,具偉大之人格,犧牲王位尊榮,發心入山修道,打破一切環境,解除人生痛苦;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佛,名為釋迦牟尼佛。
釋迦二字,譯能仁,牟尼二字,譯寂默。
當佛未出家時,觀見世間老病死苦,遂生感觸,欲求一解決老病死苦之方法,而為人類解除人生之痛苦。
此種發心,即是孫總理所說三種仁,謂佛教為救世之仁,佛能之,故曰能仁。
佛既出家之後,在雪山苦行六年,寂靜宴然,參究人生真理,安坐不動,靜極光通,因定發慧,默契無言大道,故曰寂默。
又佛字覺義,覺則為佛,不覺即是衆生,不覺就是迷,佛與衆生,乃在一心迷悟之分。
衆生雖迷,佛性本具,故佛成道時,說大地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祗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猶如古鏡本具光明,祗因塵垢障蔽,不能發現;人人若肯擦磨心鏡,個個都可作佛,而釋迦是已成之佛。
教者,我佛教化衆生之學說,綜四十九年,所說不出為戒定慧三種無漏學說,所謂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此戒定慧三種,即是改造人生的方法。
其宗旨純粹,義理淵博,能指迷啟悟,有益人生,故得成為佛教。
現在佛教講畢,接講人生。
人生不出因果二字,由因果中間,含有善惡、苦樂、身心、生死八字,而因果實為人生之主要,善惡苦樂身心生死随之轉變。
人生無非依因感果,無因必不成果,譬如世間無有種子,那得結實,必先種其因,然後收其果,人生之定理,亦複如是。
任從那種學說,不能推翻因果,若撥無因果,即是外道論議,世間邪說,違背正理。
按佛教以惑業為因,苦報為果。
惑即迷惑,如貪嗔癡等心,業即依貪等所造之業,如殺盜淫等,此惑業二者為因,依業因必定招感苦果。
今試舉一例,若有一人,存貪财之迷惑心,不了愛财須當取之有道,必定依著貪财之第六意識而指揮眼根,去看那裡有财,再指揮身根,去竊取或搶劫,此即依惑造業,因也。
若被人發覺,報告官府,被捕治罪,而受苦報,果也。
此即人生不出因果之明證。
上約苦因苦果,而論人生,若善因善果,可以類推。
更有進者,此約現世因果論,尚有隔世因果,不可不知,試問我們現前身心,即是人生果報,畢竟因從何來?若謂從父精母血,結合所成,此即不明人生之來源。
要知我此身心之苦果,乃從前世惑業之苦因,所受之報,由夙生自己業緣,與父緣母緣三緣結合,而得受生,非僅父母精血而已。
若是執精血所成,世間許多無子之人,豈無精血耶?以此推究自明。
更複當知人生苦樂窮通壽夭得失,并非有那個可以主宰,完全由自己業因使然:‘楞嚴經’雲:‘循業發現’是也。
若明此理,對人生之境遇,可以随緣而安,對人生行為,自能謹慎,集中一種心力,造成一種殊勝業力,招感将來殊勝之人生樂果,自是可能之事完矣。
倘有疏忽之處,惟希見諒! 佛法之精神 今日承蒙諸君過愛,開會歡迎,圓瑛自愧德薄才庸,實不敢當。
惟是大家有緣一堂聚會,很是一種良好機會,可作為一番佛教之讨論。
夫佛教應行讨論之點,不一而足,今天不妨把佛教是消極不是消極,是厭世不是厭世,這問題先來解決;這個問題解決之後,即能解釋世人種種之誤會。
因世人多以佛教為消極,為厭世,不生信仰,故印度為佛教之祖國,流傳二千餘年,現在幾乎無有佛教。
即東流中國,千有餘載,而今猶未普及,究其原因,不出三種:一、佛教經書義理深奧,未易領解,由難解故,人多不看,所以不知佛教之精華與佛教之利益。
二、佛教徒輩不事宣傳,即有一二窮經明理之士,亦多蘊匮而藏,不行法施,所以世人少聞佛法,聞既不聞,信仰何自而生?三、法門廣大,龍蛇混雜,凡聖交參,賢善之士,遁迹山林,韬光匿采,人多不見,不肖之流,偏在社會,出頭露角,人多輕慢,因不信僧界,并不信佛教。
