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性弘法

關燈
佛是大覺悟的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方能成佛。

    覺就不迷,迷就不覺,佛既大覺,豈有教人迷耶?佛教正是破迷之教,如五更洪鐘,能醒世人迷夢,望諸位一定要信佛教,研究佛教,由信而解,因解起行,有修得證,能得無量利益。

    古來許多大學問家皆信佛學,得大受用。

     如何是佛教人乘?就是佛說五戒為人道之因,五戒全無,必失人身。

    五戒者,第一戒殺:不但不可殺人,乃至一切動物,凡有命者,皆不得殺,應生慈悲心,與衆生之樂,拔衆生之苦,以仁德及物,豈可殺彼身命,養我口腹耶!第二戒盜:不但貴重财物不得強取盜取,乃至微小之物,亦不可竊取。

    他人财物,是他人所有權,不與不取,見利思義,豈可明瞞暗騙,偷竊詐取耶?第三戒邪淫:世俗之人,一夫一妻,倫常所許,夫妻之外,不可邪淫。

    非但不可強奸,乃至和奸,亦所不許,他人妻女,他所守護,豈可不遵禮教,淫亂行事耶?第四戒妄語:不但未曾得道說得道,未曾證果說證果,大妄語是當戒的。

    乃至見言不見,是言不是,皆屬無有信實,豈可虛妄發言,不守口業耶?第五戒飲酒:酒雖不是葷腥,亦無性命。

    然酒能亂性,多見醉後惹禍招殃。

    故佛為防非止惡,亦複制止,不許飲酒。

    即我國聖君夏禹,以儀狄制酒佳味,貶向蘇海,亦此意也。

     此五戒即我佛教人做人之法,若前生能持一戒,亦可不失人身,但為下等之人,一生困苦,能持二戒尚在中人以下,能持三戒,可為中等之人,能持四戒,則在中人以上,但美中而有不足,全持五戒,則為上等之人。

    人類之有富貴貧賤壽夭窮通之不等者,皆由前生持戒多少之故也。

     此五戒即儒教中五常:不殺生,仁也;不偷盜,義也;不邪淫,禮也;不妄語,信也;不飲酒,智也。

    能持五戒即具有道德。

    能知持戒,可以生善滅惡,即是學問。

    如是閱曆世情,以驗持戒不持戒之得失,自可深信因果,看殺人之人,結果必遭他人之殺;偷盜之人,必至破案受刑;邪淫之人,必定喪身敗名;妄語之人,必不為人信用;飲酒之人,必然醉後為惡受苦。

    有此閱曆,如是持戒之心益堅,道德學問日見增進,佛之教人持戒,即令人具足做人三種資格。

    身戒易持,口意難守,不說殺盜淫妄飲酒之言,不起殺盜邪淫妄語飲酒之念,自屬不易。

    我們做人,必須時刻留心,常存臨深履薄之心,如是做去,方可算得會做人。

     上約佛教人乘做人講好,再約佛教大乘法說做人的道理,做人第一須除悭貪心:悭者,悭吝,自己财物,不能施舍,乃至拔一毛而利天下,都不肯為。

    貪者,貪婪,他人财物,最好都為我所有,悭貪是病,故佛教人做人,應行布施,以度悭貪。

    第二做人須斷惡念;惡念不起,身自然不行惡事,口自然不道惡言。

    故佛教人做人,必須持戒以度諸惡。

    第三做人須斷嗔恨心;惟是逆境之來,必要忍受,要明反忍亡忍觀忍慈忍四種工夫,故佛教人做人,當修忍辱以度嗔恨。

    第四做人須除懈怠心:無論何人,心多懈怠,一生功業無成,故佛教人做人,須要精進以度懈怠。

    第五做人要止散亂心:如若散亂,沒有把握,難免為境所動,為物所轉,故佛教人做人應學禅定以度散亂。

    第六做人要斷愚癡心;愚則不能成事,癡則不能明理,觸向多乖,心常暗昧,故佛教人做人須求智慧以度愚癡。

     世人若能依佛教以做人,不但可以完全人格,照此六度之法修去,即成佛也是不難。

    以六度具足萬行,前四度以求福,後二度以求慧,福慧滿足,自能成佛。

     諸位!今天所講做人道理,先約世間法講,次約佛教人乘講,後約菩薩乘講,講到人能成佛為止。

    我們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當作佛,迷之則為衆生,佛性埋沒于五蘊山中,如金埋在礦中,悟之修之,則煩惱斷盡,佛性現前,可以成佛。

