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跋
關燈
小
中
大
除衆念,妙行難思:往生必證無生,奇勳曷比。
至簡易,極圓頓,誠為第一無上法門也!蓮開九品,功由勤惰之分;果證一生,國多補處之士。
往生勝益,助念有關。
世有一生念佛,迨至臨命終時,子哭妻啼,環境為障,世情所縛,正念難提,颠倒心一時勃發,善惡業頓現在前。
雖有正因,助道因緣不足,以緻不得見佛往生,良可惜也!天津佛教功德林蓮社盛聖教居士,有見及此,組織社友往生助念團,正當病者舍報之前,馳往助念。
多方勸慰,增長信願之心;一緻維持,助成念佛之行。
三資具足,三界得以橫超;一念精專,一生何難解脫;神遊淨土,業卸娑婆,助念之功,何可言喻耶!是為序。
自求多福序 佛說三界唯心,一切唯識。
以真心随緣,而成妄識,妄識分别,而起諸惑,依惑起業,依業受苦,惑業苦三相續不斷。
惑即迷惑心,不達諸法如幻,認妄為真,而起憎愛,由憎愛惑,造取舍業,随取舍業,受生死苦。
身即衆苦之本,生老病死,一切諸苦,此身受之。
以此現前之身,再起惑造業,依業受苦,惑業是因,苦報是果,因果不昧,成輪回性,沉溺苦海,可不痛哉?今欲脫離苦果,定要不作苦因,欲絕苦因,惟有一心念佛,衆善奉行。
以念佛為正修,以行善為助道,所有衆善,回向發願,求生西方;如永明大師,一心專念彌陀,萬善莊嚴淨土,橫超生死,永斷輪回。
即此念佛一法,以一念而除一切妄念,既不起惑,自不造業,苦因既斷,苦果自除;則一句彌陀,萬善具足矣。
普甯陳君步康,善根宿植,佛理深明,欲以文字般若而作廣長舌相,著有自求多福一書,而與世道人心大有裨益。
彌陀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是必以多善多福,方可得生西方,永斷生死。
餘閱是書,不勝歡喜贊歎,樂為之序。
敦煌石窟大唐藏經跋 吾國石窟固多,聞名中外者誠渺,究其原因,或地居偏僻,或景乏名勝,或建築簡陋,或儲藏不富,未能引起世人之注意。
惟敦煌石窟,勝迹久著,靈氣所鐘,岩窟清幽,雲林茂密。
峰巒聳翠,上出重霄;石佛莊嚴,俯視人世。
窟内儲藏豐富,窟外風景尤奇,較之其他石窟,勝劣懸殊,故得舉世聞名焉。
夫斯窟也,石壁堅牢,俨若銅城之固;儲藏珍貴,奚啻寶藏之多?大唐書籍既貴,唐物尤貴,此固好古者奇之,實無大益于人世;惟有唐人寫經,确為至寶。
佛法乃昏衢之慧炬,實苦海之慈航,又豈僅信解受持,為人演說者,獲福無量;即珍藏供奉者,亦為諸佛之所護念,天人之所護衛也。
晉朝西蜀荀氏,向空書寫金剛經,天人設寶蓋于其上,從是其地遇雨不濕,牧童多避雨于此。
後有梵僧,謂村人述上事,幸勿使兒童遊戲,牛羊踐踏,後村人設欄以護之,足知經法乃為至寶,天人一切,皆當恭敬,此經固未可以其他藏物等視也。
白下張今吾居士,家藏唐人寫經一卷,出以示餘,适餘講楞嚴經于南京洪武路吉祥庵,講餘捧誦,彌覺希有,謹跋數行,以志慶幸。
刻華嚴經後跋(代智睿法師) 夫如來應機施化,乘願利生,權實雙敷,經曆五時之久,智悲并運,演說三藏之文,為巨夜之明燈,作迷津之寶筏;慈雲東被,聖教西來,先後翻譯,七千餘軸;求其性相圓融,理事無礙,莫有過于華嚴者。
世尊始成正覺,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首唱最上之宗,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旨遠義玄,小機難契,上德聲聞,杜視聽于嘉會,積行菩薩,曝腮鱗于龍門,塵裡剖經,毫端現刹,一多互攝,小大相容,譬帝網千珠,光光交映,重重無盡;大矣哉,不可思議者焉!睿自揮手塵嚣,行腳雲水,迨結茆于台山,究心斯典,見妙理之無窮為群經之奧府,體包法界,用遍恒沙,一真十玄之旨,不離吾人當念,獨惜此經,镌闆無多。