有此三種原因,故佛教不得昌明于世界。
現因物質文明之失敗,哲學進步之趨勢,人心漸漸趨向于佛教,其間更有許多仍以佛教為消極,為厭世,而觀望不前者。
圓瑛少安儒業,冠入空門,研究教典,垂三十年,深信佛教,實在是積極的,不是消極,是救世的,不是厭世。
敢大聲疾呼,而告于我僑胞;試分三部讨論: 一、就佛教本身而論:釋迦降生中印度,為淨飯王太子,因觀老病死苦,大生感觸,人生斯世,而有如是三事,無論何人,皆不能免,即發勝心,欲求一種方法解脫衆苦。
如是可見最初發心即是為衆,不是為己。
至十九歲出家,舍皇宮樂,棄輪王位,難舍能舍;學比丘法,修頭陀行,難行能行;著敝垢衣,行平等乞,循方乞食,難忍能忍。
乃至坐菩提樹下,發廣大誓,謂:‘不成佛道,不起此座。
’此皆大精進,大勇猛,其中具四宏誓願:誓度無邊之衆生,誓斷無盡之煩惱,誓學無量之法門,誓成無上之佛道。
此種宏願,完全是積極的,救世的,不可以其出家,遂謂為消極厭世。
譬如世界學者要學一種學術,研究多年,放棄諸事,對其放棄方面觀之,似近消極,對其研究之方面觀之,正是積極,其目的,在犧牲個人,利益群衆,待學成之後,将其所得學術,貢獻世界,利樂衆生;佛亦如是,豈可謂為消極厭世者乎? 二、就佛之字義而論:梵語‘佛陀’,華譯‘覺者’,乃是大覺悟之人,覺悟一切諸法,無所不知,無所不識。
對宇宙人生二者論之,覺悟茫茫世間,芸芸衆生,無非業感。
世界,乃衆生同業所感,共同依止,同得受用。
衆生,即個人别業所感,苦樂果報,各别不同。
細分之,同業之中,亦有别業,别業之中,亦有同業,一一皆由迷惑妄心所造,依惑造業,依業受報。
世界之與衆生,皆屬果報,世界為依報,衆生依止,衆生為正報,正受苦樂。
逆推之,果報由于業力,業力由于妄惑,妄惑不出衆生之心,華嚴經雲:‘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如是,則可證明世界皆是衆生業力造成,譬如世人,欲造一座房屋,亦皆由其心力,欲造幾層,便成幾層;則以小例大,心造世界,決定無疑。
試問:而今世界,是何世界?是不是人欲橫流之世界,是不是修羅争鬥之世界,此種世界,皆由衆生貪嗔癡慢嫉妒種種惡心造成,這種惡現象,人心日積日漓,世道愈趨愈下,我愛群愛國之同胞,無一不抱救世之思想。
亦有一般人,欲以槍炮為救世之具,思藉武力創造和平,此乃夢想颠倒,以殺伐因,求和平果,斷不能的。
現欲救世,如灸病者,須得其穴,在愚見看來,有欲挽回世道,必定救正人心,果欲救正人心,惟有宏揚佛教,此非圓瑛身為佛教徒,偏于佞佛也。
因我佛自己覺悟,一切世界,都由心造,衆生以清淨心,造成清淨世界,以惡濁心,造成惡濁世界,故自覺之後,而行覺他,說法四十九年,說出種種法藥,救治衆生惡濁之心病。
今但舉‘無我觀’之法藥,對治衆生‘我執’之心病,先覺此身,乃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和合而有,離卻四大,無我可得,千萬不可認作實我,而起貪嗔癡慢嫉妒等心。
世界上人,個個能修‘無我觀’,能将這個‘我執’打得破,則貪等諸惡濁心,自然息滅,惡濁心滅,清淨心生,不難轉惡濁世界而成清淨世界。
佛欲喚醒世界衆生,共嘗法藥,袪除心病,經曆五時,循循善誘,自覺覺他,曆久不倦,豈可謂非積極者乎? 三、就佛之宗旨而論:佛以慈悲為本,慈者,與一切衆生之樂;悲者,拔一切衆生之苦。
衆生未出輪回,備受諸苦煎迫,如來因興無緣大慈(無緣者,無所不緣),運同體大悲,為說諸法,普令離苦得樂。
而如來慈悲,視大地衆生,皆如一子,冤親平等,一視同仁,不生分别。
如是看來,則如來慈悲,更有過于父母,父母慈悲,止于現世,如來度生,若衆生此世不受教,不得度,來世仍欲度之,必令離苦得樂,方慰其心。
