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而已。
你看來看去,看了很多注解,就認為你很了解,講說得很好,就生起了貢高我慢心,就不再深入研究下去了,這就是你著了‘法相’。
你要曉得,我們隻是個凡夫法師,你已經認為你講得很好了。
假若有個三賢位的菩薩,他講經一定勝過你多多了,那麼碰到一個登地的菩薩來講金剛經,那又勝過了三賢位的菩薩,假若是等覺菩薩來講金剛經,又勝過了登地的菩薩,假若是佛親口來講金剛經,那才能說是真正的究竟圓滿。
所以唯佛與佛,才能‘究竟’:‘諸法實相’,我們凡夫隻能依照經典所說的,你知道多少就講多少,誰也不敢說,他所講的是‘究竟圓滿’,唯佛與佛才能究竟‘諸法實相’,等覺菩薩尚要向佛學習,不敢自誇,何況我們尚在凡夫位呢!你能這樣子想,就不敢‘貢高我慢’了,這樣子,你就不會‘取著法相’,而生執著,你才能如經文所說的,而做到‘為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你這樣子去講經,就不會被環境的好壞影響,環境好我也講,環境壞,隻要有人要聽我也講;這樣就不會被環境所轉,環境是‘心外’的‘境界’,‘内心’裡的‘起心動念’,我都不被其所轉,又何況是‘外面境界’呢!你能夠這樣‘無所住著’,演說金剛經,就能‘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了。
己二、不取之故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為什麼‘宏法利生’要‘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呢?下面說出所以然的道理。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鸠摩羅什翻譯這段金剛經,用六種的比喻,形容‘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 我們講經說法都在‘有為法’的境界之中,我們講經說法是‘有為法’,不是講給佛聽,佛是在‘無為’的境界,而我們是講給衆生聽,讓衆生也能修行佛的‘無為’境界。
我們自己也是個凡夫,我們也在‘有為法’之中,應當也要知道‘一切有為法’都不是‘真實’的。
我們學佛法,佛說‘一切法,都從因緣生,緣生相生,緣滅相滅,一切法皆無本體,無自性;一切法當體即空,轉眼就成過去,了無蹤迹可尋。
’,‘依文解義’懂了,是不是能受用到心裡去呢?在‘觀想’中,是否能‘當體即空’呢?是不是能以‘夢、幻、泡、影’來觀‘一切法’呢?我們夜裡作夢,不是什麼法都生出來嗎?是非人我都在夢中出現,順心的境界也有,不順心的境界也有;夢醒後,什麼都沒有,空無所得。
你在做夢時,是否就能覺察到,這是在做夢,發現在夢境中的一切是空幻颠倒,不真實的呢?你是不是有這種功夫呢?我們現在是白天睜著眼在作夢,因為‘迷惑’在‘有為’的境界裡面,這裡面什麼法都有,人人我我,是是非非,順心的境界,不順心的境界通通有,這不是與我們做夢時看到的境界一樣嗎?如果你開了悟,‘悟’到‘一切法空’,就好比光明的鏡子,本無影像可得;又像夢醒時,夢境中的一切,什麼都得不到,無非是一場虛幻而已。
你天天能夠這樣子做‘觀想’,就容易‘看破’‘境界’,就不容易被‘順境’‘逆境’種種的‘境界’所轉,這個‘如幻如夢’的‘幻’是印度的一種幻術,印度有一種變化幻術的咒語,随著咒語,能變化出種種虛幻的幻相,映現在你眼中,映現在你心裡,其實他隻是虛幻不實的幻術而已。
你了解幻術是不實,那你就可以把他拿來應用,拿他來做‘觀想’,‘觀想’:‘一切有為法’‘一切有為’的境界,就如同這個幻師變化出的幻術一樣,是‘虛妄不實’,是‘如夢如幻’。
這個‘如泡如影’,是什麼意思呢?你在河邊上看,下雨的時候,雨水打在河水上,就好像起了一個一個的水泡;一下子起,一下子滅,起滅無常。
‘一切有為法’就像水泡一樣是‘起滅無常’的。
‘如影’是鏡子裡面所現的影子,也是不實的,他隻是幻影而已。
你明白了‘夢、幻、泡、影’都是‘虛妄不實’的道理,也就會明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道理。
‘如露,亦如電’,一切法都是無常的。
一早起來看,那草葉上,樹葉上,都有水珠,那就是露水,但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他的存在隻是短暫,一刹那而已。
這個‘如電’就是天陰要下雨,打雷時閃的那個電光,電光一閃就沒有了。
有沒有個電呢?有,但是隻一刹那就消失了。
這段經文,用‘夢、幻、泡、影、露、電。
’這六個比喻,來描述‘一切有為法,變異無常,生滅迅速,無有停留。
’一切有為法,本來就像這樣子,你說