    如一座礦山,已知有金,肯加開采煆煉之功,則渣滓既盡,真金出礦,可以不受埋沒,而為世間之寶;衆生成佛,而為佛寶,亦複如是。

     深望諸位将今天所講的話,仔細加以研究力行,由做人而求成佛,亦分内事也;況且這個時候,浩劫當前,民生痛苦,我們做人的人,當先依佛教做人,再進一步而求成佛,方能永離痛苦。

    諒大家一定很願意,很歡喜吧! 提倡素食聚餐會 人生日用所需,飲食為一大宗,素食葷食,與佛教、與世界國家及世界人類,均有極大之關系。

    貴會之提倡素食,在表面上看來,不過一種飲食之事,在實際上論起,即是提倡佛教,造福于世界國家人類,至深且钜也。

     何謂提倡佛教?以佛之教法,持戒為先務之急,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戒定慧三學,可以教化衆生,斷惡修善,了生脫死,轉凡成聖,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然戒法雖多,以戒殺為第一,我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者與衆生之樂,悲者拔衆生之苦,以衆生與我,形骸雖異,佛性本同,斷不可以我強而欺彼弱,将他肉而養自身。

    若殺之食之,慈悲何在?今提倡素食,即本我佛慈悲宗旨,提倡戒殺之道也。

     何謂造福世界國家?以世界國家和平是福,戰争是禍,戰争之禍,必有其源,禍源乃由各國人民同業所造成。

    所謂同業者,即同造殺業之因,冤業聚會,同感殺伐之果。

    古德有雲:‘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以此足證世界大戰,皆由殺業所造成。

    今提倡素食,果能普及世界各國,人人素食,不殺生命,即可止息殺機,各國共享和平之幸福。

     何謂造福世界人類?佛經雲:‘汝負我命,汝還我命,我負(欠也)汝命,我還汝命,惡業俱生,窮未來際,不可停寝。

    ’以此看來,殺生食肉,直以自殺,殺氣滿兩間,釀成刀兵之劫,人類必遭殺害之苦。

    今提倡素食,由同會各會員同抱救人救世之本懷,努力前進,遍設分會于全世界,即可造福于全人類也。

    今日之紀念會,直接則減殺生命,間接即宏揚佛教,造福于國家與人類,實有足為紀念之價值,望諸君與世界各善心士女群策群力而提倡,則幸甚矣! 佛教僧衆訓練班演說 一、佛法與世道人心之關系 當今末世,去聖時遙,人心日積日漓,世風愈趨愈降,若不急圖挽救,則不知将伊于胡底。

    竊思欲期救世,必先救正人心,欲正人心,必宜宏揚佛法;人心有種種病,佛法是種種藥,藥到自可病除,則人心既正,世道日隆,是則佛法與世道人心有重大關系也。

     二、荷擔佛法是誰責任 如上所明,佛法堪能救世,欲使佛法可以久住世間,普及于社會人心者,其責任在誰?古德有雲:‘佛法賴僧傳故。

    ’若無真正僧寶,則佛法二寶,亦不得以振興,必退落于世界各宗教之後。

    我等身為佛子,負有荷擔佛法之重任,宜努力邁進以求學。

     昌明佛法,興隆三寶,是我等僧伽之天職。

    故圓瑛出家之後,見僧寶贊中雲:‘利生為事業,宏法是家務。

    ’即抱定此二句志願做去。

    複思既欲宏法利生,必須研究佛法,即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雖不能窮盡教海波瀾,法流源底,對于性相二宗,權實諸法,必定有所明白,方能應世。