又世之父母,若生多子,則心有分别,愛有厚薄,而如來則盡大地衆生,皆如一子,無不普救、普護,不獨法施救護,倘若應以身命布施,而得救護者,亦欣然布施,而救護之,又不獨對同類之人如是,乃至異類之衆生,無不如是。
佛教有雲:‘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又菩薩救度衆生,常向異類中行(即變畜生等),試舉釋迦過去行菩薩道,有一世憐憫畜生,恒遭殘殺食啖之苦,有欲救護,乃變作鹿王,管五百鹿衆,彼時提婆達多(佛之堂弟)亦作鹿王,亦管五百鹿衆。
一日,國王起兵圍獵,将那座大山重重圍繞,時釋迦鹿王,念衆生命在頃刻,即思救護,乃語鄰群鹿王言:‘汝我當為衆生,而作救護,同向大王請願,求其解圍,自後,汝我每日輪流進貢一鹿,與王食之。
’商量已訖,即詣王所,能作人言,謂:‘小鹿今日為衆請願,求王解圍,王若行獵,食必不及,一二日其肉必腐,其味必變,不如不獵,小鹿願每日進貢一鹿,與王充膳,恒得食鮮,永不斷絕。
’王見鹿知請願,又能作人語,心大奇之,乃許。
後二群鹿,每日輪派一鹿進貢。
一日,鄰群鹿王派一母鹿進貢,而母鹿腹孕小鹿,三日可生,乃與王求請先派他鹿,待其子生,乃往進貢,王不許。
而母鹿知釋迦鹿王有道,乃往求之,具訴其情。
釋迦鹿王意想若派他鹿代死,心必不甘,誰願先死,若不允其請,則辜負所求,即以自身代往就死。
即到王所,王問:何以自來?乃将其事一一告白于王,王聞之,大生慚愧,何以人而不如獸乎?即說偈曰:‘汝是鹿頭人,我是人頭鹿,我從今日後,不食衆生肉。
’遣鹿還山,王自此持齋,禁止全國,不許畋獵,由其舍一己之身命,救護無量衆生之身命,消弭無量衆生之殺業,佛教救護衆生,乃至舍頭目腦髓而不吝惜,豈可謂非積極救世者乎? 總上而論,佛教既是積極救世的,則與社會國家,均有密切之關系。
凡抱愛群愛國思想家,皆當極力提倡,極力研究,極力宣傳,但得佛教慈悲之旨,而能普及,自可弭殺機于無形,化戰器為無用。
汝也存慈悲之心,我也存慈悲之心,個個皆存慈悲之心,則世界全無苦境,盡成樂觀,豈不是不求和平而自得和平耶?圓瑛欲學佛教慈悲之道,所以前在甯波倡辦佛教孤兒院,迄今九周紀念。
前歲,又同本坡轉道和尚,及其師弟轉物三人,發願重興泉州開元寺,創辦開元慈兒院,教養兼施,定額一百二十名,已曆一載。
自愧不能與一切衆生之樂,拔一切衆生之苦,對此少數至窮苦而無告之孤兒,應盡佛子之天職,與以教養之樂,拔其饑寒之苦。
此次來南洋也是代為孤兒請願,籌集基金,今日乃蒙諸君開會歡迎,慚愧交并,不善言詞,統希指教! 謝氏宗祠講演 今日忝承謝自友家長相邀演說,先說第一題平等慈悲:圓瑛生長福州,幼安儒業,冠入佛門,研究教理,二十餘年,孜孜不倦,乃知佛教宗旨純粹,久為東西各國哲學界所公認,理趣圓融,超過西域九十六種外道之上,範圍廣大,現世他種宗教,所不能及。
何以迥超獨勝呢?即因其平等慈悲故也。
何謂平等?法界一相,離諸差别,凡聖一如,事理無二。
凡即六凡法界,亦名六道,乃三界之内,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羅法界、地獄法界、餓鬼法界、畜生法界。
聖即四聖,乃三界之外,佛法界、菩薩法界、辟支佛法界、阿羅漢法界。
今言其事,則有十界,若究其理,不出一心;依一心之理,而成十界之事,事得理成,如依真金,鑄成佛像菩薩像,乃至第十畜生像,皆依理成事也。
會十界之事,不出一心之理,理由事顯,如指一二金像,無不是金,此就事顯理也。
佛像與一切衆生像,價值平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是謂凡聖一如,理事不二,無有差别。
華嚴經雲:‘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名相雖複有三,理體本來是一’。
何以故?十界不出一心故,佛界心也,衆生界亦心也。
心為十法界,大
