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羅什,從七佛以來,就當佛的翻譯法師,佛的經典要流通到不同語言的國土去,鸠摩羅什都為他當翻譯人。
因此他的法緣深厚,跟衆生結的緣太多了,這是天人答覆道宣律師的話。
現在我們可以從事實上,證明出來,确實他跟我們東土的衆生,特别有緣。
在我們學佛的一環内,這種與衆生,結佛法善緣是很重要的,古德常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你要多跟衆生結歡喜緣,不要跟人家結惡緣,惡緣一結,便會成為冤仇,一有冤仇,雙方一定會起互相的憎恨。
因為前世結的惡緣,現在你要度他,他不給你度;你好不容易成佛,因為過去生中,結惡緣的關系,所以他不肯讓你度化,你了解了這個道理後,就要與衆生多結佛法善緣,多結歡喜緣。
你要把清淨解脫的佛法,多多宣揚給衆生去受持修行。
衆生沒有聽過佛法,有善根的馬上感到心地清涼,如渴得水,他就會起無量歡喜,這就是與衆生結到了佛法的善緣,這樣一來,生生世世都會成為菩薩道上的道友,你成了佛,他們也會來護持你的佛法,這就是與衆生多結佛法善緣的果報。
所以你們時常要記住,這句話:‘未成佛道,要先結人緣’。
再來看經文,‘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
’這個‘慧命’,就是長老,即長老須菩提。
為什麼會翻為‘慧命’呢?‘意’者,有德,就是有道德的長者;‘命’者,有壽,壽者年紀老;合起來就叫‘長老’。
那個時候,長老須菩提,他仰白世尊:‘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這個‘聞說是法’,就是從前面第十七分起,一直到現在‘降心離相’,‘住心無住’,佛的相不能住,連說法的相都不能住,越說義趣就越高深,然後接著說到現在,與佛同時出生的衆生,都是善根深厚,容易生起信心,可是到了末法時代,對于‘未來世’的衆生,聽到這個法,能不能生起真實信心呢?這是須菩提長老替我們末法的衆生擔憂,因為末法時代的衆生,都很著相,你叫他‘空衆生相’,他還容易了解。
說到要把佛的相、法的相都空掉,不生執著,他們就接受不來,面對著這種深奧的空理,信心就生不出來。
須菩提尊者就替我們擔憂了。
為我們向佛請示,佛就給他解釋了。
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
’假使到了末法時代,有人‘聞說是法’——指聞到般若大法——的這個衆生,他一定能生信心,可是這個衆生,就不是衆生了,‘彼非衆生’,‘衆生’是指‘凡夫’,可是他不是凡夫了,而是叫做‘菩薩’,叫做‘摩诃薩’。
因為他已生起了‘清淨信心’。
這句‘非不衆生。
’他發了大菩提心,他發了摩诃薩的心,他的心,與菩薩摩诃薩的心相同,但是他的果報還在凡夫位,他雖發了大菩提心,還是要去修行、開悟、證果,去轉凡成聖。
修行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種;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所以發了菩提心,還要起修,莊嚴因地,如是因,如是果,最後才能由凡位,證入聖位。
所以說他的發心是菩薩摩诃薩發的心。
這個心就已經跟凡夫衆生不同,但是他現在的果報位,還在‘衆生’位。
所以說,‘彼非衆生,非不衆生。
’。
下面又說:‘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這個是三連句,這個‘衆生衆生者’,就是前面解釋的‘彼非衆生,非不衆生。
’的那兩句衆生。
如來說‘彼非衆生,非不衆生’。
那個衆生當體衆生相即空,所以‘非衆生’。
‘是名衆生’在他發心上講,他是個菩薩,衆生相沒有了;但是他現在的果報還在凡夫衆生位,所以叫做‘非衆生,非不衆生。
’‘是名衆生’按二谛講他是一個假名衆生,按三谛講,這是會歸中道的一個衆生。
這一科分叫‘聞法無住’,前面說明了,佛雖說法,但他沒有執著,佛‘不生心動念’,說我有法可說。
我們當了法師以後,學佛說法,‘終日說法,無法可說’這才‘是名說法’。
這叫不住于能說的法。
我們現在聽經聞法,你聽不懂不要著急,聽懂了你也不要‘貢高我慢’,會‘貢高我慢’,一定是你‘著’了‘法相’,因為金剛經所講的是‘離相無住’的道理。
你怎麼會‘住’在‘貢高我慢’的‘法相’裡呢!金剛經不是叫你不要‘著相’嗎?你懂了一點佛法,不要起‘貢高我慢’,一定要依著經的道理,去真正的起修。
‘聞法’你也不要起‘住著’,聞法不是叫你去‘依名著相’,而是叫你依這個‘名相’所含的‘義理’去‘起修’,這樣你才能得到‘般若妙法’的真實受用,這樣你真心就安住了。