    故悉心研究楞嚴十載,吐血三次,而不肯稍懈,重法輕身,祈禱佛光加被,乃得感應而愈。

    複習起信、唯識等論,天台、賢首二宗,時生慚愧,不敢自高自足。

    乃至今日,宏法三十餘年,年齡六十五歲,猶在求學中,學解學行。

     今日承本市佛教會函約,圓瑛前來與諸位講演,汝我同是僧伽,家中人但說家中話,佛教家風,就是‘宏法利生’,此四字目的做到,則佛法責任,荷擔得了。

    現在受訓期間,汝等青年優秀學僧,都是佛法寄托之人,其責任何等重大,切勿自輕退屈! 三、必有實學方成大用 奉勸諸位,有此良好機會,必須發大心,立大願。

    從此荷擔佛法重擔,學須實學,于受訓後,還須加以研究。

    學無止境,千萬不可生自足心。

    當常看古人撰述,學問何等淵博,知見何等真正,則自足之心,自然不起,精進之念,油然而生。

    洞明性相二宗,圓融真俗二谛,品學并重,言行相應,此二語切宜注意。

    既有實學,方成大用,可以随機化導,饒益衆生,成就佛門法器,為如來使者,作衆生導師,此是圓瑛所希望于諸位也。

     佛教學院演講 圓瑛今天受貴院設齋歡迎,曷勝榮幸!在此歡迎聲中,生出許多感想。

    回憶民國九年來平講經之時,平中并無佛學院,今度前來講經,受各學院之歡迎,屈指大小僧尼學院,不下十處,而以貴院為佛教最高學院,此是北平佛教好現象,亦即将來全國佛教好希望。

    何以故?各省寺庵聞風興起,創辦學院,培植僧才,将見人才輩出,豈非全國佛教之好希望耶?又佛教宗旨純粹,學理廣博,超出其他宗教之上,佛學能包括一切學說,一切學說不能包括佛學。

    以佛具一切智,能知世間十法界一切諸法,故以先知覺後知,以先覺覺後覺,說出五乘學說,性相兩宗,堪稱巨夜之明燈,迷津之寶筏,已為東西各國學者所公認。

    佛學為最高之學理,為文化之中心,誠非過喻也。

     獨惜佛教初入中國,為先儒所嫉視,目為異端,指為迷信,以緻儒林學者不肯研究。

    不知佛教有益于社會人心,有裨于國家政化,幸得累朝高僧相繼出世,或得解悟,或得修證,以道德學問感動世人,故得佛教流傳至今,雖不能普及,亦未至于消滅,此固不幸中之幸也。

     古雲:‘國家存亡,匹夫有責。

    ’餘曰:佛教興衰,教徒有責,又不僅出家僧伽有責,即在家居士,亦複有責。

    總而言之,佛教四衆弟子當同負護教責任。

    欲護佛教,須從研究佛學為始,現在有此設備完全之學院,為僧伽求學之所,大家自當發大志願,提起精神,努力學去。

     此學院乃周叔迦居士等所創辦,而周居士佛學淵博,具正知見,堪為院中之領導者,非同一班依附佛教,左道旁門。

    圓瑛曾看過他著作言論,十分欽佩,諸位應當認識。

    奉勸諸位學員,不可起一種分别,以為他是居士,汝是比丘,生起我慢。

    當知善财南詢,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有許多是在家人,祗要他學識勝我,即是我師。

    經雲:‘依法不依人。

    ’當将此語,奉為明訓。

     又奉勸諸大居士,既發菩提心,而行希有事,此乃無上一段大因緣。

    應以善因而求善果,雖教授比丘,對比丘當作僧寶想,如太子太師,太子太傅,終日教太子,于太子不生輕慢心。

    圓瑛此種說話,是從一生所閱曆過來,是從直心道場之所流出,望貴院師資,人人采納之,于現在當來不無少補。

     更奉勸諸位學員,既來求學,當立大志,當具決心,發大志願,願大弘佛教,廣度衆生。

    一切衆生根性不等,于五乘教法,必須遍學精通,于性相二宗,必須窮研徹底,勿徒事多聞,必力求實行,解行相應,方足為度世舟航。

    如若有解無行,殊難令人信仰,當遵說食之譏,免流狂慧之病。

     佛學深奧,非同他種學說,若無決心,那得窮徹法流源底,必須耐勞忍苦,古人雲:‘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

    ’轉而言之,欲為人上人,當吃苦中苦。

    但是求學之苦,古是樂之因,一定要一種決心,決定學到畢業,畢業之後,還要加功用行,将所學諸乘諸宗教法,依解起行,自覺覺他,自度度他,為如來使,行菩薩道,把一肩佛法重擔,擔荷起來。

    果能人人如是,可令佛日永耀于中天,法雲彌布于大地,此是圓瑛所希望于諸位也! 尼衆學院開示 我佛證一切種智,說無量法門,一一皆從平等慈悲心中流出,普度衆生故,我佛有七衆弟子,女衆則居其四。