若究此等之原因,都由民智日開,物質之文明日形進步,殺具之制造,日見靈巧,水陸空三處,無不殚精竭思,以求殺具之殊勝。
其始則後堂槍也,野山炮也,其繼則機關槍也,開花炮也,毒煙炮也,此皆陸地之殺具;魚雷也、戰艦也、潛水艇也,此皆水中之殺具;飛機也,炸彈也,此皆空中之殺具。
以上三者,如孟子所謂:‘矢人惟恐不傷人’。
但求戰争之勝利,不顧人道之傷殘,是以老子黜智尚樸,佛氏戒殺行慈,皆所以杜殺機而弭禍患也。
而今人心日形險惡,世道愈入旋渦,若不急圖挽救之方,竟成一大苦海,凡關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之幸福也。
圓瑛雖居方外,實不同佛教中一班小乘學者,但抱出世主義,置世道人心于不顧也。
而我則研究佛教,垂三十年,谛觀佛之宗旨,以宏法為家務,利生為天職。
佛教專重入世,而非競尚出世。
經雲:‘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請試味其語,但能有利于衆生,則雖獲湯爐炭,亦所不避,要必入世功圓,方是出世事畢。
曠觀今世,人欲橫流,殺機遍伏,畢竟從何挽救起,曰:‘必以挽救人心為前提。
’人心是造殺具之兵工廠,人心是統士卒之總指揮,若能挽之使歸正軌,重公理而不重強權,重人道而不重武力,則殺機自息,殺劫潛消矣。
或曰:‘挽救人心有何方法?’答曰:‘必以提倡佛教,為惟一方法。
’何以故?佛教以戒定慧三無漏學,不漏落于生死,對治人心貪嗔癡三不善根。
貪嗔癡是人心之病,戒定慧是佛法之藥,以此法藥,對治心病,法藥既到,心病自除。
戒者,止惡生善義;定者,制動歸靜義;慧者,破迷發覺義。
其對治之法,試言如下:若人起一念貪心,或貪财利,或貪姿色,或貪官職,或貪田産,而欲達到其所貪之目的,則必逞其心思,用其伎倆,難免踰越乎道德之正軌;倘有人剝奪其所貪之财,拂逆其所貪之色,妨礙其所貪之爵,侵占其所貪之産,則嗔怒之心,勃然而起,權力愈大者,惡業愈熾,那管夫人道主義,此則因貪起嗔。
貪嗔既具,智慧昏迷,全是愚癡黑暗用事,名為三毒。
而能毒害衆生,受無量苦,亦名三不善根。
佛教則教人持戒修身,斷惡行善,不可縱心恣意,妄生貪愛,貪愛為因,生死為果,一切諸苦,由之而生。
故佛教人先斷貪愛,而除病根,衆生果能持戒清淨,則貪嗔癡三毒自息,身不行惡事,口不道惡言,意不起惡念,心地廓爾,寂然安靜,是謂由戒生定。
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是謂因定發慧。
問:世間諸事何以如夢?答:世間諸事,本非實有,皆因衆生迷惑夢心,妄執實有,故名不覺之衆生。
如世間夢境本虛,夢中人無不妄執為實,見金錢而欲取,遇玉貌而欲戀,求升官職,求增田産,癡迷不悟,及至醒時,始識本空。
人生亦複如是,一夕之夢為小夢,一生之夢為大夢,全世界乃是一個大夢場。
諸葛武侯曰:‘大夢誰先覺。
’仔細看來,惟佛一人,堪稱大覺,而說戒定慧三學,即欲普覺衆生之迷夢也。
戒者,乃為定慧之基,亦是道德之本,有戒則衆善具,無戒則諸惡生。
不僅出家人要持戒,即宰官人民,亦當持戒。
古來百官受位時,先要受菩薩十戒,庶可守德防非,利益民衆;又社會人,皆要受持,即據社會人之心理而論,無不敬重善人,厭憎惡人,果能持戒,則置身社會之中,自必遏惡行善,為人所敬重也。
試觀佛所說五戒,不獨出家大小兩乘受之,即在家男女二衆,亦皆受之。
一、殺戒:殺生之事,首宜戒止。
不可殺生害命,蠢動含靈,皆有佛性,昆蟲之屬,尚不敢害,況同類人道乎?舉世能持此戒,則一切殺具,皆歸無用矣。
二、盜戒:偷盜之事,亦宜戒止。
不可偷盜财物,一針一草,不與不取;微細之物,尚且如是,況劫盜财寶乎?舉世能持此戒,則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矣。