前科是‘不住佛相’,這科是‘不住法相’。
第二十一分竟。
因此他的法緣深厚,跟衆生結的緣太多了,這是天人答覆道宣律師的話。
現在我們可以從事實上,證明出來,确實他跟我們東土的衆生,特别有緣。
在我們學佛的一環内,這種與衆生,結佛法善緣是很重要的,古德常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你要多跟衆生結歡喜緣,不要跟人家結惡緣,惡緣一結,便會成為冤仇,一有冤仇,雙方一定會起互相的憎恨。
因為前世結的惡緣,現在你要度他,他不給你度;你好不容易成佛,因為過去生中,結惡緣的關系,所以他不肯讓你度化,你了解了這個道理後,就要與衆生多結佛法善緣,多結歡喜緣。
你要把清淨解脫的佛法,多多宣揚給衆生去受持修行。
衆生沒有聽過佛法,有善根的馬上感到心地清涼,如渴得水,他就會起無量歡喜,這就是與衆生結到了佛法的善緣,這樣一來,生生世世都會成為菩薩道上的道友,你成了佛,他們也會來護持你的佛法,這就是與衆生多結佛法善緣的果報。
所以你們時常要記住,這句話:‘未成佛道,要先結人緣’。
再來看經文,‘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
’這個‘慧命’,就是長老,即長老須菩提。
為什麼會翻為‘慧命’呢?‘意’者,有德,就是有道德的長者;‘命’者,有壽,壽者年紀老;合起來就叫‘長老’。
那個時候,長老須菩提,他仰白世尊:‘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這個‘聞說是法’,就是從前面第十七分起,一直到現在‘降心離相’,‘住心無住’,佛的相不能住,連說法的相都不能住,越說義趣就越高深,然後接著說到現在,與佛同時出生的衆生,都是善根深厚,容易生起信心,可是到了末法時代,對于‘未來世’的衆生,聽到這個法,能不能生起真實信心呢?這是須菩提長老替我們末法的衆生擔憂,因為末法時代的衆生,都很著相,你叫他‘空衆生相’,他還容易了解。
說到要把佛的相、法的相都空掉,不生執著,他們就接受不來,面對著這種深奧的空理,信心就生不出來。
須菩提尊者就替我們擔憂了。
為我們向佛請示,佛就給他解釋了。
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
’假使到了末法時代,有人‘聞說是法’——指聞到般若大法——的這個衆生,他一定能生信心,可是這個衆生,就不是衆生了,‘彼非衆生’,‘衆生’是指‘凡夫’,可是他不是凡夫了,而是叫做‘菩薩’,叫做‘摩诃薩’。
因為他已生起了‘清淨信心’。
這句‘非不衆生。
’他發了大菩提心,他發了摩诃薩的心,他的心,與菩薩摩诃薩的心相同,但是他的果報還在凡夫位,他雖發了大菩提心,還是要去修行、開悟、證果,去轉凡成聖。
修行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種;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所以發了菩提心,還要起修,莊嚴因地,如是因,如是果,最後才能由凡位,證入聖位。
所以說他的發心是菩薩摩诃薩發的心。
這個心就已經跟凡夫衆生不同,但是他現在的果報位,還在‘衆生’位。
所以說,‘彼非衆生,非不衆生。
’。
下面又說:‘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這個是三連句,這個‘衆生衆生者’,就是前面解釋的‘彼非衆生,非不衆生。
’的那兩句衆生。
如來說‘彼非衆生,非不衆生’。
那個衆生當體衆生相即空,所以‘非衆生’。
‘是名衆生’在他發心上講,他是個菩薩,衆生相沒有了;但是他現在的果報還在凡夫衆生位,所以叫做‘非衆生,非不衆生。
’‘是名衆生’按二谛講他是一個假名衆生,按三谛講,這是會歸中道的一個衆生。
這一科分叫‘聞法無住’,前面說明了,佛雖說法,但他沒有執著,佛‘不生心動念’,說我有法可說。
我們當了法師以後,學佛說法,‘終日說法,無法可說’這才‘是名說法’。
這叫不住于能說的法。
我們現在聽經聞法,你聽不懂不要著急,聽懂了你也不要‘貢高我慢’,會‘貢高我慢’,一定是你‘著’了‘法相’,因為金剛經所講的是‘離相無住’的道理。
你怎麼會‘住’在‘貢高我慢’的‘法相’裡呢!金剛經不是叫你不要‘著相’嗎?你懂了一點佛法,不要起‘貢高我慢’,一定要依著經的道理,去真正的起修。
‘聞法’你也不要起‘住著’,聞法不是叫你去‘依名著相’,而是叫你依這個‘名相’所含的‘義理’去‘起修’,這樣你才能得到‘般若妙法’的真實受用,這樣你真心就安住了。
前科是‘不住佛相’,這科是‘不住法相’。
第二十一分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