    此即是我佛觀察,佛性平等,大道本無男女,故平等而教化之,平等而度脫之;如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耶輸陀羅,性比丘尼等,于法華會上,亦得授記作佛。

     諸位!在此學院求學,第一須明大理,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位位皆有佛性,若肯修行,皆當作佛,不可自卑自屈。

    第二須發大心,發自度度人之心,不可但求己利,得少為足,當知既欲自度度人,必須精進求學,解行相應,若但求解,而不立行,則自度尚且不足,安能度人?自度者當度自心:心有悭貪,當修布施以度之;心有惡念,當修持戒以度之;心有嗔恨,當修忍辱以度之;心有懈怠,當修精進以度之;心有散亂,當修禅定以度之;心有愚癡,當修智慧以度之。

     尼衆當負起化度女衆之責任,因與女界易于接近,能以六度度之。

    女界為萬化之源,家庭教育,是其專責,能以佛法教化子女,将來成人,必能信佛學佛,此等皆由尼衆之所成就,望共勉之! 世界宗教會演講 今日承蒙貴會諸公開會歡迎,實覺感愧交集!感者,乃感諸公待遇之隆,愧者,自愧鄙人資格不足。

    古德雲:‘尊莫尊乎道,貴莫貴乎德。

    ’鄙人非但道德全無,不能受此尊貴之待遇,即學問亦複淺薄,未窮三藏之文,罔具四辯之智,那敢當此歡迎之名義。

    今日之所以到會者,因久聞貴會蒼萃各國學者,實心研究佛學,振聩啟聾,扶世導俗,其宏願卓識,殊堪欽佩!鄙人身列沙門,生當末代,雖抱悲懷,未具智力,不能為我佛昌明教旨,實希望貴會諸公,極力提倡,極力宏揚,揭慧日于中天,扇慈風于大地,使世界人人同知佛教與人生有莫大之關系,與國家有莫大之裨益,自可進世界于大同,度衆生于彼岸。

    何以故?茫茫大陸,濟濟人群,雖富貴貧賤之不同,賢否智愚之有異,而厭苦求樂之心,未嘗不一,但既欲離苦,必須研究苦本,及與苦因。

     苦本者,即吾人之身,乃為衆苦之本,生老病死四大苦外,即為名位衣食,财産眷屬,曰汩沒于風塵,未嘗非苦,若無苦本,苦無所依。

    然既知身為苦本,當究苦因,經雲:‘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若離貪愛,則苦因既無,苦果誰受,非僅将來不求安樂,自得安樂,即現世貪愛輕者,可以省了多少苦惱,讵非佛教與人生有莫大之關系哉?倘得佛教普及,人人離貪愛之心,豈徒國與國息戰争之禍,即在位者,亦不生排擠之心,在下者,亦不聞侵奪之事,又讵非佛教與國家有莫大之裨益哉?循此以往,人心和平,則世界之大同,自可不期然而然者矣。

     諸公素抱愛國救民之觀念,即此提倡研究佛學,可以造世界大同之幸福,可以為衆生入聖之階梯,我佛臨當涅槃,以佛法咐囑國王大臣長者居士。

    諸公俱屬乘願再來,伏願愈堅宏願,運智運悲,各出廣長舌相,盡未來際,說法利生,何難辄娑婆而為極樂耶?鄙人智庸詞鈍,更希見教! 信論 華嚴經雲:‘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大哉信也!為佛道之源,為衆德之母,為諸善之根;宜乎我佛金口,贊揚無盡;直欲衆生,普發信心,齊成佛道也。

    何以發信心即能成佛道?因能信大法,必能解大理,既解大理,即能修大行,既修大行,自可證大果,而成無上之佛道。

    信解行證四字,是從凡至聖,坦然必經之大路,十方諸佛成道,無不從最初信心之所成就也,故曰信為佛道之源。

     又為衆德之母:一切衆生,本來具足恒沙稱性功德。

    奈為無明所覆,妄想所蔽,不得現前。

    是以如來成道,三歎奇哉,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祗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如果能信恒沙性德,自心本具,由此信心,發起修行,精進不退,念念無間,因之成定發慧,則信進念定慧,五善根成就矣。

    五根以信為首,五根增長,能成五力,如一株樹,根深力大,自能開七覺之華,結八正之果,乃至成就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莫不從信心之所出生,故曰信為衆德之母。

