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己二、聞法無住(分二)
庚一、說者無住
這一科是講到能說法的人,不要生起執著;金剛經講到這裡,正是‘佛相’要空,‘法相’也要空的時候了。
我們學佛的人,對于要空‘衆生相’,并不會感到困難修;但是學佛要聞法,聞法就要尊重佛,你要他空掉這個相,那很不容易。
但是不空掉也不行,不空掉你心裡至少有二個相,一個是‘佛相’,另一個是‘法相’。
這就好比原來是一個清清淨淨的大圓鏡子,卻抹上了二片白粉,抹上了‘佛相’的住著,與‘法相’的住著;這二片白粉,也是個染污,所以這個大圓鏡子,也就不完全的清淨了。
這二十分是教我們,不要去‘住著佛相’,這樣你的真心就安住了;第二十一分是要來‘空’這個‘說法者’的住著,來安住你的真心。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
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汝勿謂如來作是念’——你不要這樣說,如來他有作這個心念。
作什麼念呢?就是‘生心動念’這麼想,說:成了佛!就應當說法。
為什麼成了佛就應當說法呢?因為他在因地中,就發了這個願:我要成佛,成了佛,我就是‘福慧兩足尊’;因此我要度一切衆生成佛。
佛與阿羅漢,不同的地方在那裡呢?阿羅漢證得了‘阿羅漢果’後,他自己逃走,獨善其身,他一出離三界,他就不去管:衆生流轉生死苦海的事了。
可是佛不是這樣子的,佛是‘大慈大悲’為懷,衆生受苦,佛一定要度他們出離苦海,所以成了佛一定要度衆生。
為什麼度衆生一定要成佛呢?因為不成佛你度衆生的兩大條件都不具足,你的‘福不具足’,‘慧不具足’,就無法圓滿廣度衆生。
所以要度衆生,第一你要具足無量的大智慧,才能度化千差萬别的衆生,第二你要有福報,你沒有福報,你攝受不了衆生。
這個問題我一再的提醒諸位,你們來學佛,一方面‘要求智慧’,一方面‘多培福報’,不可以偏向一邊。
你有福報,你說一句法,人家都相信,甚至于你一句法都沒有說,他見了你這個‘有福’的‘相貌’,他就相信了。
所以要攝受衆生,‘福報具足’也是很重要的。
要成佛,‘福報必須具足’,另一方面‘智慧不具足’也不行,所以佛才稱為‘二足尊’,‘福足慧足’。
他在因地中,初發菩提心時,就發了這個願:我福慧具足成了佛,就要說法利益衆生。
要怎樣去利益衆生呢?就是給他們說法,把自己親身修行證果的過程,實實在在的講給衆生聽,教衆生也照這樣去發心、修行、證果,這就是利益衆生、度衆生,成了佛以後,說法度衆生那是成佛的本份事,但是佛并沒有‘生心動念’說我要說法,去‘著’這個‘相’。
如來是應機随緣來教化衆生,并沒有預先有說法的念頭,所以你不要以為,如來‘生心動念’,動了這個念頭要說法,‘著’了這個‘相’。
我如來沒有作這個念頭,你‘莫作是念。
’。
這下面再告誡須菩提一聲,你可‘莫作是念’,你不要動這個念頭,說如來有所說法,如來現在要說何等法。
你應該知道如來雖終日說法,但是‘無所住著’。
‘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這一句話,除了在金剛經上,釋迦佛親口說出來,誰也不敢這麼講。
我們說如來說法,這是贊歎佛的,結果卻落了謗佛之嫌。
你看看,誰敢講這個話,不懂佛法的人不敢說,懂得佛法的人更不敢說這句,‘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在金剛經上釋迦佛自己說出來,你說‘如來有所說法’,你就是在毀謗如來,而不是在贊歎如來。
為什麼呢?因為如來他已經成就了‘無所住’了,已經‘空’了‘法相’,‘法相’都‘空’了,你怎樣能說如來住著在‘有所說法’呢?前面經文說過,菩薩有‘我等四相’即‘非菩薩’這不是連菩薩都趕不上嗎?這不是在毀謗佛嗎?所以說你不是在贊歎我,而是在毀謗我。
下面釋迦佛再解釋,為什麼這個人說:佛‘有所說法,即為謗佛’呢?因為他‘不能解我所說故。
’我平常說法,他連聽都未曾聽懂,他又怎麼能去了解如來說法的‘義趣’呢?他不但沒有‘解悟’,就連‘依文解義’都還沒有懂,他又怎麼能深入了解如來說法的歸趣呢?我平常是怎麼樣講的呢?‘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如來說法,無有法可說,這才是如來說法。
這還是一個三連句,但是中間這句‘即非說法’,換上這個‘無法可說’的句子,反而更容易了解。
