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人天福報’上,這個損失可就太大了!太冤枉了!是故‘解門’非常的重要,‘解門’事關‘諸佛法身慧命’;‘解’如‘目’,‘行’如‘足’,沒有佛法,沒有經典來做你的‘智慧眼’,來引導你修行,可能你就會走偏了路。
要怎樣才能‘續佛慧命’呢?這就要有人發心,來演說經典。
假使沒有人演說,佛法的義理又那麼的高深,佛法又怎麼能普及到每個衆生身上呢?所以要續佛慧命,就要弘揚佛說的經典;要演說經典,就先要從‘解門’著手研究。
如果沒有人研究‘解門’又會怎樣呢?後來的人就不知要到那裡去聽聞佛說的這個‘無漏’智慧的道理了。
這樣佛法的法脈不就要中斷了嗎?所以前面說那個‘無住行施’的人,所得的福報雖然多,但是還是遠遠比不上這個‘發菩提心,受持讀誦金剛經,為人演說金剛經’,這個人所得到的功德。
這裡就是要你‘依解起行’,一方面自利,另一方面去利他‘為人講說金剛經’。
但是你絕對不要‘解’而‘不行’,你受持讀誦金剛經,為人演說金剛經,你決定能了解‘無住行施’的道理。
就要‘以身作則’!一個勸衆生要‘無住布施’的人,這個‘無住行施’的道理自然比别人懂得更深刻,所以這個‘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金剛經’的這個人,他自然能‘無住行施’,他‘無住行施,依解起行’,雙管齊下,這樣的福德,自然超過前面‘以七寶’‘無住行施’者,所得的福德了。
下面再說出他的所以然。
戊二、示說結問(分二) 己一、示說不取 雲何為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這個講金剛經的人,他怎樣來為人演說呢?他安住在金剛經的‘般若智慧’,所開示的這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上,去‘為人演說’金剛經。
他了解金剛經的妙理,絕對不會取著于相,不取‘我相’、‘法相’、‘空相’,這三種相他都不取,一取就是執著。
‘不取于相’他就能‘如如不動’,為人‘演說’金剛經了。
‘如如’這二個字,就是‘不動’之義,就是他心裡不動念頭,他天天講金剛經,沒有‘生心動念’,他是‘如如不動’的。
再詳細解釋‘如如’二個字,上面的‘如’字,是‘如理之智’,下面的‘如’字,是‘真如’的‘理體’;合起來就是‘如智如理’,就是‘真如之智,真如之理’。
他受持金剛經是‘如是知,如是見’的依文解義。
是‘如是信、如是解’的‘解悟’其理。
‘解悟’了就啟發‘如理’的‘智慧’來契合‘真如’的‘理體’。
以‘如如智’,契合‘如如理’,這叫‘如如’。
‘真如’的‘理體’他是‘不動’的,所以‘如如’叫做‘不動’,起分别打妄想就有動了。
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金剛經,雖然我們沒有生起清淨信心,雖然沒有‘解悟’其‘義趣’,但是我們還是要照金剛經的道理來學,修到了高深微妙的地方,一旦豁然貫通,我們就開悟了。
要怎麼樣學呢?你就天天‘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金剛經’天天‘不要生心動念,如如不動,不取于相’;不要著相,不要著「我相’‘法相’‘空相’;也不要生起‘我執’、‘法執’、‘空執’。
你要發心,盡此一生,‘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乃至盡未來際,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金剛經。
’你一定要發長遠心,你一生心動念,一著了相,這個長遠心,就不能相續。
何以故?因為第一、你著了‘人我相’,人多就講得起勁,人少就提不起勁,不想講了。
第二、你著了‘法相’,你總認為你講得好,聽了一句不順耳的批評就生了煩惱,結果就不講了。
這樣就長遠不下去了。
我們身為出家佛弟子,‘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
’講金剛經是我們的本份,以佛法來利益衆生,使衆生因得聞佛法,使他們種下‘解脫’的‘因’,種下‘成佛’的‘種子’,這樣我們才能‘上報佛恩,下濟衆生。
’,這是每個修菩薩道行者本份上應盡、應做的事啊!在修方面,在學方面,一定要謙虛,不自滿,才能受到真實的利益,我們看‘等覺’菩薩他還在向佛學習,還在自己努力自修啊!何況我們隻在凡夫位呢!你講經,要講得好,一定要多多的用功,深入經藏,深入教海,多看注解做為參考。
不多看,不多研究,又怎會講得好,讓衆生受益呢?研究經典,你多看一遍,道理就會更熟悉;你講起經來,才會‘圓融無礙’;你講一次,看一次,講十次看十次,每一次都會有新的體會,新的道理發現,你再把他會歸到經文上,這個高深的義理就能更‘圓融無礙’的表達出來了。
