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關燈
丁二、結歸雲何住心問(分二) 戊一、較顯持說 現在講到‘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分,是‘結歸雲何住心’的問題,前面三十一分是總結須菩提所問‘怎樣降伏妄心’的問題,結論是告訴你,不要‘生心動念’執著「我等四見’,不但‘我等四相’要把他‘空掉’,‘我等四見’,也要把他‘空掉’,要遠離這些相的住著;最後歸結到‘不生法相’上,不但‘凡夫’的法相不生,‘聖人’的‘法相’也‘不生’,你這樣子修,‘妄心’就‘降伏住了’。

    這三十二分是總結須菩提問‘要怎樣安住真心?’的問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這段經文是較量、顯示‘持經說經’的功德福報,勝過‘以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布施’的福德。

    實際上是講‘住心無住’的道理。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新眼疏’上說的這個人不是平常的人,這個人叫做‘無住行施’的人,他是依著釋迦佛的開示去做,他行布施不住相,叫做‘無住行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這是結歸前面須菩提二次所問的,就是這個‘善男子、善女人,發了菩提心,雲何應住?’的問題。

     ‘善男子、善女人,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持于此經,’‘持’是憶持不忘,就是說執持‘金剛經’的‘般若智慧’,念念在心,永遠不使他忘記;‘乃至四句偈等。

    ’甚至隻受持金剛經的一小段經文,經義,把他憶持不忘。

    ‘受持讀誦,為人演說。

    ’你受持金剛經的義理,讀誦其文,這是自利,又‘為人演說’金剛經,這是利他。

    你把這部金剛經憶持不忘,不但你自己得到利益,同時又‘為人演說’,這又有利他的功德,‘共福勝彼。

    ’這樣你所得到的福德就勝過了前面‘以七寶’‘無住行施’的那個人。

    ‘新眼疏’在第四分‘妙行無住’的經文解釋說:‘無住行施’,他的福德就等于‘十方虛空’不可計量。

    現在這個‘發菩提心的人,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金剛經’所得的福報,為什麼會超過前面的‘無住行施’呢?因為前面‘無住行施’的人,他隻是聽見别人在講金剛經說:‘你行布施,不要住相’,他一聽這道理後,就相信,就發心,他天天行布施,天天都不著相;但是他沒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金剛經。

    ’我們學佛法,要依信、解、行、證的次第去修行。

    第一你要有信心,第二你得了解,先‘依文解義’,再深一步去‘解悟’。

    你要怎樣才能了解其義呢?你得受持讀誦這部金剛經。

    你要怎樣才能‘解悟’呢?你要依金剛經的義理,而去起觀想,這樣你心中才能‘解悟’其理,你要‘真正’的‘解悟’其理後,你才能‘如法修行’。

    這個聽了‘無住行施’道理的人,一聽就‘生信起修’,他沒有經過‘解悟’的階段,就起修了。

    現在我們佛弟子就有這二種人,一種人是‘解’而‘不行’,一種人是‘行’而‘不解’。

    ‘解’而不‘行’,就等于‘說食數寶’,你天天在那裡盡說吃的東西,實際你沒有吃過一口,等于在那裡念菜單子,念了半天,你一口也沒有吃到;等于數他寶,就像銀行的職員,天天在那裡數鈔票,所數的都是别人的錢,自己沒有份,這個‘求解’‘不修行’的人,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他得不到真實的利益。

    還有一種佛弟子,他是‘行’而‘不解’,他認為佛法說來說去,最後還是叫人要修行嘛,所以我修行就好了;金剛經叫人‘無住行施’,我就‘無住行施’。

    他隻‘行’而‘不解’。

    我前面講過,衆生都有貪著心,悭吝心;‘貪’是‘貪圖别人’的,‘吝’是‘吝惜自己’的。

    自己的悭吝不舍,卻要來貪圖别人的,這都是凡夫的習性。

    學了佛法的人,他就懂得布施了,不但不貪别人的,自己的也不悭吝,這樣的人很難得;再進一步,他行‘不住相布施’,天天布施,不著相,能‘不著相’,那就更加難得。

    但是‘金剛經’所說‘般若妙理’他沒有去研究,金剛經所含的義理,他不懂,他忽略了‘解’的階段,既然金剛經的義理他不懂,他又怎麼會去體會到,原來一切的修行,最後還是要回入‘般若智慧’中,才能修到‘無漏’的福德呢?他‘不住相’的‘無住行施’,本來應該歸入‘無漏’的福德,但是這個‘無漏’的道理,他根本不了解,他隻知道‘無住行施’能得到很大的福德而已。

    因此他所得的福德還是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