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跋

關燈
舍愛欲,求出生死,竟令淫機身心俱斷。

    于是向佛求修無漏之法,其心已度,佛即授觀,于三七日,諸漏俱盡,得證聖果。

    讵非天獄聖凡,隻在一轉念間耶?圓覺經雲:一切衆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愛欲為因,愛命為果,故五欲之中,色欲最難斷除,如來悲心廣運,常示厭欲之教。

    楞嚴經則曰:菩薩見欲,如避火坑,有志學佛之士,當以斷欲為下手工夫,色欲既除,諸欲自易。

    若夙業深重,欲念難降者,當思地獄苦,早發斷欲心,以此經圖,可為龜鑒。

    陳其昌居士得此一書,即思付梓,以廣法施,問序于餘,披閱之餘,歡喜贊歎,此卷堪作欲海慈航,願未離愛欲之士,捷足先登,速達彼岸。

    是為序。

     省庵勸發菩提心文、蓮宗諸祖法語集要合編序 夫如來乘大願輪,應機示迹,闡教利生,演說八萬四千法門,對症與藥,依而修之,無不均沾利益。

    迨至雙林入滅,應火潛輝,結集流通,慧炬東照,諸宗競興于華夏,三藏畢闡其微言,求其收機最廣,下手最易者,莫如念佛一法門爾。

    以一念而除諸念,三學全該;由三資不曆三祇,一生取辦;誕登不退,速證無生。

    是以曆代賢哲盡力敷揚,随願往生,指不勝屈。

    淨土諸祖著述篇章,悉本救世婆心,以示念佛法語。

    碎珊瑚,枝枝是寶;折梅檀,片片皆香。

    爰有甯波接待寺淨業專修林慕蓮大師,由商入釋,矢志精修,遍揀法門,求其疾超生死,速證菩提者,深信念佛為穩當。

    于是力行數載,獲益良多。

    茲彙刊省庵大師發菩提心文,及采淨宗諸祖念佛法語,合編行世,求序于餘,餘披閱一周,覺此書一出,而于淨宗又多一廣長舌矣。

    故樂為之序。

     重刻古尊宿語錄序 夫大道無言,真宗絕相,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所以達摩西來,不立語言文字,教外别傳,真指人心,見性成佛。

    由是一花現瑞,五葉流芳,禅宗一脈,弗絕如縷。

    古尊宿一一無非,悟無言之道,契絕相之宗;而假立言相,接引機宜,為學者解黏去縛,拔楔抽釘;雖有一言半句,如施針砭之功,頓起膏盲之疾,未可作葛藤會也。

    是書系宋時藏主頤公搜集傳燈錄中,所載未盡諸家機語,實禅門至寶也!惜年湮代遠,舊闆無存,即流通之本,亦不多見。

    時有明州阿育王寺後堂一超禅師,往朝五台,至西山某寺藏經樓,于殘篇斷簡中得此一書,檢閱全部,幅帙無損,生大歡喜,以為必有鬼神擁護,故得楮墨煥然,遂攜歸欲付欹劂。

    奈所願未果,世緣将畢,乃出此書,請該寺宗亮老和尚發心流通,以續僧伽命脈。

    宗公一閱,知為禅宗骨髓,人天眼目,未可令其湮沒。

    即商之于餘,餘為送上海佛學書局出版,影印六百部,宗公義徒育王寺住持源巃,為宗公六十壽辰,慨捐缽資一千二百元,認購三百部,分送各叢林,用廣法施,藉報師恩。

    謹序數語,以志因緣雲爾。

     佛儒經頌序 佛以慈悲為本,儒以仁義為歸,佛儒之為教,雖則不同,而其利生救世之心,未嘗有異也。

    夫佛教有言曰: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廣運慈悲,為衆生與樂拔苦。

    而儒家亦有言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顔淵問仁?孔子曰:‘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

    ’蓋仁者,義之本也,始雖肇于克己,而終則在使天下知所歸,是與佛教自覺覺他之道,初無二緻。

    又考儒家以仁義禮智信五常為進德修業之目,佛教亦嘗立仁義等五藏之名。

    故龍樹菩薩,釋摩诃衍論,引道品經曰:佛子谛聽,為汝解說,仁藏、義藏、禮藏、智藏、信藏,學者從而為之。

    詞曰:不殺生仁也,不偷盜義也,不邪淫禮也,不妄語信也,不飲酒智也,斯雖不足盡比附之說,顧五常之義,顯然五戒之法同科,則佛儒二教,如日月麗天,亘古并曜,固未可辄為軒轾。