前七堛報恩寺慈公老人,托李居士所镌,祗得其半,未竟厥功。
由是廣請諸山大德,信心檀那,解囊樂助,續刻告完,因跋數語,以紀法緣。
伏願見聞随喜,同登華藏玄門,展轉流通,共入毗廬性海。
傅耕莘居士影印弘一法師書藥師經跋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者,苦海之舟航也。
以如來悲心無盡,為苦海衆生作大依怙,廣發十二微妙之願,随順有情根性,樂欲方便成就。
而我釋迦世尊闡揚贊歎,教令衆生,稱念彼佛名号,受持讀誦此經,凡有所求,無不如願,命終之後,往生彼國,疾趣菩提。
是亦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其與彌陀同化也欤?弘一法師,慧性天生,善根宿植,為佛門之龍象,作末法之津梁,書寫此經,虔修法供。
茲有傅耕莘居士為母造福,信仰此經法力宏深,佛慈廣大,并慕弘師,戒行精嚴,書法清秀,故發心影印千冊,以廣流通,共成法供。
凡受持讀誦禮拜供養者,均沾法益,回此功德,報答親恩,其與世間但知甘旨是供,取悅親心者,實不相侔也。
因跋數語,奉勸世之圖報親恩,當以此為法也。
憨山大師示奇小師法語遺墨跋 憨山大師為明代高僧,禅門宗匠,平日開示學者,多本悟證,盡力提撕。
今觀所示寒灰奇小師,住山法語,盡大地是寂滅場,唯在學人肯放下處,便是休歇地,此即大師自覺覺他不惜眉毛拖地也。
師居東海牢山靜坐,夜見海天雪月,亘影交輝,三昧現前,無出無入,忽然身心世界,當下銷落。
偈曰: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聖絕行藏,金剛眼突空華落,大地都歸寂滅場。
此段境界,若非一切放下,安能得此大休歇地?細閱遺墨,信筆直書,一一皆從自性中流出,可為禅宗學者之正法眼藏也。
林文忠公行輿日課跋 先賢林文忠公,以偉特之資,膺艱钜之任,當前清中葉,文恬武嬉,舉朝習于萎靡,公獨具先識,凡所至之處,興利袪弊,事無不舉;禁煙之役,聲震中外,尤為人所敬仰。
瑛與公之曾孫丙南璧予倜生昆仲,為支許交,一日至蘇,璧予先生出公之行輿日課見示,有手書金剛經、阿彌陀經、往生咒、大悲咒、心經數種,乃知平生信佛,由解起行,雖政務殷煩,而受持無閑,可謂難矣。
谛觀書法,端整秀潤,一筆不懈,歎為希有!茲欲制版,以廣流傳,因跋數語,用志欽慕不忘雲爾。
顧明心居士手書金剛經跋 夫如來應世,說法利生,悲願難量,婆心特切,随機施教,普被三根。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者,尤為諸佛之心宗,實衆生之慧命,誠斷疑生信之玄诠,乃入聖超凡之捷經。
黃梅以之傳心,曹溪因而得旨,破我法二執,則四相俱空,論降住其心,則三輪悉寂,度生離相,布施無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能信解受持,斯人甚為希有,故天下古今傳持之盛,無過斯經。
爰有吳興信徒顧邢明心,性情恬靜,志願恢宏,敬學大乘,求出生死,餘則授以此經,及念佛法門,相輔而行,定為日課,書寫此經,一筆一聲佛号,意業清淨,則六根都攝矣。
茲當首卷書成,餘觀其筆迹,端正清健,知念力定力俱增,為之心喜,故跋數語,以志因緣雲爾。