你看來看去,看了很多注解,就認為你很了解,講說得很好,就生起了貢高我慢心,就不再深入研究下去了,這就是你著了‘法相’。
你要曉得,我們隻是個凡夫法師,你已經認為你講得很好了。
假若有個三賢位的菩薩,他講經一定勝過你多多了,那麼碰到一個登地的菩薩來講金剛經,那又勝過了三賢位的菩薩,假若是等覺菩薩來講金剛經,又勝過了登地的菩薩,假若是佛親口來講金剛經,那才能說是真正的究竟圓滿。
所以唯佛與佛,才能‘究竟’:‘諸法實相’,我們凡夫隻能依照經典所說的,你知道多少就講多少,誰也不敢說,他所講的是‘究竟圓滿’,唯佛與佛才能究竟‘諸法實相’,等覺菩薩尚要向佛學習,不敢自誇,何況我們尚在凡夫位呢!你能這樣子想,就不敢‘貢高我慢’了,這樣子,你就不會‘取著法相’,而生執著,你才能如經文所說的,而做到‘為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你這樣子去講經,就不會被環境的好壞影響,環境好我也講,環境壞,隻要有人要聽我也講;這樣就不會被環境所轉,環境是‘心外’的‘境界’,‘内心’裡的‘起心動念’,我都不被其所轉,又何況是‘外面境界’呢!你能夠這樣‘無所住著’,演說金剛經,就能‘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了。
己二、不取之故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為什麼‘宏法利生’要‘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呢?下面說出所以然的道理。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鸠摩羅什翻譯這段金剛經,用六種的比喻,形容‘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 我們講經說法都在‘有為法’的境界之中,我們講經說法是‘有為法’,不是講給佛聽,佛是在‘無為’的境界,而我們是講給衆生聽,讓衆生也能修行佛的‘無為’境界。
我們自己也是個凡夫,我們也在‘有為法’之中,應當也要知道‘一切有為法’都不是‘真實’的。
我們學佛法,佛說‘一切法,都從因緣生,緣生相生,緣滅相滅,一切法皆無本體,無自性;一切法當體即空,轉眼就成過去,了無蹤迹可尋。
’,‘依文解義’懂了,是不是能受用到心裡去呢?在‘觀想’中,是否能‘當體即空’呢?是不是能以‘夢、幻、泡、影’來觀‘一切法’呢?我們夜裡作夢,不是什麼法都生出來嗎?是非人我都在夢中出現,順心的境界也有,不順心的境界也有;夢醒後,什麼都沒有,空無所得。
你在做夢時,是否就能覺察到,這是在做夢,發現在夢境中的一切是空幻颠倒,不真實的呢?你是不是有這種功夫呢?我們現在是白天睜著眼在作夢,因為‘迷惑’在‘有為’的境界裡面,這裡面什麼法都有,人人我我,是是非非,順心的境界,不順心的境界通通有,這不是與我們做夢時看到的境界一樣嗎?如果你開了悟,‘悟’到‘一切法空’,就好比光明的鏡子,本無影像可得;又像夢醒時,夢境中的一切,什麼都得不到,無非是一場虛幻而已。
你天天能夠這樣子做‘觀想’,就容易‘看破’‘境界’,就不容易被‘順境’‘逆境’種種的‘境界’所轉,這個‘如幻如夢’的‘幻’是印度的一種幻術,印度有一種變化幻術的咒語,随著咒語,能變化出種種虛幻的幻相,映現在你眼中,映現在你心裡,其實他隻是虛幻不實的幻術而已。
你了解幻術是不實,那你就可以把他拿來應用,拿他來做‘觀想’,‘觀想’:‘一切有為法’‘一切有為’的境界,就如同這個幻師變化出的幻術一樣,是‘虛妄不實’,是‘如夢如幻’。
這個‘如泡如影’,是什麼意思呢?你在河邊上看,下雨的時候,雨水打在河水上,就好像起了一個一個的水泡;一下子起,一下子滅,起滅無常。
‘一切有為法’就像水泡一樣是‘起滅無常’的。
‘如影’是鏡子裡面所現的影子,也是不實的,他隻是幻影而已。
你明白了‘夢、幻、泡、影’都是‘虛妄不實’的道理,也就會明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道理。
‘如露,亦如電’,一切法都是無常的。
一早起來看,那草葉上,樹葉上,都有水珠,那就是露水,但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他的存在隻是短暫,一刹那而已。
這個‘如電’就是天陰要下雨,打雷時閃的那個電光,電光一閃就沒有了。
有沒有個電呢?有,但是隻一刹那就消失了。
這段經文,用‘夢、幻、泡、影、露、電。
’這六個比喻,來描述‘一切有為法,變異無常,生滅迅速,無有停留。
’一切有為法,本來就像這樣子,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