    昔圭峰宗密大師有言,佛孔皆是至聖,随時應物,設教殊途,内外相資,共利群庶,洵為不刊之論!惜後代學不師古,謬興讪謗,佛儒兩宗,遂相水火。

    迨至有明靈峰蕅益大師始以乘願再來之睿哲,為息诤闡教之高文,著靈峰宗論,揭佛儒之精題,開人天之正眼,自茲兩教歧途,始由分而合,從晦而明。

    比來異說蜂起,不惟佛日蒙昏,而儒宗亦于焉将堕,有識之士,惄焉憂之。

    爰有陽齋居士者,廿歲窮經,志綜百家之學,中年好道,心悟一乘之禅。

    近以頤養之暇,撰成佛儒經頌,詞旨淵懋,上追靈峰,愍物為懷,老而彌笃,誠可謂通佛儒之大竅,然長夜之明燈矣!愚幼安儒業,冠入佛門,每于參究向上宗乘之餘,辄思即佛宗以明儒學。

    今居士此編,實契私衷,用是勉竭枯禅,随喜贊歎。

    是為序。

     慈舟法師開示錄序 自古高僧,鹹從腳踏實地來;惟實乃能虛,虛則無所不容;能容必能化,化則無所不妙;妙則語默動靜,瞬目揚眉,頭頭是道;此高僧之所以成其高也。

    昔我世尊,金河顧命,謂阿難曰:波羅提木叉,是汝等大師,誠以欲荷擔大法,演唱真宗者,非牢戒足不為功。

    楞嚴經雲:由戒生定,因定發慧,則戒為無上菩提本也明矣。

    際茲末法,去聖時遙,波旬鼓焰,佛日将沉,不有大心之士乘時出世,扶危振困,弘範人天,其将何以使正法得以久住,佛種不至斷絕耶?慈舟老法師,持戒精嚴,律己謹饬,昔日主講本山佛學院,諄諄以戒為定慧之初基,勖勉諸生。

    北上宏揚,道風愈播,缁素鹹欽,無待縷述。

    近者由其皈依弟子記錄師之開示,以诏後學。

    而道源法師,從京師來函,索序于餘,餘養晦滬濱,杜門著述楞嚴講義,因念與師相契,已非一日,烏可不贅一辭?夫古德拈頌警策,無非開示後學,令悟入佛之知見。

    然欲泛覺海,須賴浮囊,乃能達實際理地,揚眉吐氣。

    師之開示,著眼于斯,是豈好弄玄妙之宗師者所可望其項背哉!至于淨土為歸宿,而深勸持名,尤為婆心懇切,法眼高超;其他興學講經,為法為人,非有大願力者,曷克臻此?是誠人眼目之所寄也!師之略曆,中輪法師已紀其梗概矣,他何所言?惟望閱斯錄者,當以師心為心,師行為行,則不負師之苦心矣。

    是為序。

     大悲法師禅餘集序 法華經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又曰:‘治世語言,資生事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悟斯旨者,則頭頭是道,法法皆真,何難拈一莖草,作丈六金身哉?吾友大悲禅師,性耽禅悅,理悟法華;昔則寄身政界,即慕宗乘,繼而揮手塵嚣,真參心地;既登大徹之堂,複入留雲之室;洞明向上一竅,真透末後牢關。

    于是禅餘課外,另開方便之門,筆下毫端,盡具廣長之舌,或盡佛像人物,以及山水花草,意之所寄,一一無非以畫說法,使人觸目會心,便能從幻相而悟實相,依世法而入佛法,是亦善巧利生,随機接物。

    其稿本刊行于世,自可盡未來際,而作佛事耳。

     天津佛教功德林往生助念團序 夫淨土法門,持名念佛,肇始于釋迦世尊,無問自說。

    翻釋為鸠摩羅什,特勝諸家,海内流通,多弘秦本。

    此經以信願行持名為宗,往生不退為用。

    一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