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身相上說的。
報身佛的相好、莊嚴,是圓滿具足;在法身佛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他是真空湛寂的無相法身,所以說‘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道理是跟前面一樣的,這裡隻不過是推廣,再重說一遍而已。
這就是叫你在修行上,對‘總相’不可以執著,對‘别相’也不可以執著。
一執著,你就證不到法身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須菩提自己再加以解釋,‘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中間略掉‘諸相’二個字。
下面還是添上,‘是名諸相具足’。
這是解釋‘三谛’的道理,這個‘諸相具足’他是因緣生法,報身佛那麼多的相好,是從那裡來的呢?這完全是釋迦佛在行菩薩道的因地中,修因,修無量功德累積而成的。
他是由無量修因的因緣所集成。
因緣生法,當體即空——‘即非諸相具足。
’當體即空才能含攝無量修因功德,能悟到這個中谛‘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道理,那就是‘名為諸相具足’。
這段經文是推廣前面‘住心無住’的道理。
你見了佛的‘總相’,不要住相,你一住相,就變成‘執著’了。
所以你對應化身佛,報身佛都不應執著,乃至見了報身佛的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好有無量莊嚴,你還是不要執著。
這樣你的真心就安住了,就能安住在如如不動,不取著于相的‘般若妙慧’上。
你一著了應身佛的相,報身佛的相,這一著相,就如古德所講的:‘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
’何以故?因為你心裡頭,住著了報身佛的相,這個相就會變成了一個‘塵境’這道理很微細。
因為你的真心一著相,你的心就不能清淨無染,佛法難學就在這裡。
好不容易引導衆生來信佛,來拜佛;有的衆生還不肯來,能來了就表示他有善根,來拜佛他看到泥塑木雕莊嚴的佛相,雖是個假相,但是衆生他是執著的,他看到莊嚴的佛相,他才肯拜。
因為他初信佛法,所以你要再進一步的引導他認識佛理。
佛有三個身,都不是那個泥塑木雕的那個佛身。
佛的應化身有三十二相,我們善根不夠,業障深重,沒有跟佛同時出世,沒有看見出世在印度國的應化身佛,像須菩提他是看到了,看到了,你不能著相,一著相,你就證不到清淨法身了。
清淨法身是離一切相,無所執著才證到的。
小乘人回小向大,就像須菩提已證了阿羅漢以後,又再修學大乘的菩薩道,學大乘菩薩行。
一個修大乘行的人,不斷的用功修行,具到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三賢位的菩薩,他看佛的報身相,還是看不太清晰,登了初地菩薩位以後,所看見的報身佛的相才能看得比較清楚。
初地菩薩雖看見了,但隻看了一部份,于是到了二地、三地,随你證入地位的升高,就一分一分的明朗,乃至你證到了等覺菩薩位,你所見到的報身佛的相好,就圓滿了。
所以說,報身佛是為了菩薩而示現,為他們說法的。
你著了報身佛的相,你自己的清淨法身,還是不能證得的。
法身佛在那裡呢?法身佛不在心外面,應身佛在心外,報身佛也在心外;應身佛顯現在凡夫與二乘人的心外面,應化身佛是心外面之相。
報身佛他是個心外之相,他是在菩薩位的心外顯現。
那麼法身佛呢?法身佛不在心外,如果在心外,你就不能證到清淨法身了,法身佛是在自己的心内。
要怎樣才能夠證得到他呢?法身佛是個理體,人人本具,各各不無;我們雖然流轉生死,但我們的法身無欠無缺。
為什麼不能證得呢?因為給煩惱無明障蔽了。
現在煩惱無明都把他‘空’得幹幹淨淨了,法身自然顯現出來。
顯現出來你就成佛了,就證到法身了。
這個法身不是從外頭來的,這是要從你自己的内心去發現的。
這第二十分是講‘住心無住’,十九分教我們把‘内心’的‘住相’空得幹幹淨淨,用‘三心不可得’的‘心’去行布施。