     又為諸善之根:百法明門論,十一善法,首重信心,一信、二進、三慚、四愧、五無貪、六無嗔、七無癡、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一切善法,無不由信心而得長養。

    例如世人之信因果,以善因必感善果,以惡因必感惡果,故應舍惡樂善。

    精進行善,諸善日增日長,故曰信為諸善之根。

     又為往生淨土三資糧之本:三資糧者,信願行也。

    信乃願行之本,若無真信,願則不立,若無志願,行則不起,願行乃建立于信心基礎之上,修淨土法門者,當發何等信? 第一要信自:信我自己本來是佛,我所具心性,與十方佛無二無别。

    楞嚴經雲:衆生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祗因無始,一念妄動,迷真起妄;依妄惑,造妄業,随妄業,感妄報,輪回生死長劫不休。

    今者深信念佛乃成佛之法,念到一心不亂,妄窮真露,心佛顯現自可見自性彌陀,往生常寂光淨土,直趣無上菩提矣。

     第二要信他:信釋迦牟尼具足五語,說有西方極樂世界,說有彌陀現在說法,并非寓言,亦非假設,乃是實事。

    勸人念佛求生淨土,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決無欺诳。

     又信阿彌陀佛,因中對世自在王如來,發四十八願,随順衆生厭苦求樂之心理,莊嚴極樂世界,接引念佛衆生,往生彼國。

    依願起修,功德圓滿,成就極樂世界,自然不違本願。

    若肯發心念佛,必蒙接引往生。

     第三要信法:信此持名念佛一法,乃為無上之法門,至方便,至圓頓,但憑一句洪名,萬行具足,可以疾超五濁,橫出三界,帶業往生,徑登不退,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生極樂國,即為最後身,即此一身,壽命無量,可能修成佛道。

    具此諸信,是為真信。

    願行從此而成,三種資糧具足,淨土往生可期,則信之為力,豈可得而思議哉? 以上乃據佛法而論,若約世法,信亦屬舊道德,仁義禮智信五常,信居其一,是信之一字,即世間亦不可少。

    孔子有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大車小車,同大事小事,輗軏皆信也,事無論大小,而信不可少,若無信必不行,安望其立功立德立言也?即與人交際,亦必以信為重,子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由是而知信亦為人生之要素也明矣。

     衛生了生差别論 夫修持之法,有從色身心性二者之别,若從色身,煉精運氣,乃屬有相有為之功,祗能衛其生,而不能達到了生。

    若從心性回光反照,乃屬無漏無為之道,自易達到了生,豈不極勝于衛生?竊考衛生之收效,雖能卻病延年,仍未離形骸之桎梏。

    老子有言: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吾若無身,吾複何患?即使此身,修持功極,而能練氣化神,煉神返虛,終非究竟。

    楞嚴經中所列十種仙人,壽千萬歲,栖止深山,或大海島,報盡還來,莫免輪回之苦。

    而了生之功用,但從回光反照下手,便得脫離乎根塵。

    佛教有言:先依靜處端坐不動,不依形色,不依氣息,不依念慮。

    善惡都莫思量,但觀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

    心光内照,眼不緣色,耳不緣聲,六根不緣六塵境界;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歸一,六用不行,靈光獨耀,身心俱捐;自可内脫身心,外遺世界,如鳥出籠,所向無礙,了脫生死,永息輪回。

    倘若初心下手用功,未能息念,雖起觀照之功,猶覺妄念生滅,不必作意按捺,倘欲除妄,則妄上加妄矣。

    但以慧光照察,此之妄念,生從何來,滅向何去,畢竟來無所從,去無所至,當體空寂,便能内發寂靜輕安,而得法樂,寂照二字,即是修心之法。

    寂者,定也;照者,慧也。

    寂照雙行,定慧均等,寂而常照,則不落昏沉;照而常寂,則不至散亂。

    若寂而無照,是為無記住,‘如人将睡時,不思善不思惡之境界。

    ’若照而無寂,是為妄想性。

    古德雲:‘寂寂惺惺是,無記寂寂非,惺惺寂寂是,妄想惺惺非。

    ’務必惺寂同時,不昏不散,日久月深,綿綿密密,迨至靜極光通,明心見性,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必矣。

    彼世之徒知衛生而不知了生者,其亦極善思惟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