三、邪淫戒:邪淫之事,更宜戒止。
不可邪淫婦女,他人婦女,他所守護,出言調誘,尚屬不可,況共行奸宿乎?舉世能持此戒,則法庭可省許多案牍矣。
四、妄語戒:妄語之事,亦當戒止。
不可虛妄出言,見則言見,聞則言聞;細故之事,都要真實,況重大關系乎?舉世能持此戒,則信用具足,不須契約矣。
五、飲酒戒:飲酒之事,亦當戒止。
不可沽飲美酒,酒雖非葷,而能迷性,是起罪因緣,痛戒沾唇,況盡量而飲乎?舉世能持此戒,則乘醉惹禍,自無其人矣。
此五戒即佛氏人天乘中,說人乘教,人道以五戒為因,五戒全缺,不得人身。
持戒之男,名優婆塞,梵語也,譯為近事男;既已受戒,可以近事三寶故。
女名優婆夷,譯為近事女。
若全持五戒,為滿分戒,生在人中,富貴雙全,福樂具足;若持四戒,為多分戒,生在人中,亦是上流人物,福樂稍減,美中不足;若持三戒,為半分戒,生在人中乃是中流人物,不苦不樂;若持二戒,為少分戒,生在人中,善根淺薄,苦多樂少;若持一戒,生在人中,雖得為人,愚癡下劣,頑鈍莫化,多做惡行,必至堕落。
又佛氏五戒,即儒家之五常,二者相較,若合符節。
不殺仁也,不盜義也,不邪淫禮也,不妄語信也,不飲酒智也:酒能迷性,不飲則不迷,不迷自然是智。
仁義禮智信五者,舉世所群認綱常之教,倫理之學,實足以輔世導民。
又不獨佛氏與人說戒,孔子于五常之外,亦嘗與人說戒,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此孔子授人以平常日用之戒,凡眼耳身口諸根對境時,難免被境所轉,故戒之曰,對于非禮之事,不可視聽言動也。
又曰:‘血氣未定,戒之在色;血氣方剛,戒之在鬥;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此孔子授人以終身涉世之戒,其中亦寓佛教斷除貪嗔癡之意。
戒色除癡迷,戒鬥除嗔恨,戒得除貪婪,兩者和融。
雖然如是,究竟佛氏之戒,重在攝心,此心字,指第六意識,分别妄心,大凡犯戒,都緣第六意識,分别好醜,而起愛憎,自作諸業。
攝心者,則收攝妄心,不容分别,分别不起,愛憎自無,種種惡業,何自而生?故楞嚴經亦雲:‘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當知攝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無漏學,斷除貪嗔癡三不善根,此二字,即能挽救人心,維持世道,故我敢大聲疾呼曰:‘有欲挽救人心,必以提倡佛教,為惟一方法。
’ 和平與慈悲 佛教流行,其隐顯盛衰之迹,必視國體為轉移。
國體專制,而與教旨相乖;國體和平,而與教旨相合。
和平之義,即佛教平等慈悲之道,人民既趨向于和平,則教藉政而益顯;然人民未臻和平程度,則政必藉教以相成。
何以故?欲期世界和平,宜培社會道德,欲培社會道德,應尚佛教慈悲,不存人我情見,生佛等觀,冤親一相,乃是和平之根本。
儒雲:‘本立而道生。
’假使國民之心理,未有慈悲之觀念,人我熾然,競争紛起,不獨無以緻和平:抑亦無以杜殺伐。
欲殺機止息,競争潛銷,必以慈悲化民,方可臻無為之郅治。
孔子有言:‘吾聞西方有大聖人,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斯即慈悲之化,深入人心,故使無為之治,遂見于世。
而我中華民國,果能崇尚佛教,慈悲之道,廣宣流布,使民日熏日習,自可日趨于道德。
故曰:‘政必藉教以相成。
’是知愛教,即所以愛國也。
佛教與人生 諸位!今天講題是佛教與人生,先講佛教,然後再講人生。
佛教即是佛之教法,佛是何許人,乃是大覺悟之人,覺悟宇宙人生真理,乃至徹底覺悟一心本源之理體。
在過去二千九百六十五年時,降生于中印度迦維衛國,為皇太子,具偉大之人格,犧牲王位尊榮,發心入山修道,打破一切環境,解除人生痛苦;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佛,名為釋迦牟尼佛。