至簡易,極圓頓,誠為第一無上法門也!蓮開九品,功由勤惰之分;果證一生,國多補處之士。
往生勝益,助念有關。
世有一生念佛,迨至臨命終時,子哭妻啼,環境為障,世情所縛,正念難提,颠倒心一時勃發,善惡業頓現在前。
雖有正因,助道因緣不足,以緻不得見佛往生,良可惜也!天津佛教功德林蓮社盛聖教居士,有見及此,組織社友往生助念團,正當病者舍報之前,馳往助念。
多方勸慰,增長信願之心;一緻維持,助成念佛之行。
三資具足,三界得以橫超;一念精專,一生何難解脫;神遊淨土,業卸娑婆,助念之功,何可言喻耶!是為序。
自求多福序 佛說三界唯心,一切唯識。
以真心随緣,而成妄識,妄識分别,而起諸惑,依惑起業,依業受苦,惑業苦三相續不斷。
惑即迷惑心,不達諸法如幻,認妄為真,而起憎愛,由憎愛惑,造取舍業,随取舍業,受生死苦。
身即衆苦之本,生老病死,一切諸苦,此身受之。
以此現前之身,再起惑造業,依業受苦,惑業是因,苦報是果,因果不昧,成輪回性,沉溺苦海,可不痛哉?今欲脫離苦果,定要不作苦因,欲絕苦因,惟有一心念佛,衆善奉行。
以念佛為正修,以行善為助道,所有衆善,回向發願,求生西方;如永明大師,一心專念彌陀,萬善莊嚴淨土,橫超生死,永斷輪回。
即此念佛一法,以一念而除一切妄念,既不起惑,自不造業,苦因既斷,苦果自除;則一句彌陀,萬善具足矣。
普甯陳君步康,善根宿植,佛理深明,欲以文字般若而作廣長舌相,著有自求多福一書,而與世道人心大有裨益。
彌陀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是必以多善多福,方可得生西方,永斷生死。
餘閱是書,不勝歡喜贊歎,樂為之序。
敦煌石窟大唐藏經跋 吾國石窟固多,聞名中外者誠渺,究其原因,或地居偏僻,或景乏名勝,或建築簡陋,或儲藏不富,未能引起世人之注意。
惟敦煌石窟,勝迹久著,靈氣所鐘,岩窟清幽,雲林茂密。
峰巒聳翠,上出重霄;石佛莊嚴,俯視人世。
窟内儲藏豐富,窟外風景尤奇,較之其他石窟,勝劣懸殊,故得舉世聞名焉。
夫斯窟也,石壁堅牢,俨若銅城之固;儲藏珍貴,奚啻寶藏之多?大唐書籍既貴,唐物尤貴,此固好古者奇之,實無大益于人世;惟有唐人寫經,确為至寶。
佛法乃昏衢之慧炬,實苦海之慈航,又豈僅信解受持,為人演說者,獲福無量;即珍藏供奉者,亦為諸佛之所護念,天人之所護衛也。
晉朝西蜀荀氏,向空書寫金剛經,天人設寶蓋于其上,從是其地遇雨不濕,牧童多避雨于此。
後有梵僧,謂村人述上事,幸勿使兒童遊戲,牛羊踐踏,後村人設欄以護之,足知經法乃為至寶,天人一切,皆當恭敬,此經固未可以其他藏物等視也。
白下張今吾居士,家藏唐人寫經一卷,出以示餘,适餘講楞嚴經于南京洪武路吉祥庵,講餘捧誦,彌覺希有,謹跋數行,以志慶幸。
刻華嚴經後跋(代智睿法師) 夫如來應機施化,乘願利生,權實雙敷,經曆五時之久,智悲并運,演說三藏之文,為巨夜之明燈,作迷津之寶筏;慈雲東被,聖教西來,先後翻譯,七千餘軸;求其性相圓融,理事無礙,莫有過于華嚴者。
世尊始成正覺,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首唱最上之宗,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旨遠義玄,小機難契,上德聲聞,杜視聽于嘉會,積行菩薩,曝腮鱗于龍門,塵裡剖經,毫端現刹,一多互攝,小大相容,譬帝網千珠,光光交映,重重無盡;大矣哉,不可思議者焉!睿自揮手塵嚣,行腳雲水,迨結茆于台山,究心斯典,見妙理之無窮為群經之奧府,體包法界,用遍恒沙,一真十玄之旨,不離吾人當念,獨惜此經,镌闆無多。