這第二十分教我們‘見相無住’,你見到佛的色身,見到佛的相好,你不要執著,執著了還是妄想,那你的真心就不能安住了。
報身佛的相好、莊嚴,是圓滿具足;在法身佛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他是真空湛寂的無相法身,所以說‘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道理是跟前面一樣的,這裡隻不過是推廣,再重說一遍而已。
這就是叫你在修行上,對‘總相’不可以執著,對‘别相’也不可以執著。
一執著,你就證不到法身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須菩提自己再加以解釋,‘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中間略掉‘諸相’二個字。
下面還是添上,‘是名諸相具足’。
這是解釋‘三谛’的道理,這個‘諸相具足’他是因緣生法,報身佛那麼多的相好,是從那裡來的呢?這完全是釋迦佛在行菩薩道的因地中,修因,修無量功德累積而成的。
他是由無量修因的因緣所集成。
因緣生法,當體即空——‘即非諸相具足。
’當體即空才能含攝無量修因功德,能悟到這個中谛‘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道理,那就是‘名為諸相具足’。
這段經文是推廣前面‘住心無住’的道理。
你見了佛的‘總相’,不要住相,你一住相,就變成‘執著’了。
所以你對應化身佛,報身佛都不應執著,乃至見了報身佛的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好有無量莊嚴,你還是不要執著。
這樣你的真心就安住了,就能安住在如如不動,不取著于相的‘般若妙慧’上。
你一著了應身佛的相,報身佛的相,這一著相,就如古德所講的:‘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
’何以故?因為你心裡頭,住著了報身佛的相,這個相就會變成了一個‘塵境’這道理很微細。
因為你的真心一著相,你的心就不能清淨無染,佛法難學就在這裡。
好不容易引導衆生來信佛,來拜佛;有的衆生還不肯來,能來了就表示他有善根,來拜佛他看到泥塑木雕莊嚴的佛相,雖是個假相,但是衆生他是執著的,他看到莊嚴的佛相,他才肯拜。
因為他初信佛法,所以你要再進一步的引導他認識佛理。
佛有三個身,都不是那個泥塑木雕的那個佛身。
佛的應化身有三十二相,我們善根不夠,業障深重,沒有跟佛同時出世,沒有看見出世在印度國的應化身佛,像須菩提他是看到了,看到了,你不能著相,一著相,你就證不到清淨法身了。
清淨法身是離一切相,無所執著才證到的。
小乘人回小向大,就像須菩提已證了阿羅漢以後,又再修學大乘的菩薩道,學大乘菩薩行。
一個修大乘行的人,不斷的用功修行,具到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三賢位的菩薩,他看佛的報身相,還是看不太清晰,登了初地菩薩位以後,所看見的報身佛的相才能看得比較清楚。
初地菩薩雖看見了,但隻看了一部份,于是到了二地、三地,随你證入地位的升高,就一分一分的明朗,乃至你證到了等覺菩薩位,你所見到的報身佛的相好,就圓滿了。
所以說,報身佛是為了菩薩而示現,為他們說法的。
你著了報身佛的相,你自己的清淨法身,還是不能證得的。
法身佛在那裡呢?法身佛不在心外面,應身佛在心外,報身佛也在心外;應身佛顯現在凡夫與二乘人的心外面,應化身佛是心外面之相。
報身佛他是個心外之相,他是在菩薩位的心外顯現。
那麼法身佛呢?法身佛不在心外,如果在心外,你就不能證到清淨法身了,法身佛是在自己的心内。
要怎樣才能夠證得到他呢?法身佛是個理體,人人本具,各各不無;我們雖然流轉生死,但我們的法身無欠無缺。
為什麼不能證得呢?因為給煩惱無明障蔽了。
現在煩惱無明都把他‘空’得幹幹淨淨了,法身自然顯現出來。
顯現出來你就成佛了,就證到法身了。
這個法身不是從外頭來的,這是要從你自己的内心去發現的。
這第二十分是講‘住心無住’,十九分教我們把‘内心’的‘住相’空得幹幹淨淨,用‘三心不可得’的‘心’去行布施。
這第二十分教我們‘見相無住’,你見到佛的色身,見到佛的相好,你不要執著,執著了還是妄想,那你的真心就不能安住了。