釋迦二字,譯能仁,牟尼二字,譯寂默。
當佛未出家時,觀見世間老病死苦,遂生感觸,欲求一解決老病死苦之方法,而為人類解除人生之痛苦。
此種發心,即是孫總理所說三種仁,謂佛教為救世之仁,佛能之,故曰能仁。
佛既出家之後,在雪山苦行六年,寂靜宴然,參究人生真理,安坐不動,靜極光通,因定發慧,默契無言大道,故曰寂默。
又佛字覺義,覺則為佛,不覺即是衆生,不覺就是迷,佛與衆生,乃在一心迷悟之分。
衆生雖迷,佛性本具,故佛成道時,說大地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祗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猶如古鏡本具光明,祗因塵垢障蔽,不能發現;人人若肯擦磨心鏡,個個都可作佛,而釋迦是已成之佛。
教者,我佛教化衆生之學說,綜四十九年,所說不出為戒定慧三種無漏學說,所謂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此戒定慧三種,即是改造人生的方法。
其宗旨純粹,義理淵博,能指迷啟悟,有益人生,故得成為佛教。
現在佛教講畢,接講人生。
人生不出因果二字,由因果中間,含有善惡、苦樂、身心、生死八字,而因果實為人生之主要,善惡苦樂身心生死随之轉變。
人生無非依因感果,無因必不成果,譬如世間無有種子,那得結實,必先種其因,然後收其果,人生之定理,亦複如是。
任從那種學說,不能推翻因果,若撥無因果,即是外道論議,世間邪說,違背正理。
按佛教以惑業為因,苦報為果。
惑即迷惑,如貪嗔癡等心,業即依貪等所造之業,如殺盜淫等,此惑業二者為因,依業因必定招感苦果。
今試舉一例,若有一人,存貪财之迷惑心,不了愛财須當取之有道,必定依著貪财之第六意識而指揮眼根,去看那裡有财,再指揮身根,去竊取或搶劫,此即依惑造業,因也。
若被人發覺,報告官府,被捕治罪,而受苦報,果也。
此即人生不出因果之明證。
上約苦因苦果,而論人生,若善因善果,可以類推。
更有進者,此約現世因果論,尚有隔世因果,不可不知,試問我們現前身心,即是人生果報,畢竟因從何來?若謂從父精母血,結合所成,此即不明人生之來源。
要知我此身心之苦果,乃從前世惑業之苦因,所受之報,由夙生自己業緣,與父緣母緣三緣結合,而得受生,非僅父母精血而已。
若是執精血所成,世間許多無子之人,豈無精血耶?以此推究自明。
更複當知人生苦樂窮通壽夭得失,并非有那個可以主宰,完全由自己業因使然:‘楞嚴經’雲:‘循業發現’是也。
若明此理,對人生之境遇,可以随緣而安,對人生行為,自能謹慎,集中一種心力,造成一種殊勝業力,招感将來殊勝之人生樂果,自是可能之事完矣。
倘有疏忽之處,惟希見諒! 佛法之精神 今日承蒙諸君過愛,開會歡迎,圓瑛自愧德薄才庸,實不敢當。
惟是大家有緣一堂聚會,很是一種良好機會,可作為一番佛教之讨論。
夫佛教應行讨論之點,不一而足,今天不妨把佛教是消極不是消極,是厭世不是厭世,這問題先來解決;這個問題解決之後,即能解釋世人種種之誤會。
因世人多以佛教為消極,為厭世,不生信仰,故印度為佛教之祖國,流傳二千餘年,現在幾乎無有佛教。
即東流中國,千有餘載,而今猶未普及,究其原因,不出三種:一、佛教經書義理深奧,未易領解,由難解故,人多不看,所以不知佛教之精華與佛教之利益。
二、佛教徒輩不事宣傳,即有一二窮經明理之士,亦多蘊匮而藏,不行法施,所以世人少聞佛法,聞既不聞,信仰何自而生?三、法門廣大,龍蛇混雜,凡聖交參,賢善之士,遁迹山林,韬光匿采,人多不見,不肖之流,偏在社會,出頭露角,人多輕慢,因不信僧界,并不信佛教。
有此三種原因,故佛教不得昌明于世界。