我們學佛說法,要怎樣學的呢?不去
我們學佛的人,對于要空‘衆生相’,并不會感到困難修;但是學佛要聞法,聞法就要尊重佛,你要他空掉這個相,那很不容易。
但是不空掉也不行,不空掉你心裡至少有二個相,一個是‘佛相’,另一個是‘法相’。
這就好比原來是一個清清淨淨的大圓鏡子,卻抹上了二片白粉,抹上了‘佛相’的住著,與‘法相’的住著;這二片白粉,也是個染污,所以這個大圓鏡子,也就不完全的清淨了。
這二十分是教我們,不要去‘住著佛相’,這樣你的真心就安住了;第二十一分是要來‘空’這個‘說法者’的住著,來安住你的真心。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
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汝勿謂如來作是念’——你不要這樣說,如來他有作這個心念。
作什麼念呢?就是‘生心動念’這麼想,說:成了佛!就應當說法。
為什麼成了佛就應當說法呢?因為他在因地中,就發了這個願:我要成佛,成了佛,我就是‘福慧兩足尊’;因此我要度一切衆生成佛。
佛與阿羅漢,不同的地方在那裡呢?阿羅漢證得了‘阿羅漢果’後,他自己逃走,獨善其身,他一出離三界,他就不去管:衆生流轉生死苦海的事了。
可是佛不是這樣子的,佛是‘大慈大悲’為懷,衆生受苦,佛一定要度他們出離苦海,所以成了佛一定要度衆生。
為什麼度衆生一定要成佛呢?因為不成佛你度衆生的兩大條件都不具足,你的‘福不具足’,‘慧不具足’,就無法圓滿廣度衆生。
所以要度衆生,第一你要具足無量的大智慧,才能度化千差萬别的衆生,第二你要有福報,你沒有福報,你攝受不了衆生。
這個問題我一再的提醒諸位,你們來學佛,一方面‘要求智慧’,一方面‘多培福報’,不可以偏向一邊。
你有福報,你說一句法,人家都相信,甚至于你一句法都沒有說,他見了你這個‘有福’的‘相貌’,他就相信了。
所以要攝受衆生,‘福報具足’也是很重要的。
要成佛,‘福報必須具足’,另一方面‘智慧不具足’也不行,所以佛才稱為‘二足尊’,‘福足慧足’。
他在因地中,初發菩提心時,就發了這個願:我福慧具足成了佛,就要說法利益衆生。
要怎樣去利益衆生呢?就是給他們說法,把自己親身修行證果的過程,實實在在的講給衆生聽,教衆生也照這樣去發心、修行、證果,這就是利益衆生、度衆生,成了佛以後,說法度衆生那是成佛的本份事,但是佛并沒有‘生心動念’說我要說法,去‘著’這個‘相’。
如來是應機随緣來教化衆生,并沒有預先有說法的念頭,所以你不要以為,如來‘生心動念’,動了這個念頭要說法,‘著’了這個‘相’。
我如來沒有作這個念頭,你‘莫作是念。
’。
這下面再告誡須菩提一聲,你可‘莫作是念’,你不要動這個念頭,說如來有所說法,如來現在要說何等法。
你應該知道如來雖終日說法,但是‘無所住著’。
‘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這一句話,除了在金剛經上,釋迦佛親口說出來,誰也不敢這麼講。
我們說如來說法,這是贊歎佛的,結果卻落了謗佛之嫌。
你看看,誰敢講這個話,不懂佛法的人不敢說,懂得佛法的人更不敢說這句,‘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在金剛經上釋迦佛自己說出來,你說‘如來有所說法’,你就是在毀謗如來,而不是在贊歎如來。
為什麼呢?因為如來他已經成就了‘無所住’了,已經‘空’了‘法相’,‘法相’都‘空’了,你怎樣能說如來住著在‘有所說法’呢?前面經文說過,菩薩有‘我等四相’即‘非菩薩’這不是連菩薩都趕不上嗎?這不是在毀謗佛嗎?所以說你不是在贊歎我,而是在毀謗我。
下面釋迦佛再解釋,為什麼這個人說:佛‘有所說法,即為謗佛’呢?因為他‘不能解我所說故。
’我平常說法,他連聽都未曾聽懂,他又怎麼能去了解如來說法的‘義趣’呢?他不但沒有‘解悟’,就連‘依文解義’都還沒有懂,他又怎麼能深入了解如來說法的歸趣呢?我平常是怎麼樣講的呢?‘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如來說法,無有法可說,這才是如來說法。
這還是一個三連句,但是中間這句‘即非說法’,換上這個‘無法可說’的句子,反而更容易了解。
我們學佛說法,要怎樣學的呢?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