我們誰也沒有成佛,誰也沒有把金剛經的道理解完。
大家都各解了一部份
要怎樣才能‘續佛慧命’呢?這就要有人發心,來演說經典。
假使沒有人演說,佛法的義理又那麼的高深,佛法又怎麼能普及到每個衆生身上呢?所以要續佛慧命,就要弘揚佛說的經典;要演說經典,就先要從‘解門’著手研究。
如果沒有人研究‘解門’又會怎樣呢?後來的人就不知要到那裡去聽聞佛說的這個‘無漏’智慧的道理了。
這樣佛法的法脈不就要中斷了嗎?所以前面說那個‘無住行施’的人,所得的福報雖然多,但是還是遠遠比不上這個‘發菩提心,受持讀誦金剛經,為人演說金剛經’,這個人所得到的功德。
這裡就是要你‘依解起行’,一方面自利,另一方面去利他‘為人講說金剛經’。
但是你絕對不要‘解’而‘不行’,你受持讀誦金剛經,為人演說金剛經,你決定能了解‘無住行施’的道理。
就要‘以身作則’!一個勸衆生要‘無住布施’的人,這個‘無住行施’的道理自然比别人懂得更深刻,所以這個‘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金剛經’的這個人,他自然能‘無住行施’,他‘無住行施,依解起行’,雙管齊下,這樣的福德,自然超過前面‘以七寶’‘無住行施’者,所得的福德了。
下面再說出他的所以然。
戊二、示說結問(分二) 己一、示說不取 雲何為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這個講金剛經的人,他怎樣來為人演說呢?他安住在金剛經的‘般若智慧’,所開示的這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上,去‘為人演說’金剛經。
他了解金剛經的妙理,絕對不會取著于相,不取‘我相’、‘法相’、‘空相’,這三種相他都不取,一取就是執著。
‘不取于相’他就能‘如如不動’,為人‘演說’金剛經了。
‘如如’這二個字,就是‘不動’之義,就是他心裡不動念頭,他天天講金剛經,沒有‘生心動念’,他是‘如如不動’的。
再詳細解釋‘如如’二個字,上面的‘如’字,是‘如理之智’,下面的‘如’字,是‘真如’的‘理體’;合起來就是‘如智如理’,就是‘真如之智,真如之理’。
他受持金剛經是‘如是知,如是見’的依文解義。
是‘如是信、如是解’的‘解悟’其理。
‘解悟’了就啟發‘如理’的‘智慧’來契合‘真如’的‘理體’。
以‘如如智’,契合‘如如理’,這叫‘如如’。
‘真如’的‘理體’他是‘不動’的,所以‘如如’叫做‘不動’,起分别打妄想就有動了。
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金剛經,雖然我們沒有生起清淨信心,雖然沒有‘解悟’其‘義趣’,但是我們還是要照金剛經的道理來學,修到了高深微妙的地方,一旦豁然貫通,我們就開悟了。
要怎麼樣學呢?你就天天‘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金剛經’天天‘不要生心動念,如如不動,不取于相’;不要著相,不要著「我相’‘法相’‘空相’;也不要生起‘我執’、‘法執’、‘空執’。
你要發心,盡此一生,‘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乃至盡未來際,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金剛經。
’你一定要發長遠心,你一生心動念,一著了相,這個長遠心,就不能相續。
何以故?因為第一、你著了‘人我相’,人多就講得起勁,人少就提不起勁,不想講了。
第二、你著了‘法相’,你總認為你講得好,聽了一句不順耳的批評就生了煩惱,結果就不講了。
這樣就長遠不下去了。
我們身為出家佛弟子,‘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
’講金剛經是我們的本份,以佛法來利益衆生,使衆生因得聞佛法,使他們種下‘解脫’的‘因’,種下‘成佛’的‘種子’,這樣我們才能‘上報佛恩,下濟衆生。
’,這是每個修菩薩道行者本份上應盡、應做的事啊!在修方面,在學方面,一定要謙虛,不自滿,才能受到真實的利益,我們看‘等覺’菩薩他還在向佛學習,還在自己努力自修啊!何況我們隻在凡夫位呢!你講經,要講得好,一定要多多的用功,深入經藏,深入教海,多看注解做為參考。
不多看,不多研究,又怎會講得好,讓衆生受益呢?研究經典,你多看一遍,道理就會更熟悉;你講起經來,才會‘圓融無礙’;你講一次,看一次,講十次看十次,每一次都會有新的體會,新的道理發現,你再把他會歸到經文上,這個高深的義理就能更‘圓融無礙’的表達出來了。
我們誰也沒有成佛,誰也沒有把金剛經的道理解完。
大家都各解了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