現因物質文明之失敗,哲學進步之趨勢,人心漸漸趨向于佛教,其間更有許多仍以佛教為消極,為厭世,而觀望不前者。
圓瑛少安儒業,冠入空門,研究教典,垂三十年,深信佛教,實在是積極的,不是消極,是救世的,不是厭世。
敢大聲疾呼,而告于我僑胞;試分三部讨論: 一、就佛教本身而論:釋迦降生中印度,為淨飯王太子,因觀老病死苦,大生感觸,人生斯世,而有如是三事,無論何人,皆不能免,即發勝心,欲求一種方法解脫衆苦。
如是可見最初發心即是為衆,不是為己。
至十九歲出家,舍皇宮樂,棄輪王位,難舍能舍;學比丘法,修頭陀行,難行能行;著敝垢衣,行平等乞,循方乞食,難忍能忍。
乃至坐菩提樹下,發廣大誓,謂:‘不成佛道,不起此座。
’此皆大精進,大勇猛,其中具四宏誓願:誓度無邊之衆生,誓斷無盡之煩惱,誓學無量之法門,誓成無上之佛道。
此種宏願,完全是積極的,救世的,不可以其出家,遂謂為消極厭世。
譬如世界學者要學一種學術,研究多年,放棄諸事,對其放棄方面觀之,似近消極,對其研究之方面觀之,正是積極,其目的,在犧牲個人,利益群衆,待學成之後,将其所得學術,貢獻世界,利樂衆生;佛亦如是,豈可謂為消極厭世者乎? 二、就佛之字義而論:梵語‘佛陀’,華譯‘覺者’,乃是大覺悟之人,覺悟一切諸法,無所不知,無所不識。
對宇宙人生二者論之,覺悟茫茫世間,芸芸衆生,無非業感。
世界,乃衆生同業所感,共同依止,同得受用。
衆生,即個人别業所感,苦樂果報,各别不同。
細分之,同業之中,亦有别業,别業之中,亦有同業,一一皆由迷惑妄心所造,依惑造業,依業受報。
世界之與衆生,皆屬果報,世界為依報,衆生依止,衆生為正報,正受苦樂。
逆推之,果報由于業力,業力由于妄惑,妄惑不出衆生之心,華嚴經雲:‘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如是,則可證明世界皆是衆生業力造成,譬如世人,欲造一座房屋,亦皆由其心力,欲造幾層,便成幾層;則以小例大,心造世界,決定無疑。
試問:而今世界,是何世界?是不是人欲橫流之世界,是不是修羅争鬥之世界,此種世界,皆由衆生貪嗔癡慢嫉妒種種惡心造成,這種惡現象,人心日積日漓,世道愈趨愈下,我愛群愛國之同胞,無一不抱救世之思想。
亦有一般人,欲以槍炮為救世之具,思藉武力創造和平,此乃夢想颠倒,以殺伐因,求和平果,斷不能的。
現欲救世,如灸病者,須得其穴,在愚見看來,有欲挽回世道,必定救正人心,果欲救正人心,惟有宏揚佛教,此非圓瑛身為佛教徒,偏于佞佛也。
因我佛自己覺悟,一切世界,都由心造,衆生以清淨心,造成清淨世界,以惡濁心,造成惡濁世界,故自覺之後,而行覺他,說法四十九年,說出種種法藥,救治衆生惡濁之心病。
今但舉‘無我觀’之法藥,對治衆生‘我執’之心病,先覺此身,乃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和合而有,離卻四大,無我可得,千萬不可認作實我,而起貪嗔癡慢嫉妒等心。
世界上人,個個能修‘無我觀’,能将這個‘我執’打得破,則貪等諸惡濁心,自然息滅,惡濁心滅,清淨心生,不難轉惡濁世界而成清淨世界。
佛欲喚醒世界衆生,共嘗法藥,袪除心病,經曆五時,循循善誘,自覺覺他,曆久不倦,豈可謂非積極者乎? 三、就佛之宗旨而論:佛以慈悲為本,慈者,與一切衆生之樂;悲者,拔一切衆生之苦。
衆生未出輪回,備受諸苦煎迫,如來因興無緣大慈(無緣者,無所不緣),運同體大悲,為說諸法,普令離苦得樂。
而如來慈悲,視大地衆生,皆如一子,冤親平等,一視同仁,不生分别。
如是看來,則如來慈悲,更有過于父母,父母慈悲,止于現世,如來度生,若衆生此世不受教,不得度,來世仍欲度之,必令離苦得樂,方慰其心。
又世之父母,若生多子,則心有分别,愛有厚薄,而如來則盡大地衆生,皆如一子,無不普救、普護,不獨法施救護,倘若應以身命布施,而得救護者,亦欣然布施,而救護之,又不獨對同類之人如是,乃至異類之衆生,無不如是。
