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著法相。
要怎樣才會不著法相呢?‘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你學大乘佛法,‘我執’要空,‘法執’也要空,既然要空,你又那裡有個‘法相’可以執著呢?你執著「有所說法’,那不就著了‘法相’嗎?著了‘法相’就會生出我、人、衆生、壽者,那你這個‘我執’不等于加大了嗎?我們是個凡夫法師,不是阿羅漢法師,五蘊根本沒有空,因此‘我執’也根本還沒有空掉,所以一執著了法,反而增加了‘我執’。
‘我執’‘法執’越增加越多,這就等于你天天在養無明,無明越養越深厚。
那麼‘我’‘法’二執的無明就越來越熾盛,那你講經說法,盡是講給别人聽,沒有給自己聽。
這就是說,我們學佛法,不能光在文字上窮分别,你說法利益衆生,自己也要依法來修,才不會落入‘空談’,在自利方面,也一定要腳踏實地去空‘我執’‘法執’,這樣你講經說法,不論是自利利他,才能得到說法的真實利益。
因為‘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把‘即非說法’,換了‘無法可說’,我們反而更容易懂。
你們諸位要記到,你們都是來學當法師的,有一天你當了法師,你可不要推翻了車,你推動這個大乘車,你是要廣度衆生,你推翻了車子,衆生度不了,自己還輾著自己,釋迦牟尼佛曾經答覆文殊師利菩薩說一句話:‘我說了四十九年法,沒有說到一個字。
’如來說法,就是這個樣子的。
佛自從成佛以後,每天都在應機說法,為大乘菩薩說華嚴經的大乘法,起先度五比丘說小乘的四谛法,就這樣一直說到入涅槃前,最後涅槃會上還問諸大弟子說,你們對如來所說的法,若是還有疑問,我會再給你們詳細的解,如果沒有人再問了,如來就入涅槃了。
佛四十九年天天在那裡講經說法,他沒有‘說到一個字’,他沒有‘著’到‘一個文字’的‘相’。
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你就不要‘作是念,說如來有所說法’。
如來‘無法可說’,這才‘是名說法’,這才是佛真正的說法,佛說法,他不著「法相’,雖不著法相,但并不礙于佛天天都在說法,這樣才是中道第一義谛——‘如來說法,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這就是‘能說’的‘相’也不可以‘住著’。
下面再說聞者也不要住。
庚二、聞者無住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
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這段經文共有六十二個字,金剛經的翻譯共有六種譯本,魏朝菩提流支三藏法師,他翻譯的經本就有這一段經文。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他翻譯的金剛經,就沒有這一段的經文,這是後來的人把他加上去的。
為什麼會把這一段經文加上去,加上去的人又是那一位法師呢?曆史上已無從考據了。
為什麼會把這段經文,加在秦譯本上去呢?因威從印度過來由彌勒菩薩注解的金剛經本子偈頌上,就有解釋到這一段經文的義理。
所以後人才把這段經文加上去。
為什麼秦譯本會少了這一段經文呢?你要曉得,古時由印度要帶梵文的貝葉本到中國來是很困難的,那時交通又不便利,由陸地到中國,要經過八百裡的大戈壁沙漠,由海路來,随時都有遇到風浪而喪失性命。
梵文本子不是紙印的,是用貝多羅樹葉寫成的,如果搬運的中途,遺失了一片貝葉,或損壞了一片貝葉,這一來,這部經,就會少了一段經文。
這部經如果少了一葉,絕對沒有人敢随便添加進去的。
何以故?因為譯場上,有上千人以上,你随便加進去,沒有強而有力的根據,人家是不會同意的,這是怕誤了衆生的慧眼。
從這一點,你就可以了解,秦譯本為什麼會少了這一段經文的大概原因,那個魏譯本為什麼有這段經文呢?因為他是根據彌勒菩薩注解金剛經的偈頌本,與原意相合了,才加上去的。
後來的人,有了根據,就把他加到秦譯的本子上。
從這一點我們可以聯想到,我們中國人跟鸠摩羅什法師的法緣特别深厚,特别有緣。
很多受持讀誦的經本,都是用鸠摩法師翻譯的本子,由此可見衆生跟他多麼有緣。
不但現在大家都喜歡用鸠摩羅什的譯本,來受持讀誦;就是在唐朝的時候,也是同樣的情形,都是歡喜用鸠摩羅什的譯本。
唐朝的道宣律師,他持戒清淨,很有感應,得到天人給他送供養,天天吃飯,都是天人送供養的。
天人有神通,具足了五種神通,天人的壽命長,看到的事就多。
道宣律師就問天人:為什麼鸠摩羅什所翻譯的經典,大家那麼歡喜受持讀誦?那麼歡喜拿他的譯本來講解?天人就告訴道宣律師:這是因為鸠摩