前七堛報恩寺慈公老人,托李居士所镌,祗得其半,未竟厥功。
由是廣請諸山大德,信心檀那,解囊樂助,續刻告完,因跋數語,以紀法緣。
伏願見聞随喜,同登華藏玄門,展轉流通,共入毗廬性海。
傅耕莘居士影印弘一法師書藥師經跋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者,苦海之舟航也。
以如來悲心無盡,為苦海衆生作大依怙,廣發十二微妙之願,随順有情根性,樂欲方便成就。
而我釋迦世尊闡揚贊歎,教令衆生,稱念彼佛名号,受持讀誦此經,凡有所求,無不如願,命終之後,往生彼國,疾趣菩提。
是亦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其與彌陀同化也欤?弘一法師,慧性天生,善根宿植,為佛門之龍象,作末法之津梁,書寫此經,虔修法供。
茲有傅耕莘居士為母造福,信仰此經法力宏深,佛慈廣大,并慕弘師,戒行精嚴,書法清秀,故發心影印千冊,以廣流通,共成法供。
凡受持讀誦禮拜供養者,均沾法益,回此功德,報答親恩,其與世間但知甘旨是供,取悅親心者,實不相侔也。
因跋數語,奉勸世之圖報親恩,當以此為法也。
憨山大師示奇小師法語遺墨跋 憨山大師為明代高僧,禅門宗匠,平日開示學者,多本悟證,盡力提撕。
今觀所示寒灰奇小師,住山法語,盡大地是寂滅場,唯在學人肯放下處,便是休歇地,此即大師自覺覺他不惜眉毛拖地也。
師居東海牢山靜坐,夜見海天雪月,亘影交輝,三昧現前,無出無入,忽然身心世界,當下銷落。
偈曰: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聖絕行藏,金剛眼突空華落,大地都歸寂滅場。
此段境界,若非一切放下,安能得此大休歇地?細閱遺墨,信筆直書,一一皆從自性中流出,可為禅宗學者之正法眼藏也。
林文忠公行輿日課跋 先賢林文忠公,以偉特之資,膺艱钜之任,當前清中葉,文恬武嬉,舉朝習于萎靡,公獨具先識,凡所至之處,興利袪弊,事無不舉;禁煙之役,聲震中外,尤為人所敬仰。
瑛與公之曾孫丙南璧予倜生昆仲,為支許交,一日至蘇,璧予先生出公之行輿日課見示,有手書金剛經、阿彌陀經、往生咒、大悲咒、心經數種,乃知平生信佛,由解起行,雖政務殷煩,而受持無閑,可謂難矣。
谛觀書法,端整秀潤,一筆不懈,歎為希有!茲欲制版,以廣流傳,因跋數語,用志欽慕不忘雲爾。
顧明心居士手書金剛經跋 夫如來應世,說法利生,悲願難量,婆心特切,随機施教,普被三根。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者,尤為諸佛之心宗,實衆生之慧命,誠斷疑生信之玄诠,乃入聖超凡之捷經。
黃梅以之傳心,曹溪因而得旨,破我法二執,則四相俱空,論降住其心,則三輪悉寂,度生離相,布施無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能信解受持,斯人甚為希有,故天下古今傳持之盛,無過斯經。
爰有吳興信徒顧邢明心,性情恬靜,志願恢宏,敬學大乘,求出生死,餘則授以此經,及念佛法門,相輔而行,定為日課,書寫此經,一筆一聲佛号,意業清淨,則六根都攝矣。
茲當首卷書成,餘觀其筆迹,端正清健,知念力定力俱增,為之心喜,故跋數語,以志因緣雲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