佛教有雲:‘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又菩薩救度衆生,常向異類中行(即變畜生等),試舉釋迦過去行菩薩道,有一世憐憫畜生,恒遭殘殺食啖之苦,有欲救護,乃變作鹿王,管五百鹿衆,彼時提婆達多(佛之堂弟)亦作鹿王,亦管五百鹿衆。
一日,國王起兵圍獵,将那座大山重重圍繞,時釋迦鹿王,念衆生命在頃刻,即思救護,乃語鄰群鹿王言:‘汝我當為衆生,而作救護,同向大王請願,求其解圍,自後,汝我每日輪流進貢一鹿,與王食之。
’商量已訖,即詣王所,能作人言,謂:‘小鹿今日為衆請願,求王解圍,王若行獵,食必不及,一二日其肉必腐,其味必變,不如不獵,小鹿願每日進貢一鹿,與王充膳,恒得食鮮,永不斷絕。
’王見鹿知請願,又能作人語,心大奇之,乃許。
後二群鹿,每日輪派一鹿進貢。
一日,鄰群鹿王派一母鹿進貢,而母鹿腹孕小鹿,三日可生,乃與王求請先派他鹿,待其子生,乃往進貢,王不許。
而母鹿知釋迦鹿王有道,乃往求之,具訴其情。
釋迦鹿王意想若派他鹿代死,心必不甘,誰願先死,若不允其請,則辜負所求,即以自身代往就死。
即到王所,王問:何以自來?乃将其事一一告白于王,王聞之,大生慚愧,何以人而不如獸乎?即說偈曰:‘汝是鹿頭人,我是人頭鹿,我從今日後,不食衆生肉。
’遣鹿還山,王自此持齋,禁止全國,不許畋獵,由其舍一己之身命,救護無量衆生之身命,消弭無量衆生之殺業,佛教救護衆生,乃至舍頭目腦髓而不吝惜,豈可謂非積極救世者乎? 總上而論,佛教既是積極救世的,則與社會國家,均有密切之關系。
凡抱愛群愛國思想家,皆當極力提倡,極力研究,極力宣傳,但得佛教慈悲之旨,而能普及,自可弭殺機于無形,化戰器為無用。
汝也存慈悲之心,我也存慈悲之心,個個皆存慈悲之心,則世界全無苦境,盡成樂觀,豈不是不求和平而自得和平耶?圓瑛欲學佛教慈悲之道,所以前在甯波倡辦佛教孤兒院,迄今九周紀念。
前歲,又同本坡轉道和尚,及其師弟轉物三人,發願重興泉州開元寺,創辦開元慈兒院,教養兼施,定額一百二十名,已曆一載。
自愧不能與一切衆生之樂,拔一切衆生之苦,對此少數至窮苦而無告之孤兒,應盡佛子之天職,與以教養之樂,拔其饑寒之苦。
此次來南洋也是代為孤兒請願,籌集基金,今日乃蒙諸君開會歡迎,慚愧交并,不善言詞,統希指教! 謝氏宗祠講演 今日忝承謝自友家長相邀演說,先說第一題平等慈悲:圓瑛生長福州,幼安儒業,冠入佛門,研究教理,二十餘年,孜孜不倦,乃知佛教宗旨純粹,久為東西各國哲學界所公認,理趣圓融,超過西域九十六種外道之上,範圍廣大,現世他種宗教,所不能及。
何以迥超獨勝呢?即因其平等慈悲故也。
何謂平等?法界一相,離諸差别,凡聖一如,事理無二。
凡即六凡法界,亦名六道,乃三界之内,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羅法界、地獄法界、餓鬼法界、畜生法界。
聖即四聖,乃三界之外,佛法界、菩薩法界、辟支佛法界、阿羅漢法界。
今言其事,則有十界,若究其理,不出一心;依一心之理,而成十界之事,事得理成,如依真金,鑄成佛像菩薩像,乃至第十畜生像,皆依理成事也。
會十界之事,不出一心之理,理由事顯,如指一二金像,無不是金,此就事顯理也。
佛像與一切衆生像,價值平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是謂凡聖一如,理事不二,無有差别。
華嚴經雲:‘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名相雖複有三,理體本來是一’。
何以故?十界不出一心故,佛界心也,衆生界亦心也。
心為十法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