要怎樣才會不著法相呢?‘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你學大乘佛法,‘我執’要空,‘法執’也要空,既然要空,你又那裡有個‘法相’可以執著呢?你執著「有所說法’,那不就著了‘法相’嗎?著了‘法相’就會生出我、人、衆生、壽者,那你這個‘我執’不等于加大了嗎?我們是個凡夫法師,不是阿羅漢法師,五蘊根本沒有空,因此‘我執’也根本還沒有空掉,所以一執著了法,反而增加了‘我執’。
‘我執’‘法執’越增加越多,這就等于你天天在養無明,無明越養越深厚。
那麼‘我’‘法’二執的無明就越來越熾盛,那你講經說法,盡是講給别人聽,沒有給自己聽。
這就是說,我們學佛法,不能光在文字上窮分别,你說法利益衆生,自己也要依法來修,才不會落入‘空談’,在自利方面,也一定要腳踏實地去空‘我執’‘法執’,這樣你講經說法,不論是自利利他,才能得到說法的真實利益。
因為‘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把‘即非說法’,換了‘無法可說’,我們反而更容易懂。
你們諸位要記到,你們都是來學當法師的,有一天你當了法師,你可不要推翻了車,你推動這個大乘車,你是要廣度衆生,你推翻了車子,衆生度不了,自己還輾著自己,釋迦牟尼佛曾經答覆文殊師利菩薩說一句話:‘我說了四十九年法,沒有說到一個字。
’如來說法,就是這個樣子的。
佛自從成佛以後,每天都在應機說法,為大乘菩薩說華嚴經的大乘法,起先度五比丘說小乘的四谛法,就這樣一直說到入涅槃前,最後涅槃會上還問諸大弟子說,你們對如來所說的法,若是還有疑問,我會再給你們詳細的解,如果沒有人再問了,如來就入涅槃了。
佛四十九年天天在那裡講經說法,他沒有‘說到一個字’,他沒有‘著’到‘一個文字’的‘相’。
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你就不要‘作是念,說如來有所說法’。
如來‘無法可說’,這才‘是名說法’,這才是佛真正的說法,佛說法,他不著「法相’,雖不著法相,但并不礙于佛天天都在說法,這樣才是中道第一義谛——‘如來說法,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這就是‘能說’的‘相’也不可以‘住著’。
下面再說聞者也不要住。
庚二、聞者無住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
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這段經文共有六十二個字,金剛經的翻譯共有六種譯本,魏朝菩提流支三藏法師,他翻譯的經本就有這一段經文。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他翻譯的金剛經,就沒有這一段的經文,這是後來的人把他加上去的。
為什麼會把這一段經文加上去,加上去的人又是那一位法師呢?曆史上已無從考據了。
為什麼會把這段經文,加在秦譯本上去呢?因威從印度過來由彌勒菩薩注解的金剛經本子偈頌上,就有解釋到這一段經文的義理。
所以後人才把這段經文加上去。
為什麼秦譯本會少了這一段經文呢?你要曉得,古時由印度要帶梵文的貝葉本到中國來是很困難的,那時交通又不便利,由陸地到中國,要經過八百裡的大戈壁沙漠,由海路來,随時都有遇到風浪而喪失性命。
梵文本子不是紙印的,是用貝多羅樹葉寫成的,如果搬運的中途,遺失了一片貝葉,或損壞了一片貝葉,這一來,這部經,就會少了一段經文。
這部經如果少了一葉,絕對沒有人敢随便添加進去的。
何以故?因為譯場上,有上千人以上,你随便加進去,沒有強而有力的根據,人家是不會同意的,這是怕誤了衆生的慧眼。
從這一點,你就可以了解,秦譯本為什麼會少了這一段經文的大概原因,那個魏譯本為什麼有這段經文呢?因為他是根據彌勒菩薩注解金剛經的偈頌本,與原意相合了,才加上去的。
後來的人,有了根據,就把他加到秦譯的本子上。
從這一點我們可以聯想到,我們中國人跟鸠摩羅什法師的法緣特别深厚,特别有緣。
很多受持讀誦的經本,都是用鸠摩法師翻譯的本子,由此可見衆生跟他多麼有緣。
不但現在大家都喜歡用鸠摩羅什的譯本,來受持讀誦;就是在唐朝的時候,也是同樣的情形,都是歡喜用鸠摩羅什的譯本。
唐朝的道宣律師,他持戒清淨,很有感應,得到天人給他送供養,天天吃飯,都是天人送供養的。
天人有神通,具足了五種神通,天人的壽命長,看到的事就多。
道宣律師就問天人:為什麼鸠摩羅什所翻譯的經典,大家那麼歡喜受持讀誦?那麼歡喜拿他的譯本來講解?天人就告訴道宣律師:這是因為鸠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